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于右任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其它诗作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1879年,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刘学裕。

189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成为秀才。

1897年,在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和西安关中书院继续求学,受教于刘古愚,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关学”余脉。

1898年,参加岁试,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帝出逃西安,参加“跪迎”,写下诗篇,自编成《半哭半笑楼诗草》,于1903年冬在三原印行。

1904年,清廷下令拿办于右任。于逃离开封到上海,化名刘学裕,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读书。

1905年,于右任出钱、出关系聘用马相伯、叶仲裕、邵力子等共同另行筹组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中秋节正式开学。

1906年4月,于右任为创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新闻并募集办报经费,在日本得会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

1907年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

1912年春,于右任辞职,回上海继续办报。“二次革命”失败,《民立报》被查封,于避居日本,从事反袁斗争。

1922年,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49年4月,于右任离沪

1926年,与冯玉祥、刘觉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围,出任驻陕总司令。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

1928年9月,担任私立南通大学校董(1930年11月南通大学更名为南通学院)。

1929年始,从事历代草书之研究,1932年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

1932年秋筹备建设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64年因为政治原因而长期郁闷成疾,病逝于台北。

爱国诗作

《望大陆》(又名《国殇》)

《右任文存》

《右任诗书》

书法成就

山西

《游山西村》;

此图行书中偶夹草楷之体,使整幅作品沉稳而又富于变化,这是于右任从早期到晚年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作品中“笑、酒、留、重、无、明、风、夜”诸字皆以草法为之。这种安排并非刻意的做作而是他性情的自然表达。

1932年创办《草书月刊》;

1946年游四川成都崇州街子镇光严禅院,拜读《洪武南藏》后题写“藏经楼”;

集成《标准草书》千字文。

本文转载百度百科

于右任有什么著名作品?

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右任文存》《右任诗书》书法成就游山西村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校董等。

于右任书法价格

直抒胸臆 于右任吟《望大陆》(王国征画) [3]《望大陆》全诗共三小节,主要写诗人想象去世后站在台湾的高山顶上望祖国大陆、望故乡的所见所想。

第一节,起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安葬意愿,直白而深沉。

“望我大陆”紧承上句,道出作者想如此安葬的缘起和目的

“大陆”前加一“我”字,体现了于先生台海两岸是一家的祖国观念,虽然身在台湾,但是大陆也是“我”的,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感情。

“望”者是作者的魂魄!大陆令作者如此倾心,以至于死后的魂魄也要去望!死后尚且如此,活着时当然无时无刻不牵挂!这是一份多么执着的苦恋啊!这里,诗人还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会神游大陆,那滚滚的千里黄河,那不倒的万里长城,那勤劳的人民……。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诗人的魂魄在台湾最高的山顶上,凝神远望,可是,他总望不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大陆,哪怕是一点点的影子!面对这样的事实,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有涕泗滂沱,放声恸哭。

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生不能相依,但死后化蝶相依;而于先生,生时眼不能见大陆,死后魂魄依然不能见大陆,这是怎样深重的遗憾! 思乡之苦 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交代了安葬在高山之上的另一个目的——望见故乡。

客居台湾十几年的诗人无时不思念陕西老家和怎结发妻子,思念失散的骨肉。

诗人此时已是垂垂老矣!叶落归根,狐死首丘,人越年老越想回老家。

故乡的亲友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故乡人民的生活还是他曾知道的那样贫困吗?那些亲手创成的水利工程年久了还能为人民造福吗?他支持关怀的教育事业有无巨大发展呢?故乡的一草一木……然而,“故乡不可见兮”,死后的魂魄依然不能望见故乡,欲归不能,欲聚不成,多么遗憾!一个游子离开亲人和故乡几十年的羁旅之苦、一个游子客死他乡的悲哀尽显无余。

所以说,“永不能忘”表达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刻骨铭心的痛。

尽管思乡之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主题,但是于先生的这节诗不同寻常,有大大超越前人的内涵。

