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在日本旅游的有感的诗词



访箱根平和公园箱根佳景地,山巅立巨钟。平和镌肩际,铭文显匠工。祈求国土稳,惟愿世界同。悠声传百里,天下无戈红。在日本旅游的有感的诗词《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

访箱根平和公园

箱根佳景地,

山巅立巨钟。

平和镌肩际,

铭文显匠工。

祈求国土稳,

惟愿世界同。

悠声传百里,

天下无戈红。

日本旅游的有感的诗词

《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到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日本汉诗的定义?

所谓日本汉诗, 就是日本人用古代汉语中国旧体诗的形式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汉诗 是日本文学, 特别是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论文如下: 日 本 研 究 一九九九年第一期 简论日本汉诗的艺术特色 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 李寅生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 自古以来就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仅从文学关系上来 看, 其交流也是源远流长、 水乳交融的。

一千多年以来, 中日两国之间的学者、 诗人互相学习、 彼此唱和, 进一步促进了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在繁荣两国文化的同时, 也加深了两国间 人民的友谊。

这种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也必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日本汉诗就是受传统中国 文化影响而产生出来的文学作品。

所谓日本汉诗, 就是日本人用古代汉语和中国旧体诗的形式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汉诗 是日本文学, 特别是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以中国诗的形式, 来表现日本的风貌, 展示日本的社会生活, 形成了日本汉诗鲜明的艺 术特色。

一、 用汉诗描写日本的自然风光, 语言精炼、 博大精深, 气韵恢宏而特色鲜明。

自古以来, 日本就是一个被大海所环绕的岛国, 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自然 风光。

用汉诗来描写日本的自然风光, 构成了日本汉诗的一大特色。

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 汉诗作家是石川大山( 1583——1672) , 如他所写的《 富士山》 诗: “ 仙客来游云外巅, 神龙栖老 洞中渊。

雪如纨素烟如柄, 白扇倒悬东海天。

” 这首诗的整体构思非常巧妙, 特别是最后两句, 把整个富士山形容成一把巨大的白色扇 子倒悬在东海的上空, 想象奇特、 气势非凡。

在中国的唐代诗歌中, 也有描写雪山的句子, 如 李白的《 塞下曲》 诗中就有“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的句子, 但李白描写的是大陆上的雪 山, 而不是海上的雪山。

象这样“ 白扇倒悬东海天” 的句子, 在中国古诗中是没有先例的。

因 此, “ 扇悬东海” 已成为了富士山的代称, 成为日本的一个典故。

再如《 浪华城春望》 : “ 突兀城楼俯海湾, 春空纵目一登攀。

千帆白映洋中岛, 万树青围畿 几山。

卖酒店连平野尽, 看花船自上流还。

老晴天气难多得, 疑望斜阳未没间。

” 浪华城即大阪城, 在今日本大阪市。

整首诗写景工致, 格局整饬。

读后有使人把岛国风 光尽收一览之感。

卖酒、 看花等句, 更善融唐人诗语而不落痕迹, 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 和深厚的汉学功底。

二、 反映日本人含蓄婉转的习俗以及日本民族的强悍性格和进取精神, 成为日本汉诗的 又一特色。

— 66 — 这方面的汉诗, 森槐南( 1863——1911) 所写的《 夜过镇江》 较有特色: “ 他日扁舟归莫迟, 扬州风物最相思。

好赊京口斜阳酒, 流水寒鸭万柳丝。

” 这首诗是作者来中国南方游览观光, 夜过镇江时所作。

诗人不直接描写夜过镇江所看到 的景物, 而是说下一次不要回来得太晚了, 在看完扬州的景物后, 还可在镇江吃杯老酒, 同时 一览大江南岸的美丽风光。

整首诗典雅、 婉转, 表现出日本民族所特有的含蓄。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被誉为“ 明治维新三杰” 之一的木户孝允 ( 1833——1877) 写过一道《 逸题》 诗, 诗云: “ 留无补国去非情, 孤剑与心多不平。

欲诉忧愁美 人远, 满城美雨杜鹃声。

” 明治维新前后, 德川幕府与倒幕派之间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 作为维新领袖人物之一的 木户孝允更是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充满了国难当头的那种 忧国忧民的心情, 一位仁人志士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再如桥木宁( 1845——1884) 写的《 送友人赴欧罗巴》 : “ 铁舰如山驾怒涛, 欧州去拥使臣 旄。

