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苏轼的诗词内容



苏轼的比较著名的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苏轼的比较著名的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词牌释义】 〔题考〕 元微之【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

每岁楼下酺宴,万众喧溢,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听否?’皆悄然奉诏。

”又【开天遗事】:“念奴有色善歌,宫妓中第一,帝尝曰:‘此女眼色媚人;’又曰:‘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词曲之名,有所昉矣。

本调异名最伙,以调都百字,故又名[百字令]、[百字谣]。

以东坡【咏赤壁】有“大江东去”及“还酹江月”句,故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

更有[大江西上曲]、[壶中天]、[无俗念]、[淮甸春]、[湘月]、[大江乘]等名,不暇遍考。

〔作法〕 本调一百字。

起句四字,不用韵,平仄一定。

次句九字,上三下六,起仄韵;第三、四字平仄不拘。

本句亦有作上四下五者,不足法也。

第三句七字,不用韵,与[满江红]第五句同。

第四句六字,与[双双燕]第六句同。

第五、第六为四字对句,不用韵,与[换巢鸾凤]后阕第四、五句同。

第十句五字,与[烛影摇红]第四句同;惟第三字不可用仄。

第八句四字,与第九句六字,亦可作上四下六之十字句。

上四字作豆,第一字可平,下六字协韵,第一字可仄。

其语气自需一气呵成。

后阕起句六字,仄起平收,不用韵;第一、三字俱可作平,与[玉漏迟]后阕起句同。

第二句九字,上四下五,与[青玉案]结句同。

然亦有作上五下四者,不足法也。

以下句法,全与前回。

望天低、 ●○⊙(豆) 吴楚眼空无物。

⊙●●○○▲(仄韵) 指点六朝形胜地, ⊙●⊙○○●●(句) 惟有青山如壁。

⊙●⊙○○▲(协仄韵) 蔽日旌旗, ⊙●○○(句) 连云樯橹, ○○⊙●(句) 白骨纷如雪。

⊙●○○▲(协仄韵) 大江南北、 ⊙○○●(豆) 消磨多少豪杰。

⊙○○●○▲(协仄韵) 寂寞避暑离宫, ⊙●⊙●○○(句) 东风辇路、 ○○⊙●(豆) 芳草年年发。

○●○○▲(协仄韵) 落日无人松径冷, ⊙●○○○●●(句) 鬼火高低明灭。

⊙●○○○▲(协仄韵) 歌舞樽前, ⊙●○○(句) 繁华镜里, ⊙○⊙●(句) 暗换青青发。

⊙●○○▲(协仄韵) 伤心千古、 ⊙○○●(豆) 秦淮一片明月。

(一作平) ⊙○○●○▲(协仄韵)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指古战场。

8.华(hua)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 ,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17.酹: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这是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丑化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

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而《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为了抬高诸葛亮,故意贬低周瑜,把周瑜丑化成一个狭隘嫉妒的小人,是严重违背历史的。

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应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赏析】 如果把破除传统作为"伟大"的一项基本素质的话,苏轼之于伟大是当之无愧的。

与《花间》词中"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的幽约词境相比,苏轼词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无疑是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

他的那些"似诗"的小词、"句读不葺之诗",尽管在当世备受争议,但如此高远的气象、如此开阔的境界、如此旷达的风格,毕竟是此前罕...

苏轼的资料及诗词鉴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

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

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题解】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

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论证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而在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

此文以详切的说理,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

苏东坡的诗词

婉约的: 水龙吟 【宋】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③。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

苏轼的古诗词要意思

1《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释∶⑴饮湖上,指在西湖上喝酒。

⑵潋滟。

指波光闪动的样子。

⑶方好,正好。

⑷亦,也。

⑸空蒙,指水雾迷蒙。

⑹西子,西施。

⑺相宜,合适。

诗意,水面上波光粼粼,天气晴朗,风景秀丽,山色迷茫,雨中的景致也很奇妙。

想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无论是淡雅的妆,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那么美丽多娇,那么合适。