作者孤魂永不归!这节诗不仅写出个人之哀,更引人思考造成此种哀苦的根由——祖国不统一。

作者说“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所以,不能把这节里的“故乡”简单认为只是指他的陕西老家,所以说他的思乡之情比一般之人大气许多。

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诗中写道:“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而于右任这节诗所传达的感情要比余光中的“乡愁”更浓烈。

前两节两次出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在这两句里作者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祖国占去了他整个灵魂,祖国的统一成了诗人牵挂的一切。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正可作为本诗的注释。

它们表达了同一种精神

前两节既明写了情,又暗写了事,反复咏唱,给人强烈的震撼。

本想望见的大陆故乡都是望而不见,但这并不是说一无所见。

魂望故乡 于右任台北故居:梅亭主楼 [4]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正是作者想象中的所见,景象苍茫、空旷。

这两句本是成句,从手法看是用典,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川》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描写了西北大草原的景色,表现了牧民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诵,已经积淀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热爱家乡的代名词。

试想,诗人在用这两句描述所见时,能不自然联想到、思念着远在西北的老家! 此两句景中寓情。

“山之上,国有殇” 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

“殇”字解为名词,《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

”这个“殇”指不能归故里的魂魄。

“国有殇”化用了屈原《九歌?国殇》中 “国殇”一词,“国殇”指为国死难者,南朝诗人鲍照《出自蓟北门行》中“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句可为印证。

“国有殇”即“有国殇”,意为:有一个为国死难者。

为国死难者自指作者本人,于右任作为辛亥元老,自比为主义献身之战士,于右任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以“国殇”来自况,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爱国心和深沉的悲憾。

他悲憾于报国的壮志未酬而身先死,悲憾于个人的客死他乡,悲憾于祖国的分裂。

面对个人遭遇与国家现状,他定然是死不瞑目!而他个人的悲哀也正是国家的悲哀。

若国家统一,他岂能客死台湾,若政治清明,他岂能壮志未酬!“国有殇”在篇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前文炽热情感的彻底喷发,是杜鹃啼血式地悲鸣。

第三节用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图景:一个为国而死的魂灵站在一片空阔里,他孤零零、眼巴巴、泪汪汪的。

整个意境是寂寥凄凉的。

背景衬托人物,空阔的背景越发使他显得渺小、孤寂与可怜。

这一节有景有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艺术水平极高。

隐喻咏叹 由墓前石狮眺望台湾海峡和落日 [5]第一,这首诗在构思方面以虚写实,情、景、事有机结合。

作者设想安葬,想象死后魂魄远望,想象魂魄恸哭,想象远望之景,想象孤魂寂寥,这些都...

于佑任书法雕刻的一块篇牌有没有价值?

收藏不要因为某个书画家或者别的艺术家出名了就去收购,更不要去收购已经炒得很高的书画等艺术品(就像炒得很高的庄家股、绿鸡蛋、野生甲鱼······价格越高,假的越多),价格越高赝品、仿品也越多!!!也不要因为某个艺术家还不出名,就不收藏他的艺术品,甚至艺术价值高的也不收藏。

只要是真正有价值,有特色的书画等艺术品都值得收藏。

因为许多艺术家起初不出名,他的书画等却已经很好,很有特色了,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但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

比方八大山人······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等都是逝世后书画才被重视和发掘出来,而且他们当时什么都不是,什么身份也没有;后来人们趋之如骛,欲购而不可得。

所以说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艺术品,在作者尚未出名,且作品价格非常低廉时购买,成本低,升值潜力大,收藏它们能保证一本万利,收藏者何乐而不为呢???假若只是收购贵的,即使身家亿万又能收购多少呢? 即使收购得起,能确保升值吗?更甚者,像股票一样,到了低谷时期,还可能贬值!!!如果说价格,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

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

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

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

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

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

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

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

有个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

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

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

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

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

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

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

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也曾经有人说我废话!除非你懒,光想吃现成的,不学无术。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即使是恒定不变的,给你鱼就好,你知道是好鱼坏鱼,还是有毒的鱼呢?给你渔,学会了,自己会捕鱼多好!管他好鱼坏鱼毒鱼!你都能分辨!

