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写关于 亭台楼阁 的古诗文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望海楼[宋]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望海楼[宋]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登拟岘台[宋]陆游

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求关于描写亭台楼阁的古诗各4篇

亭台楼阁诗四首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腾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

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动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

“闲云”二字有意无意的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委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

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望海楼[宋]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

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

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

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

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

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登拟岘台[宋]陆游 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首联点题,拈出拟视台的地形和登临的时序。

“缥缈”以见层台之高,“浩荡”以明春意之广,两个形容词都用得颇为贴切。

但相比之下,更为入神的还推一个“压”字。

城、、、艳、、依出,本自高大险峻,而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盐、、见得矮小局促。

诗人用“压”字将这种感受精确不移地表达了出来,不但更显示层台的巍峨,且将台与城从静止变为活动,从互相孤立变为浑然一体,使整个句子也产生了流动感。

清人陈訏《剑南诗选题词》云:“读放翁词,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

”首联二句出语浅易,但下一“压”字,便振起全联精神,如试易以“出”、“跃”、“立”、“接”诸字,于平仄均无不合,而境界终逊一筹。

放翁炼字妙处,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以层台高峻,方能极目远眺,尽千里之远。

第四句则生发第二句,因春色浩荡,才觉心旷神怡,涤十年尘虑。

颔联二句既承上,又启下。

于骋目惬心之际,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觉也变了样子,那便是颈联“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在“衣上”凡尘洗涤一空的放翁看来,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满一团和气;平缓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

颈联写景。

但并非纯粹描山绘水,其间有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放翁这两句诗,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

春日登临,心头一片恬静,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么冲淡,那么悠然。

同样是拟拟台风光,在另一首《秋晚登拟、、视、、、望祥符观》中,却现出...

描写小巧别致的亭台楼阁的古诗句

览亭台楼阁阅千古诗文———楼阁诗赋遥想亭台楼阁,或耸立于青山之上,依附于江河之畔,或点缀于园林之中,生落于繁华之地,似一种装饰依一分山水,亮一道风景,星移斗转它们又成为历史遗迩,文化名胜,著名的亭台楼阁往往融历史文化,逸闻故事,自然景物于一体,众多文人雅士被其吸引。

他们登高远望,追右探胜,有所惑,遂凝化为诗文??爱晚亭青砖青瓦,石基飞檐,古色古香。

四角微微翘起,似大鹏展翅,即将凌空凹曲的屋面,避免了造型的冷峻,优美的镶嵌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仿佛自己成了天地的一部分,寄于了人对自然的无限留恋,停车漫步,枫叶红满天,二月花开,寄情与爱晚,一语中的,品味这飞不起的“翼然”。

八镜台气势磅礴,光彩夺目,登台远眺可“南望五岭,东关七闽”蓝群山之参差,俯之奔流,云烟出没,草木暮雨,邑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桃源世外!如此赣州城明文遐迩的楼阁文化,红色圆柱,翠绿碧瓦,飞檐层层,四面如一,台形长分,安置“双龙之护栏,又似浪花翻卷。

大气复然”!【关于亭台楼阁的诗句】黄鹤楼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尊,看洲诸千年芳草,今日白云尚在,问?落红城五月梅花!心远地宽,把酒凭楼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我辞江去,推窗寄概,问仙人黄鹤,何曰归来?天下江山第一楼,的文量书香谁堪比拟?的一句崔颢的一句“苟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让其声名始盛家喻户晓,千百年来,无数文个量客在此登览圣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是黄鹤楼成为久写不衰的主题。

滕王阁帝子长洲,仙人归馆,将军武库,学士词宗,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株连,都化作空潭云影,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于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王勃,落一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风月无边,坐落在自然之中的滕王阁,好似永远表示着“我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的荡气回肠。

亭台楼阁,集数千年来诗词文化,聚了世中文人墨客,共赏其建筑之伟岸,意境之深幽。

关于亭台楼阁的诗句(二):亭台诗词赏析中国传统亭台楼阁的造型多种多样,其审美价值主要并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建筑物欣赏到四周广阔空间中的自然景象而那些著名的亭台楼阁往往融历史文化、轶闻故事、自然景物于一体,众多文人雅士被其吸引。

