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卓一航写给练霓裳的诗是什么意思,



秋夜静静,独对残灯,回忆着啼笑皆非的往事,不过这又怎么样,也没人认得我。走着,站着,甚至梦里都心念着,都是缘于对你的思念,怎样才能宽慰我日渐消沉的心呢。风卷着雨,雨又卷缩着我的心,带着这颗心,在茫茫

秋夜静静,独对残灯,回忆着啼笑皆非的往事,不过这又怎么样,也没人认得我。走着,站着,甚至梦里都心念着,都是缘于对你的思念,怎样才能宽慰我日渐消沉的心呢。

风卷着雨,雨又卷缩着我的心,带着这颗心,在茫茫大海中任其飘零沉浮,没有爱也没有恨。

白发魔女传经典诗词

《调寄沁园春》一剑西来,千岩拱列,魔影纵横;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评!且收拾,话英雄儿女,先叙闲情。

风雷意气峥嵘。

轻拂了寒霜妩媚生。

叹佳人绝代,白头未老;百年一诺,不负心盟。

短锄栽花,长诗佐酒,诗剑年年总忆卿。

天山上,看龙蛇笔走,墨泼南溟。

1. 作品简介:《白发魔女传》武侠小说是作家梁羽生的作品,于1957年8月5-1958年9月8日发表。

叙述的是明万历四十三年凉秋,云贵总督卓仲廉卸任归故乡陕北,途经川陕边境时被劫富贫的绿林女大盗"玉罗刹"练霓裳劫去大部分财产。

随行护送的武当弟子耿绍南,因傲慢不逊被削去左手二指,以示惩戒,练霓裳自此与武当派结怨。

百姓反抗政府,下属背叛上级,奸佞出卖国家,反抗与自由的精神交织在一起,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

2.点评鉴赏:卓一航与练霓裳的爱情,是羽生先生最为震撼人心的爱情,也是最令人心痛的爱情。

看练霓裳一夜之间,那青丝换白发的一瞬间,任谁都会心痛。

但是这悲剧的结局,似乎不能完全埋怨于一人

早自他们相爱、相恋,这一幕悲剧的种子也已悄然种下,并悄悄地生根成长。

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

卓一航是世家子弟、武当的未来掌门,其身份决定了他所应承担的责任,他是一个规范体制中人,而练霓裳则是吃母狼乳,又被凌慕华养大之人,其个人是游离于整个体制之外。

不同的身份决定了其负累、责任感的差异。

然而,彼岸又是如此令人向往。

卓一航那温文儒雅的谈吐是练霓裳整个生活空间所不具备的;而练霓裳那爽朗开放的个性又是卓一航所难以接触的。

两人的相遇相爱充分显示了人对彼岸的向往。

然而,他们谁也难以逃脱自身所生活的空间,那么各自所代表的规范必将发生冲突,天长日久,只能是爱得越深而痛得越深,任谁也回避不了。

记得一位朋友说过“别忘了,殷素素也只能为名门正派的张翠山一改魔女本色,做个贤妻良母,然而练霓裳要求的却是卓一航跟她走,她不理卓一航对红尘的所有羁绊牵挂,只是任性的要求对方也不顾一切去爱她。

这种爱付出的代价,一般人承受不起。

她太真,水至清则无鱼,一苇难以成航”。

3.作者简介:梁羽生(1924年3月22日~2009年1月22日),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

梁羽生为人正派,创作了三十余部武侠佳作,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

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

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

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另有笔名陈鲁、冯瑜宁、梁慧如、李夫人、冯显华、幻萍、佟硕之、凤雏生。

谁知道"三生石上"的诗歌歌词

缘定三生的一块石,多少人梦寐以求。

前生今世的因果,或许没人说得清。

三生石上旧精魂,倒是人格的魅力大些。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上面这首《三生石》诗系明代的袁宏道所写,写的是杭州灵隐与下天竺法镜寺之间那块“三生石”的故事

