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中



诗词中的问题 杜二即杜甫。 唐代诗人中唯杜甫称谓最多。在诸多称谓中,“诗圣”一瞥鱿肿钔恚?沧畛绺摺3?笆?ァ背浦?猓?嗣嵌远鸥?褂泻芏嗟木闯坪颓壮啤H纾? 老杜、杜公——敬崇称;杜陵、少陵——郡望称

诗词中的问题

杜二即杜甫。

唐代诗人中唯杜甫称谓最多

在诸多称谓中,“诗圣”一瞥鱿肿钔恚?沧畛绺摺3?笆?ァ背浦?猓?嗣嵌远鸥?褂泻芏嗟木闯坪颓壮啤H纾? 老杜、杜公——敬崇称;杜陵、少陵——郡望称; 杜拾遗、杜工部——职官称;子美、杜二——亲密称; 杜甫——姓名称。

参考资料: 【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

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

杜二,即杜甫。

杜甫居成都时,高适与之过从甚密,此诗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作为之憾。

全诗四句一层。

首四句寄慰杜甫,“思故乡”既是言杜,亦是自谓,二人故乡同为当时正在战乱的中原,这一“思”便将二人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

次四句写自身,既“无所预”又“复千虑”,表白忧国情怀,“空相忆”、“知何处”,则添一层无奈与落寞之感。

末四句进而将自己庸碌自适与友人飘泊四方比照,逗出“愧”意,回应篇首,写足题意。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名句

宋词经典 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西夏不敢进犯,说:“范老头子胸中有数万甲兵”,范老头子胸中也有绝妙好词,也有“燕然未勒”的悲慨苍凉之情。

2.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首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为后来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一场作了环境的铺垫。

末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让我们明白范仲淹不仅仅是贤臣、是武将,也是平凡人。

3。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太平宰相晏殊,“未尝一日不宴饮”,美酒弦歌之后,晏殊就挥毫填词,旋即粲然词章就诞生了。

《浣溪沙》正写如此生活,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道尽了古今人心。

4.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词写闺中人秋日怀思,没有锦绣铺排,但却深婉含蓄,风流蕴藉,读之幽怨袭心,余韵萦口。

5.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张先词中善写“影”,故号“张三影”,这阙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名噪一时,王国维评价说:“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 6.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宋祁任工部尚书时写此篇,因篇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人们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此句用一极俗之“闹”字却展现杏花满树锦簇花团生机盎然的盛景。

8.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一首词中两出名句的并不多,欧阳修这首上阙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堆砌重叠而浑然不觉;下阙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问得无理而情韵毕至。

10.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么凄美深切的感情,难怪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了。

11.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首词不仅仅是“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气象不减唐人高处,那落日楼头的羁旅情怀同样有独胜之势。

1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描绘钱塘繁华的词流传到金地,金主完颜亮读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便兴起了“投鞭断流,立马吴山”的南侵野心。

13.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伤离怀人,满纸愁云,却无一字空愁。

回忆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不经意成了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14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比曹操、周瑜、诸葛亮更伟大、他不费一兵一卒,用两篇赤壁赋,一首怀古词就将赤壁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化的石碑上,让滚滚东去的大江永远因之而吟唱。

15.苏轼《江城子·记梦》 患难相知10年的亡妻王弗来到了苏轼的梦中,被泪水浸透心灵的苏轼再也不能入眠了,他写下这首致另一个世界中的爱人的心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今日读之,谁不潸然? 16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最具苏轼豪放特色的一首词,威武雄壮,风驰电掣,粗犷豪迈,气势沉雄,“老夫聊发少年狂”竟然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了。

苏轼称自已的这首词“颇壮观也”。

1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天下写中秋的词,自苏东坡一首浑然天成、潇洒出尘的《水调歌头》,都可以作废了。

18.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自然之路、人生之路都会有阴晴风雨,苏轼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千锤百炼出来的旷达。

19.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的苏轼来到黄州,亲友绝交,疾病连年,饥寒交迫,人们相传苏轼已死了。

苏轼寂寞地痛苦地活着,“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就是苏轼,苏轼的品格。

20.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山抹微云,天连(一作黏)衰草,画角声断樵门。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 少游词真乃清丽淡雅,气韵不衰。