张骞绝汉功何伟, 宗悫凌风气太豪。

鳌岛点来沧海远, 鹏云飞尽碧天高。

四方专对男儿 事, 莫负腰间日本刀。

” 这首诗写得颇为豪壮, 它不仅引用了中国历史上的名臣苏武、 张骞等人的爱国守节的典 故以明志, 而且也表现了明治维新前后社会动荡时期日本民族的强悍性格和进取精神。

三、 揭露社会矛盾, 反映日本社会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以及表现对他们的同情, 形成了 日本汉诗与其他国不同的艺术特色。

日本的封建社会, 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还形成 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广大贫苦百姓不断地受到封建领主的剥削与压迫。

平安初期的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菅原道真所著的《 菅家文草》 和《 菅家后草》 就真实地反映了当实的社会现实。

《 菅家后草》 里的一些诗, 如《 路遇白头翁》 、 《 早寒十岁》 等作品, 就反映了社会下层普通百姓 的生活以及作者对他们被剥削、 被压迫的深切同情。

在这部诗集中, 诗人还揭露了统治阶级 和上层社会的黑暗及其强盗、 贪官们的残暴, 体现了诗人对社会政治和百姓疾苦的的深切关 心。

坂井华( 1789—1850) 所作的《 卖花翁》 诗, 用畅朗晓达的语言, 描述了一位卖花翁生活的 艰辛。

“ 君不见卖花翁, 住在洛城东。

竹扉半破鬓如蓬。

自少栽花到七十, 培养别传一家法。

栽花虽巧拙谋生, 未免街头唤且行。

日暮还家自叹息, 满担不抵一坛值。

辛苦自栽不自观, 徒 使他...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征--日本唯美文学 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日本唯美文学发展的历程 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日本唯美文学发展的历程作者川中岛秀明从叶渭渠先生的研究得知,日本传统美学的特色就是物哀与幽玄,从八世纪的《万叶集》,到十一世纪的《源氏物语》,都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的追求。

特别是《源氏物语》,对后世日本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美丽的日本,我》中讲到的:“这些作品构成了日本的美学传统,影响乃至支配后来八百年间的日本文学。

尤其是《源氏物语》,从古至今,是日本小说的顶峰,即便到了现代,还没有一部作品及得上它。

《源氏物语》问世几百年来,日本小说无不在憧憬,悉心模仿”。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姓藤原,字不详。

因其长兄任式部丞,而当时宫中女官往往以其父兄的官衔为名,以显其身份,所以称为藤氏部;后来因她所写《源氏物语》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才改称紫式部。

作者生率年月不详,普遍认为是生于978年,死于1015年。

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父亲更是长于汉诗和歌,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习。

作者因此自幼得以随父学习汉诗,并熟读中国古代典籍,她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

她曾给一个官吏做过小妾,后守寡,依赖父兄生活,寡居十年后,进宫做了彰子皇后的侍读女官,因此有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深厚的文学修为再加上作者的细腻和敏感,当然还有从《长恨歌》中得到的借鉴和启示,使得作品对当时日本贵族的淫逸生活及男女间的情爱之事的描写全面而深刻。

全书共五十五回,近百万字。

故事涉及三代,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鲜明的也有二三十人。

人物以上层贵族为主,也有下层贵族、宫妃、侍女及平民百姓。

全书以源氏家族为中心,上半部写了源氏公子与众妃、诗女的种种爱情生活;后半部以源氏公子之子熏君为主人公,铺陈了复杂纷繁的男女纠葛事件。

小说以当时日本的权力中心,平安王朝的宫廷为背景,却并不描写多少皇家气派,由人心理活动入手,行文之间充满了纤细、清雅而幽怨的情调。

虽然也描绘了很多宫廷权力斗争的场面,但是最着重的还是那一段段华丽而哀伤的爱情。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是同类型的小说,红楼描写的宏大场景与人心鬼蜮的描写远胜物语,但是在人物塑造和情感描写上,物语则要比红楼更加深刻而接近真实。

