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代有没有姓莫的诗人及其诗词?



莫修符:唐朝文人。光化二年任融州刺使。他所写的《桂林风土记》,很有文化价值,文才也很好。世传的佳作莫友之:清朝时期道光举人,独山人。少年时期就很喜欢读书精通苍雅故训六艺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家言。工

莫修符:唐朝文人。光化二年任融州刺使。他所写的《桂林风土记》,很有文化价值,文才也很好。世传的佳作莫友之:清朝时期道光举人,独山人。少年时期就很喜欢读书精通苍雅故训六艺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家言。工于诗,他的书法也很好,在当时与遵义的郑珍齐名,当时号称“郑莫”。著作有:《声韵考略》、《遵义府制》、《过庭碎》、《唐本说文木部芊异》。 莫宣卿:唐代岭南状元。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孝肃公莫宣卿生于广东封川(今封开县)风景秀丽的麒麟山下。

孝肃公名宣卿,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父亲莫让仁,博学能文,母亲梁氏,生性贤淑。让仁公以放鸭为生,早卒,葬今封开县渔涝镇河儿口都尚村两野山。孝肃公是遗腹子,家贫,母子相依为命。

梁氏太君非常注重对宣卿祖之教育。孝肃公天性迥异,闻言即悟,过目能诵,故七岁时已熟读不少诗文,学会吟诗。一天,公与群童戏于河滨沙中。公遭戏弄,便吟诗道:

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此诗一出,乡人大奇,传为神童。及年长,公就学于名师梁铭甫先生,自此才思大进,十二岁已举茂才(相当清代秀才),名震乡里。此后,公回家于麒麟山侧搭书室自学,决心排除世俗干扰,博览群书,致力精深。公有一首《答问读书居》描述当时寒窗苦读情况,诗曰:

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

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

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

茅檐无外物,只有青云护。

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公赴唐都长安应考,终于一举夺魁,成为我国自科举取士以来最年轻状元,也是广东广西两省第一个状元。公时年17岁。唐宣宗皇帝李忱为公赐宴,并赐锦衣一幅,以彰荣耀。他在宴上赐诗祝日:

南方远地产奇才,

突破天荒出草莱。

神鲤跳翻三尺浪,

皇都惊震一声雷。

青云得路登科甲,

黄榜标名负大魁。

身着锦衣游帝里,

邦人齐唱状元来。

唐制科举,一榜之首为状元,榜眼两名(取一榜两眼之意),没有第三名,以及第同年中的少俊者两名作两街探花使,探花使带领一班同年遍游名园。如有他人先折得已开牡丹或芍药,则探花要受罚。同榜之人先到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然后在曲江亭子宴会,最后在状元、探花带领下遍游京中名园。由于祖公及第,又身兼状元、探花二职,因此游园之时,万人景仰,盛况空前。满朝文武争相祝贺,同榜进士柳圭之贺诗日:

笔阵才交五阶前,一声雷震便升天。

榜中姓氏当头列,笈里文章许世传。

红杏殿中呈绣服,绿杨堤畔拂金鞭。

九衢难怪人空巷,才子风流正少年。

莫宣卿有一首《及第自咏》诗述说夺魁后的喜悦心情,诗曰:

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

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

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销。

万金书寄南飞雁,三级天门已一跳。

莫状元及第后,出任翰林院修撰,又恩赐内阁中书大学士。不久,公还乡祭祖,假期后还京任职,无奈母亲梁氏嫌路途遥远,且不堪长安严寒天气,故未同行。多年来,公与太君相依为命,极尽孝道。公返京后,上表陈情,恳求出任南国地方官,以奉养母亲。帝诏准出为台州别驾(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市,别驾为州刺史副职,级别较司马稍高。)公奉旨离京时,百官相送,赠诗者甚众。柳圭的诗曰:

青骢聚送谪仙人,南国荣亲不及君。

椰子味从今日近,鹧鸪声向旧山闻。

孤猿夜叫三湘月,匹马时侵五岭云。

想到故乡应腊过,药栏犹有异花薰。

白敏中的贺诗曰:

