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形容不会再重蹈覆辙的句子有哪些?



《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汉刘向《说苑·善说》释义:《周书》记录说: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不能重蹈覆辙。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唐代

《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汉刘向《说苑·善说》

释义:《周书》记录说: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不能重蹈覆辙。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唐代李商隐《隋宫》

释义:如今隋朝的宫苑中已不见萤虫,只有低垂的杨柳和归巢的乌鸦。如果杨广在地下和陈后主相遇,有心欣赏淫逸辱国的《后庭花》吗?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唐代陆龟蒙《离骚》

释义:屈原写出《天问》《招魂》这样脍炙人口的佳作,却仍无法将他的心意传达至君王面前。哪里知道再奇丽的诗句,终究抵不过那小人的一句恶意重伤啊!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代杜牧《题乌江亭》

释义: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与薛尚谦书》

释义:比喻困难、挫折。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释义: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武传》

释义:现在不要忘记以前失败的事情,重中吸取教训,不要再走失败的老路。

今世俚语:前人失脚,后人把滑,即汉谚“前车覆,后车戒”之义也。——明何孟春《馀冬序录摘抄》第六卷

释义:今世有句谚语:吸取人家失败的教训,小心谨慎,免得再失事。,即是汉谚所说的勿要重蹈覆辙的意思。

为古之士,当引以为戒。——清钱大昕《士驾斋新录》

释义:从古至今的人都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先秦佚名《庄辛论幸臣》

释义:臣听闻一句俗语说:见到兔子后再顾及遇到狗,要避免也不是很晚;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防止继续受损失也不是迟,不要重蹈之前犯过的错误。

形容不会再重蹈覆辙的句子有哪些?

1. 《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

——汉刘向《说苑·善说》释义:《周书》记录说: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不能重蹈覆辙。

2.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唐代李商隐《隋宫》释义:如今隋朝的宫苑中已不见萤虫,只有低垂的杨柳和归巢的乌鸦。

如果杨广在地下和陈后主相遇,有心欣赏淫逸辱国的《后庭花》吗?3.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唐代陆龟蒙《离骚》释义:屈原写出《天问》《招魂》这样脍炙人口的佳作,却仍无法将他的心意传达至君王面前。

哪里知道再奇丽的诗句,终究抵不过那小人的一句恶意重伤啊!4.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代杜牧《题乌江亭》释义: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5. 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与薛尚谦书》释义:比喻困难、挫折。

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

6.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释义: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7. 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武传》释义:现在不要忘记以前失败的事情,重中吸取教训,不要再走失败的老路。

8. 今世俚语:前人失脚,后人把滑,即汉谚“前车覆,后车戒”之义也。

——明何孟春《馀冬序录摘抄》第六卷释义:今世有句谚语:吸取人家失败的教训,小心谨慎,免得再失事。

,即是汉谚所说的勿要重蹈覆辙的意思。

9. 为古之士,当引以为戒。

——清钱大昕《士驾斋新录》释义:从古至今的人都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

10.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先秦佚名《庄辛论幸臣》释义:臣听闻一句俗语说:见到兔子后再顾及遇到狗,要避免也不是很晚;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防止继续受损失也不是迟,不要重蹈之前犯过的错误。

描述古诗中诗人情感的四字词?比如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向往隐居生...

这个很复杂,诗歌有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即景生情,借古抒怀,怀古伤己,借古讽今..... 情感主要与写作背景有关,先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生经历。

很多诗人的都有自已始终固定表达的几种情感。

以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魏晋时期:魏晋多隐士,多表现向往自然,厌弃官场,以及淡泊名利,超脱生死。

这一点《兰亭集序》就能表现出来,陶渊明为主要代表。

初唐诗人:多为圣主难逢,怀才不遇 eg《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盛唐诗人写国家的少,多抒发有关自己的人生情感,就得结合例子具体分析了唐朝由盛转衰: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eg杜甫晚唐诗人:感慨历史变迁,昔盛今衰 感叹自然永恒,人世沧桑 讽谏当今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而要...... eg《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6. 宋朝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eg陆游、辛弃疾总之,建功立业,施展抱负是中国几千年来文人的最高理想,很多诗都与这个有关(李白、杜甫、苏轼、范仲淹......so on) 宋朝以后很少有太大牌的诗人,主要根据写作背景及诗歌种类、意境分析,真真得自己想了。

比如说楼主所提的喜爱春天,年华易逝,物是人非,建功立业,依依惜别,思念故里,忧国忧民怀念故国,思念故乡,怀念友人,依依惜别......如果理解了诗歌内容,分析情感应该就不难了。

(根据上学期语文笔记整理的,很费劲啊,望楼主采纳)...

