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很不赞成把古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这句话对吗



参观百年校史展览时,习近平特意观看了北师大第一届学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当年的学生有七八门公共课,包括《人伦道德》、《群经源流》等古代经典作品。“总书记当时就指出,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王炳

参观百年校史展览时,习近平特意观看了北师大第一届学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当年的学生有七八门公共课,包括《人伦道德》、《群经源流》等古代经典作品。“总书记当时就指出,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王炳林说。

在采访中,北师大党委书记刘川生也对记者提起了习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北师大教师参加全国新课标教材的制作,观展过程中总书记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当得知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习近平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以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经典诗词歌赋及散文为主,不出中华优秀传统文...

西洲曲南北朝:佚名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大班三军总动员主题反思

学校关工委: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删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优美的中国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兴旺繁衍的标志,还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国古诗词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播信息,其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

如何应对中国古诗词传承,在考验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激发人们对中国古诗词传承的积极性和爱国之情,所有热爱古诗词传承的人们应该携起手来,关注古诗词传承,让古诗词熏陶和滋养我们的心灵。

让古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让鲜活、灿烂的古诗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筑就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光荣与梦想

仿写一种效益最好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全区“三爱一践行、文明伴我行”的主题教育中,区关工委与区教体局关工委决定开展读用《周报》“同慧杯”仿写古诗活动

一、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要熟读学过的古诗词,初步理解诗词的文化意境。

在阅读《关心下一代周报》的过程中,《周报》的文章触动了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联想,从而仿写一首古诗词。

格式要求如下:读《周报》9月5号A2版 全省各地“开学第一课”一文,联想古诗“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仿写:“开学第一课”【通师一附】 张小雨又到开学新课始,文明养成开笔礼。

习惯需要实践勤,学用比行新风起。

指导老师:黄秀琴二、学校关工委11月20日之前组织初评,在参评的稿件中评出20%的特等奖;30%的一等奖;50%的二等奖。

在学校网站公布获奖结果。

三、学校将特等奖作品在11月底前报局关工委,局关工委评出20%的特等奖;30%的一等奖;50%的二等奖。

在崇川教育网公布获奖结果。

四、区关工委聘请《周报》和“同慧教育”的编辑和专家对教体局关工委评出的特等奖进行评审,确定在《周报》发表的作品。

对未发表的作品评出等级奖。

获奖学生由“同慧教育”赠送奖品。

五、所有参加活动的学生都获“同慧教育”赠《周报》专刊一份,作品发表的学生另赠送《周报》专刊10份。

赞美建筑的诗词或散文

我们曾见到太多与赞美生命意义相反的建筑,比如藐视生命的建筑、压抑生命的建筑、调戏生命的建筑。

建筑的本质绝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或钢筋水泥构成的物质体,尼采说:“在建筑中,人的自豪感、人对万有引力的胜利和追求权力的意志都呈现出看得见的形状。

建筑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

” 确实,很多人只把建筑看作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满足我们人类的现实功能需求;为人类遮风挡雨,提供庇护场所。

实际上,在此之外,建筑创造出的特定空间会影响人的心理感受与本能,甚或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比如古希腊的建筑会让我们觉得雄伟,古罗马的建筑会让我们称奇。

一定程度上,建筑记录、承载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与变革,所以不论是古希腊文明还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还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神庙、金字塔、教堂、皇宫,无一不是统治者权力意识的彰显。

因为建筑,尤其是纪念性公共建筑,大多是在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不充分的条件约束下的分配结果,这使得建筑有了象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或一个时代的意义,事实上,它是权力的政治判断。

而权力,是属于基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建筑本身既是一种工具,又是一种极有象征性与表现力的语言

这种工具和语言的使用和掌握,从来都是在权力者手中,于是,建筑在中国古代是“大人的事,匠人的活儿”,甚至于匠人都未必能留下名字。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式样不是从功能、使用出发,而是从儒家的“礼”出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个四合院是按尊卑长幼的秩序来排列,是按三纲五常的秩序来先后,小到民宅,大至皇宫,无不是如此。