这是歌咏西湖的名篇。

在作者看来,西湖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很美的。

晴时,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水波闪动;雨时,湖光山色,旷远朦胧。

西湖的美是那么恰到好处,正如美丽的西施,无论怎么打扮都是很漂亮的。

诗的前两句总写西湖山水风光,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情态。

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湖面上闪烁着朵朵银花;近山苍翠,远山似黛;堤岸上垂柳飘拂,芳树间植其中。

这样的风光,只有晴天方可饱览,而风雨交加,薄云低垂于湖面,湖水荡漾而尤见其充盈环湖群山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如此的景象非雨天难得一睹。

“晴方好”“雨亦奇”,是作者在不同天气下多次畅游西湖后的深切体会。

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

诗的后两句,作者把西湖比做古代越国美人西施,是从两者的气质风韵上来说的。

绝代美人西施的淡妆浓抹,无不相宜;而西湖的山山水水,风霜雨雪,一年四季,总各具情态,各有风韵。

西湖和西字都具有自然美的风韵,都能随物赋形,气象万千都美在神韵。

2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 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释∶⑴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⑵把,持;拿。

⑶天上宫阙,指天上的宫殿。

这里指月宫。

⑷朱阁,华丽的楼房。

⑸倚户,刻花的窗户。

⑹婵娟,形态美好的样子。

这里指月亮。

解读∶天上明亮的月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把酒杯高高的举向天空发问。

不知道月宫里,今夜算是哪一年?我真想随着清风到月宫里去,又担心天上玉砌的高楼高耸入云,让人难以忍受他的寒冷。

哪里比的上人间,在月色里起舞,影随舞动,是多么优雅。

清凉的月光透过深红的楼阁,低低的洒在雕花的门窗里,照在无法入睡的人身上。

月亮不应该有什么恨事吧,它为什么总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团圆。

人间有悲欢,有离合,月亮有阴晴,有圆缺,这些是向来就不会只存在好的一面。

但愿分别的人们互相祝愿,彼此保重,虽然千里相隔,却能够一起欣赏同一轮明月。

四首苏轼的古诗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八声甘州【内容】: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卜算子【内容】: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卜算子【内容】: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春宵【内容】: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点绛唇【内容】:月转乌啼,画堂宫徵生离恨。

美人愁闷。

不管罗衣褪。

清泪斑斑,挥断柔肠寸。

嗔人问。

背灯偷搵。

拭尽残妆粉。

苏轼的诗词名句(带出处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水调歌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就先写这些了,也不知够不够

浣溪沙 苏轼(其一)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 苏轼(其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苏轼(其三)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苏轼(其四)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我只找到这么多!你可以去百度知道里面搜搜啊!

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诗歌

展开全部苏轼的诗歌创作 苏轼的诗歌创作活动从嘉佑四年(1059年)起,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病逝常州止,持续了42年,留下了总计2696首作品。

①这些作品,不仅是苏轼思想历程的形象反映,也是那个朝代社会生活的折光反射。

不仅有现实主义的振聋发聩,更有浪漫主义的流光溢彩。

从思想意义上看,苏轼的诗,关注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苏轼所处的时代,史称 隆宋 ,但实际上,朝野内外却是矛盾密布,危机日深。

苏轼由中央到地方,接触的实际生活面很广,对当时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写下了为数不少的政治诗。

这些诗不是内容空泛、无病呻吟之作,而是充满了作者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抒发以及壮志不酬的郁懑。

其中大多数是针对王安石领导的变法运动的,除个别作品有艺术夸大外,基本上都不是对新法的肆意攻击和歪曲中伤。

讽刺青苗法的《山村五绝》其四: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青苗法的施行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生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农村中的好逸恶劳者也钻了空子,拿着政府贷给的款项在城里吃喝玩乐。

