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悼亡,作者薄少君,赏析诗歌



女诗人商景兰,《东书堂合集》中著名的一首,是为以身殉国的丈夫写的《悼亡》:“君自垂千古,吾犹恋一生。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折槛生前事, 遗碑死后名。存亡随异路,贞白本相成。”将爱国之情与爱夫之情融

女诗人商景兰,《东书堂合集》中著名的一首,是为以身殉国的丈夫写的《悼亡》:“君自垂千古,吾犹恋一生。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折槛生前事, 遗碑死后名。存亡随异路,贞白本相成。”将爱国之情与爱夫之情融为一体。商景兰,清初诗人,字媚生,明、清间会稽人。明吏部尚书商祚长女,祁彪佳妻。能书善画,德才兼备。

十六岁的商景兰嫁入了山阴祁家。其夫祁彪佳是著名藏书家祁承之子,一位在仕途上少年早达、在学术上精通文墨的风雅之士。这对少年夫妻在各方面都十分契合,自两人结合至乙酉(1645)彪佳自沉殉国,他们一共享受了25五年幸福的婚姻。这种琴瑟和谐的情形令后世的文人们羡慕不已,将两人喻为“金童玉女”。

清军很快南下,明朝的半壁江山也难以保全。身为女性的商景兰,对家庭的关心可谓与生俱来,所以当崇祯已自缢于北京,清兵对中原虎视眈眈,她屡次劝祁彪佳请辞,更倾向于夫妻俩归守家园,继续从前的美好生活。但清人以书币聘祁彪佳出仕为官,种种情势相逼之下,祁彪佳终于在1645年的闰六月初五日自沉于寓山住所梅花阁前的水池中。而商景兰美满的婚姻生活也就因此变故而突然中止。

祁彪佳之死与明朝的灭亡而至,商景兰深刻体会到了故国的沦丧与伴侣的死别的悲痛,常将这些感情诉诸笔端。像“千里河山一望中,无端烟霭幕长空”《苦雨》、“独倚栏杆何所怨,乾坤望处总悠悠”《中秋泛舟·其三》、“晓来无意整红妆,独倚危楼望故乡”《九曲寓中作》这样的诗句,所流露出的苍凉之感与故国情思令人动容。她写下了著名的《悼亡》诗:赞颂祁彪佳的坚贞不屈,是流芳百世的壮举。在第二首《悼亡》的开头,表露出失偶的悲凄。

在商景兰三十多年的寡居生活中,遭受了多次沉重打击:康熙六年壬寅(1662),三女德琼亡故;同年次子班孙因涉浙中通海案远放宁古塔;长子理孙因此事郁郁而亡;班孙三年后逃归,却削发为僧,最终于康熙十二年癸丑去世。惨剧与祸事接连发生,所以在1676年,晚年的商景兰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不由发出“未亡人不幸至此”《琴楼遗稿序》的感叹。

在生活中遭受了种种不幸,商景兰的文学创作活动却没有停止,在她的带动下,还形成盛极一时的女性家庭创作群体。据《静志居诗话》所载:(祁)公怀沙日,夫人年仅四十有二。教其二子理孙、班孙,三女德渊、德琼、德宦,及子妇张德蕙、朱德蓉。葡萄之树,芍药之花,题咏几遍。经梅市者,望若十二瑶台焉。可见祁氏门中女性文学活动之兴盛,商景兰也颇以为乐。正是商景兰对于文学自觉的追求与引导,使得她和她的女媳们的文学才华得以提升,其声名也远播开来,为当时男性诗人所激赏,嘉兴“负诗名数十年”的黄媛介等闺秀才女也纷纷慕名造访,吟诗唱和,引为闺中知己。她们一家的诗歌活动,开创了清代闺阁中聚会联吟的风气。

在商景兰留存于世的诗词作品中,最为世人关注和称赏的是她的《悼亡》诗。这首诗屡屡被诗评家和史家们提及,成为商景兰诗歌的代表著作。

《悼亡》诗是商景兰悼念她为明王朝殉节的丈夫祁彪佳所写的诗歌,是两首五言律诗,这样写道:其一:公自成千古,吾犹恋一生。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存亡虽异路,贞白总相成。其二:凤凰何处散,琴断楚江声。自古悲荀息,於今吊屈平。皂囊百岁恨,青简一朝名。碧血终难化,长号拟堕城。