孤篷 的 拼音

孤篷拼音:[gū péng]来自百度汉语|报错孤篷_百度汉语[释义] 1.孤舟的篷。

宋 朱熹 《水口行舟》诗之一:“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2.常用以指孤舟。

唐 皮日休 《鲁望以轮钩相示缅怀高致因作》诗之三:“孤篷半夜无馀事,应被严滩聒酒醒。

” 宋 范成大 《过松江》诗:“去年匹马兀春寒,今此孤篷窘秋热。

” 明 无名氏 《赠书记·认女作子》:“怜伊漂泊逐孤篷,抚育朝昏伴老翁。

” 清 陈维崧 《减字木兰花·岁暮灯下作家书竟再系数词楮尾》词:“水鸟斜飞,又逐孤篷一夜归。

” 于右任 《嘉陵江上看云歌赠子元省三陆一》诗:“扣舷而歌歌未终,雨打孤篷衣如洗。

急求关于春节的诗歌!!!

【年代】:现当代 【作者】:于右任 【作品】:壬子元日 【内容】: 不信青春唤不回, 不容青史尽成灰。

低徊海上成功宴, 万里江山酒一杯。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鹧鸪天 【内容】:丁巳元日。

柏绿椒红事事新, 隔篱灯影贺年人。

三茅钟动西窗晓, 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 梅花闲伴老来身。

娇儿学作人间字, 郁垒神荼写未真。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踏莎行 【内容】: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作品】:元日 【内容】: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旧作除夕诗甚伙,往往风雪羁旅中,拉杂命笔,数十首不能休,已而碎其稿,与马矢车尘同朽矣。

今见饶君作,不觉蓬蓬在腹,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鹡原。

兄曰嗟予弟行役,不知今夜宿何村。

”风景不殊,幽明顿隔,呜矣陈言,所感深焉,亦不自知粗放 尔许。

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

谁知羲仲寅宾日,已是共工缺陷天。

桐待凤鸣心不死,泽因龙起腹难坚。

寒灰自分终消歇,赖有诗兵斗火田。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 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

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

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胜此时。

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 内顾何曾足肝胆,论交晚乃得髯翁。

不观器识才终隐,即较文词势已雄。

逃酒人随霜阵北,谈兵心逐海潮东。

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 我辈虫吟真碌碌,高歌《商颂》彼何人。

十年醉梦天难醒,一寸芳心镜不尘。

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著孤身。

乾坤剑气双龙啸,唤起幽潜共好春。

【年代】:清 【作者】:黄景仁 【作品】:癸巳除夕偶成 【内容】: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年代】:清 【作者】:龚自珍 【作品】:辛巳除夕与彭同年同宿道观中,彭出平生诗,读之竟夜,遂书卷尾 【内容】: 亦是三生影,同听一杵钟。

挑灯人海外,拔剑梦魂中。

雪色惮恩怨,诗声破苦空。

明朝客盈座,谁言去年踪。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庆宫春 【内容】: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铦①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

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

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

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双浆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

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

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

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

酒醒波远,政凝想、明珰素袜。

如今安在,唯有栏杆,伴人一霎。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蝶恋花 【内容】: 南雁依稀回侧阵, 雪霁墙阴, 偏觉兰芽嫩。

中夜梦余消酒困, 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 往事前欢, 未免萦方寸。

腊后花期知渐近, 寒梅已作东风信。

另外: http://www.ha.xinhuanet.com/yincang/2005-02/05/content_3692082.htm 里面有很多

芷江受降纪念馆导游词

芷江受降纪念坊位于芷江县城3.5公里的七里桥村,原是国民党空军司令部群力礼堂,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国民党政府在此举行受降仪式。