关于男子气概的古诗

关于男子气概的古诗: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出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品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白话译文: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

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

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狠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

真是不堪回首,敌占区拓跋焘的行宫,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

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创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时辛弃疾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作品赏析: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

第一、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

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

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

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

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

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

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

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

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

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

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

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下三句中的...

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诗词(七律)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愕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0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

找了几个,好像没有翻译,但都有解析,不知是否和你的意思,希望采纳,谢谢……山居秋暝①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③歇④,王孙自可留。

【注解】 ①螟:夜色。

②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③春芳:春草。

④歇:干枯。

【评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渭城①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②轻尘, 客舍③青青柳色④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⑤无故人。

【注解】 ①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西安市。

②浥:湿润。

③客舍:旅馆。

④柳色:柳象征离别。

⑤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

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

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

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

前两句为送别创造 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

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 ??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

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

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

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①三湘②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释】 ①楚塞:楚国的边界。

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②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③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

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评析】 ??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

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

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迷?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

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渲染磅礴的水势。

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也作:枫落吴江冷)。

【简析】 这首诗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 。

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

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

(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双调,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

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

强乐:强颜欢笑...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革命思想

这是毛泽东反用兵法的“穷寇勿追”,他总结了历史上的楚霸王盲目自大,沽名钓誉,对刘邦假象给以宽容,结果造成自己的灭亡。

所以毛泽东认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除恶务尽,必须乘胜全歼。

兵法里的“穷寇勿追”是说防敌人狗急跳墙,使他们背水一战,反而是自受到较大的损失。

但只要知己知彼,完全可以“宜将剩勇追穷寇”。

...

一道初一语文题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课课练及单元测试 三 七 饮 酒 江苏滨海县第三中学 韩松 陆可爱 一、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1、而无车马喧 2、问君何能尔 3、心远地自偏 4、飞鸟相与还 5、此中有真意 6、欲辨已忘言 二、填充题 1、陶渊明:名 世称 ,是 时期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流传最广的是描绘淳朴宁静的农村景色和歌咏村居生活的 诗,诗风为 。

2、对“问君何能尔”做出富有哲理底蕴回答的一句诗是 。

3、“ ”两句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心远地自偏”的刻意阐发,而极精确地表现诗人超然冥邀,神逸方外的悠闲之情全体现在一个“ ”字。

4、把流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高潮,主观心境与无意中见到的客观景物丝丝入扣,浑然一体的诗句是 。

而对他所歌颂的田园生活作总结,又充满哲理的诗句是 。

三、分别选择下列各组中不正确的一项 1、( ) A、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陶渊明早年即弃官归隐,躬耕终生。

C、《饮酒》是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共二十首,课本中选的是其中第五首。

D、东晋的黑暗社会现实对陶渊明生活道路和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2、( ) A、《饮酒·结庐在人境》写诗人远离世俗,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表现了诗 人对黑暗政治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B、本诗将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

C、本诗最大的特点语言平淡,不加雕饰,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

D、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理解是:这里有人生的真义,想要 辨别却忘记了说话。

四、语文课上老师批评不认真听讲的小明时说:“同学们都在认真听讲,你却开小差,这与整体气氛很不协调,你的心思在哪里?”小刚插话说:“这真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小刚引用得很不得体。

请你设计一个语境,使小刚引用的这句诗能恰到好处。

(50字左右) 五、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完成题目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①荒草:杂草 ②荷:扛 ③草木长:草木丛生 ④愿无违:不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所表达的意思同《饮酒》中 相同,都表达了诗人 的决心。

2、解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表现出了物我融为一体的意境,请说出选诗中也有此意境的一句 4、选择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 ( ) A、本诗叙述了诗人的躬耕生活。

