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民国有哪些著名的诗词人?



徐志摩,郭沫若,陈寅恪,胡适等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

徐志摩,郭沫若,陈寅恪,胡适等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2.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3.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4.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有关南京的诗词

1、《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译文: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可都画不出内心的伤感。

2、《金陵五题·石头城》 唐代: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译文: 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

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

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3、《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代: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译文: 在金陵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凉风习习,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眺望吴越。

白云低垂,水摇空城,白露好像是从秋月上垂滴的水珠。

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归,思念古人,而古人能与吾心自相接者,亦已稀也。

惟有能写出“澄江静如练”这样清丽之诗的谢玄晖,方令人长忆不已。

4、《金陵三首.其二》 唐代:李白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

译文: 金陵地势雄壮,江水空摇,高墙巍峨不动。

东晋在这里建都,百万富豪纷纷在这里夹道修建高楼。

东晋终于灭亡,宫殿被荒草湮灭。

只有玄武湖上的明月,在波浪上空注视着曾经繁华的江洲。

5、《念奴娇·石头城》 清代:郑燮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

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

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

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

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

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

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译文: 在千尺的悬岩上,被鬼斧神工似的削成了城郭。

千里长的石头城迂回不尽,在万里长江的洪涛中喷薄而出。

当年王浚的战船旗帜飞舞,直指南京,利用风而没有停泊,在船头点燃了火炬,轻易烧断了石头城的铁索。

如今春去秋来,过了很多年,数万南飞的大雁飞过,在它的鸣叫声中,建都在石头城的许多朝代都相继灭亡了。

山色苍凉,江水湍急,潮水拍打着空荡荡的石头城。

几声渔人的笛声,芦苇花在风中闪闪发光。

...

民国有哪些著名的诗词人?

徐志摩,郭沫若,陈寅恪,胡适等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2.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3.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4.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南京有这么多的怀古诗词

因为南京是六朝古都啊,而且有很多名胜古迹。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

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

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

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也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

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南京的简称

南京为什么简称“宁”北京简称京,这大家都知道,但南京简称宁,似乎就有些陌生了。

民国时候,简称京的是南京,所谓的京沪铁路指的是南京到上海的这一段,现在不仅改成沪宁铁路,而且宁还只能排在沪的后面,难怪南京人对此不爽呢。

民国时候,北京简称平,因为连北京这个名字都被改成了“北平”,平津战役、平绥铁路、平汉铁路的平都是北京。

南京的简称宁来源于南京的一个古代称谓“江宁”。

江宁现在只是南京一个郊区的名字,但宁却被用来代指整个南京。

公元937年,南唐以金陵府为江宁府。

北宋与清亦为江宁府。

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

清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

民国废府及上元,以江宁县为省会。

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宁于市郊。

南京与北京的称谓转换的历史着实有趣。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曾经的元大都被改为北平,意为北方平定,降为一般州府;到了永乐朝,朱棣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但南边的京城又不敢轻易废弃,于是制定了两京,北京又称顺天府,南京称为应天府。

这是继唐代的东西二京之后,中国再次出现两京制局面。

不过,两京只是在理论上同等重要,而人们通常更愿意叫北京为京师。

清朝定都北京,南京被改为江宁,意为江南安宁。

江宁虽为两江总督驻地,但政治地位与明朝相比,自然是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北京作为唯一的都城,连“北”字也去掉了,直接称为京城、京师。

(沈阳只是陪都,所以清朝不是两京制)(另外,《南京条约》其实是《江宁条约》,后来才改为现在的名字)接下来到了民国。

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元旦从上海乘专车来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府就设在清代的两江总督署内,今遗址犹存。

其后,在经过了十余年的军阀统治以后,1927年至1949年期间,中华民国政府又再度建都于南京。

北京(京师)改为北平。

南京的民国首都没作几年,就被日本鬼子蹂躏和占领;八年之后“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又三年之后,南京被解放,从首都变成直辖市,再变成江苏省省会。

北平在日本侵华时期,曾经被日本人定为未来的支那的首都,这个使命由伟大的GCD完成。

1949年,北平改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应该感谢新中国,南京没有被改为江宁,仍然保留了“京”字。

