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描写息夫人的诗词,给我摘抄一句谢谢



王维《息夫人》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刘长卿《过桃花夫人庙》寂寞应千岁,桃花想一枝。路人看古木,江月向空祠。云雨飞何处,山川是旧时。独怜春草色,犹似忆佳期。宋之问《息夫人》可

王维《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刘长卿《过桃花夫人庙》

寂寞应千岁,桃花想一枝。

路人看古木,江月向空祠。

云雨飞何处,山川是旧时。

独怜春草色,犹似忆佳期。

宋之问《息夫人》

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

乃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

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

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描写息夫人的诗词,给我摘抄一句谢谢

王维《息夫人》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刘长卿《过桃花夫人庙》寂寞应千岁,桃花想一枝。

路人看古木,江月向空祠。

云雨飞何处,山川是旧时。

独怜春草色,犹似忆佳期。

宋之问《息夫人》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

乃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

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

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

【息夫人】“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息夫人的典故是怎...

清康熙年间的诗人邓汉仪《题息夫人庙》诗曰:"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战国时期的息夫人被楚王掳掠作了妃子,却心念故夫不发一语,这本是旧文人作诗的好话题,但经历沧桑巨变未久的邓汉仪的目光显然已从息夫人身上掠过,一句"伤心岂独息夫人"道出的分明是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的尴尬处境,这有时人记载(徐承烈《燕居琐语》)为证:"清初巨公曾仕明者,读之遽患心痛卒"。

笔如刀,也不过如此吧?但诗确是好诗,好就好在蕴含丰厚复杂:悲悯?感叹?微讽?殊堪玩味。

的确,身处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生还是死"是一个不容后人以现世的精明加以轻薄的话题。

暴力的血腥、道德的血腥双双恣肆是易代之际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暴力的血腥中,文人是承受者,而在道德的血腥中,文人则既是承受者更是制造者。

清易明,异族入主,又与以往的改朝换代不同,用顾炎武的概念,这是在文化,"亡天下",而不仅仅是"亡国"了。

唯其如此,文人的处境更显严酷,道德的血腥尤为骇人。

赵园在《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一书中钩稽明末文献,梳理出若干话题,其中让人读来惊心动魂的是"生死"那一节。

标题是"生""死"并重,其实触目皆"死":"死社稷"、"死封疆"、"死城守"……这是死的种种名目;"'不济,以死济之',乃钱肃乐语;'有死无贰',见诸张煌言文集;'我久办一死矣',为陈子龙所说;'吾此心安者死耳',则为瞿式耜临难时言。

"死已然是明末忠义的口头语。

似乎人生的最大问题就是求死。

可是文人之死往往不能如山野村夫或草泽英雄引刀一快似地了断,从很大意义上说,文人之死是死给旁观者,死给历史,死给士大夫那套独具的价值系统看的。

因此死岂一个"难"字了得?"吾辈有一毫逃死之心固害道,有一毫求死之心亦害道",这原是东林领袖高攀龙的话,为黄宗羲的老师也是著名忠义的刘宗周所激赏,然而现在当我坐在书房中读这段话的时候却禁不住冷汗涔涔:逃死不行,求死亦不成,舍此可还有活路或"死"路么?照此理路,天崩地柝之际,以身相殉还远不够,死前你还得掂量掂量你这是不是受"一毫求死之心"所牵引。

尽管死对主体都不过意味着肉体的消灭,但在旁观者眼里却有高下之分,于是你还得选择一种死法--尽管如何去死并非当事人都能主动选择的,论者往往却忽略不计。

黄宗羲在一篇文章中标示了史家记死的体例:"曰死之,曰战死,曰败没",其高下分别是"死之者,节之也;战死者,功罪半也;败没,则直败之耳",主动死与被动死,自主的死与非自主的死,均须仔细甄别,所谓"同一死也,差之毫厘,相去若天渊矣。