这则故事古老而伤感:话说唐时洛阳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

其父名李橙。

唐玄宗末年,发生安禄山之乱,李橙死于乱军之手。

李源见父亲已死,悲痛万分,复见世事纷扰,遂绝意仕途,发愿为父守孝,至死一不为官二不娶妻。

就到惠林寺隐居起来,渐渐地,发现寺中僧人圆泽颇有文才,为人又纯正,故结为莫逆之交。

闲时,两人游山玩水,追古寻幽,遣兴抒怀,常有诗词歌赋相和。

有一次,两人同游峨嵋山。

李源本想从荆州沿三峡到峨嵋山。

圆泽觉得这样不好,认为从首都长安斜谷路过去更为方便。

李源坚决不答应,说:“我已下决心谢绝人世,更无追求仕途的欲望,岂可再提到什么京师长安呢!” 圆泽沉默良久,说:“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随你所愿吧。

”于是两人从荆州入四川。

路过南浦这个地方时,他们看见一位妇女,背负瓦瓮在汲泉水。

只见她外穿旧衣,内着锦裆,身怀六甲的样子。

圆泽平静地对李源说:“她就是我要托身转世的所在。

” 李源不明白圆泽的话,忙问:“你说什么?” 圆泽说:“这位妇人姓王,我本该成为她的儿子,已经怀了三年了,因为我迟迟不来投胎,所以她一直做不了母亲,养不了儿子。

今天既然遇上了,看来已无法躲避。

你当念佛号助我速生。

” 圆泽香汤沐浴后,对李源说:“我与你交往深厚,彼此知心,今天大限已到,就此别过。

三天之后,你要到我投身的家里来,那时正在为新生儿沐浴。

新生儿就是我的再生,我那时将以笑为验。

还有请你记住,十三年后,我们还会在杭州灵隐天竺相见。

” 李源知道圆泽所说非妄,心生悲戚之心,不得不与圆泽诀别。

圆泽说罢趺跏坐化了。

那边厢王姓妇女生下了儿子。

三日后,李源依嘱到圆泽投胎的家里看他,果然,那小儿正被沐浴着,他见李源来,冲着他咧开嘴笑起来。

自从圆泽转世后,李源无心去峨嵋山,返身隐居于惠林寺。

于日升月落之间,十三个春秋过去了。

李源不忘旧约,只身从洛阳前往杭州,欲在灵隐天竺与圆泽相会。

天竺道上,观不尽诱人景色,听不尽溪泉淙淙。

但李源无心赏景,他只想看到前世的好友圆泽。

边走边想:他真能践约吗?他还像自己那样记住今天这个日子吗?他会不会早忘了十三年前的盟约了?可他一刻都不敢忘!心心念念记着这个前世今生的约,圆泽会不会因为隔了世而淡忘了呢?来到葛源亭畔,正在寻思间,只听有人在隐隐约约地叫喊他:“李源,李源!” 他源循声望去,只见涧水对岸,有一牧童,梳着菱髻,骑在牛背上,唱着竹枝词,一见是他,便朝他挥手相喊:“李源,李源!”李源仔细一看,发现这牧童形貌酷似前世的圆泽,便知圆泽是真的守约的。

转世为牧童的圆泽坐在牛背上,对着他唱了一首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道圆泽虽身是隔世之身,然旧日性情没有变,一时间百感交集,晃似前世的圆泽朝他走来了,他问:“你身体好吗?” 圆泽笑着说:“李公,你是个守信用的人!可惜你的尘缘未了,我们无法再续前缘了,请你继续勤加苦修。

”说完又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唱罢,牧童拂袖隐入烟霞而去。

故事到此,嘎然而止。

余音缭绕,悲凄哽咽。

人世难得一知音,高山流水,心心相印。

谁知在最不能离别的情况下,生生地永诀了。

此情此意何以堪!何以遣!好不容易捱到十三个年头,相约会面的日子终于来了,谁知此身已非彼身,一转眼已成百年身了!人是故人,身已非他,话是故人语,却凄凉难抑: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阴阳两世人,自然走不到一块。

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

一方隐入烟霞而去,另一方多了一层悲凉与伤感。

三生盟约,却只能一生受用! 有人看了这个故事,会问:明明是两生,如何说成三生?有两种见解或者说法:其一是,所谓的“三生”,即指李源见的第一次是圆泽的本身,第二次见的是圆泽的后身,第三次见的则是圆泽化入烟霞而去的化身;其二是,李源与圆泽相见不过两生,就是前身与后身。

