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启功题画诗词



书法纸上写一首词,每句之间用空格吗展开全部 明月照积雪; 平畴交远风。 ——启功书法 静坐得幽趣; 清游快此生。 ——启功自励 能与诸贤齐品目; 不将世故系情怀。 ——启功自励 顾视清高气深稳; 文

书法纸上写一首词,每句之间用空格吗

展开全部 明月照积雪; 平畴交远风。

——启功书法 静坐得幽趣; 清游快此生。

——启功自励 能与诸贤齐品目; 不将世故系情怀。

——启功自励 顾视清高气深稳; 文章彪炳光陆离。

——启功书法 满襟和气春如海; 万丈文滥月在天。

——启功书法 书田菽粟饶真味; 心地芝兰有异香。

——启功书法 读书身健方为福; 种树开花总是缘。

——启功书法 云霞词彩圭璋度; 川岳精神松桂香。

——启功书法 绿叶忽低知鸟立; 青萍微动觉鱼行。

——启功书法 立身苦被浮名累; 涉世无如本色难。

——启功书法。

...

求启功书法释文

展开全部 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百首》解十六丹丘复古不乖时波桀翩翩似竹枝想见承平文物盛奎章阁下写宫词本人愚蒙,求教各位方家,望不吝释文启功(1912~2005) 中国现代书法家、书画鉴定家、文学家。

字元伯,一作元白,满族,姓爱新觉罗。

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

曾从戴姜福学文史词章,从贾尔鲁、吴熙曾学绘画,后又受业于陈垣。

启功远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第5子和王弘画,他的曾祖和祖父都是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后家道中落。

他幼年丧父,少年失学,凭勤奋自学和拜求名师而成一代名家。

他6岁临《九成宫醴泉铭》,11岁学《多宝塔碑》,20余岁学赵孟頫《胆巴碑》,后改学董其昌、米芾,再后杂临碑帖及历代名家墨迹,而以习智永《千字文》墨迹最久。

的书法,结体精严,笔画清朗刚健,布势轻重有别,主宾相济,风神俊秀且雅俗共赏,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主张师法古人墨迹,认为碑刻要经过刀刻,再加多年风化剥蚀,不易见其原貌,墨迹则可看出古人如何运用笔墨,师墨迹可以得自然灵活之气,甚至认为看碑也要透过刀锋看笔锋。

他自己则半生师笔不师刀。

他还一反古人“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功”之说,特别重视结字。

认为结构对了,姿态自然出现。

他经过潜心研究,得出每个字的重心不在正中,而在偏左或偏上的结论。

启功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曾任辅仁大学附中国文教员,辅仁大学助教、教员、讲师、副教授

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又曾长期兼事文物鉴定工作,历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文献馆专门委员、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故宫博物院顾问、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组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佛教图书文物馆董事、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文化组副组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启功精于古文,又有长期的书画实践和接触古书画的机会,因此在鉴定古书画真伪上有较深的造诣。

他将出土的古代墨迹和传世的摹本、刻帖反复比较,从多角度加以论证。

如他以传世《曹娥碑》文辞之谬误,断定传为王羲之所书之不实;从宋代有关书中得到启发而推断传世颜真卿《竹山堂联句诗》系宋人用于黄绢屏障的临摹品,他还考证了孙过庭《书谱》墨迹是原本,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不是苏舜钦补缺的那一本等,都是具有独创见解的。

启功著述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书绝句百首》等。

启功早年作画颇勤,善山水,风格秀逸,继承了明清文人绘画的传统。

启功诗词书法集萃,你喜欢哪一首

展开全部 1978年,启功66岁时,妻子、母亲和恩师已经先后离他而去,回想半世艰辛岁月,启功悲痛之余写下了这首《自撰墓志铭》:一个中学生,当了副教授。

知识不广博,专业参不透。

大名扬天下,本事还不够。

高度达不到,低了不愿就。

被打成趋左,也被判右派。

脸是有点圆,脸皮不够厚。

妻子已先亡,至今没有后。

丧礼犹如新,我病仍照旧。

今年六十六,却也可算寿。

想那八宝山,离我也不远。

论起我生平,谥字可叫陋。

皮囊本无名,不如与同臭。

启功先生写这样一个墓志铭,可谓是看透人生,颇有道家风骨。

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又将自己说的一文不值。

最后说到,这身体本就是一幅臭皮囊,死又何惜。

写在妻子新丧之时,总结平生,自定谥号曰“陋”,还说身名齐臭。

其实启功先生光明磊落,品德高尚,业绩甚丰,博闻强识。

这首《自撰墓志铭》:诗不诗,词不词,是一顺口溜,风格谑调,但这正是他参透几十年苦辣酸甜的感受。

此《墓志铭》之妙,不仅在于仅用了72个字就把自己的一生来个盖棺论定式的“鉴定》,且模样长相音容笑貌乃至目前状况一股脑儿跃然纸上,更令人称绝的是,它所透露出的那种潇洒、旷达的气韵令当今的现代人们脊背发冷,顿足自省。

...

启功丛稿(诗词卷)怎么样,启功丛稿(诗词卷)好不好

展开全部 燮,xiè;部首:火;基本意思为谐和,调和。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 音:“谢”),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启功先生“真书(楷书)结字的黄金律”是什么意思?所谓“每一个笔...