"此外还有死难死易之辨,一时士风竞以死难为贵。

读此类关于死难死易死之高下的哓哓不休的论辩文章,你只有学赵园感叹一句"像是与生命有仇"了。

在"死"的诸般话题中,明末士人关于"不即死"的议论最见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色,同时也最能见出道德的血腥。

张苍水起兵抗清不果,临难诗中便有"叠山迟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之句。

谢枋得(号叠山)当年未在元灭宋之日即死,尽管他在元政权建立之后不应征召绝食而死,张苍水也要拿他与文天祥互较高下叹其死迟了,从此足见早死与迟死在当时情境中被赋予的严重性。

在这种语境中流传助人死的佳话便不足为异了:瞿式耜劝君速死,刘宗周的弟子劝其"早自决"都被传颂一时。

至于因各种原因未能即死者,如魏学濂,后虽自缢,也不能为时论所谅,即使是极力为魏氏辩诬的黄宗羲,在猜测了一堆魏不即死的理由后,也要大表遗憾向时论看齐。

只有浙东史学的巨子全祖望在文集中一再婉转声称"何必死乃足重"?然而此声太过微弱,几被浓浓的道德血腥淹没殆尽。

对文人来说,一瞑不视不等于一了百了,更大的考验尤在死后。

易代之际,钱谦益辈固逃不脱所视所指,即泉下之人甚至忠烈义士也难免敲打。

明亡后,处处可闻如下讥诮,"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

周作人论史算是持论通达的,他在文章中也不止一处地征引前人一段笔记:"《甲申殉难录》某公诗曰,愧无半策匡时难,只有一死答君恩。

天醉曰:没中用人死亦不济事。

然则怕死者是欤?天醉曰,要他勿怕死是要他拼命做事,不是要他一死便了事。

"知堂老人以为"此语甚精",但在我看来,这种讥评以一种现世的精明而自得,实则最为残忍苛酷最不讲理。

揆诸史实,明末事不可为一如陈子龙所说"海内无智愚,皆知颠覆不远矣",又岂是几个士子所能挽回?在不可为的绝境中我们责他未拼命做事难道不等于说他死得活该么?若起死难者于地下,他会不会慨叹生难死亦难而彷徨于无地?何其"忍"乎! 钱穆治史主张对古人表一种同情,对于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我们要同情的不仅仅是他生死两难的痛苦选择,更应该同情士人注定在千百年来安身立命的那套价值系统里打转儿的困境。

我们看明末士子关于"死"的种种驳难,貌似针锋相对热闹喧腾,实则都不出固有伦理的范围,一片道德的血腥处,杀人者手持那把刀,被杀者手持的仍是那把刀,这是一个宿命的悲剧。

要走出这个怪圈和悲剧,基本...

关于息夫人的故事有哪些?

