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中的入声



入声的诗词示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用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以抒发其极度愤恨的情感: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hiat];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li?t]。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

入声的诗词示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用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以抒发其极度愤恨的情感: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hiat];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li?t]。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ngüat];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ts?t]。

靖康耻,犹未雪[sü?t];臣子恨,何时灭[mi?t]。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khü?t];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hu?t]。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khüat]! 还有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千山鸟飞绝[dzü?t];万径人踪灭[mi?t]。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sü?t]。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中古汉语的塞音韵尾-t、-k从宋代就已经合并弱化成喉塞音[?],但还保持着-p韵尾。

故本词“壁”字为-k尾却混入t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miot]。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p?k]。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sü?t]。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gri?t]!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püat]。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mi?t]。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püat]。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ngüat]。

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寒蝉凄切[ts?t]。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hiat]。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püat]。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t]。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khuat]。

多情自古伤离别[bri?t]。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tz?t]。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ngüa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si?t]。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yü?t]。

诗词里面的,入声,是什么意思?求解

【革】拼音:gé jí;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

[ gé ]1.去了毛并且加过工的兽皮:皮~。

制~。

2.(Gé)姓。

3.改变:~新。

变~。

4.开除;撤除(职务):开~。

~职。

[ jí ](病)危急。

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

现在“普通话”即标准现代汉语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

古入声字,有的方言今仍读入声如福建广东上海江苏南京太原张家口等;有的方言这类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分别归到其他声调里去了。

古入声字,郑州今大部分归阴平,少部分归阳平,重庆今归阳平,普通话分别归入今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

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

读诵诗歌时的入声字怎么读

现代汉语没有入声,把入声字分别转变成了一、二、三、四各个声调去了。

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

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

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部份入声字识别出来就可以了。

为了容易辩认,把“l”和“r”分别写成大写的“L”和“R”。

如果有改错的地方,请懂老汉语拼音的朋友提出来,别误了大家学习。

(附原文以便校对) (一)凡b、d、g、j、zh、z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 b:拔跋白帛薄荸别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驳。

d:答达得德笛敌嫡觌翟跌迭叠碟牒独读牍渎毒夺铎掇。

g:格阁蛤胳革隔葛国虢。

j:及级极吉急击棘即脊疾集籍夹夹嚼洁结劫杰杰竭截局菊掬橘决诀掘角厥橛脚镢觉爵绝。

zh:札扎扎铡宅择翟着折折蜇轴竹妯竺烛筑逐浊镯琢濯啄拙直值殖质执侄职。

z:杂凿则择责贼足卒族昨。

(二)凡d、t、L、z、c、s等六母跟韵母ㄜ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 de:得德。