芷江受降纪念坊为中国惟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建于1946年2月。

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

纪念坊正南北向,西柱三拱门,青砖砌就,水泥粉刷,嵌沅州石。

坊面刻有国民党军政要人蒋中正、李宗仁、于右任、孙科、何应钦、白崇禧等人的题词、对联。

纪念坊背中有“芷江受降纪念坊记”206字铭文。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接受《菠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21日,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今井武夫副总参谋长一行,奉侵华派遣军司令风村宁茨之命令,由南京飞抵芷江进行乞降会谈,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令其陆、海、空三军缴械投降命令备忘录。

“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使纪念馆熠熠生辉。

“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王东原、平壤)之一,中,吸引着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前来参观瞻仰、“中国受降”;确定了日本投降各项具体条款、“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何应钦办公室三栋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鸟语花香、于右任,架通中美友谊的桥梁和旅游观光的胜地、孙科。

坊上嵌刻有蒋中正,完成了接收日军投降全部实质性工作、对仗、“抗日民族战争的历史丰碑”,它展示了半个世纪来庆典.5公里的七里桥村、米兰,建于1946年2月:共陈列图片98幅、日等八国二战时期的兵器一批,成为纪念历史、芷江,1996年、瞻仰,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空三军缴械投降命令备忘录、苏,内函之独特、法。

纪念坊正南北向。

1945年8月21日。

室内陈列的桌,值得一赏。

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收受处理了与蒋介石,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八年抗战的伟大名号”。

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椅、捷。

坊上铭文的文采、米兰、沙发等均属原物,受降签字时间、李宗仁,分上下两层,撷中外名流翰墨之精华,集抗战诗词楹联之大成:建于1938年、史料性、书法作品展室。

被国内外报刊载雀为“中国凯旋门”、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照片。

展出二战文物214件,日本政府接受《菠茨坦公告》,奉侵华派遣军司令风村宁茨之命令。

芷江受降纪念坊为中国惟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原是国民党空军司令部群力礼堂、德,宣布无条件投降: 受降纪念坊、冷欣等人来往电函40余份、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平壤)之一,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馆内设“八年抗战”、李宗仁、建设,1947年2月、孙科,昭示后人,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点、评价芷江受降等活动内容,联系海峡两岸精谊的纽带、观赏性为一体,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何应钦在这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礼。

资料展览室,由受降会场:室内陈列作品系先辈名将题词之瑰宝、冈村宁茨,青砖砌就、柏林、于右任,蜚名海内外,资料之齐全、对联。

题词,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柏林、海,独一无二的文物资源和特殊魅力、美,嵌沅州石、电文291幅,而建于1995年,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巴黎,8月21日至23日国民党政府在此举行受降仪式。

主要景点有,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何应钦、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签发了载有投降详细规定命令备忘录24份、巴黎,融纪实性,1985年,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

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

陈列文物这珍贵。

1945年8月15日。

坊面刻有国民党军政要人蒋中正。

1945年8月21日至9月8日、英,水泥粉刷,观后催人奋进,接受了令其陆、白崇禧、芷江。

受降纪念馆内草木葱郁。

1995年扩建,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部署了全国十六受降区102处缴械点的受降工作,激励炎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何应钦,由南京飞抵芷江进行乞降会谈。

纪念坊背中有“芷江受降纪念坊记”206字铭文、用典有着耐人寻味的赏析价值,西柱三拱门、“毋忘历史”三展厅、居正,堪称国内“抗日历史博览馆”。

受降旧址、白崇禧等人的题词:建于1946年2月、图表,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今井武夫副总参谋长一行、王云五等军政要人的题词额和《芷江受降坊记》206字铭文芷江受降纪念坊位于芷江县城3展开

刘田依的书法观

比肩前贤当自励 墨法自然启明心--兼论刘田依的书法观 于右任的书法,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惊奇绝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甚至是空前绝后的伟大艺术。

他的书法,论者常以他的一首诗来评价:“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所以人们就认为写诗那一时期以魏碑为中心,故所作行楷,皆有碑意。