B、诗中叙事、抒情、议论达到有机的统一。

C、“悠然见南山”和“种豆南山下”两句中的南山指的是不同地方。

D、选诗语言平淡,明白如话,能体现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三 八 春 望 一、填充题 1、杜甫是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字 ,他的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 。

” 2、“春望”作题的意思即 “烽火”即 。

成语 中“烽火”即此意。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国破山河在 2、城春草木深 3、家书抵万金 4、浑欲不胜簪 三、选择题 1、选择下列关于《春望》一诗说法有误的一项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B、该诗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乱的极端沉痛的思想感情。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短短两句诗就把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和盘托出。

D、全诗都统在“望”字中。

四、阅读《春望》完成题目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城春草木深”中“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写出了满目凄然的景象。

B、写出了春天到来一眼望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C、草木葱茏令人向往,表现诗人的欣喜之情。

D、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景象的无限留恋之情。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颔联表现诗人在现实基础上的幻想,花和鸟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思想。

B、颈联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其道出了战火纷飞年代人们的心声,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C、诗人虽自身安宁,但想到边疆的战士,举目四望、睹物伤怀、对花溅泪、闻鸟惊心。

D、“白头搔更短”描写了诗人已近暮年的情景。

3、诗的前两联中“山河”、“草木”、“花”、“鸟”四景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请你以这四物为对象,作一段景物描写。

(150字左右) 五、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诗后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从诗的内容看,该诗同《春望》相同都表现诗人忧国伤乱的感情。

B、从表现手法看,该诗叙事、抒情相结合。

C、该诗处处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可以说“无一字不喜,无一字不跃”。

D、该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比较《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和该诗中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说说各表现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根据古诗朗读的节奏,下列停顿正确的是 ( ) A、初/闻涕泪/满衣裳 B、漫卷/诗书/喜...

有关辛弃疾的诗句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辞海》1989年版)生查子 游雨岩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生查子漫天春雪来,才抵梅花半。

最爱雪边人,楚些裁成乱。

雪儿偏解饮,只要金杯满。

谁道雪天寒?翠袖阑干暖。

生查子去年燕子来,帘幕深深处。

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浣溪纱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头新。

浣溪沙 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

闲愁闲恨一番新。

露天晓角 旅兴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

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

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卜算子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

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

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

提壶脱裤催归去,万恨千情。

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太常引 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女亘〕娥:被白?、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 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浪淘沙 山寺夜半闻钟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

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

老僧夜半误鸣钟。

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东坡引花梢红未足,条破惊新绿。

重帘下遍阑干曲。

有人春睡熟,有人春睡熟。

鸣禽破梦,云偏目蹙,起来香鳃褪红玉。

花时爱与愁相续。

罗裙过半幅,罗裙过半幅。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衤詹〕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女足〕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求押东韵或豪韵的五律或七律

长征》是首传诵之作,我们在学校课本里便念过它。

它把五十六字来概述长征这五千年历史里仅有的壮举。

虽说长征实际是逃亡,可是,我们不必眼皮子太浅,看事物的时候,时时把势利、功利遮在眼前,像近视眼摘不掉眼镜似的。

我们也无妨放纵一下自己,拿审美的眼光——那等于一副望远镜,因为审美总包含着距离——来照一照本来伧俗无光华的世事。

所以这虽是一场逃亡,我们只要不是瞎子,也看得到它逃得那样悲壮卓绝,富于精神之美。

我听说有位外国学者来中国讲学,先在黑板上画两条曲线,一条大家落目即辨,那是咱们中国的国境线;另一条大家便傻眼儿了。

那位学者讲,这便是长征的路线;他以为长征这件事里,最能显出中国的气格。

我只庆幸自己不在当场,我也闹不清长征的路线,怕会愧死。

在二十世纪中国人的耳朵里,国人讲话不过放屁,没人听的;洋人放屁超过讲话,大家赶着去闻。

我虽然讲不出那位学者尊姓大名,可是提到他是洋人,大家总该对我的话洗耳恭听了。

毛自己便极能把审美之眼来看待实际之物,他一边逃,一边还忍不住拿诗境来摄照事境;那样艰苦的情形下,他竟觉得岷山在笑——我们当然不能做聋子,也该听到毛自己躲在岷山后边的窃笑。