根据宋赞宁禅师的解释,圆泽后来又为比丘,故称三生。

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但可列为一说。

然不管如何,三生石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

从这个故事来看,好象“三生石”这个名称是从唐朝开始叫起来的。

而其实,远在此之前,就已存在了。

南朝诗谢灵运曾写过一首《三生石》诗,诗存于《灵隐寺志》,诗曰: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

浮欢昧眼前,沉忧贯终始。

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

良缘殆未谢,时逝不可俟。

惊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这说明三生石在谢灵运...

哪知卉木无情物 牵动长江万古愁

不折不扣地说,梁先生的武侠,是我看得最早最多的武侠小说,从少年时的挚爱《萍踪侠影录》,至后来的理解练霓裳,从他的诗词花香,到塞外天山的雪莲,和萦绕在天山南北的奇侠,他对我的影响不可谓之不深,以致我十三四岁时的理想,不过就是写一本如他那般,侠士以天山为基地,历史与奇情穿联的小说。

他写情,总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人谓之矫然不真,可我想,惟有心底挚然之人,看世看情方才如此纯湛。

他写侠,再没有那样纯正天成的侠骨,恰如那一柄冰魄寒光剑,衬得肝胆皆冰雪,凛凛傲然。

他也写狂狷任情如金世遗,亦侠亦狂如张丹枫,敢爱敢恨如飞红巾,从少年至今,一念所及,总让我思绪万千。

梁先生是以诗词入小说的,犹爱书中他自创的诸多诗词。

而现在,似乎惟有《萍踪侠影录》中那一句方能些许描绘我的惆怅:“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古愁”。

恰有“一片伤心画不成”之意吧。

梁先生千古。

刹那芳华,红颜弹指老 人生如梦 是谁的诗句?

金庸天龙八部里的一个回目名 据说海之角、天之涯,生有一株奇花,于一弹指之间,破土、萌芽、茂盛、开花、怒放、结实、饱满,最后凋零。

这花,生得艳却落的寂寞! 此为形容女子的一句,红颜易老,外在美丽只是刹那间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好精辟的一句话,能懂它,能想象它,但就是不能欺骗它。

人的一生里,必然会去爱一个人。

爱到痴迷,爱到疯狂。

不识爱,怎能体会呢?也许今天所有的“想”是对爱的磨练。

红颜弹指老,但心灵终于长生了!

求《白发魔女传》精彩片段

1 人言:“美好者,不祥之器”,他是江南春雨里的玫瑰,偏要拥抱风沙里倔强的荆棘花。

她是血性的狼孩,偏要爱上孱弱的绵羊。

爱情之花在两人之间绽放,但是教养,价值和等级观念却在他们又将他们牢牢捆绑。

激烈,美感,和悲剧就在于当人的真心和社会价值碰撞之时,会绽放出怎样的光彩。

卓一航却终于冲破了世俗的阻碍,踏上寻找伊人的旅途。

这时,人心的壁垒又凸显了出来。

不是不爱他,只是容颜既然没有恢复,心中的伤痛无法平复,裂痕难以弥补,不如留一点未了之情,也给自己留一点尊严,彼此相忆了! 当遥望成为习惯,爱情也成为了一个人的事情。

也许,就是要这样等在这里,不是等待原谅,不是等待被接受,而是,就是要在离她最近的地方,等在这里,就好了。

最后练霓裳如同万年不变的天山,卓一航则是慕士塔格冰川,饱含了人性中的强硬和执着,炽烈和尊严,含着这段感情中所有的伤痕和甜蜜,默默承受着岁月的变迁和心境的改变,挚爱无声,本来也不需要宣言和誓言,行到此处语言是多么的薄弱和可笑。

他们庄严的遥遥相望,久久相忆,永远都不会改变! 2 玉罗刹又是一声冷笑,卓一航如梦初醒,奔上去道:“练姐姐,你可明白了麽?那晚之 事,实在是个大大的误会!” 玉罗刹心灰已极,想起十多年来的波折,如今头发也白了,纵许再成鸳侣也没有什麽意 思。

