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名讳



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书法家 1、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 投资王羲之书法要学习书法史,将他的书法和两汉、西晋书法相比较,可以发现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

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书法

1、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

投资王羲之书法要学习书法史,将他的书法和两汉、西晋书法相比较,可以发现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

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

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但法书刻本甚多。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彩绝伦”

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2、王献之(344-386)

收藏鉴定王献之书法可将其和王羲之比较,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王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英俊豪迈,

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42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其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

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3、张旭(675-750?)

张旭的书法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

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其状惊世骇俗。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草书古诗四首》墨迹本,传为张旭狂草之作。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4、颜真卿(709-785)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

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其楷书熔铸古今,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雄浑豪迈,一幅盛唐气象。特别是《祭侄文稿》,其原迹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颜真卿的传世书迹极多,这值得收藏家和投资者重视,或许在民间会有新的发现,但要认真辨伪。

5、怀素(公元737-?)

投资怀素书法作品,鉴定时要了解他的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致可分为3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 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 img ),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 load ,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 load ,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 onreadystatechange ,function(){ complete ==e.readyState&&o.call(e,o)})}();alog( speed.set ,{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的作品,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

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鉴定时还可参照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如:“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

度具备”。

怀素的狂草千变万化,下笔连绵不绝,鼓荡而下,又不离魏晋法度。如《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他与张旭比肩,合称“颠张狂素”。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则冲和雍雅,尚有几分章草

意味,可窥其草法变化之来源。

6、苏轼(1037-1101)

鉴定苏轼书法特点要把握两点:一是用笔多取侧势,二是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代表作有

《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等。

苏轼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是他个人的特点,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诗帖》就已惊天动地了,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

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几近完美的境界。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

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7、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世称“黄山谷”。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取纵势。他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

气推向高峰。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

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

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黄庭坚书法博采众长,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如摇双橹。

其代表作有《书李白忆旧游诗帖》、《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花气蕉人诗帖》等。《花气蕉人诗帖》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 黄庭坚的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

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8、米芾(1051-1107)

var cpro_psid =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米芾的书法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

剑的气势。

米芾的功力是最深厚的,由唐人而上溯魏晋、更上溯战国,形成他独特的精彩生动、跳跃逸宕的笔法,将其为人的性情与写字时的感受发挥无遗。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

万千。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

米芾的代表作有《论草书帖》、《苕溪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

帖》等。

9、蔡襄(1012-1067)

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知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

鲁公书,可为楷则。

蔡襄书法得力于二王、颜、柳,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

10、赵佶(1082-1135)

北宋末年的宋徽宗皇帝赵佶虽说政治昏庸,惑于道术,却是艺事超群,书画兼精。

他的书作笔致清朗,点画瘦劲俊美,飘飘乎宛若仙风道骨,真如不食人间烟火。这种书风的形成,除了

他在书法方面确有功力外,大概和他精神上对于道教的向往,也不无关系。

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

有些连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

宋徽宗崇尚艺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书画家,其所创书体“瘦金书”,顿挫有致,挺秀清雅,别具一格,

代表作有《瘦金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等。

道教文化的道教诗词发展

道教诗词是反映道教生活、抒写超凡脱俗情感的诗歌作品。

道教诗词发端甚早:在东汉的《太平经》中,便可略见端倪。

与《太平经》同时代的《周易参同契》多用四言、五言及骚体赋体裁。

《参同契》的文体运用诗歌形式以论炼丹的特点却也是显而易见的。

东汉以降,道教组织逐步壮大,道教诗也随之增加和日趋成熟。

魏晋南北朝间,不仅在道门中秘传著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著游仙诗。

炼丹诗以炼丹为内容的诗歌作品:从形式上看,炼丹有外丹、内丹之分,故而炼丹诗的内容也有内丹、外丹之别,或主内丹、或主外丹,或内外兼而有之。

以七言一句的形式,运用象征的文学手法,暗示炼丹原理和作用

其意象的运用颇为隐晦,但其比喻与象征手法则又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

除了炼丹诗、咒语诗外,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如屈原的《远游》,也不乏仙人漫游的描绘,颇多浪漫色彩。

