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求诗词歌赋关于萝卜的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进城,药铺关门”、“萝卜上市,医生没事”、“上床萝卜下床姜——萝卜消食,姜能开胃”。老百姓通过谚语为萝卜评功摆好。药物学家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一口气写下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进城,药铺关门”、“萝卜上市,医生没事”、“上床萝卜下床姜——萝卜消食,姜能开胃”。老百姓通过谚语为萝卜评功摆好。药物学家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一口气写下萝卜的九个“可”:“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益者。”

1) 一看见萝卜//

就想起传说中的人蔘和何首乌//

我相信/萝卜也一定能够在月光下行走

2) 它勾搂着腰的身子//

疙疙瘩瘩的皮肤//

多像我那饱经沧桑的父亲

3)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

萝卜无处不在//

经历苦雨寒霜生生不息

4) 一看见萝卜//

并不起眼儿没人在意的萝卜//

不知怎么//

我的眼里便盛满了泪水

古代诗人赞美茉莉花的诗词露华洗出通身白,沈水熏成换骨香,后一句...

内容提要 图腾诗体现了古老的图腾意识与现代审美文化思维空间的融合,而以象征为指归,正是古代图腾思维与现代人诗性思维的一个交汇点。

图腾诗的命名与实践力求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与现代诗学研究结合起来,把民族的诗意传统与个人化写作结合起来,从而为民族诗歌发展揭示了一种新的可能。

关键词 图腾 诗歌 民族象征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朝鲜族诗人南永前,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起致力于图腾文化的研究,用18年的时间创作出了42首图腾诗,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永前既是图腾诗写作的实践者,又是这一类型诗歌的命名者。

他对图腾诗的命名与实践,从根本上说是在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与现代诗学研究结合起来,把民族的诗意传统与个人化写作结合起来,从而为民族诗歌的发展揭示了一种新的可能。

古老的图腾意识与现代审美文化思维空间的融合把远古的图腾意识与现代人的思维空间沟通起来,这是南永前首创图腾诗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南永前说:“远古时代的氏族图腾意识,它不是已销声匿迹的历史烟云,它融进现代人意识的浪花随处可见,并对未来还将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

” [1] 南永前所说的氏族图腾意识,与原始思维有密切的关系

图腾(Totem )为原始氏族所崇拜的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被视为氏族的象征、祖先和保护神。

按照文化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的说法,图腾属于原始人的“集体表象”,这种表象具有神秘的性质,“在原始人的集体表象中,每个存在物,每件东西,每种自然现象,都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我们在它们身上见到的差不多一切东西,都是原始人所不予注意的或者视为无关紧要的。

然而在它们身上原始人却见到了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例如,对属于图腾社会的原始人来说,任何动物、任何植物,任何客体,即使像星球、太阳和月亮那样的客体,都构成图腾的一部分。

”[2] 实际上,原始氏族相信自己与图腾之间有一种极亲密且特殊的关系,图腾保护人们,而人们则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它的崇敬。

按照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图腾则可视为一种“原型”(Archetype)。

荣格认为:“原始意象或原型是一种形象,或为妖魔,或为人,或为某种活动,它们在历史过程中不断重现,凡是创造性幻想得以自由表现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踪影,因而它们基本上是一种神话的形象。

更为深入地考察可以看出,这些原始意象给我们的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赋以形式

可以说,它们是无数同类经验的心理凝结物。

它们呈现出一幅分化为各种神话世界中的形象的普遍心灵生活的图画。

”[3] 实际上,图腾,无论是作为列维-布留尔的“原始表象”也好,还是作为荣格的“原型”也好,均是原始人思维与创造的一种基本手段。

图腾,作为一种得自祖先的把握世界的潜在思维模式,可以在特定的情况下,促使人以本能的方式对外部事物做出反应。

这种“原始表象”或“原型”,是关于人类精神和命运的象征,凝聚着人类祖先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展,类似图腾这样的原始表象或原型,却为现代人长期漠视与疏忽了。

南永前对图腾诗的命名与写作,其启示意义就在于不仅让人们注意到古时候本民族图腾的存在,而且意识到古老的图腾意识与现代人的审美文化思维空间融合的可能。

以对朝鲜民族的民族特性的开掘而言,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会就这一民族的成长与发展的历史,得出勤劳勇敢、坚韧不拔、聪明智慧等结论。