锦绣文章锦绣身,长安埋动满城春。

九重黄甲终为贵,百镒兼金未足珍。

台阁丝伦应舍旧,经筵保傅为图新。

云何一点思亲志,化作岭南戏采人。

(九重:指皇宫重地;黄甲:翰林院书写诏书用黄麻纸,又称黄甲;百镒:重量单位;台阁:指朝庭中枢机关;丝纶:原指皇帝的说话,借指掌握传达诏书的人。)

由此可见,朝庭上下,文武百官对公之孝行非常赞赏 参考资料: http://mem.netor.com/wjx/frame.asp?id=280&name=莫%20%20%20%20%20%20%20%20

描写春耕的诗句

1. 频年虚井税,结网当春耕。

——清·莫友芝 【公安县】2. 天子驾来应下顾,低头鞭犊自春耕。

——元·陈宜甫 【驾行道中见老农】3. 读书成底事,投老失春耕。

——宋·汪藻 【天长道中三首 其三】4. 组甲光寒围夜帐,彩旗风暖看春耕。

——宋·欧阳修 【送郓州李留后】5. 安得时和人更乐,普天无盗劝春耕。

——明·何景明 【望雪】6. 眼昏妨夜读,身老废春耕。

——明·徐熥 【与黄道晦夜坐话旧】7. 陂田绕郭白水满,戴胜谷谷催春耕。

——宋·欧阳修 【啼鸟(庆历六年)】8. 草霜校秋猎,花雨课春耕。

——宋末元初·方回 【送吕才甫之官合肥(元恺)】9. 外户彻扃停夕柝,齐民相劝力春耕。

——宋·陆游 【有年】10. 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唐·刘长卿 【送卢侍御赴河北

描写春耕的诗句

频年虚井税,结网当春耕。

——清·莫友芝 【公安县】天子驾来应下顾,低头鞭犊自春耕。

——元·陈宜甫 【驾行道中见老农】读书成底事,投老失春耕。

——宋·汪藻 【天长道中三首 其三】组甲光寒围夜帐,彩旗风暖看春耕。

——宋·欧阳修 【送郓州李留后】安得时和人更乐,普天无盗劝春耕。

——明·何景明 【望雪】眼昏妨夜读,身老废春耕。

——明·徐熥 【与黄道晦夜坐话旧】陂田绕郭白水满,戴胜谷谷催春耕。

——宋·欧阳修 【啼鸟(庆历六年)】草霜校秋猎,花雨课春耕。

——宋末元初·方回 【送吕才甫之官合肥(元恺)】外户彻扃停夕柝,齐民相劝力春耕。

——宋·陆游 【有年】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唐·刘长卿 【送卢侍御赴河北】...

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古体诗,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

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

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

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

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

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

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

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

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

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而近体诗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前为止,将近100年左右的诗歌。

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即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歌,也是从传统的古典诗歌到现代意义的新诗的过渡,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这一时期,诗歌相当繁荣,作家和作品数量众多。

陈衍《近代诗钞》仅就见闻所及,采录咸丰以来诗人360余人。

孙殿起《贩书偶记》及其《续编》著录道光以来刊刻的别集不下1500余种,其中不少是诗集或诗文合集。

由于近代中国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发生了巨变,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产生了新的阶级成分、社会思潮和社会矛盾,因此,近代诗也开始冲破清代传统诗歌的樊篱,出现新潮流。

近代进步诗人往往是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们以诗歌为武器,紧密围绕近代各个时期的重大斗争,深刻地反映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内容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里,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蹊径独辟的诗歌,揭示清王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危机,呼号变革,期望能对腐朽现实实行“劲改革”的人才的兴起,揭开了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序幕,也为近代诗歌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奠定了基础。

接着,魏源、林则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贝青乔、金和等一批经历了鸦片战争的诗人,怀抱爱国深忧和民族义愤,突出地反映了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他们的诗歌抨击侵略者,痛斥投降派,讴歌抗敌英烈,为中华民族反帝斗争留下了光辉形象和历史画卷。