te:特忒慝螣。

Le:勒肋泐乐埒垃。

ze:则择泽责啧赜笮迮窄舴贼仄昃。

ce:侧测厕策筴册。

se:瑟色塞啬穑濇涩圾。

(三)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 kuo:阔括廓鞹扩。

zhuo:桌捉涿着酌浊镯琢啄濯擢卓焯倬踔拙斲斫斮鷟浞梲。

chuo:戳绰歠啜辍醊惙龊婼。

shuo:说勺芍妁朔搠槊箾铄硕率蟀。

ruo:若鄀箬爇蒻。

(四)凡b、p、m、d、t、n、L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ㄉㄧㄝ字例外。

例如: bie:鳖憋别蹩瘪别。

pie:撇瞥。

mie:灭蔑篾蔑蠛。

die:碟牒喋堞蹀谍鲽跌迭瓞昳垤耋绖咥叠。

tie:帖贴怗铁餮。

nie:捏陧聂镊臬闑镍涅蘖孽啮囓。

Lie:列冽烈裂洌猎躐捩劣。

(五)凡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 dei:得。

gei:给。

hei:黑嘿。

zei:贼。

sei:塞。

(六)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 fa:法发伐砝乏伐阀罚发。

fo:佛缚。

(七)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

只有「嗟」jue,「瘸」queˊ ,「靴」xue三字除外。

例如: ue:曰约哕月刖玥悦阅钺乐药耀曜跃龠钥钥瀹爚禴礿粤岳岳鸑軏。

nue:虐疟谑。

Lue:略掠。

jue:噘撅决抉鴃诀玦掘桷崛角劂蕨厥橛蹶獗噱臄谲鐍珏孓脚觉爵嚼爝绝蕝矍 攫躩屩。

que:缺阙却怯确榷壳悫埆确阙鹊雀碏。

xue:薛穴学雪血削。

(八)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

例 如: 读音为e,语音为ai的:色册摘宅翟窄择塞。

读音为o,语音为ai的:白柏伯麦陌脉。

读音为o,语音为ao的:薄剥摸。

读音为uo,语音为ou:肉粥轴舳妯熟。

读音为u,语音为iu:六陆衄。

读音为ue,语音为ao:药疟钥嚼脚角削学。

根据上面的分析,大部分的入声字,都可从国语的读音来加以辨识,能如此,则 对于诗的格律,自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了。

入声在多数南方汉语中还存在,就是一类发音短促的读音,通常以塞辅音-p、-t、-k结尾入声是我国古代汉语语音中的一个声调。

“平上入去”四声之一。

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是北方话,因为少数民族的统治等原因,北方汉话其受到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满语、蒙语)的影响、冲击很大,入声已经慢慢消失了。

南方各方言还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入声。

如我说的湖南话就有保留,但没有完全保留。

若您想听比较还原、真切的入声,请参考广东话(粤语)! 这是入声保留得最好的方言。

广东话的入声又细分为三个声调,分别为:阴入(音调最高) 中入(居中) 阳入(音调最低) http://www.520hai.com/jichu/b3.htm 这里就有入声的音频,是她读的最后那三个音。

听了之后您再与广东话的其他平、上、去声相对比,明显可以发现:入声的发音短促,收音很紧,而且只以-p、-t、-k这三个塞音收尾。

与其他几个声调的感觉明显不同。

请解释下古诗中的仄韵,平韵,上,下阕怎样看诗词是仄韵平韵呢

1.面包 不宜入冰箱 面包在烘烤过程中,面粉中的淀粉直链分部已经老化,这就是面包产生弹性和柔软结构的原因。

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面包中的支链淀粉分部的直链部分慢慢缔合,而使柔软的面包逐渐变硬,这种现象叫“变陈”。

“变陈”的速度与温度有关。

在低温时(冷冻点以上)老化较快,而面包放冰箱中,变硬的程度来得更快。

2.黄瓜 青椒 不宜久存冰箱 黄瓜、青椒在冰箱中久存,会出现冻“伤”———变黑、变软、变味。

黄瓜还会长毛发黏。

因为冰箱里存放的温度一般为4℃至6℃左右,而黄瓜贮存适宜温度为10℃至12℃,青椒为7℃至8℃。

故不宜久存。

3.香蕉 将香蕉放在12℃以下的地方贮存,会使香蕉发黑腐烂。

4.西红柿 西红柿经低温冷冻后,肉质呈水泡状,显得软烂,或出现散裂现象,表面有黑斑、煮不熟,无鲜味,严重的则酸败腐烂。

5.火腿 如将火腿放入冰箱低温贮存,其中的水分就会结冰,脂肪析出,腿肉结块或松散,肉质变味,极易腐败。

6.巧克力 巧克力在冰箱中冷存后,一旦取出,在室温条件下即会在其表面结出一层白霜,极易发霉变质,失去原味。

7.鲜荔枝 如将鲜荔枝在0℃的环境中放置一天,即会使之表皮变黑、果肉变味。

8.食品放冰箱能放多久列表 鲜蛋:冷藏30~60天 熟蛋:冷藏6~7天 牛奶:冷藏5~6天 酸奶:冷藏7~10天 鱼类:冷藏1~2天 冷冻90~180天 牛肉:冷藏1~2天 冷冻90天 肉排:冷藏2~3天,冷冻270天 香肠:冷藏9天, 冷冻60天 鸡肉:冷藏2~3天,冷冻360天 罐头食品:未开罐冷藏360天 花生酱、芝麻酱:已开罐冷藏90天 咖啡:已开罐冷藏14天 苹果:冷藏7~12天 柑桔:冷藏7天 梨:冷藏1~2天 熟西红柿:冷藏12天 菠菜:冷藏3~5天 胡萝卜、芹菜:冷藏7~14天 9.冰箱使用时的六大禁忌 a.热的食物绝对不能放入运转着的电冰箱内。