玉罗刹的想法就异乎寻常女子,在她想和卓一航谈论婚嫁之时,便一心排除万难,不顾 一切。

到如今几度伤心之后,她觉得婚嫁已是没有意思,也就不愿再听卓一航解释,宁愿留 一点未了之情,彼此相忆了! 卓一航话未说完,只见玉罗刹已飘然而去,卓一航狂呼追赶,那里追赶得上?但见天上 是耿耿银河,地下是黄沙漠漠,玉罗刹的影子又不见了! 卓一航失声痛哭,良久良久,忽觉有人轻轻抚自己肩背,轻轻说道:“情孽,情孽!” 晦明师一直就跟在他的身后,让他哭得够了,这才出声慰解。

卓一航默然不语,和晦明师在沙漠走了一程,这才说道:“练姐姐此去,以后相见更难 了!”抬头望天,天上双星闪耀,猛然记起,今夜正是七夕佳期,又不禁怅然叹道:“天上 鹊桥聚会,人间劳燕分飞,老天爷也未免太作弄我了!” 这时朝日方升,彩霞耀眼,俯视山谷,郁郁苍苍,深幽难测;仰视峰巅,则云气弥漫, 迷离变幻。

玉罗刹吸了一口晓风,情思惘惘,携着卓一航的手,悄然问道:“你真的要回武 当出去当什麽捞什子的掌门吗?”卓一航心魂一汤,道:“师门恩重,我虽不欲为亦要勉力 为之了。

”玉罗刹噗嗤一笑,道:“报恩也不一定要做掌门呀,比如,比如……”卓一航 道:“比如什麽?”玉罗刹道:“比如你找到一位武林中志同道合的朋友,结庐名山,精研 武学。

到他日有所成就,真能为你们武当派放一异彩,岂不也是报师恩之一法?请你恕我直 言,武当派虽然名重天下,但你们前辈的达摩剑法失传,直到如今却还未有惊人绝艺,足以 服世传人的呢!虚声不能久恃,你即算为武当派着想,也该在武学的探讨上,好好做一番功 夫。

”卓一航听了,思潮浪涌,感触频生。

首先感到的是:这一番话不是玉罗刹第二人也不 会说。

自紫阳道长死后,武当派确如日过中天,眼看就要由盛而衰的了。

发扬与重振本门的 武学,责任的确是不容旁贷。

继而想道:玉罗刹太过着重武功,却忽略了以德服人,这也绝 非领袖武林之道。

再而想道:玉罗刹这番话的意思,明明是想与我结为神仙伴侣,合藉双 修,同研武功,寻幽探秘。

我与她若共同探讨,以我派正家的玄门内功,配合她妙绝天下的 剑法,各采所长,预料必能为武学大放异彩。

何况她不但武功卓绝,而且美若天人,若得与 她同偕白首,真是几生修到?终於在心里叹了口气,暗道:怕只怕情天易缺,好梦难圆,看 来这也只是一场春梦而已!几位师叔都把她当成本门公敌,除非我跳出武当门户,否则欲要 与她结合,那是万万不能!何况我是屡代书香之后,父师遗训,也绝不能与绿林中的女魔头 结合。

呀,真是辜负她如花美貌,可怜我福薄缘悭,与玉罗刹白头偕老之梦,只恐今生是无 望的了! 玉罗刹见他垂首沉思,久久不语,那知他的心中正如大海潮翻,已涌过好几重思想的波 浪!玉罗刹低眉一笑,牵着他的手问道:“傻孩子,你想些什麽呀!”卓一航抬起了头,呐 呐说道:“练姐姐,我何尝不想得一知已,结庐名山,只是,只是……”玉罗刹遁:“只是 什麽?”卓一航心中一酸,半晌说道:“还是过几年再说吧!”玉罗刹好生失望,随手摘下 一朵山谷上的野花,默然无语,卓一航搭讪笑道:“这花真美,嗯,我说错啦,姐姐,你比 这花还美!”玉罗刹凄然一笑,把花掷下山谷,道:“这朵花虽然好看,但春光一去,花便 飘零,不过好花谢了,明年还可重开:人呢,过了几年,再过几年,又过几年,那时白发满 头,多美也要变成丑怪了!”卓一航心神动汤,知她此言正是为自己所说的“再等几年”而 发,想起“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这两句话,不觉悲从中来,难以断绝! 玉罗刹见他眼角隐有泪珠,一笑说道:“傻孩子,事在人为,哭什麽呢?”挨过身来, 卓一航闻得缕缕幽香,沁人欲醉,几乎按捺不住,欲把心...