他们登高望远,追古探胜,心有所感,形成了大量诗文,这些文学作品往往寄寓了相思送别,游子怀乡、思妇怀人、壮士悲歌、文士不遇等情感,而且许多名篇对后人产生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相思送别。

陶潜有“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李白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菩萨蛮》);“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行送别》)。

林景熙有“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溪亭》)。

王实甫《西厢记》里有“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现代人最为熟悉的当数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等等。

从这些诗词里可以看出,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亭”,已然成了离别相思的象征。

孤亭幽思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菩萨蛮》中写道:“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螟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北宋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清人廖鸿还为此亭赋诗一首:“天涯沦落孤亭在,本是浮生作是观。

观尽凄清西湖月,水光尤为美人寒,壮士悲歌,文士不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

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这种悲哀常常为封建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游目骋怀之后感受到“情随事迁”,“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这种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拨响了古今文人墨客的心弦,引起了长久的共鸣。

【关于亭台楼阁的诗句】游子怀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杜甫的《登岳阳楼》,作者在迟暮之年登上了慕名已久的岳阳楼,既看到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又感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凉落寞,但更为可贵的是作者面对“戎马关山北”,而“凭轩涕泗流”的忧国情怀,深深地感染着后人南宋词人柳永由于游宦他乡,事业难成,而思乡、惜生,在登临之际对生命意义和反思比谁都多。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

与楼阁有关的诗句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滕王阁》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亭台楼阁轩榭的区别是什么?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亭者,停也。

人所停集也。

”台:是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早期的台是一种高耸的夯土建筑,古代的宫殿多建于台之上。

古典园林中的台后来演变成厅堂前的露天平台,即月台。

楼阁:由于一般多为体量较大的高层建筑,不仅是游人登高放远的佳处,同时也是园林最为突出的景观。

多在临水之地建楼,取凭高远眺,极目无穷之妙。

轩,多为高而敞的建筑,但体量不大。

轩的形式类型也较多,有的做得奇特,也有的平淡无奇,如同宽的廊。

在园林建筑中,轩这种形式也像亭一样,是一种点缀性的建筑。

榭,水边建筑,人们在此倚栏赏景。

“……榭者,藉也。

藉景而成者也。

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

”(《园冶》)榭,凭藉景而设,除了水边,有的也设于花间。

榭不但多设与水边,而且多设于水之南岸,视线向北而观景。

一去二三里的古诗有几种景物

【意境】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

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作者】唐代:杜牧【原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翻译】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风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笼罩烟雨下?辽阔的干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红花。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诗句