息夫人原本是陈国公主,貌美如花,后来嫁给了息国国主。

陈国还有一位公主是蔡国国主的夫人。

一次,息夫人回家乡,路经蔡国便前去王宫拜访蔡侯夫人。

息夫人的故事:一、息夫人的故事一直被人们口耳相传。

息夫人为了不让丈夫死在楚国人的屠刀下委身于楚国国君。

楚文王让息国国主成为了守城门的小官。

息夫人在进入楚王宫后一连生下了两个王子,楚文王很高兴。

一晃三年过去了,在这三年里息夫人从来没有笑过,也没有说过话。

楚文王很疑惑询问息夫人。

息夫人回答道,她一连服侍了两位丈夫,不能做节妇,自己有什么脸面欢笑呢?一次,楚文王到城外打猎估摸短时间内不能回来。

息夫人想趁着这个机会去看望一下自己的前夫。

两人见面不久就相拥哭成了一团。

息夫人哭诉道,自己一开始委身楚王是要保住息候的性命,后来是想要能够见到息候一面,现在她的心愿已经完成了,死也不怕了。

息候安慰夫人他们两人一定会有团圆的日子,他现在甘心成为守门小官还不是为了等待两人团圆。

息夫人认为自己不能继续背负不清不楚的名声活着,反倒不如一死了之。

息夫人愤而撞向城门,息候没来得及阻止眼看妻子死去了。

息夫人的死亡让息候心灰意冷,他也跟随息夫人而去,一头撞向了城门。

楚文王狩猎归来后,感动于两人的深情,将两人葬在了桃花山上。

后代们在山中建了个桃花夫人庙,现在还是当地的著名风景点。

不少诗人路过桃花庙都留下了诗作,赞扬了息夫人忍辱三年的坚强品性。

二、王维曾经作了一首名为息夫人的诗。

整首诗的意思是不会因为现在的恩宠而忘记以前的感情,息夫人满含热泪地看花也始终不肯跟楚王说一句话。

息夫人这首诗是四言绝句,前两句是用息夫人的口吻述说她的不屈服。

陈国公主息夫人和诗人王维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王维曾经作了一首名为息夫人的诗。

整首诗的意思是不会因为现在的恩宠而忘记以前的感情,息夫人满含热泪地看花也始终不肯跟楚王说一句话。

息夫人这首诗是四言绝句,前两句是用息夫人的口吻述说她的不屈服。

息夫人天生丽质,她的美貌给她带来了祸端。

息夫人本来是息国国君的夫人,楚文王觊觎她的美貌,派兵攻打了息国。

息夫人为了让自己的丈夫能够存活下来答应了楚王改嫁给他,并给他生了两个王子。

两人共同生活了很多年,息夫人始终没有跟楚国君主动说过话。

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息夫人选择用沉默来反抗。

这是一个弱女子的不屈服,也足够显示了息夫人的坚强。

那么王维为什么要创作息夫人呢?这首诗是王维写给宁王的。

宁王是皇帝的亲弟弟,很受皇兄的宠爱。

宁王非常的贪恋美色,他看上了卖炊饼人的妻子。

宁王让她离开丈夫,并许下承诺自己会永远宠她。

但是这个美丽的妻子始终没有答话,沉默不语。

宁王问她是不是还在想炊饼郎才始终沉默应对。

宁王传召了炊饼郎,这个妻子才抬头深情款款地注视丈夫,在场的文人都唏嘘不已。

宁王让在场的文人以这个场景赋诗一首,王维率先完成这首息夫人。

宁王在读了这首诗后陷入了尴尬,他也不想那位炊饼娘子像息夫人对待楚文王那样对待他,让炊饼夫妇回家去了。

息夫人王维的联系清楚了吧。

供参考。

息夫人的事迹我知道了,主要想知道一下她的生平及简历!没看清问题...

息夫人是春秋陈国国君的次女,嫁给息侯(息国王侯,相传是周文王第十四子的封邑)被称作“息夫人”。

息县至今还流传着息夫人的许多故事。

息夫人因容颜绝代又称为“桃花夫人”,前人有诗云:“桃花夫人好颜色/月中飞出云中得/新感恩仍旧感恩/一倾城矣再倾国/”话说息国的国力已是衰弱不振。

本来就胸无大志,沉缅于酒色的息侯,自得如此美貌的妫氏之后,更是花前柳下,歌舞饮宴,疏于政事。

他整天变着法儿讨夫人欢心,不惜千金而博一笑。

谁知息夫人虽是女流,却素有大志,见君侯行为,心怀忐忑,忧国忧民之心寤寐不忘。

她也变着法儿诱劝息侯勤于朝政,亲贤士,远群小,奖耕战,兴农商。

息侯听了夫人的劝导,倒也跃跃欲试,使息国慢慢地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公元前984年,息夫人回陈国省亲,路过蔡国,顺便去探望为蔡侯夫人的姐姐,谁知蔡侯竟在接风的宴席上调戏息夫人。