21.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在写牛郎织女爱情主题的作品,此篇独高一筹。

其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既是对牛郎织女爱情的经典描绘,也成为后代情人的口头禅。

22.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古人有以山喻愁的,有以水喻愁的,贺铸的愁呢?“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时人号之“贺梅子”即由此来。

23.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春芳凋谢、美人迟暮已是一个老而又老的主题,可是到了李清照的手里,写来轻灵新巧,却又凄婉含蓄。

其中的“绿肥红瘦”则是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24.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是一个薄雾浓云的重阳节,与丈夫异地相处的李清照的思绪也更浓重了。

黄昏的菊花酒太淡了,那是因为愁太浓了,愁可销魂,于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5.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从来没有这样写词的,从来没有这样写愁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字连叠,创意出奇。

词中诉愁,渐深渐浓,到最后只成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6.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是向以婉约著称词坛的李清照并不婉约的一首作品。

27.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是一首有心人读一遍就可以背下来的好词:“红...

诗词中的好词好句有什么啊?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苯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个也行《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东 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诗词中什么是明起?

所谓“明起”,是开篇就将题面说出,不加任何掩饰,也是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其语气表现为款款道来,从容不迫,有如顺水推舟,鱼贯而人。

例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起句直入主题,毫无婉转之句,无一字写虚景,却给人洞彻人心的力量。

作者直接写出胜败兵家常事,是男儿就应该忍辱负重。

这种写法比较适合初 学诗者,简单明了。

诗词中从哪些方面可体现出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的形成,靠的是心与物、情与境、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诗词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意境的形象美。

古代诗人描绘大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人 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

例如李白忧郁地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凄苦地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杨万里描绘着“接天莲叶无穷 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美的形象,给我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 正达到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效果。

(2) 意境的情感美。

意境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作者的感 情。

诗人创作往往是“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例如“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江南绝句》), 其中黄莺、红花、绿树、山村、水乡、酒旗、春风等意象,似乎在描述江南 春天的景色。

但其实后两句暗含的意思为“这些寺院庙宇需要多少民脂民膏 来建造啊”,可知作者是在感叹晚唐皇帝的腐朽。

好的诗词作品总能策动读者 的情感效应,即使一景一物或一人一事,总是给人一种“一切景语皆情语” 之感。

(3) 意境的含蓄美。

好的诗词常会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可见含蓄是诗词魅力所在。

例如李煜在《虞美人》中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就可以引发“流水不复,青春易老,时间已逝,往事难追,生命将近” 等多种感慨。

古代诗词中常山舌一词有何典故?

常山,指唐代颜杲 卿。

颜杲卿为常山太守,故称。

常山 在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境内安禄山反,顔杲卿起兵讨贼,城破被俘。

新唐书?颜杲卿传“禄山怒曰:吾播尔太守,何所负而反杲卿嗔 目骂曰,牧酱州牧羊揭奴耳,窍费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吾唐 世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 桥柱,节解,以肉瞰之。

詈不绝。

贼钩断其舌,曰:能复詈否?呆卿含 糊而绝。

”后以常山舌为宁死不屈的典故。

宋?文天祥《正气歌为张 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清?吕履恒《关门行》:“春天杜宇犹啼血,瓦棺 不朽常山舌,清?黄孙瀛《洋州行吊曾大令》:“使君一死且不辞,口中 况有常山舌。

诗词中的一些特定意象

展开全部 楼主的问题很抽象所以不好具体回答。

诗词的意象要靠多读去领会。

一般的话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

诗词中“风雨” 意象有哪些

意象?简单地理解:就是喻意之象,是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创作手段;这个属于中国诗学和美学的专用名词,两 个字含盖的也是两方面的内容

即“意”与“象”。

意,即:立意,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象,即:取象,是作者特意选取的用来“煽情”的“道具”。

这些“道具”都是一个一个十分具体的客观形象。

(关于意象一词的文本解释:它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审美创造结晶,及情感意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

) 笼统地说,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而“意”处于主导地位,“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托来表达。

意在象中若隐若现,又仿佛呼之欲出,象却似有心似无意的一勾一画一点一染,却为意而增彩而绽放。

所谓“意的暗示,象的契合”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作为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汇与统一,学者们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创作与鉴赏学等的层面,都可以为意象组建成一支繁复庞杂的系统