虽然现在南京的地位连清朝时期的江宁都不如,虽然现在北京的“京”字已经完全遮盖住了“北”字的含义。

可以发现,作为首都(或者曾经作为首都)的城市,简称如果不是“京”,则一定是代表“平安”、“安宁”的字。

中国四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和洛阳,前三者的简称分别是安、宁、平,只有洛阳简称“洛”,是为另类。

于是南京成为长江流域四大城市中唯一简称不带三点水的:上海(沪)、南京(宁)、武汉(汉)、重庆(渝),这也凸显了南京的特殊。

南京不是商业城市,她是长江上唯一的皇城(《再说长江》的解说词)。

东京在汉语中,曾经指代很多城市,著名的有洛阳、开封,不过现在指的是日本的江户。

日本京都简称“洛”,因为它模仿的是唐朝的洛阳(奈良模仿的是长安)。

日本国王从京都迁到江户以后,将江户改为“东京都”,是“东京都”,不是“东京都”,只是后来省略了“都”,成为了“东京”。

求一篇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文章,大概2000字左右,万分感谢啊~~~

南京历史文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1、历史文化悠久。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一脉相传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浓厚的文化底蕴。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命谋士范蠡在秦淮河畔的古长干里构筑越城,迄今已有2700多的建城史。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清凉山筑金陵邑。

此后,秦朝称之为秣陵,东吴称之为建业,东晋称之为建康,唐朝称之为白下、上元,元朝称之为集庆,明朝称之为南京,清朝称之为江宁府治,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1927年设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称南京市

期间,六朝时期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还有南唐、明初、清末的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共有54位帝王、元首在位,建都历时447年。

南京还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结,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更清晰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沧桑。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南京文化光辉灿烂,从汤山古猿人类到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乃至当代文化,古都与文化的交融,彰显出南京文化的最大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

1982年,南京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2、文化遗存丰富。

南京共有市以上文保单位27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4处43个点,省级文保单位110处117个点,市级文保单位129处。

2003年明孝陵“申遗”成功,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拥有70多座各级各类博物馆、档案馆、陈列馆和纪念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史料标本。

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跨越时间之长及保护手段之有力,位居同类城市之前列。

近年来,南京有几十项重大考古成果,其中三处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处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荣誉奖。

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和近代革命文化等南京特色文化具有人无我有、异彩纷呈的鲜明个性,成为南京历史文化的品牌。

3、文化传统优良。

南京经过数千年的风雨,通过各种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有形文化遗产,而且孕育了无形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和优良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气质与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养成了尊师重教的传统。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在教育的设置和经费的投入上优于其他地方

因此,南京在历史上曾拥有中国曾经出现过的各类学校,上至太学、府学,下到县学、义学。

晚清之后废科举而兴学堂,南京则涌现出各种现代的大学、专业学校和中小学堂。

自从南京开办学府之后,尊师重教一直蔚然成风。

二是造就了海纳百川的胸怀。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南京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交汇的地方。

另外,由于战争、政治等因素造成的大规模的人口变动,不同地域文化的人口在南京混合,促成了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南京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风度。

三是形成了凝重而不古板的气质。

南京历代王朝,由于政权频繁更迭,使得南京在文化上产生不了西安汉唐时期及北京明清时期所出现的盛世文化,但也正是这种偏安王朝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南京与其他古都的不同之处,宫廷文化和市井文化在这里相互补充,形成了凝重而又不古板的文化形态。

4、名人名作辈出。

南京自六朝以来文化名人辈出,文化成果丰硕,文化中心地位延及至今,为世人公认。

早在东晋时期,当时的建康就延续了被打破的西晋文明。

建康的石刻艺术代表了中国石刻的最高水平。

南朝的政治宽松、经济富裕和文化的活跃,使北朝的有识之士纷纷移居建康,南北两朝形形色色的文人才子,在建康施展才华,使文化精品迭出。

唐宋和明清期间,先后称为金陵、升州、江宁的南京成为小说、戏剧、书画和诗词的创作热土。

李白、刘禹锡、杜牧、韦庄等诗家名士留下了与金陵有关的许多不朽诗篇。

结束帝制进入共和,南京积累了可观的民国文化,中山陵就是其建筑文化的杰作。

在文化领域,有南朝古经史文学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有以南京为第二故乡的清代《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有总领文坛五十年的清代《随园诗话》作者袁枚;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以南京作为战斗一生之起点的现代文豪鲁迅;还有言情小说家张恨水。

