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表达“周济天下”的文言文



最著名的就是《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①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最著名的就是《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①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③,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④,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注释】①河内:指黄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阳、济源、博爱一带,当时是魏国的领土。②河东:指黄河以东的今山西省西南部,当时是魏国的领土。③兵:兵器。④数罟(Shuò gǔ):密网。洿(wū)池:大池。⑤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⑥莩(piǎo):饿死的人。

上面的是古文

诗词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拉

八月秋高风怒号①,卷我屋上三重茅②。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③,下者飘转沉塘坳④。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⑤。公然抱茅入竹去⑥,唇焦口燥呼不得⑦,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⑧,秋天漠漠向昏黑⑨。布衾多年冷似铁⑩,娇儿恶卧踏里裂(11)。床头屋漏无干处(12),雨脚如麻未断绝(13)。自经丧乱少睡眠(14),长夜沾湿何由彻(15)! 安得广厦千万间(1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7),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18),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

作品注释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3)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 长:高 (4)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6)入竹去:走进竹林。竹,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10)布衾(qīn):棉被。 (11)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6)安得:如何能得到。 ( 17 ) 广厦 :宽敞的大屋 (18)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蔽、掩护。 (19)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0)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1)见(xiàn):同“现”,出现。[3]

作品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间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4]

这两个是最经典的了,够用了吧

古诗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的是两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代表作是诗经和战国后期的楚辞。

两汉的汉乐府诗,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和《孔雀东南飞.魏晋时期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还有“竹林七贤”。

代表作有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鲍照等。

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初唐四杰”,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

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崇尚险怪,以散文手法作诗。

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

中晚唐之交出现的“诗鬼”李贺,其诗冷艳深幽,恢奇诡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

杜牧擅七绝,咏史怀古、抒情写景,无不清新俊逸,风姿绝代。

李商隐工七律,风格深情绵邈,绮丽婉曲,尤其是“无题”诗,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沉博绝丽,独擅胜场。

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学李商隐,号西昆体。

王禹俘、梅尧臣、苏舜钦等反对西昆体,反对只讲声律辞藻与缺乏社会内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

即苏轼和苏轼,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

到宋末,有文天祥、汪元量。

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

元代出现了散曲。

前期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代表作。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实内容,但接着兴起以朝廷辅弼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

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

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继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

稍后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

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

钱谦益、吴伟业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

王士祯提倡“神韵”说,成为当时诗坛领袖。

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

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

中唐之后文人填词者渐多,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在作诗之余间或作词。

晚唐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他确立了词体规范,开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

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

西蜀韦庄名列花间,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以清丽疏朗见长。

南唐冯延巳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语)。

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以词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真实性情,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不事雕饰,缘情而行,语言朴素自然而又流转如珠,王国维评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土大夫之词。

” 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宋初词家如晏殊、欧阳修等,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词风,写的多半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范仲淹词中的某些词作开始呈现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风格,给宋初时期的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期的柳永对宋词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创制并写作了大量的慢词,以写相思旅愁见长,多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语言俚俗,富于平民色彩,产生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

词至苏轼而又一变,苏轼打破诗词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

李煜有哪些诗词,不要解释

李煜在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

书画 他能书善画,对其书法:陶谷《清异录》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对其的画,宋代郭若虚的《图书见闻志》曰:“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

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

惜无书画传世于后。

词 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

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 如《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

刬袜下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还有一类是在宋朝的压力下感受到无力摆脱的命运时所流露的沉重哀愁, 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此最后一句乃是针对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道:“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

王氏认为此评乃扬温、韦,抑后主。

而学术界亦有观点认为,周济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词句的工整对仗等修饰方面不如温庭筠、韦庄,然而在词作的生动和流畅度方面,则前者显然更为生机勃发,浑然天成,“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圣”。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

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

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

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

《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

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 “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

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

” (《渌水亭杂说》) 李煜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四十四首。

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他的旧臣说他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

《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

《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

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似不少。

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

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

詹安...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尝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词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丑奴儿① 书博山道中壁② 【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④ 欲说还休, 却道新凉好个秋。

【注释】 ①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 【品评】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

上片说 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

求人间词话 2则 翻译

《人间词话》八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注释:①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②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③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④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译文:境界有大小之分,但是不能据此来区分它的高低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为什么就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呢?“宝帘闲挂小银钩”,为什么就不如“雾失楼台,月迷津度”呢?简评:境界的大与小,是不同的生活情趣的反映,它们能够带给我们不同的关于生活的美的享受,虽然因境界的大小不同而诗词本身的特质也各有其不同,但它们在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体验与享受这点上,是一致的。

因此,不能以高低优劣来评价,只是说它们有大有小。

王国维先生在文论中所举例证就是要说明这点。

《人间词话》一五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注释:①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晚号止庵,清词人。

其《介存斋论词杂著》:“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

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飞卿,严妆也。

端己,淡妆也。

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②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③《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④ 温庭筠有词集《金荃词》,韦庄有词集《浣花词》。