日本的文化在八世纪和当时的唐朝很接近,但是在这之后有着独特发展,由哀婉纯真的《万叶集》透出的传统日本式唯美,在源氏物语中被继承下来,更在其中添加了属于平安王朝的奢华色彩和无常的朦胧,真正是王国维所言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到了有有我,有无我的境界了。

日本的文化发展在世界上是很独特的,吸收外来的文化,加以消化成为本国的特色。

在美学的发展上更是这样,在奈良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的这段时间里,从中国大陆“东渐”的很多诗词作品对当时的日本审美有很大影响,在这里,特别提一下钟嵘的《诗品》,他提倡的是“诗可以怨”。

是一种从挖掘和认识自身出发,在探索中结合美好的意愿和不满,苦中寻乐的复杂感觉。

日本八世纪的汉诗集《经国集序》中,有很多模仿《诗品》成句的痕迹。

而曾在公元804年从日本留唐的空海僧,后来所撰的《文境秘府论》中,更有不少钟嵘《诗品》的引文。

比较明显的是公元905年开始编纂的《古今和歌集》,这是继《万叶集》之后第二部有重大影响的和歌总集,不仅在序中多方认同《诗品》的思想,而且选诗的标准也已类乎钟嵘的美学原则了。

平安时代是少有战乱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是一个黄金时期,社会矛盾并不明显,给这种蕴含着对人生反思哲理的唯美文学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土壤。

佛教禅宗的思想引入,更丰富了哲学的内涵。

最早的“哀”的精神向“知物哀”转化的阶段,也就是由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物心合一”,即发展为一种更深刻更普遍的感伤性的审美内涵,这种精神成为后来和风文化的主要基调。

《源氏物语》就是其中集大成者。

书中对前半部主人公源氏公子的描写,多是浪漫和幽怨,展现了颓废而多姿多彩的生活,悲意如烟雾,朦胧淡色。

而在后期的薰君,宇治十贴,无常悲凄的凉风仿佛丛书中吹了出来,怨情的三昧渗入骨中,虽然与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豪气不同,却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令人回味无穷。

在平安《源氏物语》后的镰仓时代,武家当权,战乱不休,文学创作由唯美浪漫转到现实描写,王公贵族的阳春白雪也随着政治的衰落而通俗化了。

这一时期描绘战争的写实主义代替了宫廷爱情的唯美主义而成为主流。

但是唯美的文学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反而因为战争的残酷,诸行无常和厌世的思想流行,使得对理想和梦幻的追求更加执著,唯美的主题更加深刻,这从《方丈记》、《徒然草》中能明显看到的。

直到江户时期,有着芭蕉、西鹤这样的诗人,唯美主义的文学才再次呈现繁荣,但是锁国的三百年间,虽然文化空前...

求40首关于樱花的诗词

1 李商隐 唐无题(其四)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2「折枝花赠行」元稹 唐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

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

3杂曲歌辞·久别离 李白 唐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揽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胡为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4【谢新恩】 李煜 晚唐五代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

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

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5 樱花落 苏曼殊 近代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巳灰6 七绝·本事诗 苏曼殊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7摊破浣溪沙·樱花赞冬宿寒天魄未眠,一朝春雨洗尘烟。

风暖熏开花万朵,醉人寰。

似锦嫣红盈媚眼,幽香淡淡逗蜂癫。

梦卧花丛何所处,富士山!8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 白居易 唐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

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

9和裴仆射看樱桃花 张籍 唐昨日南园新雨后,樱桃花发旧枝柯。

天明不待人同看,绕树重重履迹多。

10雨中寄元宗简 张籍东风渐暖满城春,独占幽居养病身。

莫说樱桃花已发,今年不作看花人。

11【宫词】张籍黄金捍拨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

尽理昨来新上曲,内官帘外送樱桃。

12【吴楚歌词】张籍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

今 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13【病中酬元宗简】张籍东风渐暖满城春,独占幽居养病身。

