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韵飘香古诗8级



以下资料可供参考(源自百度文库)张屯小学《古韵飘香——中华好诗词》校本课程介绍 泊头市富镇张屯小学 冯秀菊 走进张屯小学,阵阵古风诗韵扑面而来,在诗词接龙的音律里品味经典,在唐诗宋词的吟唱中翩然起舞

以下资料可供参考(源自百度文库)

张屯小学《古韵飘香——中华诗词》校本课程介绍 泊头市富镇张屯小学 冯秀菊 走进张屯小学,阵阵古风诗韵扑面而来,在诗词接龙的音律里品味经典,在唐诗宋词的吟唱中翩然起舞,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升华诗情 优秀古诗词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扬。 近年来,随着我校古诗词校本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校组织老师们编写了《古韵飘香——中华好诗词》校本教材。本套教材共分6册,每册精选古诗词30首,涵盖了“古诗词原文”“注释”“诗词大意”“走进古诗”“能说会道”“拓展积累”六大板块。从选文的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每周一课的古诗词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培养情感,树立人生观的主题教育活动。课前,教师会要求学生搜集大量与诗词有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以诵读、欣赏、办诗文小报、诗配画、情境表演、合唱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阅读,课后,多彩的综合性作业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我校校本课程还在摸索阶段,“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中开展古诗词教学”成为教师们教学研讨的焦点,通过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并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现“注重积累,分层提高,活动补充”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 我校成立了由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古诗词等级考核小组”,古诗词考核共分8级,每背诵20首为一级,最高级为8级,对学生通过考核达到相应荣誉称号的,进行张榜公布,颁发证书。

……

如何设计校本课程

目前,校本课程建设已经成为教改的核心领域之一。

然而,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缺乏理性的思考与设计,显得有些盲目又混乱。

为了提升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性,我们基于研究和实践,梳理了校本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为基点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不同,校本课程建设特别要注重如下三点:其一,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为重心,适当注重特殊素质的发展。

课程设计的基本宗旨应在于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从素质的性质来看,学生的素质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基本素质,这是指在各个领域都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其他各层面素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素质,如性格、价值观、智力、身体素质等;二是学科素质,又称为学科素养,这是专门学科领域范围内的素质,如语文素质、数学素质、外语素质等;三是综合素质,这是对基本素质和学科素质加以综合而成的素质,如学习力、创造力、实践力等;四是特殊素质,这是适用于特殊领域或特殊情境的素质,如书法特长、领导力、野外逃生能力等。

对人生的成功与幸福来说,起特别重大作用的素质是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而且这些素质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受关注较少,而学科素质则在国家课程中受关注较多,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应该特别注重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并围绕这些来建设校本课程,如性格发展指导课程、创造力课程等。

其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愿景。

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愿景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基点。

尤其是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之下,每个学校都应该明确地树立自己的改革与发展的愿景,其中包括学校的总体发展水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并围绕这些进行校本课程建设。

其三,以学习为中心

目前我国的一些学校逐渐走向以教为中心,这实际上是步入了严重的误区。

当前,学校教育又重新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这种转向在当前的西方国家已经比较普遍和深入,在中国也在逐渐走向普遍化和深入化。

我国的国家课程,由于变革的周期较长,有些滞后,没有及时体现学校教育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向;而校本课程,则由于变革周期较短,可以及时跟上教育变革的步伐,因此可以及时而充分地体现学校教育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向。

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基于学习规律,体现学习的思路,从而便于学生高质量地开展自主学习。

课程要素体现“以学习为中心”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环节是校本课程设计。

校本课程设计要体现所谓的课程要素。

目前关于课程要素国内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将其划分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部分。

在我看来,这种划分是严重缺乏逻辑的,也不利于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因为它至少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课程实施并不是课程设计本身应包含的一个要素,而是在课程建设完成之后进入的一个环节,即课程实施环节,这个环节的基本途径是教学,不属于课程设计范畴;第二,课程评价也不属于课程设计本身,它是在课程设计之外对课程进行评价,包括对课程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学材)的评价等,它不属于课程设计的范畴。

上面谈及的一些范畴或者环节互有关联,但我们也应注意它们的差异,比如,学习评价是在课程范畴之内对学习的评价,是课程的一个要素,但我们不宜将课程评价与学习评价相混淆。