b.存放食物不宜过满、过紧,要留有空隙,以利冷空气对流,减轻机组负荷,延长使用寿命,节省电量。

c.食物不可生熟混放在一起,以保持卫生

按食物存放时间、温度要求,合理利用箱内空间,不要把食物直接放在蒸发器表面上,要放在器皿里,以免冻结在蒸发器上,不便取出。

d.鲜鱼、肉等食品不可以不作处理就放进冰箱。

鲜鱼、肉要用塑料袋封装,在冷冻室贮藏。

蔬菜、水果要把外表面水分擦干,放入箱内最下面,以零上温度贮藏为宜。

e.不能把瓶装液体饮料放进冷冻室内,以免冻裂包装瓶。

应放在冷藏箱内或门档上,以4℃左右温度贮藏为最好。

f.存贮食物的电冰箱不宜同时储藏化学药品。

此外: A.黄瓜与西红柿:黄瓜忌乙烯,而西红柿含有乙烯,两者放在一起会使黄瓜变质腐烂。

B.面包与饼干:饼干干燥,也无水分,而面包的水分较多,两者放在一起,饼干会变软而失去香脆,面包则会变硬难吃。

C.米与水果:米易发热,水果受热则容易蒸发水分而干枯,而米亦会吸收水分后发生霉变或生虫。

D.鲜蛋与生姜、洋葱:蛋壳上有许多小气孔,生姜、洋葱的强烈气味会钻入气孔内,加速鲜蛋的变质,时间稍长,蛋就会发臭。

怎样分辨平仄? 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

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

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

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约有300个字左右,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普通话第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普通话第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二)古(旧)声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

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

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

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

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收藏,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一平一仄,非平即仄。

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

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

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

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

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

关于古诗的用韵问题

浅说诗词格律 一、平仄音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

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

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

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

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

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

(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本定价10.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属顺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

古代诗词中的'入声韵'读音是怎样读法?在古格律诗词中的"入声韵"

在诗词和对联的写作中,历来存在四种主张:保留入声,才能体现诗词和对联的原汁原味;只有用今声破除平仄的神秘;古今四声混用;古声、今声共存而不混用,即“双轨制”。

我是极力赞成第四种主张的!而且,无论你对“古声、今声共存”赞成与否,它将长期存在,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

言归正传。

为了叙述方便,我把两个问题的顺序对换了。

一、“入声韵”失传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

六朝以前没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名称。

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才给四声定名。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而来的。

古四声是:①平声,已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普通话的第一、二声;②上声(已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即普通话的第三声;③去声,即普通话的第四声;④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有时还带有辅音音尾。

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多数演变为去声(如“客”、“绿”),其次是阳平(如“国”、“直”),还有阴平(如“屋”、“出”),最少的是上声(如“铁”、“北”)。

但是,入声并没有失传,许多地方方言至今仍然保留着。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都保留着入声。

江淮、西南以及华北的一部分地区方言保留着入声。

山西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也保留着入声。

据本人所知,粤语和潮语中的入声仍然保留得很完整。

方言里的入声多数发音短促,有塞音的韵尾,或收-g[-k]、-d[-t]、-b[-p],如“六”、“八”、“十”的广州音[lug6]、[bad3]、[seb6]。

也有韵尾消失,音不短促,自成一个调类的,如长沙音。

因此,“入声韵”根本没有失传。

填词时,只要是词谱要求押入声韵的(如《石州慢》、《雨霖铃》、《满江红》、《忆秦娥》、《念奴娇》等),就要用入声韵。

有位先生讲得直截了当:“要解决平仄的‘神秘’,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统一的‘中国话’(普通话),现代人说现代话,用现代拼音决定音调平仄。

”避难就易,删繁就简,轻松自在! 网上还有些人说:“本来就是‘旧瓶装新酒’,为什么非要‘旧瓶装旧酒’?”我说:错了!词谱的要求是“瓶”不是“酒”。

除非你不“装”,要“装”就千万不能把“旧瓶”改造为当代的“易拉罐”然后再“装”! 多年前,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墙报评议会上,有位仁兄为自己不押韵的“七律”辩护:“八个七字句的诗就叫七律。

”我当场补充道:“还有五个韵,也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大家哄堂大笑,这位仁兄还不知道人们为啥大笑。

