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上坟祭奠祖先的诗词



关于祭奠祖先的古诗古文展开全部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弹歌》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

关于祭奠祖先的古诗古文

展开全部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弹歌》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君所归兮归碧落,我惟痛矣痛慈长。

哀离失怙德何报,哭竹生笋哺未偿。

天上人间两陌路,死生契阔各凄凉。

仙山难遣鱼书寄,恸到无声更断肠 。

...

描写古人祭扫祖先的诗句

你好!古人关于祭祀的诗词挺多,常见的有:1. 关于先秦《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2. 翻译为: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

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

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劳累!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

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

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妈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

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

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

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

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

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3.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4. 原诗为: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5. 翻译为: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明上坟这个有哪些讲究的啊?

时间上讲,我们当地流传着“前三后四”的说法。

也就是说,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到后四天上坟都是可以的。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是工作事业较忙的人为自己找的借口。

传说清明节阴间要开大会,没有子孙的人不能参加

参加大会的人必须举着子孙送的旗子才能入场。

因此,现在清明上坟时,人们都在已故先祖的坟上插上纸剪的旗子。

所以,清明节上坟的时间应该在清明节之前,而不应该在清明节之后。

清明节当天上坟可以么?可以。

但应该早一点,通常应该在早上8点钟之前。

不然就失去意义了。

清明节的前一天上坟还有一种说法。

这一天有人称“韩氏节”。

据说以前一位皇帝错杀了他的大将韩世忠和梁红玉夫妇,深感愧疚,便请著名道士做法,使全国所有的在清明节前一天上坟的人们给自己祖先敬献的东西,全部转移到韩氏名下。

所以清明前一天上坟对你的先祖来说你奉献的东西他收不到。

清明节上坟是一种祭奠先祖体现孝心的很好的形式

平时很少去祖先的坟上,借清明节去看一看,在坟头上加点土,有漏洞或坍塌的地方补一补,的确是件好事情。

但是清明上坟可不要乱动,不能把那些东倒西歪看上去不整齐的石头扔掉,换成漂亮整齐的石块。

总的原则是“不要乱动,只加不减”。

就是不要轻易乱动祖坟,泥土和石头只增加不要减掉。

不好看不整齐的石头可以在其外面再加一层将其包住。

还有一点,将祖坟修得金碧辉煌并不是件好事情。

很多兴旺的家庭因此败落下来。

在纸出现之前,清明节烧什么祭奠祖先?

在纸出现之前,清明节烧什么祭奠祖先的话,可能是烧衣服金银首饰之类的。

但其实,更多的可能性是他们并没有烧一些物品,而是将某些供品摆在坟前或者排位之前。

在他们的观念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祖先会自己出来享用…… 汉代、唐代、宋代皆不烧纸钱,到宋代也最多就是把纸钱挂在树上而已。

到了明代不同了,由于 捎和烧 字同音,明代之后开始焚烧祭品以示给先亡的亲人捎过去东西。

明代在坟旁焚烧纸锭,并在坟头压一叠纸钱。

清代、民国时期挑新土、烧纸钱、祭山神、奠坟邻。

当代以改革开放为界,以前不烧纸钱,只三鞠躬。

改革开放后,在二十世纪阶段,清明节烧纸以烧纸钱、纸币为主;在二十一世纪到来时增加了诸如银行卡、手机、汽车等拉风的现代时尚用品,甚至在近年来有烧纸制iphone手机、ipad…… 清明的诞生时代,开始只流传于太原上党等地区,六朝之后演变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

此时为寒食节,要求是在这期间不起灶火,冷吃之前做好的食物。

所以叫寒食节。

最初的寒食节不过是旌表、纪念被焚于绵山的介子推而已,并没有祭奠祖先的含义。

寒食节来历: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离开晋国,流亡十九年。

一次重耳饿昏,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熟给他吃,重耳得以保住性命。

重耳很感动。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回忆起旧事,想封赏介之推,而介之推已经和母亲山西的绵山隐居。

晋文公派人上山搜索,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母子抱着槐树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以纪念介之推。

卢象有《寒食》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

” 唐朝根据《癸辛杂识》记载,唐代清明时,太学要放假三日,武学一日。

山西地区要禁火(不开灶做饭)七天,在丧乱的乱世也要禁止三天。

因为全国禁止起火,并且在清明节后皇帝会颁布法令让全国人民重新钻木取火成为新火,故唐代是不烧纸钱的。

根据《全唐诗》中描述清明的诗歌记载,唐代清明节会举办踢足球、大毛球,荡秋千、拔河等文体活动

宋朝清明节也是宋人重要的节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扫墓的风俗更浓,这从北宋人张择端绘于清明时节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出。