稍后,太平天国人民革命政权提出“弃伪从真”的反封建的文化纲领,革命领袖们的诗歌,以抒写吊民伐罪的理想、改天换地的气魄、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传达出广大人民的心声。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展起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近代诗歌也被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黄遵宪努力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梁启超响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推誉黄遵宪为“诗界革命”的旗帜。

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具体、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从咸丰以来到“庚子事变”前后的历史面貌,贯串着救亡图存、变法趋新和对卖国投降与顽固守旧势力所进行的斗争,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林纾、蒋智由、丘逢甲等,也都各有所侧重,以不同风格的诗歌,表现了呼号变法图强的共同主题和追求进步救国的志士激情。

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开始在诗坛上崭露头角,以诗歌为革命号角,将近代诗歌进一步推向新领域。

秋瑾的诗激昂慷慨,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富有巾帼英雄的气概。

稍后,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在辛亥革命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社员发展至200余人,辛亥革命后,更剧增至1000多人,聚集了一大批倾向革命的文化人。

其代表诗人柳亚子的诗是民主革命斗争的回响,他伴随革命历程,围绕主要矛盾和重大事件,抒发壮怀与激情,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南社其他重要诗人陈去病、高旭、周实、宁调元、马君武、苏曼殊等也都表现了反帝反封建反清革命的思想和对自由、民主、国家富强的理想的热烈追求。

近代是西学东渐、资本主义文明传...

名词解释: 1.近代宋诗派; 2.《桃花扇》; 3.江西诗派之“一祖三宗”...

1,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诗坛上兴起一个以程恩泽、祁寯藻为领袖,偏重于宋诗格调的流派,一般称之为“宋诗派”,其他主要作家有出于程门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

在理论上,此派有两点引人注意:一是强调写诗要有“性情”、“学问”,但其性情大体不出封建伦理范畴和正直士大夫的品格,与张扬个性的新思潮不可同日而语;二是倡导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合一,这是受当时学术主潮汉学影响的产物。

2,《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3,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宗“一祖三宗”之说,形成了诗歌流派。

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4,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5,“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

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

明清时代在贵州诗歌文学评价最高的是哪三人?

明清以来,地处边省地域的贵州诗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仅《黔诗纪略》就收录了明代贵州的241位诗人的2406首诗作。

到了清代,诗歌佳作可谓汗牛充栋,如,郑珍撰写的的《巢经巢诗钞》就收录诗歌900余首;莫友芝撰写的《部亭遗诗》八卷、《部亭诗抄》六卷共收录诗歌1000余首,此外,还有大量民间诗人的优秀诗作。

诗歌园地也人才辈出,出现了孙应螯、周渔璜、陈蘷龙、郑知同等备受世人推崇的杰出诗人。

这些贵州籍地方诗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他们因特定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人格素养,对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

他们新颖的诗学理论或散见于诗人诗作的序、跋中,或散见于诗人的作品中,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独特,具有很高的文学理论价值。

供参考。

...

形容好学长大一定有出息的诗句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

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

”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典出《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左思传》:“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

司空张华见而叹 曰:‘班张之流也。

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

’於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回》:“即如写字的莫友芝,画画的汤熏伯,非不‘洛阳纸贵’,名震一时,总嫌带著江湖气。

”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

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

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

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

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

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

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

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

由於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

“洛阳纸贵”。

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

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

英语:Overwhelming Popularity of a New Work Causes Shortage of Printing Paper

我国古代有什么书法家 朝代

历代书法家(秦汉)--李斯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

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

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

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

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

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

墨迹传世,尤为宝贵。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

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

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

”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 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

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

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

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

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

贵州有哪些名人

王若飞、宁静、伊扬、刘婕、颜振豪、刘孜、何洁 ,聂远,舜天齐杨粲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据播州的杨氏鼻祖杨端之十三代孙。

