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人说话是方言还是普通话,古诗应该用方言念



汉语大致分四个阶段: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现代汉语接下来回答你的问题,古人说话用的是历朝的官话,比如汉代人说的是上古汉语,唐代人说的是中古汉语,明代人说的是近古汉语。古诗应该用方言念?错,吴

汉语大致分四个阶段: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现代汉语

接下来回答你的问题,古人说话用的是历朝的官话,比如汉代人说的是上古汉语,唐代人说的是中古汉语,明代人说的是近古汉语。古诗应该用方言念?错,吴语与宋代官话差别很小,但不是没差别,潮汕话与南朝话很近,但潮汕话不等于南朝话,古诗用方言念可能语感会好很多,但并不绝对。

现今人们平常说话用的是白话文,古人平常说话用的是文言文还是白话...

确切回答的话,应该是“古代白话文”。

实话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语言文字差别都是很大的。

首先是语音的变化。

如果你穿越到古代尤其是秦汉之类比较久远的古代,最有可能发生的事就是你听不懂那些人说话,感觉像听外语

就像现在方言一样,有些南方方言完全听不懂。

题主有兴趣可以网上搜一下“上古汉语朗诵诗经”感受一下。

第二是书体的变化,现在不少人还认得繁体字,但是如果是篆书或者甲骨文就比较难认了。

第三是习惯用语和字义的解释,据说楚辞当中就融合了不少楚地语言特征和习惯用语,现在还能感受到其语言风格很独特,与中原地区有很大差异。

有一些学者认为《尚书》这部书就汇集了很多上古时期的白话用语和语言习惯,而到汉代,人们就已经难以读懂这部书了,各种注释流派纷呈。

即使是古代文言文,不同朝代也是稍有区别的,更别说口头语言了。

再说“白话”这个词,应当是相对“文言”而来的,这两个词的字面意思就是“口语”和“书面语”。

“推广白话文”,我记得好像是在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意思大概就是“平时怎么说话,写文章就怎么写”。

题主读一下鲁迅先生写的白话文章,还可以感觉到有时行文还有些生涩拗口,这就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遗留。

至于古人写文章什么样,那也要辩证来说,比如四大名著通俗小说等等就有很多市井俚语,严格来说就是“白话”,而很多文人雅士的书信便条之类,情到真处也会冒出几句白话来。

然而要写诗词、骈文之类的,就有很多文体格式的限制了。

我个人认为推广白话文对于教育普及、文化传播等等都有着积极意义。

如果平时说话和写文章用的不是同样的语言,那么要读书就要先学习“文言文”,也就是提高了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成本。

老百姓们都读不懂“之乎者也”,何谈让他们“受教育”,增长知识改变命运呢?如果题主想知道古代人怎么说话,可以看看元杂剧明清小说,那里面有不少人物语言描写都是很真实、很白话的,体现了当时的一些语言特点。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语言文字这种东西都是与时俱进的,现在有些词语比如“卖萌”“晒照片”“人艰不拆”等等,放到几十年前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呀。

但是语言归根结底是表达交流和传承文明的工具。

如果不学习古代的语言,那么就没法传承古代的文化精华,而过分强调复古无疑是逆潮流而行,也是不可取的。

总之,以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啦~

古代人都是怎么说话的

古代人说话太复杂了。

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各有各的说话习惯。

另外根据场合、身份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说话方式

再则根据文化水平的高低,也有文白之分。

像现在咱们看的四大名著,那就是古代的白话文;而科举考试写给皇帝的表章之类,当然就要用比较严肃的言辞了,古代人还喜欢吟诗填词,诗词还要演唱,这也算是一种说话吧。

古人日常中讲的话是现在的话还是古文、诗词之类的?