西方的古典建筑虽然没有这种权力的彰显,却是以另一种秩序表现:神权、王权,等级巍峨,高大,神圣化,从而使人匍匐于地面。

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几百年,这种神权才让位于世俗的权力王权,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里我引用一段话,它把建筑与所谓尊严、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说得太透彻了: “今天我们的大城市都缺少能代表城市形象的伟大建筑,而它们或许会被认为是整个时代的象征。

古代城市便是如此,每座城市都是有自己引以为傲的独特建筑。

但是,古代城市的特征并不是由私人建筑定义的,而是那些社会公共的作品。

因为通过这些公共建筑看到的不是个人的财富,而是整个社会的财富和伟大,它们不为时代私有,它们将永恒不朽! 除非将古代的国家建筑与私人房屋放在一起比较,否则我们就永远不会明白将公共建筑放在第一位是何等重要!在那些古代世界遗留下来的废墟和遗迹中迄今屹立不倒,能使我们不由生出敬仰之情的并不是什么商业中心,而是教堂、神殿和国家建筑,也就是社会公共建筑。

即使是后期罗马的辉煌,占据首要地位的也不是个人的别墅和宅邸,而是神庙、大浴堂、运动场、导水渠、大教堂等等属于国家,也就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建筑。

” 这段话是谁说的?希特勒。

他把统治者对建筑的要求和目的最清楚不过地说出来了,剩下的只是如何运用权力去达到,去实践。

所以,不难理解,燕王朱棣政权甫定,就在遥远的北方修筑了旷世奇观故宫,并定都于斯,这雄伟的建筑不是让吾土吾民至今仍油然而生天朝大国之慨吗?我们的大洋彼岸,也曾倚仗着帝国大厦等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来向全球炫耀这个星球上的统治权威,然后有更多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期翼用更高或者更大的建筑物来掩饰沦为二等公民的恐惧,或者显示奋斗与崛起的雄心,从东京到台北,从上海到吉隆坡,无不是如此。

建筑成了国家与社会展示力量的道具,而作为个体的人,却从来不曾被真正关注与重视,生命的主体经常被忽视。

建筑师更在意让自己的作品千秋万世,被自己的历史感所陶醉,而忘了一个个卑微的生命(也包括自己)是在这个无常世上的真实需要。

每当在一些地产广告上看到“惊世之作,传世大宅”之类的话,我也还是会想起上文那位先生所说的话来,他试图用公共建筑给全体人民一个梦想,从而驱使更多的人为之匍匐、奴役。

而房地产商和银行家给个体生命一个梦想——和周边生命个体较劲的可能,让生命在无穷无尽追逐物质载体的过程中,忘记生命的本质——不过就是顺其自然

前一阵子,我去北京郊区的龙泉寺,见僧房里写着:六点药石之后颂经云云,我很奇怪,“是否要集体吃药?”我的老同学、前北大哲学硕士贤庆法师解释说:“出家人把晚饭叫药石,没病就尽量不要吃。

”米饭是好东西,但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啊。

房子也是好东西,但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多少房子?大宅,我所欲也,问题是,一个人能占有多少?应该占有多少?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惊世之作,传世大宅”,还是一个适宜生命的房子? 让建筑赞美生命——或许,发现了被忽略的建筑的主体,回归它的本质,让建筑不再是从属于权力和财富,而是真正服务于生命,建筑才可能去赞美生命。

一家公司的力量是否足以做到?或许不足以,但一粒种子埋下去,终究有一天会发出芽来,终究会有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这也是一种顺其自然吧。

唯美的古代短文,可以是诗词,不要太有名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徐干《室思》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24: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燕子楼》 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张可久《塞鸿秋》 2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折桂令》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李冠《蝶恋花》 3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 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3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3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文廷式《蝶恋花》 3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3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李商隐《无题》 3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欧阳修《玉楼春》 3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 4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4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4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4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4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摸鱼儿》 4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4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苏武《结发为夫妻》 48:寻好梦,梦难成。