译文:词到了李煜哪里眼界才开始扩大,于是感慨变得更为深刻,使词从此从伶工之歌变为士大夫之词。

周济认为李煜的词不如温庭筠和韦庄,真是颠倒黑白。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温庭筠和韦庄的词哪有这样的气象呢?简评:本条文论是王国维先生盛赞李后主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地位。

李煜的词摆脱了五代以来常写闺怨的狭窄境界,抒发出了自己沉重的亡国之恨,感慨万千。

可以说,李煜使词的格调又提升了一大步,为以后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王国维先生对周济的评价存在误解。

周济的本意是说后主的词如同绝美的女子,纵然没有任何修饰,美人的光华也依旧不减,是夸赞后主的词浑然天成。

历史上的谭姓名人

谭纶(1520-1577) 字子理,号二华。

宜黄人。

杰出的军事家、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谭纶自幼饱览诗书,性格沉稳,有雄才大略。

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次年登进士第。

二十七年,授南京礼部主事。

不久,补兵部郎中。

时有倭寇逼近南京城下,官员惊慌失措,将士“怯懦不前”。

谭纶请命募壮士五百,击退倭贼,以能用兵闻于朝廷。

二十九年,浙江倭犯猖獗,谭纶受命台州知府。

他募乡兵千人,“教以荆楚剑法及方圆行阵”,严格训练,成为劲旅。

三十六年五月,倭寇侵扰台州一带,谭纶率兵大挫倭犯。

三十七年四月,倭寇再次聚集数万人窜扰台、温、福、泉、漳等州,谭纶亲率精兵与寇大战。

三战三捷,军威大振。

升浙江按察司副使,巡视海道,转右参政使,兼治兵事。

此时,他与浙江佥都司、参将戚继光、浙江总兵官俞大猷等联合,转战于浙江沿海,屡战皆捷,至嘉靖四十年,浙江倭患得以平息。

谭纶改任福建参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又在广东、福建沿海大肆劫掠。

三月倭陷兴化,朝廷命谭纶为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提督福建军务。

谭纶日夜兼程,急赴平海卫。

命浙江副总兵官戚继光火速从广东、江西一带回闽;令福建总兵官俞大猷,整饬营内,疏通河道,扼守海口,断敌退路;着广东总兵官刘显速率军驰赴兴化,对倭寇实行重围。

四月上旬,各路进剿军先后入闽。

谭纶召俞、戚、刘商讨破敌之策,自任总指挥,戚继光率中路军直捣倭贼大本营平海卫,刘显率左路军侧翼迂回,俞大猷率水师为右路,断敌退路。

各路军分头进击,一举歼敌2200余人,解救被掳男女3000余人,随即收复兴化城。

以军功升右副都御史。

次年二月,2万余倭寇又围攻仙游等地,谭纶亲率戚继光部驰援,攻下仙游,斩敌千余,又追歼逃倭数千名,残余倭寇抢夺渔舟入海逃遁。

谭纶迁陕西督抚。

四十四年十二月,改调四川。

不久,即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

隆庆元年(1567),以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与戚继光共同负责练兵。

自居庸关至山海关,修筑边墙2000余里,构筑御敌台3000座,造战车700乘,佛郎机(大炮)5000架,使京师东、北沿边防御得到大大加强,敌不敢犯。

隆庆六年七月,升任兵部尚书,兼理京中军务。

万历元年(1573)加太子少保衔。

五年四月,卒于任上,赠太子太保,谥“襄敏”。

著有《谭襄敏公奏议》、《睹物寓武》等。

谭纶主持兵事近30年,抗倭、戍边,屡建奇功,与戚继光齐名,号称“谭戚”。

他善于用人。

戚继光、俞大猷、刘显、李梁、李超、陈其可、胡守仁等一大批战将均得到其重用,被史家称为“善任俞戚而建大勋”者。

此外,他任浙江台州知府回乡时,带回海盐腔戏班,教习本地艺人,并将弋阳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黄腔”。

汤显祖对宜黄腔极为欣赏,其著名的《临川四梦》,均由宜黄艺人首次演出以至流传。

宜黄腔后经艺人不断探索和改进,不仅在省内广泛流行,在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四川、陕西、广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流传。

一些曲调还融入京剧 谭峭,字景升,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学者。

泉州(今属福建)人。

幼而聪慧,博闻强记。

及长辞家出游,足迹遍及天下名山,后随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

后入南岳衡山修炼,炼丹成,又隐居青城山。

谭峭的《化书》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传奇与史实: 谭峭之父谭洙,官为国子司业,他希望谭峭熟读儒经,将来能应科举。

而谭峭则自幼爱好黄老诸子及列仙传记,立志修道学仙。

一日辞父出游终南山,父以终南山近京都,许之。

而谭峭出去后,从终南山,到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越走越远,不再回家。

其父驰书责之,谭峭复信说:“茅君昔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

”父知其求道心坚,亦无可奈何;而心常念之,每遣家童寻访,并寄以衣物钱帛。

峭一无所留,衣物赠与贫家,钱帛置于酒肆。

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

寒暑无侵,夏日穿皮衣,冬日着单衫,或整日卧于霜雪之中,人以为已死,视之,呼吸如故。

后居南岳,炼丹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并能隐形变化,乃入青城山不复出。

思想与著述: 谭峭著有《化书》,相传南唐大臣宗齐丘盗此书为己作,故又名《齐丘子》,后人知其原委,改复原 名,称《谭子化书》。

全书共分六卷一百一十篇。

《化书》以阐述道教“其道无穷”的变化为宗旨,书中从许多具体的事例论证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着,由此, 谭峭认为世界起源于“虚”。