粲为杨轼之子,幼年过继给伯父杨轸为嗣。

秉性好学,笃信儒家经典,少年即怀大志。

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袭播州安抚使,执掌播事30余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中兴人物。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南侵攻占潼关,入据陕西后,四川宣抚使吴曦谋反,叛国投金。

次年正月,自立“蜀王”,当了金人的儿皇帝。

杨粲以强烈的爱国热忱谴责吴曦投降分裂的行径,决定率师讨伐,播军正欲启行,吴曦已被处死于兴元伪宫。

杨粲为支持抗金战争,向朝廷贡战马300匹,黄白金银上万两,“以助国用”,同时建言朝廷乘胜“大举北伐,以雪先耻”。

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为继续支持抗金之战,粲“输马三百于蜀帅,蜀帅以闻,上益嘉之”。

“南平夷”穆永忠趁国事动荡之秋,大量侵占“公家田”,粲提兵讨伐,“斩永忠,归其田”。

播州杨氏家族从北宋起就发生争权夺地的内乱,粲之族弟杨焕居于“下杨”之地,撕毁“摒弃干戈”的协议,“违盟抄掠界上”,百姓蒙难。

粲“遣兵诛之”,将杨焕掠夺的土地和租赋尽数归还珍州,并用武力统一了下杨之地,结束了播州长期分裂的混乱局面。

后来“南平闽酋伟桂弑父自立”,粲出兵镇压,“败其众于滇池(今四川会理),斩首数千级,辟地七百里,获牛羊铠仗各以千计”。

在多次对外战争中,杨粲以“卫道”为旗号,凭借武力行兼并扩张之实,掠夺大量财富和农奴,扩大播州版图,因而后世史家评说,播州传至粲,“封疆始大”。

杨粲治播州以“文武兼资”著称,史籍说他“性孝友、安俭,素治政宽简,民便之”。

由于实行比较开明宽松的对内政策,不事苛求勒派,播州社会稳定,生产发展,财富日增。

他继承其祖杨选、其父杨轼“结庐养士”、“留意艺文”的传统,崇尚儒术,建学造士,大修先庙,“肇修郡之儒学、琳宫、梵刹、桥道”,众多学者、僧人、道士在播州传播学术和宗教,各得其所。

《杨文神道碑》称赞杨粲:“士类羽流,皆称其喜儒而好礼,乐善而种德。

”他倡导推行的文治,使播州这南荒之地加速了文明进程。

“子孙绳绳善继,尊尚伊洛之学;言行相顾,一如邹鲁之俗”,播州“土俗大变”,出现了“俨然与中土文物同”的大好局面。

杨粲是开创“播州盛世”的英伟人物,他在发展文化的同时,大力振武治军,实施耕战政策,组织训练了一支“寓兵于农”的地方武装。

对播民实行亦农亦兵,“且耕且战,得富国强兵之策”。

这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劲旅,在数次内外征战中十分骁勇,所攻必克,军威镇慑邻境,大大加强和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他的后世子孙继承发扬了这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术,在杨价、杨文治播时,为抗击蒙元,保家卫国,播州雄威军驰骋西南战场,在多次远征作战中独当一面,屡建奇功,被朝廷誉为“国之藩屏”。

晚年,杨粲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准绳,总结毕生统治经验,作《家训十条》,并刻石以示子孙。

文日:“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

这10条家训,被后人评为“有功名教、福贻子孙”的垂世范言。

杨粲卒于宋绍定年间,官终武翼大夫。

因子孙在抗金战争中报效疆场,宋王朝屡次为杨粲加封赐谥,赠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等头衔,并“赐庙忠烈,封威毅侯”。

