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思乡的古诗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⑺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⑼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⑽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⑾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⒀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⒁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⒂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⒃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⒄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⒅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⒆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白居易思乡诗三首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诗词~文言文中的意向谁能给我说点?常见的,不常见的都要!

1. 菊花——坚贞高洁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2. 梅花——傲霜斗雪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 松——刚直坚毅松树也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毅刚直,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4. 莲——表达爱情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5. 梧桐——凄凉悲伤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6. 杜鹃鸟——凄楚哀伤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楚、哀伤的象征了。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7. 鹧鸪鸟——离愁别绪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8. 鸿雁——思乡怀亲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古诗词中借月思乡的诗句

下面这些都是借明月表达思乡情感的著名诗句: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杜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希望可以帮到你,更多思乡诗:http://www.meili999.com/zt/13535/.

从古诗词中分别找出一首送别的、思乡的诗

送别诗《赠汪伦》思乡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年代: 唐 作者: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分类标签:送别诗 友情诗 小学作品赏析【注释】: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1]汪伦:桃花潭附近居民。

[2]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

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年代: 唐 作者: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类标签:重阳节 思乡诗 唐诗三百首 小学作品赏析[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

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

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

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

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

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

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

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

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

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

古诗词中关于水的意象有哪些含义?

大问题啊,说说原始意向出处吧和最经典的名句。

时间:《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例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二万物载体:《道德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例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思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五:美好的景物。

水的形态多样,在诗文中比较多见。

意向非常丰富。

古诗词中书写忧国思乡的名句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昼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

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怎能回到故乡去呢?青年时代 ,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

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

谁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

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

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

末句点明时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

诗句把“一 ”“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有关竹子意象的诗歌

在描写景物时可以用;在抒发感叹时可以用;在总结文章中心思想时可以用。

托物言志{借某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借物喻人{借某种事物来赞美一些人}。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多读多记,理解意思,才能不落不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种地步。

例如一篇网上作文: 北方。

冬日。

弦月。

霓虹。

第一场雪开始飘散。

一个人坐在一帘雪雾的背后,听雪落的声音。

飘坠的枯叶很快被积雪掩盖,如同一粒微尘瞬间消失,随同我的记忆,一起沉沦。

似乎每一年的冬天都是这样度过,蜷缩在自己温暖的小屋,点一盏袅袅的灯,听着音乐,啜着热气腾腾的茶,读着喜欢的书,看着窗外滑过的风霜雨雪,一年一年,周而复始。

我愿就这样栖息在自己的城堡中,静静地看岁月年华,如水流逝。

不知岁月的痕迹,是否已挂上了我的脸,是否已刻在了我的心头。

我知道终有一天,我的眼睛不再如雪花般清澈。

多年后的一场大雪,是否会记取当年那个雪幕后的女子,曾经的过往,如雪的心事。

抬眼望路上的行人,个个脚步匆匆。

冬至还未到,此刻的寒冷尚不算刺骨,想必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路上,看那些将落未落的残叶飘摇欲坠,会感到稍许的凄凉,会顿觉家的温暖,会不由自主加快了脚步。

又想起了那句古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想到这,便不由得想笑,不是笑别人,而是自己。

终日坐在屋中胡思乱想,真实与虚幻已模糊得分辨不清,许多情景明明从未经历过,也永难实现,却又不可名状地熟悉与惊悸。

仿若心中生出了翅膀,穿越时空,飘飘荡荡,替我飞过了一程又一程。

原来想象也可以如此真实,也可以如此荒唐。

忽然想起多年前的一首老歌:把情感收藏起来,让回忆留下空白,忘了曾经拥有的过去,永远永远不再说爱……喜欢这些淳淳的老歌,只言片语便解尽所有的忧愁。

当年飘渺的诺言,能实现的会有几句?不得而知,也无力证明。

只是知道它再也带不来丝毫的兴奋或是晕眩,便如夜空中绽放的烟花,美丽属于她只有一瞬,狂风吹散,繁华落幕,一切归于空无。

月色雪影摇窗而入,洒在窗畔桌前,洒上我的额头,沁润我的灵魂。

指尖再度飞舞,倾诉她的寂寞。

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只是这样的游戏规则无常,这样的梦,看得到彼岸,却无法泅渡。