通过分析和整合历史上关于课程要素的各种观点以及课程建设的实际,可以找出课程的如下四个要素,这也是校本课程设计的四个要素:一是学习目标,即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关系到通过学习而要发展的学生的素质;二是学习内容,即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而掌握的内容;三是学习方式,即为达到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内容而采用的学习活动类型和操作样式;四是学习评价,即对学习活动的评判,包括学习起点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等。

校本课程建设的这四个要素,都是基于学习的。

校本课程的文本,都要体现这些课程要素,宏观、中观、微观层次的校本课程文本,分别要在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上体现这些课程要素。

三个层面让校本课程设计理念落地课程建设不同于教学。

我们大致可以把教育实践划分为三个基本环节:一是教育构建环节,包括课程构建、师资构建、教育制度构建、教育环境构建等;二是教育展开环节,包括教学、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三是教育评价环节,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教育管理评价等。

无疑,这种划分是相对的。

课程属于教育构建环节,而教学属于教育展开环节,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环节。

这为我们理解和建设课程提供了一个总体性的视野。

校本课程是一种构建和预设,确切地讲,是对学习的系统化预设,这种构建和预设工作的重点,是形成一系列的课程文本。

校本课程文本主要包括如下三种,每一种文本都有一定的结构要求:其一是校本课程规划,这是关于校本课程的全面的、较长久的计划,属于宏观层次上的校本课程文本,也可以称为校本课程方案。

一个校本课程规划起作用的时间,一般为三至五年不等。

校本课程规划文本应该遵循怎样的结构呢?首先,它要从宏观上体现校本课程设计的上述四个要素,即学...

小学生校本课程故事乐园的教学设计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 设计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

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 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 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 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 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③、 3、学生层面目标: 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 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 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和将要拥有的课程资源。

5、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 课程结构与门类 (一) 课程结构 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

校本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由国家、地方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它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在本校实施的课程。

它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1)、限定选修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

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2)、自主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

在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

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

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

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

开发内容分为以下七大类。

1、科学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电脑网络、天文地理观测、软件制作、能源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双语综合、科学实验等。

2、人文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寻根、现代文阅读鉴赏与分析、美在文学中、中国民俗文...

如何设计校本课程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

“校本课程”虽是一个外来语,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许多中小学对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奏。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我国中小学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

于是“校本课程”这一术语便由此而逐渐流行于我国教育领域。

校本课程在我国的提出与之在英美等国的出现相比较,虽有一些相似的原因,但也有明显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缘由。

所以,我们探讨这个概念的内涵时,须充分反映我国校本课程的特点。

一、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一)校本课程的涵义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1〕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校本课程的关联性,是指课程计划中的校本课程与同一课程计划中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由于校本课程只是新课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虽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但决不能取代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特有的重要功能,因而它必然要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其关联性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国家课程、一地方课程各自的总体目标具有互补性;第二,校本课程的总课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总课时具有整体性,第三,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辅助性。

校本课程的校本性,是指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

这是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根本特征。

首先,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

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要为学校办出特色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即为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

所以,校本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复,而是对它们的有力补充。

其次,校本课程须依靠学校而生成。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是以校长为首的本校教师。

第三,校本课程深深植根于学校。

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机构成的一片沃土。

它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的根深深扎在这片沃土里。

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是指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

学生要想充分发展自已的个性,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作为育人蓝图和育人媒体的学校课程应适当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

然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只提供学生极有限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校本课程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当一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时,它能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种种特别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门类,让学生自由选择。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是逐步增强、分层推进的。

(二)校本课程的特点校本课程的特点主要指校本课程的结构、功能与国家课程的结构、功能之间的差异。

这集中表现在:校本课程大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换言之,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

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校本课程的特点主要决定于构成校本课程内在结构的三种基本成分(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与构成国家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之间的差异。

校本课程以贯彻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协调充分、各有特色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参与的实际操作、评论创作、调查研究、问题探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

由这样三种成分组成的校本课程具有四个突出的特征。

其一是实践性。

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

所以,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显然,实践性是校本课程最本质的特征。

其二是探索性。

成熟的校本课程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念。

凡有显著育人功能的各门校本课程大多是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或挑战性任务而编排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的,学生便按照一系列课题或...

各位设计一下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

国家在作课程计划时应该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

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1)需要评估。

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

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2)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

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与实施。

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

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目录与课程介绍》。

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

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4)评价。

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古韵飘香古诗8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