当然不是啦他们是各说各的方言1:古人的说话方式与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在进步,各民族间语言习惯的交流,都会使说话方式有所改变. 2:现代山东山西一带,即黄河流域一带,在古代曾有过几次人口大迁徙,许多人都迁到了南方(广东江西湖南一带).一般认为,现广东境内的客家人所用的客家话,就是古黄河流域人的所用的语言.今黄河流域各省的人,大部分为古代关外各少数民族的后代,所用当然不会是古黄河流域的语言了. 3:普通话,就是以北京地区方言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全国性语言.古代在春秋时代,在那里中原地区说普通话,大概没人能听懂.参考资料:《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

古人的说话方式?

大致分为五个大块一、判断句型1.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举例:①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举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二、被动句型“见”、“……见……于”、“于”、“为”、“为……所”举例:①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三、倒装句型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举例:①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② 莫之能御四、省略句型举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五、固定结构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举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举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举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4.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

何……之,解释为“怎么……这样啊”。

举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5.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举例:是之谓政令行。

扩展资料经典古文古诗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诗经》《千家诗》古文类《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中庸》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 《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呻吟语》《幽梦影》《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联》《闲情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浮生六记》等历史类《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清史稿》等其中《文心雕龙》和《龙文鞭影》是教导后人如何行文下笔的,对古文的研究很有帮助。

《对联》和《格言联璧》则更像是古文语法。

另外,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杨氏之子》,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伯牙绝弦》和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学弈》、《两小儿辩日》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文言文

古代人说话都说文言文吗

古人和我们说话完全不一样,古人要是复活我们肯定听不懂他们说什么,现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语,保留了一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难听懂,比如吴语、粤语。

当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话,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的一种共通语,是做官的人便于行政交流必须学习的语言,所以叫官话,一般百姓如果活动范围广也要使用官话,便于交流。

当然官话我们也听不懂。

具体到书面语,你所说的文言文是古代统一的书面语,是古代读书人统一使用的书面文字,你说的史官有可能是说民间很多人不会读书写字,有文化的人根据他们口语的意思记录下来。

提醒一下,古代史官写史不是民间采集,只是从古籍中选材料,你说的从事民间语言采集的人可能是诗官,就是统治者派往民间收集民间诗歌的官员,《诗经》就是靠这些诗官做成的,他们写下的基本还是民间的本色语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学加工的可能。

总之,简单的说,官话写下来就是文言文。

古代也有不用官话写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传》是用吴语写成。

用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写的文章。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

”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九:“大概是文言文罢,你们在小学里是只读白话文的。

”...

以《对话》为题,用自己的方式与古人进行对话,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

对话久远的您可曾知道现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物欲夹杂着感情的迷茫从悠久的历史中走来您说着之乎者也,给我诠释无欲则刚,宁静而淡泊,自然心无旁骛,求之不得,莫放弃,我聆听您的教诲犹如师训,在耳畔轻响虽深沉含蓄,却道出这时间无法改变的天下至理,发人深省

揭秘:为什么古代文仕爱用女性口吻作诗词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你以为情感表达如此细腻的词 是哪位女词人写的?其实小编也不造是不是 因为学术界对该首词作者是谁仍未有定论 但主流媒体等多数人认为是欧阳修所作 为什么《阮郎归》明明是用女性口吻写的词 却依然有人认为是堂堂七尺男儿欧阳修写的呢?或许可以结合古代社会背景猜测一下原因 ▼ 首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 不说人话的表述即是:男子作闺音 杂诗·南国有佳人 作者: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曹植以诗歌中的美人,寄寓了对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慨叹) 这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古代从政的男性压力很大 如果他们对皇帝、朝廷不满的话 不能和皇帝辩解 也不能发推吐槽 总之以任何形式直接表示不满 都是会惹来祸害的 (轻则发配边疆,重则领便当) 于是他们只能以弃妇口吻写词 借此抒发自身被抛弃的感受和烦恼 例如王安石曾写过的《君难托》君难托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