这场戏很精彩,该上演的时候上演,该落幕的时候落幕。

这场游戏很无奈,从清晰到模糊,从春花到秋露。

如风一缕,雪一幕,随意沉浮,不知方向如何,不知终点何处。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让我叹息不已,原来一切注定匆匆,穷我一生,也无法追逐。

诗,文学领域中一朵永不凋零的花,一颗华彩四射的瑰宝。

她有着耐人寻味又绮丽独特的风格——诗的洒脱,诗的含蓄,诗的飘逸,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婉约……诗是文学的精华,是生活的缩影。

诗言志。

因诗本身 重在反映诗人的品格、志向,则诗的品位更取决于诗所言志的价值。

无论是曹操的《短歌行》,还是陆游的《书愤》,或是反映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而广泛招揽人才的心情,或表达作者重新立誓报国的情感。

无怪乎朱自清先生誉“诗言志”为我们诗坛“开山的纲领”。

诗缘情而绮靡,诗常寄深情于诗境,正所谓“诗以情为主,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无论是杜甫的《登高》还是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前者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的复杂感情,后者表明了诗人开风气之先的乐观思想。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诗的本职应在抒情”。

读诗,常人皆爱之。

而读诗重在悟诗,惟有用心去品味,用情去感受,才能真正悟出超凡脱俗的诗韵! 我心目中的春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始.从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一年又一年这样周而复始,始而复周的重复着,重复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每当挨到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冬,我都会想起这句话,急切盼望春天的到来. 我爱春天.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也越发变得葱绿了,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远处看时感觉嫩绿嫩绿的,而走到近处时,却看不出一点儿绿.这大概就是韩愈所说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吧! 我爱春天.春天代表着绿色,绿色却又代表着生机与活力,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春天的来临. 我爱春天.当淅沥沥的春雨从天而降时,我总有一种浑身舒畅的感觉.特别是春雨过后,空气清新得很,彩虹也随之绽开笑脸.我国民间有关于晴雨预测的农谚,象"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 "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有大收"等.也有关于春雨的诗句.比如宋代诗人黄庭坚的 中的"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一年之计在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作为四季的开始,必然会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要想写出带有诗句的好文章,必须要:一、 精选,古诗积累中的精华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

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但我们发现,在“厚积”的过程中,尤其在新课程大力倡导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许多老师开始一股脑地把好词佳句、名段名...

高中必读的古诗词有哪些?

最近下了唐诗和宋词在电脑里,看书累了,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来读一会儿,觉得非常适意。

我所能体会到的汉语言的美妙和精巧,古人伟大的智慧,让我深深地为之叹服,甚至让我获得心灵上极大的满足和充实感。

人们经常说演而优则唱,我是读着读着心里便开始手舞足蹈起来,想着自己也许也能凑合写上一两句诗呢。

于是回忆了一遍高中老师所教的诗词平仄用韵等规则,又在网上找了一些写法注意点,便照着格式开始写诗。

一句诗,平日里不觉有什么,可真正自己写的时候才发现实在是不易。

意向的选择,平仄的对应,韵脚的限制,整体的把握,遣词的优美,再加上自己实在语言贫乏,于写法尚未通半成,种种因素导致往往一句诗便要想上十几分钟,一首词写完,已是脑汁绞尽,精疲力竭。

真不知古人那些千古流传、一针见血的名句是如何成就,曹植又是怎样天赋过人才能七步成诗。

往往写完后一遍遍读自己的词,越加能体会到遣词造句的不当之处。

非常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刚刚读唐诗宋词,李白有“云想衣裳花想容”,唐惟演有“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范仲淹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不知何处想来!总觉得古人能够自然而然地便成佳句,而我却如何也连不成一句意思完整切语意优美用词恳切的诗来。

现在可是能理解香菱学诗的痴劲了,不但不觉疲倦,反而自得其乐。

果然掌控语言的能力都使人心醉呢,兴趣使然学起来也丝毫不觉枯燥无味。

总之会一直继续下去,也算是一个兴趣吧。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是唐朝后期李后主写的一首词,词中表达了词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读了这些词句后,总是感叹古人的伟大。