道是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然后再由“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于是万物复归于“虚”。

道即是“虚实相通”的精神境界,修道者经常保持此境界,就可以“无生死”,达到神化。

主张无生死、黜是非、齐昏暗、忘祸福,泯灭一切事物的差别,达到“大同”。

他还同情劳苦大众,主张“均食”而致太平,期望出现一个无亲疏、无爱恶的理想王国——“太和”社会。

是对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等思想的进异步发挥。

谭晓 (生卒年不详 )。

字镜川,明嘉靖时人。

世居常熟湖乡...

温庭筠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啊

温庭筠 【人物介绍】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

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温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

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

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

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

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诗词兼工,多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

温集旧注断为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

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O1年)。

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

以温庭筠生干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动好学,苦心砚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

《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

《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

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中第。

今可考见者,温庭给开成四年(839年)年将40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

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

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

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被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

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

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雩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

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呆在家里,不得而知。

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

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

到55岁那年,温庭筠又去应试。

在这之前曾几次应试,每次都名落孙山。

这次应试,是大中九年(855年),沈询主春闱,温庭筠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

搅扰场屋的原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

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搅扰场屋。

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

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

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6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事,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

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陶的忙。

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

当时唐宣宗喜欢歌《菩萨蛮》,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陶大为不满。

温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学。

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玉条脱”对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

令狐陶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

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陶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陶无学。

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

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

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

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随州随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

后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56岁。

在襄阳,温庭筠与皮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

在襄阳呆了几年时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61岁了,62岁那年冬回又到了淮南。

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减、令狐高等蒲饮狎昵。

当时令狐陶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

后来,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

他将此诉于令狐陶,令狐陶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

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说他品行怎么坏。

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

63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

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

柳永是文人词中什么派的代表人物

婉约派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望江南》的作者温庭筠 是男的还是女的?

男的 温庭筠简介: 温庭筠(yún)(约812 -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

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监(jiàn)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有《花间集》遗存。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

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

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

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

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

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

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

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文学成就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

温庭筠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

飞卿下语镇纸,端己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

”又载张惠言语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

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

”“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

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

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

”刘熙载《艺概》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

”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确是非常重要的。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

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

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

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为《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现存诗310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以及清曾益等人的《温飞卿诗集笺注》;现存词有王国维所辑的《金荃词》收70首,林大春汇集《唐五代词》录70首。

温庭筠词惟题材偏窄,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

代表词作有《望江南》二首、《菩萨蛮》十四首、《更漏子》六首、《酒泉子》四首、《杨柳枝》、《南歌子》、《河渎神》、《诉衷情》等。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

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

可惜几乎全部亡佚,仅《乾巽子》部分文句在《太平广记》里尚有所引录,现在无从探知其详。

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

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中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

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现在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

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

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花间提壶方大厨打野食是什么意思?

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10卷),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其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

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

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

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

其余词人,多蹈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

但鹿虔扆、欧阳炯、孙光宪也有一些较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晚唐五代词派发展:晚唐五代词(一)“温韦”与“花间词人”温庭筠,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作家,存世约七十首。

题材狭窄,以绮闺阁为主,开词为艳科的先河。

风格绮丽婉约。

韦庄,由唐入蜀为相,是后蜀词人中成就最高者。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

”二人之《菩萨蛮》可证。

花间词人:因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而得名,共十卷,收词五百,词人十八家,以蜀人或游宦蜀地者居多。

推温庭筠为鼻祖。

内容多男欢女爱、离别相思等,风格浓艳香软。

欧阳炯《花间集·序》:“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

”(二)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人冯延巳,字正中存词九十多首,为五代词人之最。

其词以男女之情、离别相思为主,然已去掉了许多香艳,往往通过情景表现人物的心境。

有《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李璟,存词四首。

较冯延巳更庄重,忧患意识更强。

著名的有《浣溪纱》(细雨梦回鸡塞远)。

李煜,李璟第六子,不幸而为皇帝。

青少年时代及在位后十五年,富贵荣华(975);宋破金陵,为俘,有《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写道:“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赵匡胤认为李煜合该作“翰林学士”,对他教仁慈,赵光义赐牵机药而死。

其词在词史上的地位:1、后期词由前期的艳情而至家国之痛、人生感慨。

且用艺术化、形象化的手法表达出来。

2、由含蓄婉媚而至直抒胸臆,突破了词的抒写内容,拓宽了词境。

3、风格清丽典雅。

王国维:词至后主而眼光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阅读书目:张璋、黄畲 《全唐五代词》(2500首,170人)黄进德 《唐五代词选》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李一氓 《花间集校》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王重民 《敦煌曲子词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表达“周济天下”的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