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运用典故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灏《黄鹤楼》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古诗中运用典故表达感情的两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桃环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两首出自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苏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现在只想起这么多了,望你满意。

初中语文应用典故的古诗句汇总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典故一:八百里分麾下炙出处:晋王恺有一良牛名“八百里驳”含义:指牛典故二:五十弦翻塞外声出处: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含义:泛指各种乐器典故三:马作的卢飞快出处:三国时刘备骑的战马含义:指良马《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典故一:亲射虎,看孙郎 出处:三国孙权“骑马射虎”含义:作者以孙权自喻典故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出处: 云中太守魏尚获罪被赦 含义:作者以魏尚自比典故三:西北望,射天狼 出处:天狼星含义:借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典故一:蓬莱文章出处:指汉代文章典故二:建安骨出处:建安七子刚健爽朗的诗风典故三:中间小谢又清发出处:谢脁清新秀丽的诗风三个典故的共同含义:作者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行路难》(李白)典故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出处:指姜尚被周文王重用一事典故二:忽复乘舟梦日边出处:指伊尹受成汤重用一事两个典故的含义:表达自己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信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典故一:怀旧空吟闻笛赋出处:西晋向秀作的《思旧赋》含义: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典故二:到乡翻似烂柯人出处:指晋人王质含义: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梅岭三章》(陈毅)典故一:此头须向国门悬出处:指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一事含义: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典故二:取义成仁今日事出处:《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含义:指为了真理,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汉江临眺》(王维)典故:留醉与山翁出处:指晋人山简含义:作者以山简自喻《渔家傲》(范仲淹)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出处: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含义:表现边关将士的报国激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典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出处:《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含义: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别云间》(夏完淳)典故:今日又南冠出处:楚人钟仪被晋国关押始终戴着南冠含义:指囚徒《泊秦淮》(杜牧)典故:隔江犹唱《后庭花》出处:南北朝时陈后主作的舞曲含义:这里指亡国之音...

运用典故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灏《黄鹤楼》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使至塞上》运用典故的诗句是那两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因此,用典在此除了上述“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表达了对都护保家卫国的赞叹)

运用典故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灏《黄鹤楼》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四十首古诗词中用了典故的句子,并指出用了什么典故

古典诗词时,一些自然界无生命、无情无意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赋予了生命,变得有情、有意、有趣、有性格,能微笑、能哭泣、会说话、会行动。

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牛希济《生查子》: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 在诗人的笔下,物都有了人的感情。

红豆能相思,花鸟解人意,都随着人的感情变化,悲欢起伏。

其实,诗中描绘的对象中,都投射着诗人自身独特情感的影子,这些意象仿佛就是诗人的化身,呈现为物我之间、主客统一,往复回流,互为同化,物我合一。

古典诗词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诗人把自我的情感射到他所观照的意象中,赋予物象以生命化、有情化、人格化,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 例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花是自然之物,不能语。

但主人公在那“庭院深深”的幽静环境里,满怀忧怨孤苦的心情而无从倾吐,眼前凋零残落引起她对自身孤苦凄寂身世的联想,不知不觉地忘记了自身同花的区别,于是花被看成与人一样具有情感,并可以互相交流,由于看花人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感情沉积的太深、太专一而忘记了物我界限,便毫不察觉的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外射到花上,给它灌注了生命,使花具有了同一样的感情色彩。

我国的古典诗词创作中,“移情”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得到了普遍实践。

在具体表现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云彩本无生命、感情,因而也谈不上孤独不孤独,悠闲不悠闲。

然而,处于特殊环境和诗人此时独特的心境之下,感到他也象人一样孤独的飘然离去,越飘越远,终不见影迹。

而在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美丽的敬亭山,出神入化,恍恍然觉得那山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彼此就象一对久别重逢的挚友,或象一对一见钟情的恋人。

从而得到一种情景交融的美的艺术境界

使无情事物有情化。

比如柳宗元《南漳中题》:“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禽鸟本来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但在诗人看来却是拘押在幽谷之中而不能自由翱翔;水草本来是无感情的,可在诗人眼里它也好象是为了抵御深秋寒风的侵袭而舞动身驱。

这是诗人去国离乡被远谪到偏僻荒芜、尚未开发的“蛮夷”之地,独游石涧,在与自然景物的审美中融汇了自己贬居他乡,垂泪怀人的内心感情。

如王禹偁《点绛蜃·感兴》:“雨根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雨“怨恨”、云“发愁”,那是王禹偁将自我心中的游子客愁、怀才不遇之伤感外射给雨和云的结果。

月亮的阴晴圆缺,本是自然规律,可是在满怀心事的苏轼看来,那一轮如镜的中秋月,仿佛心中也有什么恨事,不然为什么这般无情,偏偏要在他们兄弟离别渴望团聚而又不能团聚的时候却圆明呢?这月有恨的情趣,是随诗人此时心中感恨别这一特定的审美情趣而定的。

再如郑谷《海裳》:“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吴融:《杏花》:“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等,这里的“凤”、“水”、“花”、“柳”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与人一起悲伤,一起欢乐。

客观事物性格化。

如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遍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女词人刻意描写飒飒西风之中的菊花,一夜风雨过后的海棠花,都变得“瘦”了,“憔悴”了。

在词人眼里,这些花宛如一个个窈窕多姿、楚楚动人的少女,在经受了一场突然的灾难性的袭击之后,变得跟自己一样容颜憔悴、幽思郁愤。

这些“花人”的“忧郁型”性格,则是词人把自己在爱情生活方面不如意而产生的离愁别绪,以及南渡后因忧国伤时、家国之恨所积演形成的“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忧郁愤懑的个性特征外射移入手花的产物。

“黄花”是李清照词中多次出现的精神对应物之一,成了词人的自我精神品格本身。

“黄花”的“瘦”、“憔悴”不仅仅成为词人在特定环境下自我独特心境的印证,而且它在词人的审美观照中,超越出了物理的界域,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变得精神化、个性化了。

“移情”的运用,使国的古典诗词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众多的诗人正是通过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各自复杂的内心世界

然而,“移情”现象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它所依据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从三个方...

陈情表中运用结草报恩典故的两句是

典故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含义,直接用典故,而又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或者说情感,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内涵,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还有可能得到更深层的感悟。

再说,当时的社会形式比较乱,许多话是不能说出口的,而用典故就可以借古喻今,而不会触犯当代执政集团的利益,被他们所杀害。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赤 壁 杜牧 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

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

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雁门太守行 李 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

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行路难 李 白 金搏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水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未垂钓碧溪上,忽复秉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关系到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

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

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

诗人引用此典故,暗示自己也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表现出了对未来、对前途的美好希望。

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书 愤 陆 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或谁堪伯仲间。

这儿连用了檀道济自比长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两个历史故事,抒写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要干一番伟业的理想。

再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是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下以魏尚自喻,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三、引发联想。

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

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睁相应湘江阔,普竹丛深日向西。

面对“雨昏”“花落”这眼前之景,游子本已感到凄迷与伤感;但诗人又用了“青草湖”“黄陵庙”这两个典故,不由让人勾起了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这样。

在时空的穿梭交错中,闻鹧鸪之啼,不觉更感哀怨凄恻。

又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南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运用这两个典故,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

内涵丰富 我们知道,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运用典故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