况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聂胜琼《鹧鸪天》 49: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柳永《昼夜乐》 50: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51: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席慕蓉《印记》 52: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范成大《车遥遥篇》 53: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戴叔伦《相思曲》 5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55: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56: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敻《诉衷情》 57: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58: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59: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乐婉《卜算子》 60: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居易《浪淘沙》 61: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邵瑞彭《蝶恋花》 62: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邵瑞彭《蝶恋花》 63: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玉楼春》 64: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曹雪芹《终身误》 65: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周邦彦《玉楼春》 66: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诗歌和散文有什么区别?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

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

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 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

但最成 功的,莫过于那部《徐霞客游记》。

此文虽同属于游记的范畴,但在 内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经脱离了那种单纯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开创 了散文新的体裁。

到了近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

如朱自清、扬朔、艾 青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

但同样之处都是 记录、赞叹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发展。

这对于后来的散文,在风 格上影响甚深。

综上所述,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先说体裁。

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

有随笔小札、心情 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

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 定义上就有所区别。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 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 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

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 的,数不胜数。

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

"形散而神不散'。

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 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

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 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

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 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 的拗句也是如此。

什么是散文?散文就是剖露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

传统文化教育哪些误区

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学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增加古文比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这些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一问: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进校园?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那么,中小学如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张说:“中小学语文、历史、德育、艺术学科教学,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要有准确把握,这是传统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不能不看历史背景、不分良莠全盘吸收。

” 师范大学教授倪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核心工作的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健全人格”。

“胡适、鲁迅、郭沫若等,都是四五岁开始熟读古文经典,这是他们走向大家的起点。

”已是耄耋之年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说,“孩子15岁之前,应该大量阅读、背诵古文经典,增加积累,其次要从中学做人的道理,最终目的就是传承优秀文化的基因。

”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要适当加强乡土观念和地方乡土文化教育。

”北京大学教授漆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农村的孩子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对故乡感情越来越淡薄,到城市上学、工作后,过年过节都不愿意回家。

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 二问:传统文化教育等同增加古文? 2014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由该校文学院教师编写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大幅提高了古诗文比例,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由6至8篇增加到22篇,这一做法在当时立刻引发社会热议。

争议的内容之一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不是就一定要加大古诗词、文言文的比例?对此,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持赞同态度,他说:“中小学教材应保持一定的古文比例,文言本身和文言文所记载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以及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感与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

” 不过,王也认为,学习文言文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教材中古诗词及文言文的选文及比例,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整,不必大惊小怪。

“我在10多年前就提出文字、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五‘文’统一,这一主张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现在很多老师讲文言文,就是串讲,就是翻译,就是讲古代汉语知识,很多高考文言文题目,基本就是考查学生能否理解和翻译字词句,于是在很多课堂上,文化不见了,文学和文章也不见了。

”黄厚江说。

“说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增加古代经典诗文的篇目。

事实上,如何把现有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讲透才是更重要的。

”中国阅读学会副会长韩说。

三问: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 “如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已成社会共识,关键的问题是,以什么方式进,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北京四中教师顾认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宜渐进不宜骤进,取得一定试点经验再逐步推广,同时应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对于传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授课的设想,多数家长担心会加重学生负担。

“中小学要完成20册的教学内容,时间不是随便挤一挤就能解决的,如果在学生已经少得可怜的自主时间上打主意,那是家长不希望看到的。

”北京市朝阳区一位姓冯的学生家长说。

“除了教学时间,课程标准、教师队伍、评价方式,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

”黄说。

统一的教材,还可能限制学校的个性化选择,清华附小校长窦就明确表示,清华附小不推荐学生学习《弟子规》,“它太复杂了,主要讲的是古代一个家族、族谱里的家训和规则,今天讲规矩的时候,应该加入人的平等、自由、尊重等元素”。

尽管争论不断,但是一些地方的学校已经在进行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尝试。

比如,苏州中学在部分班级开设了“论语读人”等经典阅读的微课程;成都市-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成都市娇子小学开发了“蜀蚕吐绣”“川菜飘香”等校本课程,引导学生热爱家乡;重庆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小,发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开发了以“鼓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全校学生都会打腰鼓。

“如果语文...

