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包拯的一首诗



神州自古重廉洁,廉政攸关千秋业。为官清廉的楷模当推包公。北宋大臣包拯六十寿辰时,再三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想不到第一个来送寿礼的居然是当朝皇帝。皇恩浩荡,太监也聪明,附诗一首:“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

神州自古重廉洁,廉政攸关千秋业。为官清廉的楷模当推包公。北宋大臣包拯六十寿辰时,再三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想不到第一个来送寿礼的居然是当朝皇帝。皇恩浩荡,太监也聪明,附诗一首:“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这一军把老包公“将”得左右为难,不收礼是不给皇帝面子,收了礼又破坏自己的规矩。

罢罢罢,宁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例!机智灵敏的包公也蘸墨挥毫题诗抒怀,以诗拒礼:“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庐州人。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人称“包青天”。

事情发生在北宋皇佑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爱,张尧佐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不顾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

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了。

可是张贵妃却老大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抚着仁宗的后背,柔声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

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

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

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

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回到宫里。

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包拯写过一首名为《书端州郡斋壁》的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有没有包拯的诗词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于官僚家庭

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

天圣朝进士。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

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生平事迹 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

(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

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

) 官场生涯 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

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

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

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

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

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

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

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

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

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

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

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

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

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

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

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

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

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

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

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

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

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

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

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

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

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

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

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

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

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

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

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

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

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

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

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

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

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

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

"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

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

...

赞扬海瑞的诗词

赞扬“海瑞”的诗词比较少,有: 风微夜幕小窗前,烛影飘摇入未眠。

墨疏辞成雷雨势,霆惊可否裂霾天。

目断垂云徒北望,初生一念万思牵。

滔滔恶浪掀天涌,老死空骸海角边。

有关”海瑞“的个人简历: 【人物简介】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

明朝著名清官。

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

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海瑞罢官】 海瑞罢官即是历史中发生的真事,也有后来旁人加工润色,用来歌颂海瑞不畏强权、不谄媚逢迎,坚持正义的美好歌颂而作的戏剧

事情的讲过大概是这样的,当时的明朝首辅徐阶告老还乡,但是他儿子徐英仪仗自己父亲做首辅时的权势,横行乡里,霸占民田,气死赵玉山之子,又抢走赵的孙女小兰。

于是小兰的母亲洪氏就去县衙控告徐英,但是县令大人畏惧当时首辅徐阶的权势,和徐英串通,不但当堂打死赵玉山,还把小兰母亲洪氏轰出县衙大堂。

恰巧海瑞调任应天巡抚,得知此事,重新审理,徐阶自恃有恩于海瑞,代子求情,提出交田赎罪。

海瑞指明占田应退,犯法当诛。

徐阶恼怒,唆使朝臣弹劫海瑞,新巡抚戴风翔亲来摘印。

海瑞于交印前,斩了徐瑛及县令王明友。

这就是还原整个历史事实后的海瑞罢官,由此可见,这样一位不畏强权,为民做主的官员,怎么能不受民众拥戴呢?甚至在百家讲坛海瑞中,说到这样一件事,说海瑞一生清廉,家中贫困,甚至一年之中都见不到肉,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去市场割两斤肉和母亲一起吃点肉。

每每看到于此,总是忍不住扼腕叹息……。

【海瑞斗严嵩主题曲和戏曲 】 “海瑞斗严嵩”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世人对其的熟悉程度恐怕仅次于“包拯斗秦桧”了。

目前由陈庭威、何宝生、陈炜等主演的20集古装戏说剧《海瑞斗严嵩》正在热播,以其曲折起伏的情节、命运多舛的人物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大家有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去看看。

总结:纵观海瑞一生,他呕心沥血为整个国家,为百姓苍生,但有时候却又过于迂腐,正直,不懂变通,致使他以及他的家人跟着受了很多磨难,在百度贴吧海瑞吧看到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很好,就干脆转过来吧:他、前无古人,后也将无来者,他是信仰的圣人、却是礼教的奴仆,他活的壮烈也不免凄凉,他是历史的丰碑,却也是现实的悲哀。

他把礼教完完全全变成理想,致使孤独相伴、贫老一生,只为后人楷模。

【海瑞墓】 明万历十五年(1587),海瑞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消息传到北京,万历皇帝下诏南京、北京二都举行公祭,丧出江上,奠祭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朝廷专门派行人司行人,海瑞的同乡、学生许子伟护送其灵柩回琼州安葬。