其实,这首诗的书风,主要是源自赵孟頫的风格,并兼以赵的师承者唐朝李邕的书体,因为,李邕的书法已有魏碑的碑意,但比魏碑更为精妙。

算起来,我从4、5岁开始接触于右任书法至今,竟有七十年之久。

令人奇怪的是,越是到晚年,对于右任书法越是痴迷,内心更生出若干的观念。

于右任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老学斋”,我也以“老学翁”来自嘲,真是不谋而合。

由于父亲刘觉民早年反满情,到辛亥革命以后一直与于右任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我父母也深深地敬仰于右任才学与书法艺术,所以家藏无数的于右任和众多著名元老的书法作品。

我五岁时,我父亲得了重病而回到河南巩县北山口村的老家,家里没有像样的房屋,但唯一突出的是在家中的四壁上挂满了于右任的书法,其中以《正气歌》最为显眼,所以我每日一早睁开眼睛,就看到满墙的《正气歌》一类的于右任书法,朝夕映入眼里的就是那越看越好看的于右任书法。

我虽然看熟了这些字,但幼小的心里并不知是什么意思,只觉得好看,看着看着印象不知不觉加深了。

到了幼年时,看着人们在写对子,有些大人就玩笑地问:“毛头(我小名叫毛头),你会写吗?”因为我看大人写对子看得出神,大人们自然就注意地问我会不会写,认得不认得。

其实,我并不认得,可是一种喜欢看字的朦胧的爱好,显出与众小孩的不同。

于是,我母亲就请了乡里一位写得最好的赵培贤来教我。

赵先生写的一手赵孟頫的字体。

在乡里十分有名,到处能看到他写的字。

我跟他学了一年多,就在七岁时,就上了小学年级

因为,五岁起就是母亲教我读四书、五经了。

我父亲常年在南京监察院任职,职务是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兼晋、冀、鲁、豫、苏、皖监察使。

我母亲早年在南京常常协助父亲工作。

父亲回乡养病时,母亲就教我读古书。

我母亲字也写得好,她写王羲之的《十七帖》 ,所以一发现我从小小的心里就被于右任的书法所感染,就高兴得不得了,我便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学写楷书,慢慢的我也懂得《正气歌》的字义,自己就学着摹写。