在戏剧领域,有踏遍金陵为一剧的清初大剧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有当过梅兰芳昆曲导师的近代词曲大师吴梅;还有国歌歌词作者、剧作家田汉。

在书画领域,有著名的六朝画家顾恺之;有清代版画巨著《十竹斋书画谱》的作者胡正言;有“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龚贤;有清代小说家兼园艺家李渔;有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有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有诗词书法绘画皆精并以草圣闻名的著名书法家林散之;还有诗人书家并一身的著名学者高二适。

在教育、科技医药等各学科人才济济,贡献卓著。

中华民国上海与南京,武昌的定都之争详细始末。

二、首都设南京被参议院否决 1912年2月清帝退位,江浙联军于12月2日攻克东南重镇南京,于是,孙中山不再坚持首都设在武昌、孙中山力主首都设武昌 早在1887年,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主要是武昌、南京和北京的定都之争,将首都设在武昌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其时清朝大军屯兵江北,虎视江南,各省纷纷响应,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已是迫在眉睫。

由于武昌地处中原腹地,这是各省代表会所议定,不能更改”,并强调“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 大总统及囯雾各员乃行辞职……” ……闽感词太多了发不出来,后面去看原文、参议院复议首都仍设南京 …… 四、孙中山让步袁世凯得逞 …… 至此,乃九省通衢,各省代表4日在武昌立即开会作出决定。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有三个条件,第一条就是“临时政府设于南京、孙中山辞职后,首都问题再次成为南北方争论的焦点,汉阳已经失守,武昌极度吃紧,是辛亥革命诸次起义中第一个在省会城市取得成功的地方,以首都设在北京,况且又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因此,孙中山就对中国首都的选择有过缜密的考虑,同时决定各省代表会议也迁至南京召开。

目的在于将袁世凯调出封建砖制势力强大的老巢北京,在南京可以将其控制在革命力量的监督和掌握之下,民国初年的首都之争、南京(广州)、北京(顺天)。

在特定的政冶军事背景下,而坚定地支持首都设在南京的主张。

三。

于是,南京就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个首都。

12月25日孙中山从国外回来时,首都设在南京已成定局,他曾主张“一都四京”,一都即武汉,四京即西京(重庆)、东京(江宁),湖北军事形势极为严峻。

就在此时。

武昌起义后: 一 参考资料:凤凰网文章《1912年孙中山与民国定都之争:武昌 南京还是北京?》

南京云锦的名称由来

云锦的“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组合,《释名·采帛》:“锦,金也。

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

故惟尊者得服。

”这是说,锦是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

明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寓(袁可立子)宪副》:“大人每称之曰:‘计部叹巧妇之炊,冏寺羡空群之顾,首山无庚癸之诺,埛野多云锦之胯。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是清朝诗人吴梅村赞美云锦的诗句(诗中的“云锦”不是指一块布,它不作名词)。

明代时并没有南京云锦这个词,当时进入皇家的缎子称库锦、库缎和妆花。

云锦一词,来源于清代道光年间南京的“云锦织所”,晚清以来始有商品生产,行业中产生“云锦”的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于民国南京的《工商半月刊》。

由于其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凤其富丽华贵,绚烂如云霞,故称“云锦”,因只有南京生产,故而称之为“南京云锦”。

首都一词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民国进行实行军衔制,将军是指军衔,和手下有多少人没有关系

租借里面才有巡捕房,在清末新政时,袁世凯已经在朝廷建立了警务部,各地陆续开建警察局。

随便说一句,和近现代大部分词汇来源于日语(比如民主、科学、政治)不同,警察这个词就是袁世凯发明的。

中华民国(1912——1949)。

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

由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政权,简称民国。

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及联合国五个主要创始会员国之一。

建国初期采用铁血十八星旗,五色旗,后再全国推广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国徽有三款,北洋政府的十二章国徽,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国徽及汪伪南京国民政府的修改版青天白日国徽。

国歌一般指的是北伐成功后的《三民主义歌》。

但在升国旗的时候使用《中华民国国旗歌》。

按照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并未列明何为固有之疆域。

中华民国在1946年承认外蒙古独立,但在1953年重新将蒙古地方作为中华民国领土。

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积为1141万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二大国(仅次于俄罗斯);若依1947年之疆域而不包括蒙古地方,则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三大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民国有哪些著名的诗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