在道风盛行的背景下,游仙诗遂应运而生。

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不等。

梁萧统《文选》首列游仙诗为文学体裁之一。

作者身份来看,游仙诗可分为道人游仙诗和文人游仙诗。

道人游仙诗与文人的游仙诗都表现出「冲举飞升,遨游八极」的浪漫色彩和奇幻的想象力。

不同点是:道人的游仙诗往往是崇道思想与神游境界的结合。

唐宋以来,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诗歌日益繁荣起来。

一方面是道人们热心于诗歌创作,如著名道士吕洞宾、施肩吾等结合山水名胜的描写,表现自己对道教宗旨的见解和神仙信念,通过修道方法的描述,以昭示道教教义的深奥哲理。

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在受到道风濡染或者观察体验了道教生活之后,也创作了一些此类题材的诗歌作品。

从隋末唐初的诗人王绩到盛唐诗人孟浩然、李白,从北宋西昆派代表杨亿、张咏到南宋诗人杨万里都有吟咏道事、游仙畅玄的诗作行世。

在这些诗人中,有的思想旨趣基本上与道教的神仙理想合拍,有的虽然并不那么虔诚相信道教,但在他们的创作中又往往表现出追求道教神仙的意境。

道教诗词的类别有哪些

具体来说,道教诗词可分为诗、词、玄歌变文、仙歌道曲四种。

首先是“诗”。

道教诗起源很早,在东汉的《太平经》就是最早的道教诗,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在道门中秘传着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着游仙诗。

炼丹诗中的《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都是用七言诗的形式写成的;咒语诗中的代表作是《真人咒》,应用了碧霞元君的传说;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情的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

“青词”也是道教诗词中的一大类

它是道士在斋醮仪式中上奏天神的表章,多为骈文,间或也有诗体。

道教的玄歌变文别具一格,它通过对道教神仙奇异故事的讲述来宣传道教信仰,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

此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配乐演唱的道教诗词,它的产生与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

道教诗词的类别有哪些

具体来说,道教诗词可分为诗、词、玄歌变文、仙歌道曲四种。

首先是“诗”。

道教诗起源很早,在东汉的《太平经》就是最早的道教诗,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在道门中秘传着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着游仙诗。

炼丹诗中的《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都是用七言诗的形式写成的;咒语诗中的代表作是《真人咒》,应用了碧霞元君的传说;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情的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

“青词”也是道教诗词中的一大类。

它是道士在斋醮仪式中上奏天神的表章,多为骈文,间或也有诗体。

道教的玄歌变文别具一格,它通过对道教神仙奇异故事的讲述来宣传道教信仰,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

此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配乐演唱的道教诗词,它的产生与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黑龙潭的古文诗词

著名的黑龙潭“三异木”就在祖师殿前。

枝干横曲的唐梅,相传为唐南诏时道安和尚手植,为一卧一立两株。

所以硕庆才写下了“两树梅花一潭水”。

可惜它们都已相继枯死了,别看它已老态龙钟,每逢春节前夕数它开花最早,粉红色的重瓣花朵,清香袭人。

阮元曾写过两首赞唐梅的诗:千岁梅花千尺潭,春风先到彩云南

香吹蒙凤龟兹笛,影伴天龙石佛龛。

玉斧曾遭图外划,骊珠常向水中探。

只嗟李杜无题句,不与逋仙季迪谈。

铁石心肠宋开府,玉冰魂魄古梅花。

边功自坏鲜于手,仙树遂归南诏家。

今日太平多雨露,当年万里隔烟霞。

老龙如见三沧海,试与香林较岁华。

这两首诗镌刻在本观碑馆之中的石碑上。

作者以唐梅历经的岁月沧桑,回顾云南历史,充满了对祖国边疆神奇土地的热爱之情。

唐梅近旁便是宋柏,高28米,直插云表,枝叶茂密,古根盘结,是观中现存最雄伟挺拔的古木,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

袁嘉谷曾赋《宋柏行》诗云:“风霜饱阅八百载,柏身老矣色不改。

问柏何缘老不改,中坚持有性根在。

”此诗既赞美宋柏饱经风霜仍生机盎然,又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抒情哲理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涵意。