何腾蛟何腾蛟(1592一1649),贵州黎平府人,字云从,亦字祥升,出身"书香"门第。

祖父何志清,明嘉靖贡生,曾任四川夔州府开县主簿。

父何东凤,明万历贡生,曾任云南楚雄府新州学正。

传说腾蛟诞生之时,乡里人"忽见金色双鲤飞入何宅,顷刻消失,人皆以腾蛟为井里神鱼所化生"。

传说神异,可见乡里人对腾蛟的敬重。

腾蛟稍长,便随父就读。

父训课极严,有一天问书不解,父怒,举石砚击腾蛟的头,并责骂说:“子不受教,击死无悔。

”于是腾蛟奋志不懈,考取了秀才,“岁试拔前茅”。

参加省里的乡试落第,在科试中,因文章刺伤时政,被置四等,父闻大怒,母亲廖夫人暗中使人报知,叫他不要回家。

腾蛟于是躲在卖书的李静溪先生家含泪攻读。

后前往内江投奔堂兄起蛟,想找兄长谋职。

起蛟知道他的来意,想刺激他以求进取,便责令守门人不准他进门,送他一本《百中经》和铜钱一贯。

腾蛟感到惭愧,便回到家乡,屏迹于郡郭外南泉山天香阁,刻苦攻读,昼夜不懈,磨练自己的志气。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贵州乡试,由于父亲去世,家境中落贫穷,腾蛟“苦乏资斧”,犹豫很久,幸得书店李静溪先生解囊相助,才启程跋涉赴省会试,考取举人。

初任山西榆次县教谕,后历任山西介休、汾阳,河南南阳,陕西大兴等县县令。

腾蛟治理南阳,“土寇”作乱,他采用"剿抚"的安民政策,曾亲自单骑往抚降敌,使四境得安,由是知名。

崇帧十一年(公元1638年),朝廷提拔他任兵部职方主事,晋升员外郎。

十二月调山西口北兵备道。

崇帧十五年春,奉命出任湖北郧阳兵备道。

后“遭母忧”...

我国古代有什么书法家 朝代

历代书法家(秦汉)--李斯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

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

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

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

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

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

墨迹传世,尤为宝贵。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

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

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

”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

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

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

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

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

贵州大方县盛产什么水果

☆ 猕猴桃 猕猴桃,是原产我国的野生藤本果树。

唐《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缓不随,长年白发,痔病等等"。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公元1590年)记载猕猴桃"其形如梨,其色如桃2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闽人呼为'阳桃"。

美国称为"中国醋栗",新西兰称为基维果(RiwFruits);英国称为"中国鹅莓",日本称为"中国猴梨"。

贵州则呼为山羊桃,俗称"马屎果"。

中华猕猴桃果型大,单果重在七十至一百克之间,果皮黄褐色,密被细毛,形如马粪,故有"马屎果"之称。

果肉呈绿色、黄色或浅黄色,横切面有浅色条纹,果心为自色或浅黄色,种子黑褐色或紫褐色。

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特别高,一般每一百克鲜果中含维生素C一百至二百毫克,高者可达四百二十毫克,是桔的三至、十四倍,甜橙的二至八倍,桃的十七至七十倍,苹果的二十至八十四倍,梨的三十至一百四十倍。

含糖百分之八至十四,总酸百分之一点四至二,含有白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异白氨酸,颉氨酸,丙氨酸,卜氨基了酸,羟丁氨酸等十二种氨基酸,并含有猕猴桃碱,蛋白水解酶、单宁、钙、磷、钾、铁等各种矿质元素。

医药家临床经验,认为猕猴桃果实性酸,甘、寒,有调中理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之效。

