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投笔从戎 诗词



弃笔从戎的诗句 原文:班超字仲平,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

弃笔从戎的诗句

原文:班超字仲平,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于是,他就去找相者看相,相者说:“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后汉书·班超列传》)。

班超问其故,相者说:“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后汉书·班超列传》)。

过了一段时间,明帝问班固:“卿弟安在”班固说:“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后汉书·班超列传》)。

明帝于是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掌管奏章和文书。

然而,没过多久,班超又因为小过失被免了职。

译文:班超字仲平,是扶风平陵人,是徐县的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讲究一些小的细节。

然而内心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干辛苦操劳的事,不以劳苦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广泛阅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因为长期抄写而劳苦不堪,曾经有一次,他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其他的志向谋略,也应效仿傅介子、张骞在边疆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时间从事笔、砚间工作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有志之士的志向呢!”后来班超作为使者访问西域,回来后因立功最终被封为王侯 。

常见字:戎:军队扶风:汉朝郡名平陵:汉朝县名徐令:徐县县令。

徐县,汉时属临淮郡,令江苏泗洪县一带。

彪: 班彪执勤苦:干辛苦的事固: 指班固,《汉书》的主要作者校书郎:官名内:内心研: 同"砚"修: 讲究,,重视孝谨: 孝敬父母,办事谨慎耻: 以...为耻涉猎: 广泛阅读诣: 到...去效: 模仿,效法志略:志气谋略竟:终于

班超家里穷 常常靠做官吏的侍童来养家糊口 但长时间的承受劳苦之灾 便辞去事业写到 大丈夫没有其他的智慧才略 就如同傅介子?(不知谁)张骞在异域立功得到王侯的赏封 我怎么能够长期从事与纸笔砚台间无所作为呢?佣yong(一声) 佣人事shi(四声) 做辍chuo(四声) 放下,舍弃投笔从戎 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出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成语“投笔从戎”的意思?

投笔从戎 拼音:tóu bǐ cóng róng 解 释 :投:扔掉。

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投笔从戎”讲的是东汉的班超的故事,后来用于形容文人从军、弃文就武。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

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27章:“如果我现在是二十几岁的青年,我要立刻~,雪此国耻。

” 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的经过。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近义词 :弃文就武、弃笔从戎

投笔从戎什么意思?急用啊

放弃学习去参军,为国献身。

成语“投笔从戎”意即弃文从武,放下笔杆参军,这典故就出在西域名将班超身上。

班超(公元前32—102年),东汉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兴平县境内)。

因为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只好给官府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十分辛苦。

有一天,他把笔往桌上一丢,感吧说:“唉!大丈夫如果做不出别的大事业,也应该像张骞那样到边疆去为国家创业立功啊!怎么能安闲地和笔砚打一辈子交道呢?”班超感叹之日,也正是东汉初军中切需用人之时。

汉明帝招募勇士,班超真的“投笔从戎”了,居然被任命为假马司。

窦固派他带兵进攻伊吾,他与呼衍王战在蒲海旁,“多斩首虏”,大获全胜,因而受到窦固的赏识。

公元73年,在窦固的推荐下,班超与从事官郭恂带领36名壮士出使西域。

出关后,首先来到了罗布泊附近的关头鄯善国。

用智打败了匈奴使之受到鄯善王的赏识,当即表示脱离匈奴,归附汉朝。

窦固把班超等人功劳具表上奏朝廷,并请求派遣正式使臣去驻守西域。

班超为行军司马去驻守西域,班超依旧带了原来的三十多人再次回到西域。

此次,班超的正义行动深得疏勒国人拥护。

班超也就在疏勒建立了从事活动的根据地。

公元94年,班超最后降服了北匈奴统治下的焉耆、危须和尉犁,西哉全境再次统一于东汉。

班超因功被封为定远候,历史上称他为“班定远” 。

文言文《投笔从戎》的翻译

展开全部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投笔从戎 ( tóu bǐ cóng róng ) 解释;投笔从戎的 投:扔掉。

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原文: 《后汉书·班超传》: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

“投笔从戎”的成语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郡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人。

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不少书。

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著名的史书《汉书》就是他们父子俩编撰的。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一天,他正在写字,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于是“啪”的一声把笔摔在地上,叹气说:“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什么志向谋略,也应当学学当年的博介子和张骞,在外建立功勋,怎么能够长久地把时间花在替人抄写上面呢?!”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后来皇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派兵出征,班超从军入伍了。

他英勇杀敌,大败匈奴,立了战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

投笔从戎的故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投笔从戎的主要内容

展开全部 “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