明代种植的茶花树亦在院内。

冬末初春,其它茶花尚含苞待放,它已花红似火,艳如桃花。

品种名为早桃红。

“云南山茶甲天下”。

确实,滇中花木,山茶首屈一指,位列云南八大名花之首,又是昆明市-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昆明市的市花。

明代诗人担当曾写这样一首赞美山茶的诗:“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按谱甲于滇。

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山茶冒霜雪而吐艳,寄浓情于清冷,灿如朝霞富有生气,是其他树木不能与之媲美的。

唐梅、宋柏、明茶并称为“黑水祠中三异木”。

1961年郭沫若游黑龙潭时曾题诗咏赞:“茶花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啸傲中。

惊醒唐梅睁眼倦,衬陪宋柏倍姿雄。

崔嵬笔立天为纸,婉转横陈地吐红。

黑水祠中三异木,千年万代颂东风。

”此诗现镌刻碑上立于观中“明茶”花坛前。

真人殿中陈列着明代以来关于黑龙潭的碑刻二十来方,所以此殿又称“碑亭”或“碑馆”。

其中一碑镌刻李君像。

唐梅、宋柏的碑刻上,可以欣赏到当年唐梅的铁骨龙姿和宋柏铁干凌霄之态。

咏梅诗碑其内容正是前面介绍过的阮元的两首咏梅的七律诗。

此外,还有历代兴修黑龙潭的碑记等大量珍贵的碑碣。

诗词、书法、绘画、刻工荟萃一亭,不仅是宝贵的文物,也是艺术珍品。

最引人注目的碑是道符碑,又称凸字碑。

其实这是一块凹刻碑。

碑文为“万物兹生”四个大字。

其意思概括了道教关于万物之生于道的创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块碑的刻工精细,受光后,明暗变幻,使人常发生视感的错觉,把实际的阴刻凹字体错认为是阳刻凸出来的。

因此人们一般称它为凸字碑。

这块碑是根据明朝著名道士刘渊然写下的符箓刻成的。

刘渊然(1351年~1432年),明代道士,江西赣县人,是道教长春派的祖师。

他原是全真龙门派的传人,熟悉符箓和炼丹术。

曾得朱元璋和朱棣的宠识封赐,统领天下道教。

后忤权贵,被谪来滇。

到昆明后,居黑龙潭传道,创建长春派。

由于道教符箓各派统称正一道,所以说刘渊然是全真教和正一教的双修道士。

他在昆明期间,对发展昆明道教影响极大。

龙泉观北面山巅有一座塔,令人瞩目。

名“定风塔”,高13米七层八角密檐实心,为块石垒砌,始建年代无考,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过。

塔身镌刻对联数副,其一云:太极南旋双镜月,定风北峙一壶天。

龙泉山又名太极山。

上联写太极山南面清、浑两潭水宛若两面映月之镜;下联则说此塔似将北来的寒风定住的一把盛天风之壶。

黑龙潭公园除了梅园之外,还有桂花园、杜鹃谷、红枫林,以及竹园、松园、秋园和苗圃等园地。

坐落于黑龙潭东面的半山坡苍松翠柏之中的是烈士陵园,安葬着王德三、吴澄、马登云三烈士,以及王复生、张舫和刘平楷等烈士。

墓园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内地及沿海不少单位迁到昆明。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与云南省教育厅合办“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并选定黑龙潭龙泉公园全部宫观房舍和园地作为所址,昆明市还委聘研究所研究员蔡希陶为龙泉公园的经理。

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即新中国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

不久,国立北平研究院的物理化学研究所也迁到龙泉公园,这个物理所即后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前身。

所长为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

今天,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陈列室中,还悬挂着一幅抗战时期龙泉公园黑龙宫的老照片。

照片上黑龙宫门柱上挂着“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的条型牌子。

当时西南联大青年教师吴征镒经常带联大生物系学生来此参观实习。

吴征镒1958年从北京回到昆明担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成为中科院资深院士。

道教篆书对联书法欣赏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唐代尊封老子,为了美化唐皇室,说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可作为座右铭的苏东坡诗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这首广为流传的词在初次阅读时就会被大多数人深深喜欢,甚至会奉之为人生座右铭。