息夫人盛怒之下回到了息国,将此事告诉了息侯。

息侯与楚王密谋图蔡,楚国出兵俘虏了蔡侯。

蔡侯则设计报复息侯。

他极力向楚王称赞息夫人的美貌,好色的楚王以武力将息夫人抢去作为夫人,息侯也被楚王安置在汝水,封其食十家之邑,使守息祀。

息侯不堪蹂躏而死,息国自此灭亡。

息夫人终日怀念故国,牵挂息侯,虽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但三年不语,最终自尽而死。

后人为纪念她,在汉阳城外桃花洞上修建了一座桃花夫人庙。

就连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也引诗叹道:“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诗人宋之问曾感叹道:“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乃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息县《县志》中还有人为她撰写了生平,立了传记碑文,1984年6月,在息县县委招待所还出土了清同治年间的“息夫人辨证碑”。

息县城关还新建有息夫人塑像,以示纪念。

至今,息县一带还流传着“挂灯劝息侯”及“三年不语”的故事。

写悲伤流泪的古诗句

写悲伤流泪的古诗句如下:1. 暗里回眸深属意。

遗双翠。

骑象背人先过水。

——李旬《南乡子》2.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3. 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未易当。

——王恽《鹧鸪天》4.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5.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娥眉误。

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

——王国维《虞美人》6. 碧云红雨小楼空,春光已到消魂处。

——张翥《踏莎行》7.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8. 别后厌厌,应是香肌,瘦减罗幅。

——晁元礼《雨霖铃》9.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10.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处凄凉否。

——顾贞观《金缕曲》11. 不堪重梦十年间。

——王国维《浣溪沙》12.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王安国《清平乐》13. 不遇天人不目成,藐姑相对便移情。

——吕碧城《浣溪沙》14. 残睡觉来人又晚,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

——晏几道《南乡子》15.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柳永《蝶恋花》部分释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的意思是满头白发呀有三千丈,只因为我的忧愁有如此之长。

描写难忘的诗句

有关难忘的诗句如下: 1、 唐·李商隐《月》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2、 唐·郑畋《马嵬坡》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3、 唐·王维《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4、 唐·李贺《难忘曲》 夹道开洞门,弱杨低画戟。

帘影竹华起,箫声吹日色。

蜂语绕妆镜,拂蛾学春碧。

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

5、唐 ·李贺《相和歌辞。

难忘曲》 夹道开洞门,弱杨低画戟。

帘影竹叶起,箫声吹日色。

蜂语绕妆镜,拂蛾学春碧。

乱系丁香梢,满阑花向夕。

古人为什么喜欢喜欢用难忘来作诗?古人经常漂泊在外,固然时间一长就会思念家里的亲人,或者自己的恋人,就会用难忘作了很多古诗。

...

息夫人对楚国有着什么样的贡献呢?

无题三首⑴ 其一 误语成疑意已伤,春山低敛翠眉长⑵。

鄂君绣被朝犹掩⑶,荀令薰炉冷自香⑷。

有恨岂因燕凤去,无言宁为息侯亡⑸。

合欢不验丁香结,只得凄凉对烛房。

⑴无题:没有标题。

无题诗始于唐代李商隐。

⑵春山:指眉。

⑶鄂君: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

⑷“荀令”句: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

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⑸燕凤、息侯:代指过去的情人。

这组诗的第一首诗实写一女子的爱情纠葛。

“误语成疑意已伤”,按杨亿原作之一:“才断歌云成梦雨,斗回笑电作雷霆。

”可知此女子与当时的爱人原本相恩爱,然而因自己无意间说错了括,引起猜疑,欢笑顿然变作雷霆之怒。

杨诗又说“不待萱苏蠲薄怒,闲阶斗雀有遗翎”,说的是其爱人发怒的意思,虽有忘忧的萱草,亦未可缓解,因此这女子只得独自神伤,“春山低敛翠眉长”,她低首蹙额,那涂着黛翠的修眉,如同春山般秀美,如今却也染上了一抹薄雾愁云。