首段就是时人从汴京(今开封)野外扫墓归来的情景。

宋代寒食节为期三天亦称“百五节”、“禁烟节”,为全国重要性的节日。

在现山西省地区最为盛行。

宋代寒食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三年当中任何一天都可以上坟祭祖,只是不设香火,将纸钱挂在坟周围的树上就行。

宋代清明节里,皇家和民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热闹程度不输元宵节。

时开封人孟元老在后来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当年京城过清明节的气氛:“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

”“清明弄柳” 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

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时清明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

所谓“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护家门,此时的柳枝与桃枝功能相近。

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热度不减。

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清明节日里的临安(今杭州)城时,用了这样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

”难怪宋人能写出“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诗句。

元朝随着唐宋的远行,清明节的繁华和热闹也不复存在。

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务员多假制度被否定,节假日大为减少。

但元时清明节与寒食节从功能和活动内容上看,在事实上合成了一个节日,仍与元正(旦)一样,是元代最重要的节假日之一。

朝廷会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寿节(唐时称天长节)和冬至才放假2天。

明清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政府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节假日。

明清时期寒食节同清明节相结合,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就是扫墓踏青。

明代男女携带酒食祭品、纸钱上先人的墓地祭扫。

在坟旁焚烧纸锭,并在坟头压一叠纸钱。

扫墓之后男女并不直接回家,而是在墓地附近去踏青。

踏青的活动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盛。

清代清明节在明代基础之上会放风筝。

同时佩戴新柳(柳枝)在头上。

清代在祭祖之时,无论贫富都要准备祭品,并正式称清明与七月半、十月朔为鬼节。

《清嘉录》之中记载苏州地区的习俗是在祖先坟墓前挑新土、烧纸钱、祭山神、奠坟邻。

注意:这时候清明节才终于和鬼挂上钩了。

清明要准备什么东西去拜祭先人?

1.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2.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3.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4. 此后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

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5.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6.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7.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鬼节上坟能提前几天吗

1、清明扫墓尽量提前一些,过去有民谚“早清明,晚十一”,清明祭奠先人越早越好,可以在清明前一周两周都可以进行,不要全赶到清明节这一天,另外最好选在上午七点至下午三点前扫墓,这是这一天阳气升旺的时间,是我们祭奠先人的最好时间。

2、因为下午三点后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运气不好的人、身体弱的人在这个时间段,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给你带来伤害。

3、清明节上坟的时间和方式,因时间、地点不同而异,然而由于人们对先祖经验的尊重和崇拜,往往出现墨守成规的现象,而违背了先祖经验的本意。

因此,只要有利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上坟时间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抑或不上坟而采用网祭、不烧纸而植树的方式方法

4、有些地方在清明当天上坟,因为清明这天嫁出去的女子要回来给父母上坟。

她兄弟就要招待她。

浙江丽水一带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

还有的地方放得更宽,称“前七后八”。

也就是说,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到后四天上坟都是可以的。

5、清明节上坟是一种祭奠先祖体现孝心的很好的形式。

平时很少去祖先的坟上,借清明节去看一看,在坟头上加点土,有漏洞或坍塌的地方补一补,的确是件好事情。

哪些情况下不能上坟

展开全部 清明节到了,这一天民间有扫墓上坟的习俗,那么问题就来了,清明节哪些情况不适合去上坟: 1、丈夫去世前三年,妻子不能去扫墓,这个是习俗问题,只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即可。

如果当地有此习俗,最好回避,否则日后会带来诸多的心里麻烦。

如果当地没有此习俗,则无关此禁忌。

2、通常来说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拜山上坟活动,不仅如此。

严格说来,女性来例假,最好也不要参加此类活动,特别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加清明拜山活动。

咱们祖国辽阔,南北方 对于扫墓的习俗略有不同,比如:南方通常儿女均前往扫墓,而北方一些地方,则通常女儿不前往扫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儿则随夫前往扫墓。

3、刚动过手术或者健康不佳,精神不振的人,年高而行动不便的老人最好不要去上坟,因为此刻是身心处于最虚弱的时候,极易招致阴界生灵上身而照成不必要的麻烦, 4、印堂发暗或眼窝发青发黑的人,不建议去上坟,这样的人处于一个很晦气的时期,扫墓是祭拜祖先,大部分坟墓规则不会是个很独立的地方,而是要经过不少其他家的坟墓。

晦气临门更不合适去穿越阴气扎堆的地方。

5、如果真心要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可以避开这些情况去上坟,也可以到无相铜炉定制一款特别的香品烧给先人,这个香可以用先人生喜欢的某种植物,也可以用表达思念的菊花等定制,用这样的香来祭奠先人,也足以表达你的哀思之情,先人也会很高兴的。

...

