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观沧海诗词解析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毛泽东《浪淘沙 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赏析: 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7.诗句中的两个“若”字赏析: 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8.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9.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有: 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分别从静态事物到动态事物 两个方面来写。

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感觉出这是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10.主题思想

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 乐观的精神

曹操的诗词观沧海的意思

题目《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全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jié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dàn②澹澹:水波摇荡貌.sǒng zhì③竦 峙:耸立.④星汉:银河.[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作品.《观沧海》这类作品.“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特色]《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

含有何和俊的诗词 百度汉语

【观沧海楷书】: 【天净沙楷书】: 【赏析】:《观沧海》是写曹操登高望远的景色以及所念所感。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出自大海里。

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

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

模仿观沧海描写观沂河的诗歌

《观泰山》东临泰山,以仰国山。

峰何千寻,东岳雄伟。

高松挺拔,潭水千尺。

流水潺潺,瀑布飞挂。

千里之跬,终成一路;壮丽风光,终成一体。

幸甚至哉,念之国风。

原文:《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

曹操。

观沧海。

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和诗词大意

《观沧海》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1、诗词大意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出自大海里。

(互文)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2、原文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

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

诗词鉴赏。

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

1.乐府 四言 感怀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观 实 虚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5.“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寥寥十六个字,写出了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太阳、月亮、银河可算是自然界中人类视力所能看到的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

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这就创造了极其开阔的意境,使我们从中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

观沧海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胸襟和志向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集》,《观沧海》是后人根据第一句话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1] 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

观沧海改成诗歌怎么办不会啊,拜托了

观沧海不用改就是诗歌,它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四言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百首带夏字的古诗词百度汉语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初中语文的所有古诗以及赏析

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下面是对初中一些诗词名句的赏析: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

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茂盛。

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富有诗情画意。

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运用比喻、设问、夸张的修辞方法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

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这句诗 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此句中“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此句写出了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的景色变化,写出了诗人与故乡依依惜别的感情。

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

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这两句诗形容诗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采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浮云和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给人生动的形象感,富有感染力。

七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凉州词》)从诗歌的意象上看,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意象鲜明,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从感情角度来看,诗人以明快的语言,豪放的笔调表现了一群将士征战前的悲壮心情,激起征戍将士的无限感慨;从用词上说这里的“催”字用的精妙,转折突然,将士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又催出征,令人陡升感慨。

八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这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

九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这一句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作者在这里以“...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观沧海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