莫说樱桃花已发,今年不作看花人。

14《清东曲》 张籍樱桃花参差,香雨红霏霏。

含笑竞攀折,美人湿罗衣。

采采清东曲,明眸艳 玉。

青巾艑上郎,上下看不足。

南阳公首词,编入新乐录。

15 日本民歌《樱花》生命中最美丽的海,一簇簇的歌声,一朵朵的期待。

花开时来,花落时也要来。

因为,有许多故事,开始动人,结局更可爱。

16 春日偶成【近代】周恩来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17 唐 李商隐樱花烂漫几多时?柳绿桃红两未知。

劝君莫问芳菲节,故园风雨正凄其。

18 赠歌者【唐】薛能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

听时坐部音中有,唱后樱花叶里无。

汉浦蔑闻虚解佩,临邛焉用枉当垆。

谁人得向青楼宿,便是仙郎不是夫。

19 离别难 鸳鸯篇 李德裕(唐)君不见昔时同心人,化作鸳鸯鸟。

和鸣一夕不暂离,交颈千年尚为少。

二月草菲菲,山樱花未稀。

金塘风日好,何处不相依。

既逢解佩游女,更值凌波宓妃。

精光摇翠盖,丽色映珠玑。

双影相伴,双心莫违。

淹留碧沙上,荡漾洗红衣。

春光兮宛转,嬉游兮未反。

宿莫近天泉池,飞莫近长洲苑。

尔愿欢爱不相忘,须去人间罗网远。

南有潇湘洲,且为千里游。

洞庭无苦寒,沅江多碧流。

20 离别难 薛昭蕴宝马晓鞴雕鞍,罗帷乍别情难。

那堪春景媚,送君千万里

半妆珠翠落,露华察。

红蜡烛,青丝曲,偏能勾引泪阑干。

良夜促,香尘绿,魂欲迷,檀眉半敛愁低。

未别,心先咽,欲语情难说。

出芳草,路东西。

摇袖立,春风急,樱花杨柳雨凄凄。

21 采桑子 赵师侠 宋梅花谢后樱花绽,浅浅匀红。

试手天工。

百卉千葩一信通。

馀寒未许开舒妥,怨雨愁风。

结子筠笼。

万颗匀圆讶许同。

22 雨中岚山--日本京都周恩来作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雨中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23 赵大海《樱花落》七天落,七天落一位女子端坐枝头一瓣瓣开始撕撕自己的裙裾撕一张纸撕一首诗撕这个春天撕自己短短的一生风来雨去她喃喃地撕指尖的血逐渐淡了24 范叔寒【樱花】六首来看阳明山上花,红云一抹泛朝霞。

笑他命薄怜他瘦,浪逐东风故着葩。

谁吹兰气上高枝,缀绿凝脂斗艳姿。

九十春光留不住,故裁风雨及芳时。

开遍山隈与水隈,胭脂和泪伴成堆。

纵然博得时人赏,不禁狂飚一夜摧。

又见繁英放满枝,浓桃艳李斗芳姿。

平生知己知谁是,合有扶桑木屐儿。

媚骨姗姗带醉妍,携云拖雨过前川。

飘茵堕溷娇慵甚,半化春泥半化烟。

轻烟冉冉绛初匀,斗艳争妍着意春。

自是东皇妆点巧,无端忙煞看花人。

25吕贞白【樱花】东邻有佳人,雅致异凡俗。

层层围珠玑,团团锦绣簇。

堪并桃李颜,争向东风逐。

恍如萼绿华,伶俜步芳躅。

雾绡曳轻裾,神光乍离合。

今年花更繁,照海明朝旭。

人间有芝田,却胜蓬山曲。

千里泛仙槎,弱水茫茫绿。

26【六丑】黄季刚 民国对蛮花进酒,又恰是、殊乡寒食。

愿花散愁,愁多花散识。

落去无力。

问去年香梦,剩脂零粉,费几番追忆。

斜阳染就娇红色

嫩蕊才舒,残英旋积。

幽吟只成凄恻。

怕莺痴蝶怨,休放攀摘。

飞花仍急。

向东风似泣。

泪与芳流远,还暗滴。

回头纵念孤客。

怅秾...

白居易的文学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

”(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

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

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白居易坐姿画像 [6]《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

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

山西村 古诗及译文

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这首一首纪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编审邓韶玉对此诗作如下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豚:是小猪。

足鸡豚:意谓鸡豚足。

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游山西村...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在日本旅游的有感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