在“装酒”之前,最起码的是弄清哪是“瓶”哪是“酒”。

二、“入声韵”如何读? 我猜问题的意思是如何用普通话读诗词中的“入声韵”。

除了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分化以外,随着语言和文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在读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韵文)时,经常会碰到“声调不合律”和“不押韵”的问题。

例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这是入声韵的词,其中的“咽”、“月”、“阙”在普通话中均演变为去声,但都还是仄声,这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问题是“别”、“节”、“绝”已转化为阳平,因此读起来少了点押韵感。

又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上阕) 除了上述的入声演变外,个别韵脚连韵母都转变了。

例如“物”的韵母变为“u”,“壁”的韵母变为“i”,使人产生“不押韵”的感觉。

但在完整保留入声的粤语中就没这问题,“物”读[med6],“壁”读[bég3]。

那么,怎么处理这问题呢? 假如你坚持要“原汁原味”,就只有用“叶(协)韵”的办法才能押韵。

但据我了解,绝大多数诗家和文学爱好者都不主张这样做。

把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韵脚读成另一种读音以求和谐,这叫做“叶(xié)韵”。

例如《诗经·豳·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至喜。

”现在读来,好些韵脚似乎都不押韵,特别是火、衣、亩、子、喜等字,读音相差更远。

运用“叶韵”把它们读成另一种读音,譬如“火”叶“虎委反”(即“毁”音);“发”叶“芳吠反”(即“费”音)等,这样就和谐了。

但不提倡这样做,特别不宜在青少年学生中提倡,以免造成混乱。

我们提倡用现代汉语规范语音来读古代韵文,纵然有些韵脚不够和谐,也不必采用“叶韵”的办法。

顺带谈谈本答案开篇所涉及的话题。

窃以为,在诗词、对联写作中古今四声混用的主张是最不可取的。

什么是古今四声混用?以对联为例,在一副对联中,有多个“古仄今平”(或“古平今仄”)字,这个当作今声,那个当作古声,用法不统一,就是混用。

如: 把酒吟诗辞旧岁; 题联秉笔接新福。

(李某) 此联上联没有古今变声字,可以不管。

下联“接、福”二字都是古入今平,“福”一定得作今声(平),否则,上下联仄起仄收了。

然而把“接”作今声(平)就成了三平尾,犯了忌,只能按古声(仄)处理。

这就是古今四声混用,作者各...

诗词里什么声调的字是入声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

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

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

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入声在汉语的保留情况及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入声在粤语、闽南语、海南话、客家语、部分赣语,完整保存韵尾三分[-p?],[-t?],[-k?]。

大部分赣语保留两种韵尾[-t?]和[-k?]。

在吴语、大部分江淮官话、徽语、晋语、闽东语、莆仙语和极少数西南官话中合并为喉塞韵尾[-?]。

在闽中语、新湘语、闽北语、部分江淮官话和极少数西南官话中保留独立调值。

古诗“平声”“仄声格式,以及例句

用字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捣练子》词例:〔南唐〕李煜 深 院 静,○ ● ●,小 庭 空,● ○ △,断 续 寒 砧 断 续 风。

◎ ● ◎ ○ ● ● △。

无 奈 夜 长 人 不 寐,◎ ● ◎ ○ ○ ● ●,数 声 和 月 到 帘 栊。

◎ ◎ ◎ ● ● ○ △。

忆江南词例:〔唐〕白居易 江 南 好,○ ◎ ●,风 景 旧 曾 谙。

◎ ● ● ○ △。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 ◎ ○ ○ ●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 ○ ◎ ● ● ○ △。

能 不 忆 江 南?◎ ● ● ○ △。

入声字的由来 入声字在格律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怎样学入声字 怎样查找...

要知道入声字的由来,要从汉字的四声说起。

汉字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抑扬顿挫的读音。

同一声母、韵母所拼的字的音,有四种读法。

这四种读法就是汉语的四种声调,表示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

现代汉语中的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是: 第一声:阴平声,高而平,用‘-’表示;如:妈mā、低dī、科kē。