“刁踞云岭中孤峰,怒拔情海断千重。

蝼蚁岂止举顽石,惊鸿一抖神来...

刁踞云岭中孤峰,是指在天山的北高峰练剑,高峰孤立,岭高直耸云霄。

晦明禅师本名岳鸣珂,看破红尘才出家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和铁珊瑚的爱情经历。

而且辛龙子的师傅卓一航,因为飞红巾的师傅白发魔女练霓裳,愤然辞去武当掌门职务而孤身远走天山,寻找当初因为自己而一夜白头并且隐居天山南高峰的白发魔女,也是因为感情之事。

所以说怒拔情海,是指晦明禅师。

蝼蚁之力,举石很难,然而说岂止举顽石,是说只要剑法运用得当,非但有蝼蚁举石的力量,还不止于此。

下一句就是说真正的力量:惊鸿一抖神来风。

不止是举顽石,身法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也是可以达到的。

这首诗是梁羽生为了写小说自创的。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

梁羽生为人正派,创作了三十余部武侠佳作,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

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

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

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首先,梁羽生对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价值给予明确肯定。

他指出,作为一种小说流派,武侠小说无疑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朵奇异的鲜花,“应当允许武侠小说存在”。

其次,他认为,武侠小说必须有武有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通过武力的手段去达到侠义的目的;所以,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却不可以没有侠气。

再次,他认为,写好武侠小说 ,作者只有具备相当的历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识,并有相当的艺术手段、古文底子,而且还要懂得中国武术的三招两式,才能期望成功 。

撰写者的创作态度应当端正。

...

梁羽生的人物评价

“以侠胜武”是梁氏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梁氏武侠的基本出发点,由此而产生的结果也是梁氏始料不及的。

梁氏的“侠”是一个和当时政治观念联系很紧密的概念,不是单单的行侠仗义。

梁氏受左派思想影响很深,尤其是抗日救亡时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梁氏任职于《大公报》,属于左派报纸而且基本上与大陆政府保持一致,梁本身在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属于左派。

所以梁氏小说中强烈的左派阶级斗争的思想就不奇怪了,况且六十年代的香港的政治气味很浓,金庸小说和政治往往也有很多的联系。

左派的文艺创作思想的得失暂不去考虑,梁氏很强的政治与时代责任意识决定了“以侠胜武”。

对侠义的宣扬是一种时代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一种积极的创作态度,梁氏三十载牢守这个理念,证明他是一个极其有责任感的作家,而且证明他在试图开拓一条提升武侠境界的道路。

只局限于江湖恩怨的武侠,没有一个积极的思想理念的武侠,永远不能突破武侠的平庸。

梁氏前期作品中侠义的宣扬还是比较成功的。

尽管梁氏过于沿用左派“史论”,把侠义理解为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但天山七剑驰骋草原反抗异族的侵略,玉罗刹岳明柯等人反抗魏忠贤的鹰犬,营救忠良,尤其张丹枫的大侠之风,南霁云段圭璋在安史之乱为国死难的豪杰之气,真正把侠义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开拓了武侠的境界。

梁羽生曾为自己撰写了一副对联: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

此联既含有书的名字,又在联尾暗嵌自己的名字,正是一生淡泊名利的写照。

一、小说内容选取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都注重历史事件的重现,就这一点而言,金庸的表现尤为突出;梁羽生则是把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古龙的小说却是基本抛开了历史背景,用感性来直探人生。

