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运用对偶手法的古诗有哪些?



1、《登高》杜甫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花木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山园小梅》林逋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乱花

1、《登高》杜甫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花木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山园小梅》林逋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送友人》李白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6、《古风二首》李绅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7、《画》无名氏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8、《野望》王绩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9、《静夜思》李白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运用对偶手法的古诗有哪些?

1、《登高》杜甫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花木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山园小梅》林逋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送友人》李白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6、《古风二首》李绅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7、《画》无名氏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8、《野望》王绩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9、《静夜思》李白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运用比喻手法的古诗: 运用拟人手法的古诗: 运用夸张手法的古诗: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句把 白雪 比作 梨花。

拟人的诗句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其一》).“云想、花想”皆是拟人了.夸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对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求用对偶修辞手法来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叶的飘落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第向船尾跑去了。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整个老城像一座烧透了的砖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

对偶是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请你模仿这种写法,写一写你看到的景物...

一楼的朋友搞错了,对偶句的定义你最好是去亲自查查。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

对偶句是由对偶组成的句子。

严对偶格式极严,上下两句对应位置要求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更不可有一样的字出现。

宽对偶对平仄要求不严,但其他要求基本相同的。

我来写两句:长袖弄琴意,绿竹洗红尘长袖对绿竹,都是名词且还算风雅(呵呵),词性相同,弄对洗,都是动词,也还斯文(再呵呵),琴意对红尘,词性仍然相同。

再看语调,长是平,绿为仄;袖是仄,竹为平;结尾处意仄尘平。

这样才勉强算是符合严对偶的标准了。

再把我自作挂在书房的对联奉上:七步居可读天下,半亩园亦知春秋。

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1、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2、简介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3、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李商隐的无题中,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刻骨铭心,至死不...

古诗中的句子的修辞手法是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诗歌上面对偶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就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字字相对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其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此外还有借代,就是借相关事物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它能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致空气》中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还有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起到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对联必须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吗?

对联一般要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一.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 ——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二.流水对一般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

也有一种对仗的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别独立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

这种对联称为流水对。

理发店联: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

诗词的对仗?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

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

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

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

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运用对偶手法的古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