第二声:阳平声,向上升高,用‘ˊ’表示;如:麻má、敌dí、咳ké。

第三声:上声,先降后升,用‘ˇ’表示;如:马mǎ、低dǐ、科kě。

第四声:去声,向下降低,用‘ˋ’表示;如:骂mà、地dì、克kè。

这四个声调大家都是很熟悉的。

小学生都会。

今四声平、仄的划分规定:一声(阴平)和二声(阳平)属‘平’;三声(上声)和四声(去声)属‘仄’。

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字。

现代汉语的四声是从古汉语中演变而来的。

古汉语也有四声,古四声是: 第一声:平声。

第二声:上声。

第三声:去声。

第四声:入声。

这古四声到的咋样读,我们已无法完全稿清楚。

我们只能了解个大概。

下面我们看看古四声的例子: 《四言四声字练习歌》 平上去入、古音四声。

集成四言,大家读读。

平上去入 东董冻笃、同动洞独、空孔控哭、蒙蠓梦木、 隆拢弄陆、钟肿种烛、松悚宋粟、容拥用浴、 江讲绛觉、知指志质、时氏侍日、诗矢试失、 医矣意一、基几记吉、私史肆率、离里利律、 第一声: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第二声: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来大都是上声,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第三声: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

第四声:入声。

这个声调发音短促,到后来大都属阳平。

古四声平、仄的划分规定: 一声(平声)属‘平’; 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和四声(入声)属‘仄’。

我们学习格律诗,要用古四声。

要押《平水韵》。

《平水韵》是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平水韵共一百零六韵,分为平声三十韵(其中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

所谓上平声、下平声,是平声上卷、平声下卷的意思,没有别的意思。

),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在《平水韵》中的“入声十七韵”都是入声字。

二、入声字在格律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入声字在格律诗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

不可没有,不可多有。

这是因为,入声字发音短促,在格律诗中使用过多的话,诗读起来就不好听。

所以,古人对入声字在诗中的使用有比较严格的限制。

这些规定是: 1、在五绝中入声字一般不可多于2个,最多3个 如:王涯《闺人赠远》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陌拂客三个入声字。

2、在七绝中入声字一般不可多于3个,最多4个。

如: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月1个入声字。

3、在五律中入声字一般不可多于4个,最多5个; 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别月白欲5个入声字 4、在七律中入声字一般不可多于5个,最多6个;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洛阳

忽北欲白日即洛7个入声字。

古人的诗也有超过规定的。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入欲目5个入声字。

超过了最多数3个.这是个特例。

我们在学习中要求按以上规定控制

渔舟老师给我们讲过她减少入声字的例子。

我们都做过。

入声字在格律诗中的使用,不但数量有限制,使用位置也有要求。

入声字要尽量避免在音节处使用。

入声字在词中的使用也很重要。

有的词牌,就是用入声字作韵的。

象《满江红》就是入声字作韵。

正因为入声字在古诗词中的使用有这么严格的限制和要求,所以,要学习写古体格律诗,就必须学习掌握好入声字。

三、怎样学习入声字。

在《平水韵表》中,入声字有一千七百六十三个。

要全部记下来是很困难的。

们想了很多记忆入声字的方法,很实用。

下面介绍几种记忆方法:1、把入声字编成词组进行记忆。

日月、出入、得瑟、得失、学习、积极、北国、博客、哭泣、 独立、孤独、曲折、碧落、黑白、合适、激烈、压迫、特色、 特别、叔伯、合适、得瑟、竹笛、药物、剥削、骨肉、熄灭、 吃粥、角逐、恶毒、吃喝、物质、玉足、摘菊、拾级、袭击 垃圾、发达、决裂、芍药、德育、馥郁、脱落、阅读、结束、 绰约、笔力、铁石、一粒、七滴、十拍、稀薄、锡泊、立急、福禄;索得、雪雹、屋阁、失窃、石壁、熟悉、祝福、掬月、畜牧、 发帖、陌客、塔迹、速答、拆木、赤脚、涉猎、积蓄、失色、 获得、集合、拾取、插肉、六叶、值得、直接、白术、色泽、 雀跃、策略、佛曰、脱壳、竹席、出息、嘿嘿、活泼、职责、 活剥、热血、宅室、伐木、刹轴、夺杀、薄弱、鸭脖、锡箔、 掠夺,热烈、突发、叭哒、泼辣、滑雪、刮骨、铁袜、啧舌、 不敌、吸血、踢脚、墨迹、扎脚、忒绝、作乐、竹节、灭绝、 卡尺、缺角、劫色、击节;结实、捉鳖、食肉、橘汁、咽泣、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