跪求一篇关于诗词的散文 1.要求有片段,场景描写 2.语言最好稍微细...

在我眼中,唐诗是清清的的甘泉,宋词是飘香的花瓣。

暮色四起的黄昏里,我轻轻掬起一捧甘泉,悄悄拾几瓣落花,沏一杯唐诗宋词茶置放案头,于是古典的芳香在室内袅袅升起,充溢满屋……书架上那套古典诗词《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是我今生的伴侣,梦中的桃花源。

那里有山、有水、有风、有云、有雨、有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宁悠闲;有“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的旖旎和谐;有“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娴静空远;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馨浪漫。

说起对诗词的热爱,还要追溯于久远的学生时代。

小学时,因为能读的文字实在太少,所以课本上学过的诗词都能倒背如流,另外还找来哥哥们的旧语文课本来读,那时能接触的文字只有这些,我只有别无选择地背,却大都不理解。

当然也体会不了其中的美。

中学时,有幸从同学手里借到一本琼瑶的小说《庭院深深》,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菟丝花》等四十多本差不多都跃进我的视野。

无论别人如何评价她的小说,我始终不承认看她的文字是虚度光阴。

她的小说里把诗词诠释的那么好,至此我才真正领悟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懂得了什么是感动,我知道古典诗词的美将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于是,没钱买的时候我就动手抄,许多的时光就在我抄诵诗词之际悄悄流走。

很多年过去了,这一习惯使我收获了一手还算漂亮的正楷字和一颗淡然的心。

当我上班第一个月自己拿了工资后,便欣喜若狂直奔书店,发疯似的买起有关书籍。

直到今天仍难改对它们的痴迷和眷恋。

每每和同事到县城,她们手提的是大包小包的化装品、服装和食物,而我手里只有厚厚几本书,但心中的快乐是一样的。

晚上回家,无论是月照小院,还是夜雨敲窗,随手取过一本低声细读,顿觉琅琅上口、满心欢畅。

口头心间流动的是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柔柔的风、淡淡的云,浮现在眼前的是青山细水、莺歌燕舞、清风浮云、诗情画意,真像是到了人间仙境、天堂圣地。

(仙境只是传说,天堂遥不可及)这里是浓缩的文字精华,只要走进古典诗词的领域,即便是身在穷山僻壤,远离繁华的红尘,也永远不会孤寂!闲暇之余遨游在书海,横渡书里书外,细读古诗轻吟古词,携一身古典的情韵,心底有大量诗词做长期的滋养,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自有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

爱读古典诗词的女子比普通女子更多了一份灵气和飘逸,而且这份灵性绝不会像美貌那样,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老去或消散,相反它却会在岁月的洗淀下越发浓郁和悠长。

这样的女子虽不能像花一样明艳,但可以像树一样常青。

如何将古代诗词改写成优美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

意境美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多方面的。

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将从古典诗词中人物之形象、事物之传神及用词之精妙,来浅谈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的认识。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

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等等。

事实上,意境的创造决不仅限于此,意境美是一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地说明了诗人追求意境的构思过程。

它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艰苦的探索,若加工不足则失之浅露,加工太过则失之雕琢。

最高境界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美,正如古代的绘画一样,所传达的是意境中的神韵之美。

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字字平淡无奇而境界自出,其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其妙处正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的美在神而不在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这意境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的人又是如此悠然自乐,尘虑皆空,真令人流连忘返。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它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追求个性与共性并重,微观与宏观统一,主体与客体交融,是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

总的说来,意境是诗人和艺术家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发延展的知觉表象,它只须抓住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便能以一种洗练,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使景物的特点和人的情怀自然地结合起来,从而才能普遍引起人的喜悦或为之动容的情感,也就是美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很不赞成把古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这句话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