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诗词炼字



有关炼字的诗词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

有关炼字的诗词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诗句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被过滤了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普遍,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有关炼字的古诗词

对酒【作者:居节】三杯莫惜瘦颜酡,百岁其如半去何。

炼尽少年风月在,剩留余事病愁多。

沧江倦客新黄发,空谷佳人旧翠蛾。

竺国蓬山那可问,醉乡深处且婆娑。

言志【作者:唐寅】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梦旧【作者:白居易】别来老大苦修道,炼得离心成死灰。

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谒焦炼师【作者:王昌龄】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

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

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灵墟山【作者:李白】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赠胡天师【作者:武则天】高人叶高志,山服往山家。

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

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

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

西苑宫词二十四首(有序)【作者:张元凯】方士如云泛海槎,采真元不为丹砂。

万金炼就壶中药,愁杀仙人萼绿华。

炼药洲与郑君熙醉题石上【作者:葛一龙】仙翁炼药处,荒草没为洲。

一点水心绿,客眠如白鸥。

今年太湖浅,添却几弓阔。

只恐麻姑来,愁与人烟接。

刘仙石【作者:祖无择】神仙不死石长存,万古千秋表洞门。

人欲求真好修炼,莫徒将杖叩苔痕。

南屏【作者:朱翌】百步阶头长进步,南屏堂上立移时。

明明万象森罗处,争鍜炼雕镌费我诗。

伤王霁【作者:郑獬】欲炼此心成古镜,清光直透太虚明。

朝来一洒故人泪,依旧尘埃满匣生。

玉蝶泉【作者:张珪】仙人修炼地,玉井著神功。

日月双轮见,阴阳两窍通。

可堪清澈底,那更施无穷。

尚冀丹砂力,当浇尘念空。

炼丹观【作者:黄甲】天地为炉变化间,丹砂点石石成丹。

丹成遗灶空陈迹,留与高人图画看。

诗词炼字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收集的,希望能帮上你:何做完一篇诗歌鉴赏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三、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艺术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赏析诗歌的意境 命题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命题变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五、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

如何解答古诗炼字鉴赏题

一. 明确两种设题方式:此类题一般有两种设题方式:(1) 此诗或此句或此两句中,“某字”或“某字和某字”历来为人称道,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 此诗或此句或此两句中,哪一个字或哪两个字用得十分精妙,找出来并给合诗句简要赏析。

二. 答炼字题永恒的两大原则:(1) 字不离句。

任何一个汉字都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但一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则显示出高下来。

所以,所谓某字用得好,是说某字在某句中作用发挥得好。

(2) 联句分析。

正因为字不离句,所以,在赏析某个字的妙,必须联系其所处的相应句子来分析。

三. 锁定精妙字的三大技巧:(1) 此类字常是动词形容词;(2) 此类字上下句的位置相同;(3) 此类字在诗句中文质兼美。

如果美在句中,那主要是其表达效果好;如果美在全诗中,那它就可能成了“诗眼”。

四. 答鉴赏题永恒的三大思路:(1)形式上:对某一个或某两个字来说,所谓的“形式上”赏析,主要就是赏析它在特定的句子中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词类活用。

(2)内容上:内容指的就是思想与情感。

或分析某字在某句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或进而分析某字(“诗眼”)在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3)效果上:正因为它是锤炼后的字,所以,某字才特别地具有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

此效果一是从诗中形象(诗人自己或诗中他人)角度来看,效果表达得怎样;二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效果表达得怎样。

五. 炼字鉴赏例谈(1) 从词性角度入手l 例一(明确炼字所指类):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

(2007年广东卷)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答案](1)(内容上:结合诗句分析)“穿”“数”描写所涉及对象的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在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2)(形式效果上:概括其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l 例二(考生寻找炼字类):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003年全国卷)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答案](1)(明确是哪两个字)这两句中的诗眼是“咽”和“冷”二字。

(2)(结合诗句分析)“咽”字是动词,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呜咽之声;“冷”字是形容词,着重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

(3)(指出其精练传神之表达效果所在)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l 例三(考生寻找炼字类):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2007年全国卷二) 王维·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浓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答案](1)(明确)分别是“明”和“出”。

(2)(内容上:结合诗句分析)“明”就是分外耀眼光亮,描写的对象是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出”就是呈现出来,描写雨后群山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更加秀丽清新。

(3)(效果上)“明”和“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天晴所见景象,画面逼真而有层次感。

(2) 从修辞手法角度入手l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2006年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清·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1)艭,shuāng 古书上说的一种小船。

(2)海幢:即海幢寺。

[答案](1)“带”采用了拟人手法。

诗句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把钟声带到了海幢。

(2)“带”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钟声悠扬的特点,使画面具有动感。

(3) 从表现手法角度入手l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2006年辽宁卷)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确:luòquè,怪石嶙峋,不平貌。

[答案](1)“铿然”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此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2)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古代炼字的诗句有哪些

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

(一)炼数量词 例:“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二)炼形容词 例1. 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这两句话共有四个主谓短语,“枯”“疾”“尽”“轻”,都是谓语。

“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

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

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好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例2.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

“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

“直”“圆”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例3. 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

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寸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和风寸联系到一起,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三)练动词 例1.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例2. 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和“惊”都是炼字。

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

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例3.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四)炼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副词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惋的情调。

练习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边的题目

水槛遣心① 杜甫 去郭轩②楹敞,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

③楹:柱子。

③赊:远。

(1)填空: 这是一首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体裁是 诗。

根据景物描写可以判断,诗人写的是时令的美丽景物。

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 的草堂环境;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

(2)请赏析画线诗句中“出”和“斜”两词运用的妙处。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诗歌重视炼字炼句,语言精炼,富于表现力。

试结合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常名句巧用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在不少诗词名句中,有的字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受,或生动地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在不少诗词名句中.有的字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受.或生动地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请你在下面诗句里找出能传神的字.写在括号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鸣)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含)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关) 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 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爱)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文中关于炼字的故事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

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

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

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

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

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

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

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

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

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

”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

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 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那就是“僧推月下门”"。

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

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

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古人写诗,非常研究“炼字”,在不少诗词名句中,有的字能一字传...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2.“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和“弄”字。

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原本想用“推”字,经过一番斟酌、讨论,最后决定用了“敲”字。

这是“推敲”典故的由来,也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的最好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