现代人物质条件太好了,所以他们写不出这么好的诗词佳句了。

我爱读古诗词,我为古人的绝句所折服,读了之后,只觉得满口生香。

恨不得自己立时也能写出好诗词来。

唉,那是不可能的呀。

我爱古诗词,可并不是为了卖弄,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气质,丰富自己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它能给我的生活带来快乐呀。

李煜在他的《浪淘沙·窗外雨潺潺》有一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他不想在凭栏处想到已经失去的家国,是因为那里包含了无限的悲伤。

可我,却期待一份独自凭栏的悠闲,看栏下悠悠绿意,想心中古诗词带来的爱与美的缱绻。

我喜欢阅读古诗词,然而古诗词是何其多,不是我所能全部读完的。

拿起笔,写一写我所喜爱的三位诗人、词人,只为了心底那方柔软的触动。

自古流传着“唐宋八大家”、“苏门三父子”之类的名号。

而我却想写的是“文坛三李”,没有人告诉我说这三个人是谁,只是我自己喜欢着他们,便有点自作主张地为他们命名了。

李商隐,李煜还有李清照。

比起宋词我不太喜欢唐诗,所以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诗人。

而李商隐绝对是个例外。

我并不觉得他的成就有多么的高,虽然后世有小“李杜”的称号,毕竟前面还是有个小字,自然是无法逾越前人了。

然而在读他的诗的时候,心和感觉告诉我说:人不伟大,但他的诗你必须喜欢。

我相信感觉。

我没有读过他的全部的诗,但也许说到底就是那么几句诗彻底征服了我。

不禁有点顶礼膜拜的味道。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

” 读他的诗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沉醉其中,发现其绝美的意境,爱情在他的眼里是无比美好的,他用了最能表达完全的字和词。

读完之后也让人不禁产生一种对爱情的浓浓向往。

尽管中国文学史上爱情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我还是觉得李商隐对爱情的描写是犹其经典的。

他用尽了繁华,也用尽了沧桑;写尽了喜和乐,也写尽了悲和苦。

爱恨情仇在作者看来就是人生的全部,而这全部也让作者用笔写得淋漓尽致了。

相信每一字每一词的写出都是和作者彼时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的。

他快乐于是他勾勒世间的美好;他沮丧于是他释放心中无尽的积郁,这些感情他都用他的诗来展示给世人,他傲然地说,我就是我,爱就爱了,恨也恨了。

人间的纷纷扰扰我写尽了! 看中国几千年来的文人,命运大都是悲惨的。

李商隐也没有逃掉这种好像是宿命的结局。

他喜欢在青楼里寻找诗情,他要让世人记住他还有风流才子的浪名,虚虚实实,那时的社会能给他什么,纵使他的才情足以啸傲天下?他在愕然

《繁星,春水》摘抄加点评

繁星春水》① 摘抄: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一般的一瞥么? 点评:冰心老人用鸟儿飞去匆匆和落红满地的情景来与生命做比较,她猜想生命会不会和她在世界中看到的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侧面冰心老人可能是在为某人叹息她(他)的生命是如此狼狈,为她(他)婉惜吧! 《繁星春水》② 摘抄: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点评: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虽然展现在每个人面前的花朵都那样娇艳美丽,但是又有谁会知道在她们美丽的背后有着她们无限的努力,而有的人,面对困难就会退缩,再回到诗中看一看明艳的花,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学习她们奋斗的精神,她们坎坷的过去。

《繁星春水》③ 摘抄: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点评:从芽儿,花儿、果儿对青年的“告白”中,不仅可以看到芽儿、花儿、果儿对青年的期望、渴望;从芽儿、花儿、果儿的话中,还可以侧面看出芽儿、花儿、果儿的平时生活怎样的,通常它们都默默地去奉献自己。

《繁星春水》④ 摘抄: 阳光空进石隙里, 和极小的刺果说: “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 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 树干儿穿出来了, 坚固的盘石, 裂成两半了。

点评:在第二句中作者(冰心老先生)以极小的刺果为主人公,后来刺果借助阳光的力量伴随着自己的信心解放了自己的幽囚;因为借助阳光的力量和坚定胜利的信力,刺果最终穿出来了,坚固的岩石(盘石)被裂成两半了。

本篇这首诗中写出刺果坚定的信念,欲话说得好正定胜邪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关于思乡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