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

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

人事反复那能知,谗言入耳须臾离。

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

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

从表面上看 文中描写妻子欺负被丈夫抛弃 但依然表示忠贞 但事实上是王安石借弃妇之口的语气 埋怨皇帝在变法的事情上负了他 同时表达了辅助的忠心 其次 由于社会对男性人格塑造的结果 如果男性情感表达太细腻 会令人感觉矫情、不够男子汉 引发读者的不适 因此如果古代男性文人想表达自己某些细腻情感 必须借用女性口吻述说 再者 词这一文体 原本是为了配合宴会乐曲所填的歌词 刚开始时文人们并没有刻意 「男子作闺音」进行吐槽 纯粹是当时演唱这些曲的歌伎是女孩子 就像现在 方文山罗大佑林夕李宗盛黄伟文姚谦姚若龙 给女歌手写词一样 词人们为了符合歌手身份而以女性口吻写词 否则你想象一下 在一个奢华、珍贵的宴席上 一群有闲有钱的公子哥儿都坐好了 美女抱着琵琶坐在一旁 这时候主唱上场开嗓就唱:「大江东去……」 简直分分钟出戏 后来词人在频繁写这些娱宾助兴的词时 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也带入到字里行间 渐渐形成了宋朝文人「男子作闺音」 以吐槽、明志的现象 当然 造成宋朝「男子爱作闺音」的原因还有很多 但因为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

古代人说话是不是就跟闽南语是的现代人都听不懂?

古代的一些口语发音和现代是有区别的,现代汉语发音讲究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古代汉语讲究平上去入,这个其实差不多的,只是古代汉语中的入声,现在大多没有了,在标准的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入声,只有一些方言音中可能还有所保留。

古代汉语的基础在先秦口语,各地方的方言差别较大,比如《尚书》中使用了了许多方言的假借字,韩愈也曾说我国最早的散文集《尚书》是“诘居聱牙”,比如有一句,“畴咨若时登庸?”,司马迁译为“孰可顺此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谁能完成这件事?”由此可见,最早期的各地方的口语还是有差别的,但是发展到后来,国家越来越统一,文字语言也越来越统一,不像《尚书》里记载的尧舜时期的语言那么难懂,到了春秋战国那时候的文字,现代人已经能理解了,比如孔孟的典籍,我们也都能读懂,理解意思,看见那时候的语言表达和现在也有很大的相似度,毕竟现代汉语还是脱胎于古代汉语的。

至于发音方面,是北方口音为主,尤其是国家统一后,京城所在的语言便是官方用语。

到了后来大部分,京话就是官话了。

虽然说古代汉语的发音和遣词造句与现代有区别,但是相似度还是蛮高的,不至于像鸟语那么夸张得难懂。

当然,南方的语言发音和北方又有不同,即便是现在的方言,我也听不懂,因为大部分方言都是保留了古代的一些发音特色的,觉得方言也是我国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非物质文化财产。

不过我们只比较官话,也就是通用语。

至于古装片中用普通话,一个方面是现在很难还原原滋原味的古代汉语,即使能,那也仅限于少部分。

而且影视作品是要面向整个社会的,自然要选择最普及的语音,方言很多人都听不懂啊。

还可以推广普通话。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汉语,只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而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所代表的标准现代汉语也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对。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文。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

而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

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古代人说话和现在人发音一样吗

其实古代发音与现代发音是不同的,这一点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举个通俗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七言绝句一二四押韵,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照理“斜”、“家”、“花”押韵,如果按照现代读音,“斜”读“xie”的话根本不押韵,所以“斜”在古代读”xia”。

汉语的语音演变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字形随读音的变化而变化,但从古代诗歌等典籍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出汉语语音演变的痕迹。

当然,从方言中也可以看出类似的痕迹,尤其是在南方。

如我们现在讲“上街”为“shang jie”,可在南方有些地区讲“shang gai”,偶就是南方人,这点可以证明。

2、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地方官员因政绩突出被皇上召见,讲了一大通,皇上却一个字都听不懂。

由于这种情况,产生了“通语”,通语是在一个多方言的社会内,产生的一种临时的语言,一般是供上流社会交际。

所以皇上、文武百官之间就能交流啦。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古人说话是方言还是普通话,古诗应该用方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