万历十七年(1589)二月廿二日,海瑞的灵柩终于运回海南,安葬在海口市滨涯村。

海瑞墓,位于海口市丘海大道39号,占地面积10000㎡,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海瑞墓历代有重修。

解放后,在1959年重修一次,1962年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11月,“四人帮”之一的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海瑞墓遭到破坏。

历史是不容篡改的,1983年海口市委、市人民政府筹集资金再次重修被毁的海瑞墓主墓,并增建了海瑞陈列室。

1996年4月,海口市委、市人民政府在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下,扩建了海瑞墓,增辟了海瑞纪念园。

现海瑞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风格独特,是人们瞻仰古贤,欣赏文物的游览胜地。

范仲淹诗词的创作风格

曾大力推动“庆历新政”和诗文革新运动。

他以政治改革的立场上反对西昆体,要求文章内容要反映实际利于教化,情感要激昂,语言要浅白。

他的政论文透彻精辟,逻辑严谨,而其他作品都能寄景言情,结合叙事议论,风格清新。

著名作品有《范文正公文集》、《岳阳楼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历史上真的有包青天这个人吗

1. 历史上真的有包青天此人,他就是包拯。

2.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

出身于官僚家庭。

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

天圣朝进士。

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

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在民间信仰中,包公是阴间的审判官之一。

哪位有关于“廉洁”为主题的一些诗词(古代、当代、现代)、历史典...

《桥灯》 桥上的灯 守着桥 为桥亮着 把桥照亮了 还不停息 把桥下的水也照亮 让桥以水为镜 日夜注意服务形象 腐败分子李大伦的廉洁诗歌: 《感怀》 “从政为官三十年,回首往事心怡然。

休言怀才谋大略,但愿清廉归平淡。

平生只念苍生苦,富民强国求发展

历尽艰辛终不悔,一腔热血荐轩辕。

” 《警醒》 “警示教育心震撼,前车之覆后车鉴。

当年权重多风光,一旦贪婪跌深渊。

地位是柄双刃剑,坚持改造世界观。

廉洁自律何为最?权力金钱美色关。

” 廉是一棵柏, 岁月更替, 她总是四季常青。

廉是一株竹,搏风迎雨,她千磨万击还坚韧。

廉是一簇梅,傲霜斗雪, 她依然风骨犹寸。

是一种品质,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浩气满乾坤。

” 廉是一种境界,“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 廉是一种官德,“不受尘埃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

” 民心是镜 是贪是清? 民意是秤。

是丑是美? 口碑鉴证。

功过是非, 天地分明。

善恶终报, 民心是镜。

官场做人 民心不可欺, 法纪不可违。

善恶天地知, 良心不可昧。

报国当作为, 民苦须记心。

当为孺子牛, 官场做正人。

慎独 作恶有报应, 积德多善行。

是非天地知, 日日当自省。

廉洁民心敬, 坑民天不容。

莫为贪欲害, 坦荡一世清。

为官八点 名利淡泊一点, 民苦重心一点。

政绩淡化一点, 子孙多留一点。

钱财淡漠一点, 法纪留心一点。

交友淡雅一点, 历史多学一点。

清白 史中铭典故, 历历说祸福。

官场沉伦事, 悔恨追千古。

名利不可贪, 钱财身外物。

清白留子孙, 勤奋厉后人。

门前的嘱托 心莫贪,昧心钱。

眼莫花,婚外恋。

嘴莫馋,酒肉宴。

耳莫听,奉承言。

手莫抻,乱用权。

脚莫进,赌博间。

身莫陷,枉法案。

纪莫违,守清廉。

自吟 不贪不赌不嬉艳, 粗茶淡饭心坦然。

不违法纪严律己, 勤俭本分作奉献。

不为当官不为钱, 尽职尽责遂民愿。

为民谋利公仆责, 一世清白无遗憾。

欲贪畏 欲是坝中一汪水, 坝溃水泻难收回。

贪是笼中一猛兽, 笼开兽会把人吞。

祸莫大于纵己欲, 欲溺多少黑良心。

恶莫大于放任贪, 且看官场落马人。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

”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

在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

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

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

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

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

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

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

历史上真的有包青天这个人吗?

