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有念奴娇甘南诗词吗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萧条庭院

作者:李清照

原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念奴娇·闹红一舸

作者:姜夔

原文: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揭来吴兴5,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念奴娇·洞庭青草

作者:张孝祥

原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一作“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赞美“藏族”的诗句有哪些?

1、听妈妈讲纳木错蒙语叫“腾格里海”,意为“天湖”。

因为它是与天相交的地方

距县城61公里。

湖面海拔高度4718米,面积1940平方公里,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湖中有三个岛屿。

有石柱,石林,天生桥等自然景观。

岛上有葛举派寺庙和众多洞穴古迹,湖滨水草丰美,湖水多变瑰丽。

2、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3、千山之巅, 万水之源,有着传统的文化信仰。

是藏羚羊的摇篮,牦牛的乐园。

蓝天,白云,西藏孕育了世世代代的藏族牧民,也造就了这独特的异地风情。

危耸的皑皑雪峰,辽阔的高原牧地,这个充满神秘,充满诱惑的地方。

让人没有理由拒绝,让我们用强烈的好奇。

叩响雪域风情的神秘之门,一起去靠近它,探索它,感受它。

4、到了拉萨,我看见周围都是高山,山像连绵不断的长城,山上连一棵树木也没有,全是奇形怪状的石头。

拉萨市就在这群山之中,是一块好大好大的盆地,我们坐的车穿过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两边都市热闹的城市和美丽的村庄。

5、这里,有最壮观的山川河流。

这里,有最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里,有最浓厚的宗教情怀。

这里,有最朴实的西藏人民。

6、我们去的最后一个景点是海拔4800米“羊卓雍错”,“错”在藏语里是湖的意思,汽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山路很窄,也很险。

路边有许多放养的耗牛和在高原才能见到的美丽花朵。

到了山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湛蓝的湖水。

只见白云从我们头顶上飘过,周围是翠绿的草地……哇!西藏太美了!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

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

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

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

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2-4] 。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3] 。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藏族雕刻技艺高超。

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4] 。

春游图诗词紧急

云海茫茫任畅游,航临北地几春秋; 鳌山不镶蓬莱岛,故泊银河“”文留。

三个版本,引号中可能是作,伦,唯云海茫茫任遨游,航临此地几春秋。

怡园不让蓬莱岛,故泊银河唯我留。

云海茫茫畅游行航临此地几春秋书生不识六月雪甘南春色来天地

七律·长征意思

《七律·长征》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扩展资料原文: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赏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七律·长征 百度百科_毛泽东 (无产阶级革命家)...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是谁的诗句?

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度金沙,《七律;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反衬对比,十分巧妙,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

“只等闲”举重若轻.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大渡桥横铁索寒,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

与其他诗词相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进陕北。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

56个字,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越乌蒙。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

红军过五岭,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金沙水拍云崖暖、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

颔联,三军过后尽开颜。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它自然更胜一愁4 ,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抢大渡,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起伏跌宕,张驰有致,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

《春游图》完整的诗句是什么?

春游图云海茫茫任畅游,航临此地几春秋,鳌山不让蓬莱岛,故泊银河佳文留。

译文:在茫茫云海相间之处任意畅游,能在这样美丽壮观的地方航行能有几回呢?鳌山的景色不逊于蓬莱岛,因而停泊在仙境一样的银河上作永久的留念。

谁有关于七律长征的资料(简短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wei(1)迤yi(2)/腾/细浪,乌蒙/磅礴bo(2)/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拉长)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也就是中央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山名。

1935年4月,红军长征进过此地。

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

“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译文:红军不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做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起伏只如水面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冰凉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平乐 六盘山的解释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

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

10月下旬,到达陕北,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诗就是毛主席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它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英雄红军胜利地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抒发了彻底打垮国民党的坚强决心,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

在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借指国民党。

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

望断:望得高,望得远。

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赏析】 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

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

在诗人所写的几首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犹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上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爱恋,接着又起豪气,“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从爽朗、舒畅之秋心转入英迈的青春吟哦,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长城之关口已经到达,好汉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诗人这时的确是幸福而自豪的。

而且毛泽东式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气犹如“长征是播种机”,这豪气的种子已遍撒祖国亿万人民的心间。

它已变成祖国人民表达各自内心英雄豪气的心理定式。

他们不仅穿着印有这句诗的T恤衫攀登长城,而且还常常以此句来表示战胜困苦艰难的决心。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犹如长征也成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一样,诗人在此以古“长城”二字融入了当代生活的精髓,并以此来形容英雄好汉战胜逆境乃区区小事,哪怕经历万千日日夜夜,也不足道哉。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

接着吐出胸臆,随意化出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颜师古注引汉代服虔曰:“仓龙,太岁也。

”仓龙同“苍龙”,取此意,亦可解,因太岁系凶神恶煞,这里引伸为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

虽最末二行以设问句出之,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

此诗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

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

情景交织,浑然一体,也是顺其古格;而以古格写今日生活,如此自然俊逸,实属不易。

再说一点个人对“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二句最初的体会。

儿时对季节的变化只知冷暖,而不知用字达意,自然更不能以准确的诗意般的语言来形容秋天。

我第一次能够说出秋天之美的文字,恰恰就是《清平乐·六盘山》的这头二句。

首先是音韵之美吸引了我,接着才感受到画面之美,逐渐还觉得了气味及光影之美,以及“雁”这个字的美;后来又在古诗词中不断读到类似的感受。

如秦少游的“目断征鸿南去。

”潘岳的《秋兴赋》中的:“雁飘飘而南飞。

”以及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心酣高楼。

”甚至王实甫《西湘记》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其中最动我心的是王实甫的句子

但不知怎的,或许是先入为主吧,或许是毛诗在此所写秋景的空阔天空以及所注入的某种神秘悠长的浩然之音,我至今对秋天的感受仍基本是从此出发的。

后来读了些西方文学,破了自己的一些汉风之境又当别论,暂此不赘。

【译诗】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 征战只不过是二万里。

登上六盘山就象征着胜利, 红军的红旗在西风中漫卷。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背景: 浪淘沙.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1935年9月12日,北上红军到达俄界的第二天,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报告和结论。

他说:我们现在背靠一个可靠的地区是对的,但不应靠前面没有出路、后面没有战略退路、没有粮食、没有群众的地方。

“所以,我们应到甘肃才对,张国焘抵抗中央决议是不对的。

”会议同意毛泽东的意见,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指出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坚持向川康藏边境退却方针是错误的。

中央同张国焘的争...

七律一一长征包括了那几场大战役

《七律·长征》所提及的主要战役,包括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的两场战斗。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

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长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

但最为著名的是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即诗词中提到的“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次战役,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而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通过这两次战役,红军突出重围,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有念奴娇甘南诗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