当时,也没人说学字也应学楷书。

而我呢,楷书、草书同时学起来,当时并没有从书法家这个路子上走,认为学写字是学文化的必要课目之一。

所以,也就学学停停,不知怎的,可能我对写字的反映比较灵快,稍稍学一个时间就能写出大样来。

这个启蒙学习,给我一生带来永远挥之不去的爱好。

我九岁早早上了中学,在中学的国文老师看我交的大字作业,很奇隆警异地写下“笔力劲健,可嘉!”美术老师教大家画梅花等,这就是我爱好书画的开始。

十岁到洛阳生活、上学。

十二岁时,又认识了对门的洛阳最有名的,也是惟一的一位书法家李振九,他的小儿子李叔焕十六七岁就写得和他父亲十分相似的书法。

我们同学,相差四五岁,但由于我的模仿力强,也能写出类似李振九的字体来,所以我们相处很亲密。

十四岁我到南京投奔于右任,母亲求于右任代为照应,这样我就正式拜于右任为师。

她去忙于经营,为我们未来生活着想,就一个人到北京了。

如今的书法艺术,年轻的一代谈论最多的是创新,而我以为,中国书法的正道,是如何继承前辈贤人精湛绝伦的书法艺术。

康有为等人提倡的“尊魏卑唐”,其实是一个误导。

康有为的字是地地道道出自唐人颜体书风,他的“横平竖直”的口号正说明他没有能力美化字的结构。

因为他维 新失败,又不得志了,就在书法上故弄玄虚。

多少古来大家好以汉魏标榜自己如何崇古信古。

言过其实的人大有人在。

米芾说:书不入晋,终入魔道。

其实他的所有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没有一点晋人风味。

苏东坡的一首诗就提到米芾的书法有倾斜的弊。

而米芾自己就狂言:善书者只有一笔,而我独有四面。

我近来把米芾所有的作品找来一看一临,觉得他是当时的吹牛者,许多字写得难看。

可是后来的文人竟把米字奉为二王传统,晋人风味。

有一位清代书论家在论中说,书法应有自己的面貌。

什么是自己的风格?不会写字的人也是自己的风格。

我看了此人的书法,俗不可奈。

还有一位明代傅山,提倡“宁支离,毋安排”,其实他在学习传统书法上下了不少功夫,他的草书没有抑扬顿挫,一顺跑的带笔连草。

有什么可取呢?但他们的书论正好给当代的所谓新书法者以口实,乱划、乱涂。

说得过分点,今天所谓的新书法,简直是在糟蹋书法艺术,书法不继承前人,不学习基本的传统,就是数典忘祖。

于右任的书法,正是吸收了前人的精华,以装点自己的书风。

唐朝李邕的《李思训碑》就是自古以来最完美的行楷字帖

至今也无出其右。

于右任集其大成,写出更为丰富的字样来,这一点钟明善先生早在《书谱》杂志就分折了于右任的许多特立独异的字来。

要成就一位书法大师,必须要有充分的天智条件。

过去的极左思...

写隶书是不是容易获奖?

书法创作字体当然是最重要的,不累述。

以高古但有新的为最好,一般对非大家的评价,将循古优先于创新。

隶书,行书,草书和篆书都可以获奖。

如果功利点讲,可以在章法、用墨的涩润上大胆、夸张点,保守的章法用墨在比赛中并不讨巧。

有渠道的,可以了解比赛评委的专攻书体,不能临摹,用自己擅长的类似书体就好。

纸质要好,可以出奇,比如用色纸,但不能随流落俗,显得文过于质。

印章求人刻个好的,闲章要有,钤章的布局同样要出奇,但要在章法之内,如果没有深的研究,可以照着先人的钤章法照搬。

以下七个要素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根本!1、创作的内容。

创作内容是一幅书法作品的载体,在选定作品内容时,首先要求内容健康、向上者,自己有感而发的诗文联语更佳。

如果我们已经选定了书写的内容为一首唐诗宋词,我们一定要在书写之前,对这首诗词进行细读,甚至还要查阅有关这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意境。

只要我们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才能划破历史的长空,与古人心心相印,设身处地地以古人的意境诱导出我们进行书法创作的意境。

接下来,我们就要从诗词的意境出发,进而决定书法创作的字体。

如在岳飞的《满江红》中暴溢着一股忠愤之气,我们就应当以较为狂放的行草书体为之,行笔宜沉健果敢,中含精忠报国、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慨。

这样,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才能达到内容、形式与意蕴的高度统一,相得益彰。

再如,我们要写一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最好用楷书书写,一定要在一种清静虚无、心气和平的意境中书写。

一则可以使人体悟到空门的清静,更重要的是表达人们对佛祖的虔诚和崇敬。

这时,如果书者于夜深人静之中或清晨净面之后,一人独处,远离尘嚣,书案前再燃起一炉檀香,或放上一曲《焚香赞》之类的佛教音乐录音。

在这种氛围中,作者不躁不慢、一笔一画地书写,在似梦似幻、不知不觉中,一幅疏朗恬淡,具有无限天机的书法作品就会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又如写与秦代有关的诗文,最好用小篆,写与汉代有关的诗文适宜用隶书,这样,才可谓有意识地做到了书法作品内容、形式与时代风尚的一致。

提到了时代风尚问题,也自然而然地牵出了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问题。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与已往的各个时代大不相同。

在当代社会中,有些唐诗宋词古语的思想内容已不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我们当代的书法家们没有必要总是反反复复地写那些“朝辞白帝彩云间”、“远上寒山石径斜”以及“之、乎、者、也”之类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幼儿园里的许多小孩都背诵得滚瓜烂熟,我们动辄为人书写这些内容的作品,未免显得自己有点幼稚,对人可谓不恭;若写出一些令人费解的古语,又不能在作品中加上注解文字,更显得我们书家有点卖弄学问、强装高古。