能否说,这种“心有灵犀”的喜欢是因为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预知人生旅途必定会遭遇挫折,必定在那个时刻要寻找一座精神的坐标指引我们走出迷途?而智者苏东坡的《定风波》就应运而生了。

工作时,很多次接触苏东坡的诗词。

可惜那时目标太强,就如同一个急于赶路的人,疲于身体,少了精神的鉴赏,总嫌理性地回味不足,整体把握不够。

而今,终于得以闲读林语堂著《苏东波传》。

如果把从前所读作为逗号断开的话,就把今天所读林语堂的评传作为句号小结回味一下。

等沉淀些日子,有了新的感受,再重新感悟苏东坡,再重新加上标点清晰些日子吧。

越是走近文学史上这位大家,越是亲近中多了一份敬慕。

他是人生竞技场上的全能冠军,样样爆炒: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为官、儒教道教佛教、医药,酿酒等,天地之灵气似乎都聚集于其人一身。

是因为天才达观、正直不阿、人品才情兼具才注定了一生的磨难,还是这样一贬再贬的人生磨难成全了极致伟大的苏东坡,大概冥冥之中上帝也钟情眷顾这样的天才人物吧。

苏东波的诗词正如他自己所提倡的“行云流水般”,没有哪个人能想他那样信手拈来,天马行空,自然天成,无论何种内容都能入他的诗,而他又以卓绝之气成就诗的高格。

如,在歌妓酒宴上,他提笔挥就在歌妓的披肩上或纨扇上的词句。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苏东坡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正是他身上的浩然正气才使得他的作品远离轻浮华丽之作,而自有高格境界,并且也使他的名气屹立如山。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

“你看,乐观的苏东坡心态是多么平和,进不了家门就借了这机会“听江声”吧。

苏东坡时时处处散发出快乐的光芒,以致那个迫害他的人在读到被贬苏东坡的诗作后,觉得苏东坡太快乐了,于是以莫须有的罪名上奏皇帝再贬苏东坡到环境更差的地方

可惜,恶劣的环境越发能激发苏东坡的禀赋,从而给后人留下光辉的诗篇。

苏东坡常常能够做到“心情零落碾作尘,只有诗如故。

”他的诗文既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关照,也能让芸芸众生的我们闲来把玩诗句,自有一份畅达的惬意。

求几首道教诗!

《落花》——邱处机昨日花开满树红,今朝花落万枝空。

滋荣实藉三春秀,变化虚随一夜风。

物外光阴元自得,人间生灭有谁穷。

百年大小荣枯事,过眼浑如一梦中。

《鹤》——邱处机一种灵禽体性高,丹砂为顶雪为毛。

冥冥巨海游三岛,矫矫长风唳九皋。

洒落精神超俗物,飞腾志气接仙曹。

搏风整羽云霄上,万里峥嵘自不劳。

《极论》——邵雍下有黄泉下有天,人人许往百来年。

还知虚过死万遍,都似不曾生一般。

要识明珠须巨海,如求良玉必名山。

先能了尽世间事,然后方言出世间。

《心安吟》——邵雍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为何古人自爱写道教的诗?因为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所以古人自爱写道教的诗。

元四家中皈依道教的是下面哪一位

黄公望,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后过继给浙江永嘉黄氏为义子,聪颖俊秀, 其父九十始得之,说:“黄公,望子久矣。

”因而得名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

他生于南宋宗咸淳五年(1269年),死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前后,享年85岁。

中年做过小吏,因张闾案受累坐牢,出狱后遂隐居不仕,皈依“全真教”(即新道教),寄情于山水。

常往来杭州、松江、虞山(常熟)等地讲道卖卜。

工书法、诗词、善散曲、通音韵、学画较晚,50岁左右开始山水画创作,曾受赵孟(斧)影响,性情上有人题他的《天池石壁图》说他“滑稽玩世”,“平生好饮复好画;醉后酒墨秋淋漓”。

晚年的黄公望,生活旷达浪漫,常酣饮游乐。

道教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在道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

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中国学术思想的领域来看,道教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著名学者,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儒释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融合与发展。

第二 ,从文学艺术领域来看,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长生成仙。

这种神仙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

古代以道教神仙为为题材的作品,充满于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之中,数量甚多,作者亦不少。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