一些地方官吏甚至在发放钱款的同时, 令妓女坐肆,作乐以蛊惑之。

①苏轼在《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指出青苗法的流弊: 官吏无状,于给散之际,必令酒务设鼓乐倡优或关扑卖酒牌子,农民至有徒手而归者。

但每散青苗,即酒课暴增。

由于政治主张的不同,苏轼看不到青苗法带来的全局利益,只抓住了新法实行中的弊端,尽管不全面,但仍是现实中存在的。

因此,苏轼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以及广度、深度上依然有其积极意义。

讽刺盐法的《山村五绝》其三: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乌台诗案》称此诗 意山中之人,饥贫无食,虽老犹自采笋蕨充饥。

时盐法峻急,僻远之人无盐食,动经数月。

若古之圣人,则能闻《韶》忘味,山中小民,岂能食淡而乐乎?以讽盐法太急也。

从下层人民所遭受的疾苦出发来写新法的不便,是发言中的之作。

苏轼的另外一些作品,如《和述古冬日牡丹》其三句: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句: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也反映出他在政治上的偏激和狭隘。

苏轼一生,在朝日少,在野日多。

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促使了他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接触。

在黄州,他亲自耕种土地,从事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并向当地的劳动人民学习农业知识和生产技术

农夫告我之,勿使苗叶昌。

君欲富饼饵,要须踪牛羊。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①苏轼已同当地的劳动人民建立起了密切的情感联系,因此,他劝大家: 吏民莫做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② ① 据王文浩《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笺诗图记》。

① 陈世隆:《北轩笔记》。

① 苏轼:《东坡八首》。

② 苏轼:《赠王庋原诗》。

仁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

③苏轼深受儒家 勤政爱民 思想的影响,他每至一处,都为当地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实际工作

诸如徐州抗洪,密州收留街头弃儿,杭州浚湖筑堤、赈灾救饥,惠州修桥引水,儋耳教化黎民等等。

这些行为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反映。

《刘丑厮诗》云: 刘生望都民,病羸寄空窑。

有子曰丑厮,十二行操瓢。

冢间得余粒,雪中拾堕樵。

对这么一个身世不幸的儿童,苏轼寄予了满腔希望。

洗沐做小吏,裹头束其腰。

笔砚耕学苑,弓矢战天骄。

壮大随尔好,忠孝福可徼。

……人事岂难料,勿轻此僬侥。

徐州抗洪期间,苏轼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但他并不居功,谦逊地称: 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

④苏轼在武昌见到农夫 皆骑秧马 , 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

⑤于是,忘却自己的谪迁身份,作诗160余言,热情地宣传推广这种新型农作用具的特长和功效。

苏轼还是一位具有达观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的诗人。

他一生中,屡遭磨难,甚至写过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⑥这样的激愤之言。

但纵观其创作的基调,积极乐观是主流,消极和颓废只是一时之念。

黄州时的《初到黄州》、《南堂》,惠州时的《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食荔枝》,儋耳时的《和陶拟古》、《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兹举《初到黄州》为例: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做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宋初的诗人们大多沿袭前代诗风,即使是一代宗师的欧阳修也明显地表现出对韩愈的效法。

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①从艺术风格上来看,苏轼的诗在语言上大多质朴自然,不假修饰,冲口而出。

苏轼认为 字字觅奇险,节节累枝干 ②是写不出好诗来的。

苏轼的诗想象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尤其在比喻与夸张方面,施朴华《岘佣诗说》称: 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③把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比做天公的眼睛,而其...

展开全部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

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

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题解】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

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论证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而在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

此文以详切的说理,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圯族。

”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党之过乎仁;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

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

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

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

《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石钟山记 【题解】 此文作于宋神元丰七年(1084),记游石钟山情况及由探讨此山名称来历引起感想。

是年三月作者奉诏由黄州移贬汝州(今河南临汝),六月乘舟赴任;时其子苏迈同舟赴任饶州德兴(今属江西),因同游石钟山,并作此记。

石钟山在湖口县鄱阳湖东岸,分上钟山、下钟山。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专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