二十世纪的下半叶,毛讲话尤其一言九鼎,我们做了许多年“毛主席的好学生,”更无妨再做一次,学点儿他的审美上的派头。

这首诗题材重大。

不过,题材的重大,不能保证艺术的伟大,虽说它有可能辅佐出伟大的艺术。

重大题材只是伟大艺术的“助产士”,而非“生产者”——那位做产妇的母亲

伟大的艺术需要母亲艰辛的孕育、痛苦的分娩,这是助产士不曾付出的;作为母亲的光荣、欣慰,助产士也就无权分享。

在这地方,我们更不能势利眼,因为产科医生的权位,便奉承婴儿漂亮;不用讲,同样不必因为母亲的名位而谄谀婴儿。

这诗有个打眼的毛病,中间两联把四个地名齐头并列,军训时集合整队似的;耳朵灵光的人当听得见那四个地名报数时喊的“一、二、三、四”——这种摆法便太呆木了。

骆宾王爱用数目字作对,给讥讽为“算博士”;毛也可当“地理教师”,因为他写得来像“方舆图”。

古人对诗里用地名有许多讨论,譬如地名可不可以虚用,因为好些诗用起地名来跟实际的地理完全违背,不能拿方舆图来查对的;似乎明清人学唐诗的时候,有一派专爱把易于入诗的漂亮地名嵌得满版,作为诗诀,不过我没有详细考察,不知道他们是否用“我注六经”的态度在诗里注山经水经。

前人讲究地名中的一条,便是要求把地名用得使人不觉堆垛。

毛四句四地,加上“岷山”,一首诗里逛了五处山川。

李白《峨眉山月歌》四句便用了五个地名,可是参差错落,叫人注意不到他在念旅游册子,所以古来很受赞赏。

这首诗小孩子都会背,我们仍然引出来,跟毛做个对照:“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聪明地把几个地名嵌镶在某些关系中;“峨眉山”上的月,影子会落入江中,所以“平羌”勾连上了;他乘舟从“清溪”出发,去的地点是“三峡”,两者又亲近得不勉强;“三峡”峰高天窄,月亮看不见,他不免思念,便在这思念里顺流跑向“渝州。

”他顺路而下,有事理、情理的关系网络其中,每个地名露面都有必然性,不像“半路杀出的”的程咬金那样显得突兀。

地名并非路遇的、陌生不相熟的路人,而你呼我应、左牵右引,好像一伙儿朋友出门小游似的。

这便破除了刻板。

画家画多个人时,也让他们互相交谈、互相协作,处在某个情景中;这画才灵动自然,不像阅兵式的机械排列;这个道理跟诗歌写作是相通的。

把毛跟李白相照,我们便不免觉得毛的写法堆垛得太齐整了。

毛写《长征》时,完全没有留意古人这方面的经验,他只向仓库里堆码箱子,而不曾试图向客厅里布置家具。

他那四个地名像是按行军顺序讲下来的,可是文字里没有指明这个关系,也没有像李白那样,把这个关系来处理、影响地名。

李白诗里地名间的关系有好几种,较为复杂。

我们找得到与毛几乎如出一辙的地名关系,出在杜甫那里。

杜甫名作《闻官军官收得河南河北》结句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同样的四个地名,同样的顺路程次序,而且更密集,只挤在两句中。

看来,杜甫给自己提的要求特别苛刻,他不但要松动本来会有的僵硬,而且偏要用最僵硬的排列来创造流动、迅捷的效果,好恰合他胜利的畅快、回乡的迫切心情。

他的办法简单之极,便是拿“从、穿、下、向”几个字眼指出顺承关系。

他故意选用同带“峡、阳”字的地名,把刻板的那一面愈发加强些;只要有能力使刻板的东西流动起来,那么,愈刻板便愈把流动衬托得突出,刻板的能量掉个头全加到流动上面来了

好比打仗,只要能赢,对手愈强大,你的斩获便愈丰厚,对手所有的粮草、枪械,全给你虏掠过来。

毛诗四个地名完全平行,句与句、地与地之间不相闻问,也造成一个后果:诗意不曾推进、转换,只在原地兜圈子,好像走夜路的碰见了鬼打墙。

类似的印象,读毛的其它作品时,都不同程度地遇得到,它使人觉得毛的写作过于平面化,缺少纵深感。

单讲《长征...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形容不会再重蹈覆辙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