二、小说武功特点金庸小说的武功,融中国武术和诸子百家文化等传统文化于一炉,境界高深、神奇莫测;而梁羽生小说的武功,一招一式,细腻逼真;古龙小说的武功则以“怪招”取胜,重境界而轻招式。

三、小说人物性格特点金庸小说人物具有“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的矛盾复杂性格;梁羽生小说的人物性格则更贴近生活,凸显真实人性;古龙小说多写变态人格,体现神秘怪异的人物性格。

四、故事情节构思金庸小说往往开篇平平,随着事件的发展,而神奇莫测地展开,故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梁羽生小说是开篇引人,中间则是暴风雨前的平淡,结局而荡气回肠;古龙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而动人。

五、作家语言风格金庸小说的语言,典雅古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且又诙谐逗趣;梁羽生小说的语言,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陈述,多用诗词歌赋和民歌俗语,富有神采;古龙小说的语言则是多采用短句,力避平铺直叙,挥洒肆纵。

谁知道当代武侠小说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的(金庸古龙那些就不要算了)...

现在的纯武侠小说已经没落了,毕竟现在网络小说实在太多了,玄幻、魔幻、仙侠、穿越等其他小说更加惊险刺激。

曾经《金古传奇.武侠版》里连载的很多小说很不错,有一大批读者。

我读大学后也很少看了,所以我大概知道五年前有一批武侠小说写的比较好的人和作品。

凤歌:《昆仑》《沧海》小说风格接近金庸,文笔很大气,主角也很有个性,人物丰满,叙事不急不缓,作者底蕴很深。

小椴:《洛阳女儿行》诗词化的文字,人性化的写作,小说中贯穿着终极人文关怀。

行文颇有大家之风,脉络清晰,文笔流畅,妙笔生花古文功底深厚。

王晴川的《飞云惊澜录》,文笔老辣,传统武侠。

时未寒的《偷天弓》《换日箭》《破浪锥》《绝顶》《山河》这几本剧情是连贯的,有点古龙的风格。

江南:《九州缥缈录》,《光明皇帝》写的很不错,场面很宏大,剧情设计也很吸引人,不过好像我当时看的时候还没写完,下面还有故事。

方白羽的《千门》智侠系列九把刀的杀手系列应该也算武侠,是现代武侠。

女性写手写的武侠小说我觉得沧月写的比较突出,《七夜雪》《大漠荒颜》《鼎剑阁》《剑歌》之类的,有绚丽的打斗和细腻深刻的情感,我比较喜欢

此外还有一个步非烟也挺有名的,《华音流韶》系列、《武林客栈》系列,不过她的风格我不大喜欢。

这些列出的都是纯武侠小说,也没什么排名,就是我想到哪里 写哪里,仅作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运用方便面比喻爱情的诗句

一部小说的好坏,当然由诸多因素构成。

但要让读者一口气读完(甚至舍不得一口气读完),读后又回味无穷,我以为与作者安排好开头结尾有关。

古龙小说的开头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以景写人,如《多情剑客无情剑》。

此书开头写万里飞雪,在风雪交加中来了一辆马车,马车中坐了一个寂寞的英雄,那人在马车里一面喝酒一面咳嗽,脸色苍白,神情疲乏,待酒瓶空了,这才用小刀雕刻起一个女人来。

这一段传神的描写表现了深刻的寓意。

用无情的风雪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境界,用喝酒与刻女人像展示出主人公又寂寞又痛苦的思想活动