上坟祭奠贡品要说的话怎么写?

上坟可以不画圈 但地址必须写 否则 收不到的!!!其他都是小钱 烧元宝就行 这个是大钱 用现成的-----送钱表文 元宝 晚上 过5点可以烧了 在十字路口 画圈 西南方向开口 中间画“X” 先烧地址----就是送钱表文 复印几份就行后烧元宝 地址不要写活人名字 写 亲属寄 就行

春节的哪一天要祭拜祖先?

展开全部 祭 祖 习 俗 祭祖是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在东北的农耕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一般都是在岁末举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腊月二十八至除夕这几天。

祭祀的形式依条件而有所不同。

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兴旺、财力殷实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称“家庙”,他们祭祖活动则集中在这里举行。

在祭祖的日子,当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员齐集家庙,事先已将应用的供器擦洗干净、供品预备齐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像)按辈份顺序摆挂。

随后在族长主持下,所有人按辈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礼。

各家各户的祭祖则虽是一番形式。

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饭前进行。

先是到自家的坟茔地祭祀,有的只是磕头,有的还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称为“给老祖宗送席”。

祭祀的顺序当然是从坟地中辈份最高者开始。

把炕桌摆在坟前,磕头行礼,再倒一盅酒于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后,把饭菜埋进土里,算是给祖宗们“送去”了,同时还要在坟前烧纸,算是孝敬祖先们过年期间的“零花钱”。

主要的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后,民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

因为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所以要等天黑以后进行,以满族人家的做法比较典型。

先将香炉、香筒、烛台(俗称五供)或者木香碟,摆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盖上,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挂在西墙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长房主枝没有谱单,则按照谱书的记载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讳”写在一张长纸条上张挂,俗称“祖宗条子”或“谱条子”,也有的是摆放木牌位。

摆挂好后开始上香摆供,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

所摆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

许多人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起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中。

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

还有一些地区在除夕晚上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举行一些祭奠仪式。

比较有特点的是将其生前穿过的衣服叠好摆在炕上,然后晚辈们跪下磕头,嘴里还要说“x x (对长辈的称呼)回家来过年吧”。

另有在房山头“落地式”烟筒根处烧纸祭奠,因民间传说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灵常栖身之处。

烧纸时嘴里还要“叨咕”一些寄托思念和请求保佑的话语,而且相信祖先们一定会听到,给家里人带来幸福和安康。

中国各地祭祖习俗,一到春节,都要举行隆重严肃的祭祖活动。

北京:初一到了子时,即一点钟,家长率领全家老幼,男左女右站立两旁,衣冠整齐,向祖宗神位焚香烧纸,按辈份长次向祖宗跪拜,礼节非常隆重。

台湾:时序一倒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柿是祀神、祭祖。

那时红灯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

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

迎接新正,也叫“开正”。

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跑拜。

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行祭祖礼仪。

广东东莞:正月初一,大数人家先在楞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

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份、年龄的秩序拜祖先。

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河南开封: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份,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份,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豫东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份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川西地区: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着肃穆的气氛。

这时侯,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份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有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

清明上坟有什么讲究

展开全部 从时间上讲,我们当地流传着“前三后四”的说法。

也就是说,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到后四天上坟都是可以的。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是工作事业较忙的人为自己找的借口。

传说清明节阴间要开大会,没有子孙的人不能参加。

参加大会的人必须举着子孙送的旗子才能入场。

因此,现在清明上坟时,人们都在已故先祖的坟上插上纸剪的旗子。

所以,清明节上坟的时间应该在清明节之前,而不应该在清明节之后。

清明节当天上坟可以么?可以。

但应该早一点,通常应该在早上8点钟之前。

不然就失去意义了。

清明节的前一天上坟还有一种说法。

这一天有人称“寒食节”。

最好也不要在这一天上坟。

清明节上坟是一种祭奠先祖体现孝心的很好的形式。

平时很少去祖先的坟上,借清明节去看一看,在坟头上加点土,有漏洞或坍塌的地方补一补,的确是件好事情。

但是清明上坟可不要乱动,不能把那些东倒西歪看上去不整齐的石头扔掉,换成漂亮整齐的石块。

总的原则是“不要乱动,只加不减”。

就是不要轻易乱动祖坟,泥土和石头只增加不要减掉。

不好看不整齐的石头可以在其外面再加一层将其包住。

还有一点,将祖坟修得金碧辉煌并不是件好事情。

很多兴旺的家庭因此败落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