相传卓文君容貌娇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西京杂记》),又传西施常患心痛,以手捧心,眉尖若蹙,二句合用二典,刻画出含愁佳人楚楚可怜的情态。

《说苑·善说》记鄂君子皙泛舟于中流,为他摇桨的越女歌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问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于是鄂君“乃掩修袂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

”又东汉荀彧是有名的美男子,他曾为尚书令,人称荀令君,《襄阳记》载其衣带生香,“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三四二句用此二典,承上而言,朝来还是唱随绸缪,恩爱犹如鄂君之与越女,而曾几何时,“斗回笑电作雷霆,他已一怒而去,只剩得他常日熏衣的香炉中的氤氲余香在勾起无尽的忆念。

“有限”、“无言”二句,继写女子的幽思并暗点这一场纠葛的原由。

《飞燕外传》记汉成帝后赵飞燕与其妹一起私通官奴燕赤凤,争风反目,遂为先帝察觉。

《左传》记楚国灭息国,载息夫人归,她三年不说话,楚王问她,她回答说:“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诗中“燕凤”、“息侯”均代指女子过去的情人。

这两句说,自己现在含恨抱愁,并非因恋着过去的情人,而默默无言亦非为思念以往的恋情。

因此,“误语”一句,原来是她对爱人戏说起旧时的情人,所谓“误”,这个情人可能并不是真有其人,而大抵为有失考虑的戏言。

然而一时的失误,却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古今注》说:“欲蠲人之忿,则赠之青堂,青堂一名合欢,合欢则忘忿。

”又“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杜甫《江头四咏·丁香》),因此一直作为愁结不解的象征,李商隐诗即说“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

此刻,这女子纵有合欢在手,亦不能消去爱人的忿怒,而空落得满腹排遣不去的愁怨,正如杨亿原诗之二所说“合欢蠲忿亦休论,梦蝶翩翩逐怨魂”,子是她只得独处烛光似泪的空房而凄切怅惘。

此诗虽然没有深刻的寄托,然而在表现手法上却深得李商隐无题诗的神韵。

张采田评李商隐诗说“哀感沉绵刀、“宛转动情”(《李义山诗辨正·无题》),钱惟演此诗从造型、布局两方面都较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此诗活用典故与句法,运用巧妙,言简意长,耐人寻味。

如“春山”句合用卓文君、西施二典,将美与愁相揉合,又以“翠眉长”作垫,女子楚楚可怜的神态毕现。

中间二联,上下句均各用一典。

二联上句正用,下句反用,又通过“朝犹掩”、“冷自香”中“犹”、“自”二虚字的勾联,表现了女子无限叹惋的心情。

“朝”字言变化之迅疾,“冷”而仍“香”状恋情之绵长,更得氤氲吞吐之致。

三联句法与二联相异,出句与对句同意,而均不明言,却用“岂因”,“宁为”连续二问,更将委婉曲折之情表现得百回千折。

在布局上,先用“误语成疑”造成悬念,前四句引而不发,只是反复极写愁怨之态,直至三联方打转,呼应首句的“误语”,点明本末缘由,四联合拢,反照“意已伤”,起结开合;包蕴密致而舒回迂徐,尤能切合当事人的潜流的思绪。

因为失意人总是在目睹身边事物(如绣被、熏炉),触发联想后,再进而反省事件的起由(如燕凤、息侯)的。

如在“误语”后直接写燕凤、息侯,则全诗就直致而索然寡味了。

这些就是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处。

《无题三首》是宋代诗人钱惟演的组诗作品

这三首诗写女子的爱情纠葛,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

此诗活用典故与句法,运用巧妙,言简意长,耐人寻味。

在布局上,先造成悬念,前四句引而不发,直至颈联方打转,呼应首句,点明本末缘由,尾联合拢,前后照应。

全诗包蕴密致而舒回迂徐,尤能切合当事人潜流的思绪。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描写息夫人的诗词,给我摘抄一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