寥寥几笔,李寻欢这个孤独的侠客形象已跃然纸上。

第二种带有悬念式。

《英雄无泪》第一章写“一口箱子”。

一个平凡沉默的人,带了一口破旧的箱子。

那口箱子看来毫无奇怪之处,但它却是天下第一流的武器。

作者既不点出人的身份,也不写明箱子的神秘,但令读者一捧上书就被一种悬念吸引住了。

第三种是人物素描式。

《陆小凤》开卷之前先写了四个绝顶高手。

写卖糖炒栗子的熊姥姥的心狠手辣,写老实和尚的过分老实,写西门吹雪的性格古怪与剑术精妙,写花满楼双眼虽瞎却料事如神。

毫无疑问,这四个人一出场,读者就知道有好戏看了。

第四种是奇峰突起式,如《白玉老虎》。

写武林高手大风堂二堂主赵简的儿子赵无忌在成亲之日,赵简突然被杀,三堂主上官刃又神秘失踪。

这一段情节,也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之中。

古龙小说的开头,确实很有特色

但也有人不满意,原因是作者在开卷中既不交代时代背景,也看不出故事发生在什么历史朝代。

但我以为,这个缺点也可以说是优点,因为是虚写,更符合“成人的童话”的艺术构思。

古龙小说的结尾,也与传统武侠小说不同。

如他写的《白玉老虎》,只写到“白玉老虎”之谜揭开,就此搁笔无后文。

结局如何?由读者自己去想象。

这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写法

又如《大旗英雄传》的尾声,主人公铁中棠是死是活,不得而知。

但读者读到这里,并不失望,因为作者作了这样的总结:“但无论如何,这铁血少年,若生,无论活在哪里,都必将活得轰轰烈烈;若死,死也当为鬼雄。

”这个结论难道会令读者遗憾吗?《七种武器》倒是有结尾的,每一个故事在收笔时都有一个结论,也蕴含了一段闪光的哲理。

作者告诉读者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最厉害的武器不是长生剑、孔雀翎、霸王枪、拳头..而是人的自信心、人的诚实、人的微笑、人的正义感..,总而言之,人比任何武器都伟大。

因为武器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武器只有在最聪明的人的手里,才能显示其无比威力。

古龙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可以让我们认真考虑三个问题。

第一,古龙对自己的小说提出了“求新、求变、求突破”的要求,并已在其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他成功地突破了旧派武侠小说的结构,力求在艺术上发展新派武侠小说,使被读腻了的武侠小说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语言是新的,人物是新的,结构也是新的。

在这一点上,他不愧为金庸之后又一位变革武侠小说文体的大家。

第二,古龙是现代作家,他更懂得制造悬念,并借鉴了西洋小说的某些长处。

他的开头与结尾,既能抓住读者心理,又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

完全摆脱了中国某些传统小说开头详写历史背景、交代人物出身,结尾以“大团圆”收场的窠臼。

第三,古龙后期的小说,没有框框,每创作一部小说,总是写一部,变一部,虽然不能说部部成功,但他毕竟朝着成功的方向在作不倦的努力

他没有因为他之前有了梁羽生、金庸,就沿袭继承,墨守陈规。

他可贵之处,是为了让武侠小说拥有更多的读者而不断求新、求变、求突破。

我以为,任何一种文体,任何一种题材,不是因为有了前人的成功作,后人就应该甘于因袭、停止探索。

相反,一个真正有创造力的作家,他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力求开创新的文体。

唐代韩、柳“古文运动”,使唐代散文一变,但欧阳修没有因为有了韩、柳范文,而失去变革的勇气。

正是在欧阳修的身体力行之下,宋代散文又为之一变,并创造了宋代散文独特的艺术境界。

无疑,古龙也是这样有所作为的文学改革家。

他是继金庸之后开创新文体的一位杰出的武侠小说家。

从福楼拜到莫泊桑到契诃夫,从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到宫白羽,从梁羽生、金庸到古龙,这说明中外小说都有一个一步一步发展的过程。

纯文学是如此,俗文学也是如此。

古龙在一篇《自序》中写道:“我很希望有新的武侠小说家超过自己。

”我想,有志于写武侠小说的作家,决不会让古龙生前的遗愿落空。

读一本书,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由于读者素养、偏爱、口味的迥然不同,对同一本书会产生大相径庭的评价。

而对同一本书的喜爱,各人喜爱的角度和程度也往往不一致。

就拿古龙的小说而言,有人欣赏语言的幽默,有人赞叹对话的机智,但我曾经作过一个小小的调查,“古龙小说热”之所以从台湾热到东南亚,又进入大陆,主要应归功于构思的离奇与情节的跌宕起伏。

读古龙小说,简直叫人如入迷雾阵中,读《陆小凤》,读《楚留香》,读《多情剑客无情剑》,一路读来险象环生、意外迭出、山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卓一航写给练霓裳的诗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