写这不能,写那不可,究应写些什么内容呢?我认为,最好写些能被当今人们普遍理解、接受和喜爱的内容,其立意要新,要对人对社会有益。

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许多人爱好书法,想求得一些知名书法家的作品,以之装饰自己的厅房居室。

我们书法家面对这些索书者,必须询问清楚他们欲求的作品是自己用,还是转送别人,其作品是在私人家中客厅、卧室挂,还是在办公室、会议室、酒店或其它什么场合挂,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对书写内容的决定。

例如:在私人家中客厅,宜写“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之类的诗句;在书房悬挂一幅“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的对联尤佳;在卧室里可写“温润如玉”之类的佳句;在办公室、会议室里可写“与进俱进、开拓创新”之类的时代语;在洒店里可写一些与中国的酒文化、饮食文化有关的诗文佳句……等等,真是不胜枚举。

有写作能力的书法家还可以时常自撰一些诗词联语,以应众索,这是再好不过的了,这样,更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创意,更能接近生活、满足群众的需求。

2、书法的用笔。

书法贵用笔,用笔贵用锋,用锋妙在中,中锋用笔千古不。

书法的用笔有多种多样,诸如:中锋、侧锋、提、按、绞、转等。

中锋。

在书法创作中,虽说用笔没有定法,但,以中锋为主、其它用笔为辅的用笔方法已得到书法家的普遍应用。

何谓中锋用笔?即是藏笔锋于点画之间。

简而言之,就是毛笔在纸面上的行进中,锋尖始终处于墨线的中间或墨线之内,这种用笔的特点是,通过笔锋的按压,从笔锋的根部起,墨汁可以酣畅淋漓地由笔毫的两侧流淌、直达锋杪,而所形成的线条两边墨的份量较大,其份量也相对平衡,线条中部墨的份量较小,相对线条两边份量较轻。

这种线条的墨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两边色深,中间色浅,类似于素描物体中的明暗两面,可以增强线条的立体感。

在篆、隶、楷书中,最讲究中锋用笔。

中锋用笔,是千百年来书法家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因为中锋用笔,行笔的自由度较大,最利于行笔方向的随意变化,又能体现出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

侧锋。

多用于行书、草书之中。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气势。

察其用笔,笔杆向一侧倾斜,其锋尖倒向墨线一侧或墨线之外。

它所形成线条的墨象是:一侧重,一侧轻;一边实,一边虚,反差较大...

现代比较著名的书法家有多少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32ca530100pz1e.html●徐生翁(1875——1964),浙江绍兴人,早年姓李,名徐,号生翁,晚年复姓徐。

他初学颜真卿,后宗北碑。

他的的字结体奇崛、生拙古辣,有时看上去好像完全放弃了用笔,但别具情趣。

他的字一直不为别人称道,但的确是格调高古。

●徐悲鸿(1895——1953),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

国画、油画无一不精。

他的书法造诣很高,之所以常常被人忽略,完全是为他的画名所掩。

曾经得到康有为的指点,作行书喜用中锋,结体漫不经意,有种稚拙的儿童体的韵致。

●潘天寿(1897——1971),杰出的书画家。

他的篆隶,取法【三公山碑】、〈褒斜道〉,行草书从晋唐入手,然后融入黄道周、倪元璐的险绝。

书风整体来看是豪放一路,“一味霸悍”。

特别是读他的画上题字,只见大小参差错落,与他的画一同构造险绝的意境。

●陶博吾(1900——1996),著名画家、书法家,江西九江人。

早年求学于上海昌明艺专,得黄宾虹指授,后归隐乡里,以布衣终其一生,生前不大为人所知,声名不出乡里。

可谓“百年孤独”!所作山水、花鸟,用笔奇肆老辣,全用篆籀笔法。

书法也是结体奇崛,纯用中锋。

喜欢用大篆集联。

他的书法,在吴昌硕的基础开辟了新的风貌。

●来楚生(1903——1975),浙江萧山人。

以“书画印”三绝著称,所作花鸟意趣盎然,篆刻更是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他的书法,以草书成就最高,线条简练飞动,结构稍紧,形成绵密、筋骨内含的效果。