清明上河图---配图诗八首(上)文/完美(图一)青山隐隐碧水长,故国神游意彷徨。

孰料筝绳拴不住,千年一梦到汴梁。

(图二)瑶池仙境正陶醉,丝竹声起在耳旁。

初到贵地难分辨,谁加新人谁家王? (图三)你方歌罢我登场,戏台虽小牵肚肠。

芸芸众生千百态,喜怒哀乐汇一堂。

(图四)樯橹轻摇勤撒网,锄镰并举紧插秧。

春风初染上河岸,渔樵耕读各匆忙。

(图五)湖光山色连一体,神韵无限入池塘。

千舟百舸竞相渡,恍若江南鱼米乡。

(图六)才听纤夫号子响,又见流水向东方。

演兵场中观战马,石拱桥上看春光。

(图七)莫问哪处笙歌起,谁管巷陌走牛羊。

舟船停摆缘何故,原是瓦肆酒旗黄。

(图八)三教九流皆劳碌,兵学僧道农工商。

城门出入求生计,身上衣服口中粮。

塞北雪老师赠玉繁荣鼎盛汴京坊,疏水航船好埠商。

八作五行临市面,七情六欲本平常。

择端墨笔嵌贞美,长卷春秋藏苦伤。

民泰国强龙凤舞,勤劳致富酿琼浆。

雨点老师赠玉宋时汴梁贼热闹,一条大河京城绕。

完美睹图情澎湃,诗韵八阙随手飘。

吟就夹岸繁荣地,咏尽水上舟帆摇。

隽永描绘旧日景,浪漫升华图情娇。

铁蝴蝶赠玉 青山碧水尽相望,熙攘人群入城墙。

街头小巷走马车,亭台楼阁飘华帐。

文艺老师雅和(图一)手释长卷话汴梁,宋末美景醉心房。

一缕思绪随风远,千载追忆梦中藏。

(图二)远帆静泊听溪唱,晨阳初露染山岗。

京郊车马碾新绿,踏青归来抚心伤。

(图三)台前台后谁为将,戏里戏外谁是王?鼓乐催人精神爽,谢幕方知身暖凉。

(图四)登高远眺百舸忙,一片河山沐春光。

田野青青梨花绽,牧笛声声绕柳塘。

(图五)桥涵相牵连各庄,车马络绎市井昌。

岸边垂钓勤撒网,绣绢换来口中粮。

(图六)人烟稠密漕运旺,纤夫号子传四方。

虹桥见证百年史,巷深老店溢酒香。

(图七)佳人粉黛着彩妆,帘动笙歌美娇娘。

亲眷别去声渐远,彩楼欢门唤新郎。

(图八)陆路便捷连三江,城里城外可通航。

骆驼缓步轿先行,西域贡品入高堂。

hgzdb老师雅和(图一)阅尽清明画卷长,美轮美奂是何方。

汴梁水邑匆匆客,误把酒坊作未央。

(图二)孤帆急棹水中忙,晨起皇都暮至乡。

娱乐锦城无眷恋,凡心早盼美娇娘。

(图三)昼想秦淮夜汴梁,遥闻丝竹乐未央。

台前台后皆羁客,休管衙门谁是王。

(图四)百舸争流竞短长,孤村旭日沐晨光。

洛阳百户千家外,万朵牡丹入宦房。

(图五)长虹飞架惠城乡,跃马扬鞭运货忙。

谁道官城多趣事,穷人依旧话凄凉。

(图六)汴水如斯玉带长,皇都漕运遍城乡。

千年老店声名在,别样醇醪百样香。

(图七)大宋笙歌秦汉腔,风飘竹乐入池塘。

宫廷喜奏西江月,宫角相闻泪断肠。

(图八)五湖玉带襟三江,千里京杭碧水长。

天下转漕吴越地,王朝丝路起钱塘。

毛毛赠玉中华大国神州,国之瑰宝无数, 毛毛才疏识浅,耳闻能祥少睹, 昔日窥得一斑,今朝欣观诗图。

远山近水天林,舟桥鞍马驿路, 城郭画栋雕梁,寺院戏楼商铺, 亭台水榭曲径,清明时节扫墓。

达官显贵才子,车轿鱼樵挑夫, 梨园卖艺杂耍,佳人侍女村妇, 兵勇商贩走卒,北宋京都风俗。

绘之广全深细,才疏焉能道足, 感谢完美辛苦,使我一饱眼福, 但愿和谐社会,人民更加富足。

杜甫的诗和诗意

《杜甫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 这首唐诗从诞生以来,便被历朝历代文人推崇,并逐步成为各个朝代教育学童学习唐诗的教材之一。

至今在中国小学课本里仍是如此。

很多文人、诗人、社会学者、历史学者都对杜甫的这首浅显易懂的《绝句》进行过分析研究,并做出过很精辟的注解。

出于对它的情有独衷,我从少时第一次背诵它时,便被其中的精美绝伦的描述所吸引。

在此谨对这首唐诗做添足赏析,玩味之意尽在不言中。

我们先从整体上纵观全诗,是由两句相映成趣的宽对(对联的一种形式)组成。

全诗二十八个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含义。

下面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首著名的《绝句》。

这首诗的起始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所表达的十分简单明了。

诗人描绘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优美的图画:这是一幅早春图,在窗前刚刚抽丝发芽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鸟在欢快的相应和般地鸣唱。

在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诗人便用“两”这个数字和“个”量字来表示了一个头颈微动,目光微挑的动作。