比如:构成意象的物象、表象、心象、语象等,细述起 来就非常的复杂了。

不过在此可以重点说说“物象”这个概念,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广泛接触中,最直观最先入为主的就是“物象”,它可以说是组建成作品意象的地基。

我们已经知道:“象”是客观之“象”,即景象、物象、事象。

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

“象”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

那么”物象”便是”象”的一个重要成份。

物象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人、物、景的具体形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态,或各种社会生活的形态。

它是作家、艺术家观察的对象,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础。

物象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客观的自然存在物象,它是客观的,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比如说杜甫的名诗“春望”写战乱国破时的怆凉场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其中的“花”与“鸟”便是自然景物,花开花落,鸟宿鸟飞都有着它们各自的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本来是不会因人的情绪变化而有何感应变化的;二是“意象”中之物象,是艺术家注目、发现的能够表达“意念”而选择的相应的纯自然事物。

是作者在作品里借助语言形式表现的客观物质和人文的类存在物,由具体名物构成。

那么同样是以杜甫这句诗为例,由于这“花”与“鸟”都被作者选用入诗,成为了作者为达意而取之象,那么这“花”就不再是原先生长在土壤中的花儿,“鸟”自然也不再是单纯意义中林野之间的鸟儿了,它们被作者赋予了思想和情感,由于具备了“:人性”,即人的心理和情商,所以,花儿会因伤感忧思而泪洒如雨,鸟儿也因离愁别恨而心胆俱裂。

其实弦外之音,是作者内心因充满了沉痛忧虑才看花瓣落而潸然泪溅,闻鸟悲啼而心愈惊惧。

物象在意象成分中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是主观内容的载体。

它是客观现实的、形象的、鲜明的,将为展开联想和发挥想象创设了巨大的空间。

在诗文创作中,离不开模写物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写。

“心境万物生”,作者的感情活动不可能抽象地进行,必须“神与物游”,附丽于物。

艺术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自然物象进行选择和取舍,找寻思想情感的依附物,从而确立“意象”中之物象。

物象的获得,不是凭空虚构的,凭空虚构,是创作不出生动具体的物象的。

生活,是获取物象的源泉。

当然,很多作品中,意象并非都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意”与“象”并非绝对的统一,有时意象重心在“象”,此时意象在文学本文中呈现为物象,特指由具体名显的景物事物构成的纯意象作品,称为”立象尽意”.如:王昌龄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便是一首物象诗,一共杂合了六种景物,即:黄鹂翠柳 白鹭 青天 积雪和泊船,却活泼而生动地把一幅欣喜盎然的早春图勾画在我们面前;有时意象重心在“意”,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意象在文学本文中呈现为“语象”(表情达意时的点缀式意象作品);我姑且将其称为”点 象尽意”.如:刘禹锡的“秋日”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这首诗从一开篇到末尾,除了第三句用了一个自然物象,即“排云上”的“一鹤”之外,其它三句全是直抒作者情思,看似单一的物象描绘,却更加突显了作者的豪迈洒脱。

同样起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

另一种以“意”为重心的情况,在众多的文学鉴赏中被称为“直言其意”或“直抒胸臆 ”其实这种说法是偏颇的,本身就是意象概念的含混。

就算作品中没有直接的事景物象的描写或点缀,但就作品此时呈现出来的“事象”而言,(事象即事件,事物,事理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它本就是“象”的一种,怎能就被看作透明的,说是“直言其意”哩?象我们熟知的乐...

古代诗词中鲲的意义

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表大鱼之名。

一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最早的当属《庄子》。

庄周在其《庄子-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庄周用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笔调,写出了一只怎样的巨鸟啊!且不说太平洋能否容得下鲲,那由鲲“化而为鸟”的鹏,一旦飞将起来,那地球看起来岂不就是一枚小小的鸟蛋了?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

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

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

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表大鱼之名。

古诗词里有哪些诗词中有写到“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写有“亭”离别意象的诗词有:菩萨蛮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劳劳亭 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谢公亭 李白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秋杪江亭有作 刘长卿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

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采桑子 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雨霖铃 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怨郎诗——写给司马相如 卓文君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另外还有很多写亭却与离别无关的诗就更多了,如《江亭西望》、《灞陵亭》等,不一一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