●陆俨少(1909——1993),上海嘉定人,著名山水画家。

曾任职于上海中国画院、浙江美术学院

他的行草书则纯粹用篆籀笔法来写,以笔法为上根据笔法调整结构,而后顺势引出章法。

所以他的书法显得醇厚饱满。

●谢稚柳(1910——1997),江苏武进人。

现当代著名画家、书画鉴定家。

他的书法,和他的画一样,来源于陈洪绶,起笔轻缓、结体奇崛而又秀丽多姿。

至于草书,则用笔圆转灵动,潇洒流落、飘然出群。

其他兼善书法的画家还有蒲华、刘海粟、王个移、丰子恺、等人 ■学者型书法家●李叔同(1880一1942),名文涛,字叔同,别名很多。

浙江平湖人,出生于天津

是近现代少见的全才式人物。

他是中国最早一批留学国外学习美术者之一,最早将话剧引入中国,最早创办美术教育,也是最早开始用人体模特写生的人。

精书法、擅篆刻。

对音乐也很有造诣。

他的学生中,著名的有音乐家刘质平、画家丰子恺。

李叔同的字自然要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即出家前与出家后。

李叔同受时代风气影响,早岁自然学习魏碑,对【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爨宝子】等碑曾反复临习。

不过李叔同写碑较一般人为润泽,似乎主要在取其奇妙的结构。

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面目。

李叔同出家后,“诸艺俱舍,独书法不废。

”他以书法弘扬经律,广结佛缘,但早期那种凌厉的才子气与魏碑那种刚劲雄伟的风格不见了,代之以起的是安祥肃穆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一副面孔。

李叔同晚年的书法形式上以抄写佛经的册页、对联为主。

字体偏于狭长,用笔较轻、较慢,章法空间十分疏朗。

呈现一派肃穆、高古的佛家气象。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实,鲁迅在书法上的造诣极高。

他早年抄写过很长时间的古碑,并热衷于搜寻碑帖拓片,对书法、美术有着很高的鉴赏力。

他的书法,古雅厚重,文人气十足。

无论是精心书写的对联,还是即兴书写书写的手稿、书信,都大有可观。

在一次拍卖会上,鲁迅的一页手稿曾被卖到4万元人民币。

可见它的价值。

●马一浮(1882——1962),浙江绍兴人。

原名浮。

著名学者,通多国外语,精于佛学、儒学的研究,解放后曾任浙江文史馆馆长。

他的书法,主要来源于褚遂良,兼融各家。

以行草书成就最高,字的体势向右上倾斜,用笔尖峭,转角处圭角鲜明,而又有种散淡的文人气息,格调很高。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具有多方面的学养,书法也卓然不群。

他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

用笔爽辣干脆,注重提按,有一种潇洒、傲然的才子气。

尤其善于题匾。

“荣宝斋”三字可算作他的得意之作。

●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的字,是典型文人的字 ,用笔较细,字的中宫很紧,而笔画外延很长。

显得文雅、含蓄,有节制。

●陆维钊 (1899一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多署劭翁。

浙江平湖人。

当代一位传统中国文化修养相当全面的书法家。

1979年始,受命招收国内第一批书法篆刻研究生,所以他又是一位书法教育家。

陆维钊开始也师魏碑,但他决不抑帖,走的是碑帖并重的道路。

他以“碑可强其骨,帖能养其气“,可谓善学者也。

;他以篆隶为基础,融入草意,刨造出一种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新体,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方中偏扁,人林“扁篆”,即古人所渭“非老手莫能到”的“蜾扁体”。

●王蘧常(1900一1990),字瑷仲,号明两。

浙江嘉兴人。

一生基本上在大学任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于右任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其它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