就是包拯 为了父母辞官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倒坐开封府 包公先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又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

两任满后,他刚正清廉的英名已经传遍天下,因此调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后来又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知谏院,还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转运使。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为弹劾外戚张尧佐而触犯了仁宗,让他离开京城去任河北督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

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区别,有"官"、"职"、"差遣"之分,历史上称为"差遣制"。

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禄官,简称为官。

其他一些文官还有学士、直阁等头衔,是一种荣誉称号,叫做"贴职",简称为"职"。

而担任的实际职务叫做"差遣"或"职事",有实际权力。

但是前边还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词,表示你的官职也是暂时的,随时可以撤换,这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

如"知县"就是临时让你做县长官的意思。

如果官员没有"职",就是吃国家闲饭的人。

所以宋朝官员太多,造成了很大的弊端。

加上军队数量大,军费开支多。

官多、兵多,造成了宋朝的贫、弱,所以宋朝和辽、西夏、金的对抗一直处于下风。

转运使的职务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并没有极力打击他,只是让他离开京城。

因为这次所加的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所以后来的人们就称他为"包龙图"。

这次离京后四年,包公又被调回了京城,任开封府的知府。

这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很显要的。

在这个位置上,包公为了表示对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办公时他就向着北面坐着,所以,后来的戏词中便有了一句"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

后来,包公又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务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

名声千古 在公元1062年,包公病到了府衙,不久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虚岁,中国古代及现在民间的习惯)。

朝廷追封为礼部尚书,并赠谥号为"孝肃",即孝道和铁面无私。

由于包公一生为官正直无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老爷,士大夫们则尊为包公。

包公去世后,宋仁宗亲自率领百官吊唁,还派专使护送灵柩回到合肥,安葬在合肥城东五十里的大兴集,现在的包公祠有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总结了包公无私爱民的品格。

包公的声名流传极远,在世时已到了塞外,根据《甲申杂记》的记载,西羌的于龙呵在归顺宋朝后,对宋神宗说:"我平生最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现在既然已经归顺汉族朝廷,就请求陛下赐我姓包吧。

"神宗很高兴,于是赐他姓名"包顺"。

"顺"即归顺。

以民为贵 开仓放粮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

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

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还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了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

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

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从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称为"再生父母"。

现在仍然在上海地区上演的戏剧《陈州放粮》就是根据这件事编写而成的,并非凭空设想。

...

合肥导游词

现在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合肥。

用二十个字便可以概括合肥“一个中心,二段历史,三大特色,四大名人,五大景点”。

这具体的分别指什么呢?下面您就听袁导给您娓娓道来。

这“一个中心”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就是指合肥市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

“二段历史”是指公元215年的三国和公元1952年在这里成立了安徽省省会。

“三大特色”呢指合肥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新兴的科教名城和美丽的滨湖新城,也正因为此。

,合肥市一座既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

“四大名人”是包公、李鸿章、刘铭传、杨振宁。

“五大景点”是指包公园、李鸿章故居、三河古镇、丰乐生态园和徽园。

由于时间限制呢,咱们今天下午就去合肥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包公文化园。

游客朋友们,在到达包公祠之前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包拯:包公,姓名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

生于999年,卒于1062年,享年63岁。

有关包拯清正廉洁、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故事,民间流传很多,世人尊称他为“包青天”。

为了纪念这位刚正不阿的清官,后人陆续建成了包公祠、包公墓等一批纪念性的建筑物,形成了今天的包公文化园,大家请随我来。

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包公祠前了,它是包拯的家祠,全称为“包孝肃公祠”。

迎面的一座白底黑框照壁墙,正堂两侧各卧石狮一只,雌雄各一。

包公祠的正殿为五开间,正中安放着一尊高八尺的古铜色包公坐像,你看他一手执笏,一手握笔,高大威武,正气凛然,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上方高悬着三方回文匾额,正中间是“色正芒寒”,两边分别是“清风亮节”和“庐阳正气”。

大家再看,坐像左侧陈列的是为老百姓所熟悉并热情传颂的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

游客朋友们,出了包公祠,大家可以看到东面的那座六角亭,就是廉泉亭了。

亭内有口古井,据说凡清官好人喝了安然无恙,但赃官不孝之人饮此井水,便觉头痛不止,且无药可救,所以称为廉泉井。

再到包公墓看一看,大家小心台阶,这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陵园。

进入墓园大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高4.2米,宽10.5米得大型照壁,上面刻有“包孝肃公墓园”六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照壁后面是子母双石阙。

阙,是古代宫殿陵墓的肃穆场所前的高台建筑。

古人入阙必得下车,以示礼敬。

我们再往前走,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专供祭祀用的享堂。

享堂内设有神龛,供奉着包拯的神位,神位前的供桌上设有香台,供瞻仰祭祀者进香叩拜之用。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游览到此为止......"万分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关于包拯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