但是在南永前引入了图腾的概念后,人们对朝鲜民族的民族特性理解就生动深切得多了:传说天帝桓因之子桓雄,降临三危太白山顶的檀树下,率领风伯、雨师、云师等三千部下,主管农作、治病、刑法、善恶等360余种人间事宜。

其时住在同一洞穴里的一只熊和虎由于羡慕人,便到天神桓雄降临的檀树下虔诚地祈求将它们变为人,桓雄便赐以一把艾蒿和20头大蒜,告诉它们在洞里咀嚼这些东西避日百天,则可实现它们的愿望。

性急的虎,由于没有耐性,没过几天就跑出了洞穴,而有耐性的熊,经过苦修21天,则变成了美丽的熊女。

变成女人的熊女,由于没有配偶,又去檀树下祈求,天神桓雄变为英俊的青年接纳熊女为妻,他们生下的儿子就是檀君,名为王俭。

檀君王俭就成为朝鲜民族的始祖。

[4]这就是朝鲜民族的始祖诞生神话——檀君神话。

在南永前的图腾诗写作中,他把这一神话诗化了:蹀躞于葛藤缠绕浑沌之莽林蹀躞于水草森森荒蛮之黑沼悠悠岁月经蹀躞闭锁于寂寥之树穴尝尽野艾之苦涩辛酸咀嚼山椒之断肠裂肝以星为眼以月为腮以甘露为血液化为芙蓉娇娇之熊女 (《熊》)集一切一切之灵性集一切一切之精血集一切一切不伸不屈不毁不灭之坚韧幻化为潇洒英俊之雄神 与熊女结下开天劈地之姻缘……神奇之檀树千年万年 风之刀砍不断 火之齿噬不毁 水之浪冲不走 雪之寒冻不死稳稳擎着苍天牢牢攥着大地永远永远仰首挺胸(《檀树》)这两首诗写的是作为朝鲜民族图腾的熊和檀树。

那只蹀躞于旷野的熊尝尽了一切苦难,也取遍了一切精华,经苦修幻化为熊女,这是朝鲜民族的始祖母的形象。

那株神奇的檀树,伟岸、高大,昂首挺...

经典绕口令

经典绕口令大全(普通话绕口令、中文绕口令)含有儿童绕口令、幼儿绕口令、数字绕口令、动物绕口令、人物绕口令、植物绕口令及其它绕口令等: “绕口令”的最大特点是“拗口”。

它是学习语言艺术(如相声,快板等等)的必修课。

可以锻炼人“舌”,“唇”,“齿”的相互配合的技巧,被形象地称为“口腔体操”。

练习绕口令最好从儿童时期开始,尤其是方言地区

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

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偏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大花碗里扣个大花活蛤蟆。

南边来了他大大伯子家的大搭拉尾巴耳朵狗, 北边来了他二大伯子家的二搭拉尾巴耳朵狗。

他大大伯家的大搭拉尾巴耳朵狗,咬了他二大伯家的二搭拉尾巴耳朵狗一口; 他二大伯家的二搭拉尾巴耳朵狗,也咬了他大大伯家的大搭拉尾巴耳朵狗一口。

不知是他大大伯家的大搭拉尾巴耳朵狗,先咬了他二大伯家的二搭拉尾巴耳朵狗;还是他二大伯家的二搭拉尾巴耳朵狗,先咬了他大大伯家的大搭拉尾巴耳朵狗。

喇嘛与哑巴 打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了个喇叭; 打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了个獭犸。

提着獭犸的喇嘛要拿獭犸换别着喇叭的哑巴的喇叭; 别着喇叭的哑巴不愿拿喇叭换提着獭犸的喇嘛的獭犸。

不知是别着喇叭的哑巴打了提着獭犸的喇嘛一喇叭; 还是提着獭犸的喇嘛打了别着喇叭的哑巴一獭犸。

喇嘛回家炖獭犸; 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九与酒 九月九,九个酒迷喝醉酒。

九个酒杯九杯酒,九个酒迷喝九口。

喝罢九口酒,又倒九杯酒。

九个酒迷端起酒,“咕咚、咕咚”又九口。

九杯酒,酒九口,喝罢九个酒迷醉了酒。

天上一颗星 天上一颗星,地下一块冰, 屋上一只鹰,墙上一排钉。

抬头不见天上的星,乒乓乒乓踏碎地下的冰, 啊嘘啊嘘赶走了屋上的鹰,唏哩唏哩拔掉了墙上的钉。

八十八岁公公 八十八岁公公门前有八十八棵竹, 八十八只八哥要到八十八岁公公门前的八十八棵竹上来借宿。

八十八岁公公不许八十八只八哥到八十八棵竹上来借宿, 八十八岁公公打发八十八个金弓银弹手去射杀八十八只八哥, 不许八十八只八哥到八十八岁公公门前的八十八棵竹上来借宿。