启功的“真书(楷书)结字的黄金律”只是其一家之言,不可以作为楷书的标准的。

这句话只适用于“启功体”,其意思类似于九宫格,中间小格与外面大格比例为3:5,每个字的中心部分要落在小格内,至于怎样找字的中心,则要多参考前人书迹和自己领悟。

其实,要练好字不一定要遵守这些条条框框,就好像英语的语法一样,关键是要多练多悟。

求赞美献爱心写书法的人诗词

展开全部 笔墨春秋写华章书画人生献爱心◆文图 张掮中题记启骧先生是“皇室”入党第—人。

从此爱新觉罗家族的支支脉脉,在历经沧桑的数百年之后,终于在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身上,可喜可贺地出现了“奇迹”:公元1985年,爱新觉罗·启骧站在党旗面前庄严宣誓,成为光荣的中共党员

由他第一人翻开并创新了爱新觉罗家谱的新篇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已有26年党龄的启骧先生,现年76岁,对此动情而感叹道:“共产党能够把‘末代皇帝’溥仅改造成为新中国的公民:我一辈子投身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革命的大熔炉里,早应当‘百炼成钢’了……为表庆祝党的90华诞,以及家族和本人的新生,我和妻子李味辛的这个‘书画展’,权当奉献‘余热’,略表爱心吧。

”启骧夫妻都是高级工程师,而今却成就为载誉中外的书画艺术之大家。

他俩自学成才,坎坷人生路,几多风雨,几多艰辛……家学渊源育才俊著名书法艺术家爱新觉罗·启骧,字腾伯,清雍正帝九代孙,1935年生于北京。

乃著名艺术书画大师启功的族弟。

他毕业于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后入北京城市建设学院学习,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师职高级工程师。

1997年被聘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1998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对外友协理事,中共党员。

启骧的八代高祖是雍正帝的五子,乾隆皇帝之弟,即硕和亲王弘昼。

著名的《三希堂法帖》,就是由他监制、精心镌刻于世的,他功不可没。

祖父毓逖曾为光绪皇帝禁卫军统领,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武将还是造诣颇深的书画家。

他要求儿孙们从小学书习画,对长房长孙的启骧,更是疼爱有加。

他与世交的书画名流溥儒、溥雪斋、齐白石等人友谊深厚,朋友间吟诗作画、品茗听戏,老爷子便带启骧前往。

启骧记得:老家大厅中挂满字画,有郑板桥的诗,有慈禧太后写的“寿”字,还有毓逖、恒润、启功祖孙三代合作,由齐白石题款的作品

他还记得过年时给白石爷爷拜年磕头,齐爷爷给了他4块大洋的压岁钱。

每当大人们唱京戏时,他便跟着学唱、吼它几嗓子呢!少儿时代的这些记忆,无疑是极为珍贵的。

它犹如一颗种子播在小启骧的心中,令他对中国传统书画和京戏艺术产生一种美好的向往和热爱,日后便萌芽、生枝、开花结果了。

今日启骧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是京城“名票”,多次粉墨登场,货誉多多。

启骧自幼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并得到祖父毓逖的亲自调教。

祖父谆谆教导他:“写字不要夸,先写飞、风、家,苦练基本功,一生受益多。

”让他一生铭记于心。

家教极严、慈爱睿智的祖父看到生性聪慧、禀赋很高的小启骧有进取心,且豪爽仗义又有爱心…一对此,他似乎看到了家族的未来与希望,便用全力托起爱新觉罗家族的这颗小新星!i启功慧眼识良驹启骧曾用10年多的时间来习摹启功的书法,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

其中《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就是他临摹的精品,其落款是“老兄佳作甚赏,以临之自慰——启骧”。

紧挨着写道:“此吾从弟启骧,戏效拙书,观之增愧。

1990年春一一启功”。

其时,作为建筑业的高级工程师,启骧在书法界还是初出茅庐。

不难看出,启功对比自己小20多岁的族弟关爱之甚与要求之高,他严肃地对启骧说:“你的字多咱不像我的了,那就好了。

”启骧于是下苦功探索了多年,做到了既承师艺,又孜孜求新,终于达到了“反经合道”之境,汲取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此时,当启功看到启骥为北京市委书写的巨幅诗词时,便欣喜地说:“启骧的字已经没有我的‘毒’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啦!”这难道不是白石老人常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真谛吗?1994年,当启骧告诉启功,想把多年写就的书作出—本《启骧求教集》,启功审阅之后,当即提笔,欣喜地将书名改题为《启骧书艺集》,并在序中给予启骧“骎骎可入百年宗匠之藩篱”的高度评价

启骧看了说:“大哥,这怕不合适吧?”启功却连连说道:“合适!合适!”但事后未见付梓,原因是启骧对其中作品,尚须精雕细琢。

这样冬去春来, 几经筛选,反复斟酌,从原有作品和新作中共精选百余幅,如此审慎之至,在1997年年底,才交稿出版,由此可见严肃书家启骧之大家风度。

启骧视启功为恩师,感谢他不仅授予自己书艺的精髓,使自己在运笔、结构、章法上“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每次去看望启功,启骧必带上自己最近的“作业”。

一次带的是小楷《洛神赋》,总共917字,每字仅1厘米见方。

当时已85岁高龄的启功老,硬是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看完,才谈自己的意见

启老指出“翳修而延伫”一句的“伫”字,启骧将繁体写成了单立人加“事”字。

启老说:“这‘伫’的繁体字写成‘伫’即可。

清朝时为避咸丰帝之讳,也有你的这种写法,我们现在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启老非常严肃地说:“无论出书、办展,都不能‘玩票’。

过去唱戏,多大的角,唱得不好,观众都会叫倒彩。

你作为书法家,一点一画都要认真负责。

”听了启老这番教导,启骧回去后又重写了一遍,从清晨写到午夜,长达16个小时。

这幅作品于1998年4月展出时,观众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