这里诗人用“个”字,而不是用“只”来描述黄鹂鸟的状态,是用语感来表述诗人看到的黄鹂鸟是一种动态。

这里很关键的一个字,便是这个“个”字。

“个”字是仄音,用去音来表示的语气中,有惊叹的含义。

诗人用“个”来告诉读者,是黄鹂鸟的鸣叫声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

一个,两个,噢,原来这里还有一只小鸟。

而这里若用“只”来表示,小鸟的状态就不一样了。

诗中的两个黄鹂鸟是在树杈间一上一下,不是并肩站在一根树枝上的,因为后面一个鸣翠柳的“鸣”字便表示了小鸟相互和鸣,在树枝间欢叫的追逐的状态。

一只小鸟在下,另一只小鸟在上,都是侧抓住飘动的柳丝在嬉戏。

为什么说小鸟是侧抓着柳丝呢?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树在春天里是最先发芽的北方树种,其发芽时,先是树条里返青,这时叫抽丝,然后很嫩的芽叶吐出尖尖的嫩绿色。

此时的柳树是其最美的状态,文人画匠多把此刻的柳树寓意为情窦初开的少女

即便是一棵柳树,丈余外都犹如一层绿雾漫卷在树冠上,由于细柳条的浅棕色里泛出一丝青绿色,柳条开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状态,变得柔软起来。

此刻的柳丝多入诗画,曹雪芹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回里这样描绘:“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更如葛紫巾 南乡子的唱和诗“长亭无风柳丝斜,杏花疏影笛声哑。

”“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

不觉星霜鬓边白,念时光堪惜”(晏殊词)“玉楼明月长相忆。

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

而杜甫的“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更是给读者描述了柳丝轻柔、无风尚且柳丝斜的状态。

诗人准确地把握了春天柳丝的状态,而这时两个黄鹂鸟正是用爪抓住来回飘动的柳丝,在春意盎然的微风里,啾啾鸣叫,诗人也许正是被这样的闹春鸣叫声吸引到窗前。

上阕的末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对应的。

诗人正是被黄鹂鸟的鸣叫声吸引到窗前,当他的目光从柳丝下的一只黄鹂鸟转移,被上面那只黄鹂鸟的鸣叫声挑起目光时,从树梢上,看到了远方的青天。

如果说诗人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写出了黄鹂鸟跳跃鸣叫的动感画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给读者一种目光直线上升的感觉。

白鹭鸟相对于黄鹂鸟来说,一个是体形庞大的候鸟,一个是体形弱小的雀鸟。

这是一种寓意对比,我在下文中会说明。

成群结队的白鹭鸟,在春暖花开季节从南方越冬而北归。

那一种思乡归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诗人精准地用一个“上”字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

白鹭鸟的一行,与黄鹂鸟一上一下的分离成两个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也借着两种鸟的状态,把目光从眼前的一棵柳树,投向了一望无际的青天。

古诗中描写天色的有很多,而诗人用“青”字来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描写早春天空的这种定义,也影响到了这个时期和中国一衣带水的东瀛。

著名日本演歌《北国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桦,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汉字便是“青空”两个字。

这里,“青”所涵盖了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青,颜色,蓝、绿的兼色。

既没有蓝色的沉闷,也没有绿色的宁静,它是一种很透亮的感觉,在西方油画色彩学里,有一种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红、翠绿、蓝三种原色光,同原色光双双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黄、青、紫红三种间色光。

在色相图标里,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于,青色的透明感在投光时,无法完全掩盖其它“正”色。

二是,青,状态,初生萌发、干净淳朴。

这层意思对于暮冬已过,春色将至的早春焕发出来的生机,犹为重要。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种感觉,用一个“青”抒发了自己暮年壮心不已的情节。

诗人用“色”的感觉在这里犹显考究。

纵观上阕这两句,两个数字“两”、“一”,两个量词“个”、“行”,两种鸟类“黄鹂”、“白鹭”,两个动作“鸣”、“上”,两种颜色“翠”、“青”,两个距离“近柳”、“远天”。

表面的十四个字,表述了十四种事物。

但是,诗人在这首二句里,已经隐藏了递进的豪情,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写关于 亭台楼阁 的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