化肥 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

南边来个老爷子,手里拿碟子,碟子里装茄子,一下碰上了橛子。

打了碟子,洒了茄子,摔坏了老爷子。

四和十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能分得清,请来试一试。

哥哥挎筐过宽沟, 快过宽沟看怪狗, 光看怪狗瓜筐扣, 瓜滚筐扣哥怪狗。

八百标兵奔北坡, 炮兵并排北边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 标兵怕碰炮兵炮。

哥哥弟弟坡前坐, 坡上卧着一只鹅, 坡下流着一条河, 哥哥说:宽宽的河, 弟弟说:白白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渡鹅。

不知是鹅过河, 还是河渡鹅。

嘴说腿,腿说嘴, 嘴说腿爱跑腿, 腿说嘴爱卖嘴。

光动嘴不动腿, 光动腿不动嘴, 不如不长腿和嘴。

夹着火车上皮包。

回头一看人咬狗。

拿起狗来打石头, 又怕石头咬着手。

断头台倒吊短单刀, 歹徒登台偷单刀, 断头台塌盗跌倒, 对对单刀叮当掉。

有个小孩叫小杜, 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打了醋, 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搁下醋, 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跑了兔。

洒了醋,湿了布。

树上卧只猴, 树下蹲条狗。

猴跳下来撞了狗, 狗翻起来咬住猴, 不知是猴咬狗, 还是狗咬猴。

白果打白布 白布包白果, 白果恨白布, 白布打白果, 白果打白布。

数字绕口令 多 少 罐 一个半罐是半罐,两个半罐是一罐;三个半罐是一罐半,四个半罐是两罐;五个半罐是两罐半,六个半罐是三满罐;七个、八个、九个半罐,请你算算是多少罐。

两 个 排 营房里出来两个排,直奔正北菜园来,一排浇波菜,二排砍白菜。

剩下八百八十八棵大白菜没有掰。

一排浇完了波菜,又把八百八十八棵大白菜掰下来;二排砍完白菜,把一排掰下来的八百八十八棵大白菜背回来。

酸 枣 子 山上住着三老子,山下住着三小子,山腰住着三哥三嫂子。

山下三小子,找山当腰三哥三嫂子,借三斗三升酸枣子, 山当腰三哥三嫂子,借给山下三小子三斗三升酸枣子。

山下三小子,又找山上三老子,借三斗三升酸枣子, 山上三老子,还没有三斗三升酸枣子,只好到山当腰找三哥三嫂子, 给山下三小子借了三斗三升酸枣子。

过年山下三小子打下酸枣子, 还了山当腰三哥三嫂子,两个三斗三升酸枣子。

登 山 三月三,小三去登山。

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

登了三次山,跑了三里三。

出了一身汗,湿了三件衫。

小三山上大声喊:“离天只有三尺三!” 司小四和史小世 司小四和史小世,四月十四日十四时四十上集市,司小四买了四十四斤四两西红柿,史小世买了十四斤四两细蚕丝。

司小四要拿四十四斤四两西红柿换史小世十四斤四两细蚕丝。

史小世十四斤四两细蚕丝不换司小四四十四斤四两西红柿。

司小四说我四十四斤四两西红柿可以增加营养防近视,史小世说我十四斤四两细蚕丝可以织绸织缎又抽丝。

四 和 十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

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

认真...

我要苗族的民族服饰,民居,饮食,节日习俗的资料。

宗教习俗: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服饰特色苗族少女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

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编辑本段饮食习惯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

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

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

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

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

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

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

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

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

衣扣一般为七颗。

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

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

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

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

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

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

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

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

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

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

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

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

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

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

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

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

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

裤子较短,裤脚较大。

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

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

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二、节 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

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

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

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

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

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

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

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

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

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

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

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

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上当。

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

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了。

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会场。

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心会场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场上。

到时,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气洋洋。

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

4.看龙场。

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El,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加。

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

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5.四月八。

“四月八”是凤凰县落潮井乡一个小山头的名称。

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

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现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

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头聚众起义。

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贵州

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辛战死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求诗词歌赋关于萝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