主治肝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呕吐,烧烫伤,维生素C缺乏等症。

近年来,有些医疗单位把猕猴桃鲜果和果汁用于临床试验,对麻疯病,消化道癌症,高血压,心血管病等具有一定的防治或辅助治疗作用。

贵州省果树研究所从野生的猕猴桃中选育出十七个优良单株,最大单果重在一百克以上。

在一九八四年全国猕猴桃科研鉴评会上,品质、风味居全国之冠。

果实除鲜食外,可加工制果汁、果酒、果酱、果脯、果冻、果粉(晶)等,是高级的滋补营养食品

☆ 刺梨 刺梨,属蔷该科蔷该属植物,野生于贵州境内的有普通刺梨和"搭钩刺梨"(即无籽刺梨)两个种,普通刺梨种中又有两个变种,一为"光皮刺梨',一为"送春归"。

刺梨为野生小灌本,四至六月开粉红色、红或深红色的花,夏花秋实。

果实多为扁圆球形,横径一般为二至四厘米,八至九月果实成熟,黄色,有时带红晕。

果肉脆,成熟后有浓芳香味。

果皮上密生小肉刺,俗称之为"刺梨"。

果实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每百克鲜果的可合部分一般含维生素C二千毫克;单宁五百至一千毫克;含酸一至二克;总糖量一般四克左右。

刺梨原产我国西南部,以贵州最多最好。

据《黔滇纪游》云,刺梨野生,夏花秋实,于与果多芒刺,味甘酸,食之消闷,煎汁为膏,色同楂梨,四封皆产,移之他境则不生。

《巢经巢全集》中,有"田评香稻久,路摘刺梨频"的诗句。

晚清贵州诗人莫友芝咏刺梨有"形模难适眼,风味竞舒眉"的名句。

刺梨果实肉质肥厚,富于营养,是贵州人民所喜爱的果品之一。

每当刺梨成熟,黔滇居民,除去其刺,或生吃、或糖渍、或提其香味以作酒,或晒干而人药。

初嚼时昧酸而涩,是后渐变甘旨,市价极为低廉。

本世纪四十年代初,我国著名营养化学家罗登义教授,发现刺梨果实中含有极其丰富的维生素C和P,誉为水果中的"维生素C大王",在省内广泛流传?quot;一个刺梨的营养价值相当于三个鸡蛋"的美谈。

正常成年人每天吃半个刺梨,即可满足其维生素C和P的生理需要。

近年来分析测定,进一步证实刺梨鲜果的维生素C含量远远高于其他任何水果,是猕猴桃的十倍,沙田拍的十八倍,甜橙的五十倍,红桔的一百倍,梨子、苹果的五百倍。

用刺梨制成的果汁、清凉饮料、果酱、果酒等各种加工食品,不仅营养丰富,味美可口,并且能保持高含量的维生素C,是航空、航海、高原及采矿等特种作业人员和老弱妇幼的重要营养食品,深受各界人士的欢迎。

☆ 榕江西瓜 榕江新澄杂交西瓜,系由新青X澄选一号杂交而成。

果实椭圆形,果皮绿色具网状暗花纹,红瓤质脆,含糖量为百分之十二左右,单瓜重十二至十八斤。

它以其皮薄、个大、瓤沙、汁多、肉甜味香、色鲜美观、早熟又耐贮运而著称贵州全省,驰名于我国南方瓜区,深得省内外消费者的赞许和好评,现已成为贵州一大名特产品。

一九八三年,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南方七省西瓜科研协作会"上,经专家、学者评定,认为榕江西瓜"瓜大皮薄、瓤红质脆、味甜汁多、早熟耐贮运,应大力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教授到贵州讲学,吃到榕江西瓜后,赞不绝口,逢人便说:"谁说贵州不出瓜?我在北京三十多年,从来没有吃到这样好的西瓜" "榕江西瓜"正如贵州苗族诗作者李薇所吟颂的那样: 田坝里熟透了瓜农的希望, 车队装载着万吨清凉; 东来西去, 南下北上, 去凉柳州, 去甜贵阳…… ☆ 威宁大黄梨 威宁大黄梨,是全国八大名梨之一。

它因薄薄的皮,金黄色,嫩嫩的肉质,蜜一般香甜,含糖量较高,个大核小,耐运耐藏等特点而闻名,多年行销省内外。

威宁大黄梨,已有二百多年的栽培史。

但解放前多称"昭通梨"。

其实,这是名不副实的,因为主产地是威宁,一不是昭通。

经专家、教授们考察后,于一九五八年在《中国果树栽培学》一书中,命名为"威宁大黄梨",...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古代有没有姓莫的诗人及其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