中国古代,悼亡文化由来已久。但是“悼亡诗”自潘岳以来主要成为男性文人悼念亡妻的载体。历为世人所称道的悼亡诗有西晋时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贺铸的《鹧鸪天》等等。作品撼人心魄的力量来自细腻的情感,来自对往事缠绵的追怀,更来自封建时代男性对伴侣的难得的深沉忠贞。

所谓悼亡,古代专指纪念亡故的夫人或者如夫人而言,国在为古代妇女地位不如今日可与男子平等,且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在丈夫亡故之时,也多不过是哭上一回、撒几滴眼泪以示其悲情,少有用诗悼亡的。虽然古代才女也不少,用《悼亡》作诗题的,也只有明末才女商景兰追悼丈夫祁彪的《悼亡》诗作,可说是唯一的例外。

诗经·唐风》中的《葛生》便是一位女子为悼念亡夫而作,为后世悼亡诗的源头。之后,曹魏时丁妻有《寡妇赋》,唐代裴羽仙有《哭夫二首》,明代女诗人薄少君有《悼亡诗》百首、商景兰有《悼亡》,均表现了对亡夫深切的思念和沉痛的哀悼之情。词作者中也不乏这样的情况。宋代女词人孙道绚30岁丧夫守寡,40岁时写悼亡词《醉思仙》,表达对亡夫的沉痛追怀和对自我华容渐衰的哀怜。“叹黄尘,久埋玉,断肠挥泪东风”,可谓一片至情。李清照中年丧夫,她后期的大量词作如“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等,莫不弥漫着孀居的孤苦和对丈夫的思念。更有甚者,是为亡夫自残和殉情的女子。梁卫敬瑜妻王氏,年十六而夫亡,父母公婆劝其再嫁,她执意不从,截耳置盘中为誓,并写下《连理诗》、《孤燕诗》表达对丈夫矢志不渝的爱情。唐代名妓关盼盼受尚书张建封宠爱并纳为妾,尚书殁,盼盼独居并作《燕子楼三首》哀悼和自伤,白居易赠诗讥其不死,乃不食而卒。在她们的深悲里,不仅有真情的涌流,还有其在传统文化浸染中生成的对男性主人坚贞专一、至死不渝的节操。

在对男性的绝对尊从和依附下,古代妇女没有独立自我的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她们的文学活动多因婚恋爱情和家庭生活的不圆满而引起,所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相比男性创作,她们不重诗歌艺术的刻意经营,只求内心情感的真诚诉说和宣泄。市井钗鬟、才媛淑女、仕宦闺阁、娼妓道姑、嫔妃宫娥,虽然身份和处境不同,但同是作为男权统治下的女性,对主宰自己人生命运的男性的“思”与“怨”是她们共同的情感。它贯穿于各种文体、各种身份的女性创作,成为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中最为普泛的存在形态。

学会用诗文寄托情感的女性文人也开始写作悼亡诗。由扫叶山房刊印的《闺秀词话》就指出“悼亡诗多名作,而妇人悼亡诗绝少”。自女性手笔,沿袭的却是和男性文人悼亡诗一路的手法,蕴伤感哀痛于别后的凄凉景况和往日生活的追惜中。

可商景兰却不这样写。在组诗《其一》中,八句句句都铿锵有力,四联对对都是斩钉截铁的相反。没有凄怆、没有缠绵,没有对往日生活的细腻回忆,没有对失去爱人后景况和心境的描摹,有的只是一个女性自我对存亡、对“君臣大义”、对“儿女人情”的体认和选择。在《其二》中,尽管作者用了凄美的意象,诸如失散的“凤凰”、断咽的“琴声”,更多的却是传统中正,带者历史气息的“青简、碧血”,以及“荀息和屈平”,感情依然是沉郁的、含而不露的。悼亡诗一向走的是婉约的脉路,那么,商景兰就是一反常规的“豪放派”。而这种反叛不是有意为之,是作为封建社会上流知识女性心曲的直接表达。可以想象,作为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商景兰在和其夫《遗言》诗时焉能没有激潮澎湃的感情在胸中涌荡,只是这种情感在诉诸笔端时经过了自身知识修养和理性的过滤,显得更为淡定罢了。

想要真正理解商夫人景兰的悼亡诗,须与祁公彪佳的遗言原诗联系起来,不妨赘录于此:遗言1:时世至此,论臣子大义,自应一死。凡较量于缓急轻重者,未免杂以私意耳。试观今日是谁家天下,尚可贪浪余生,况死生旦暮耳。贪旦暮之生,致名节扫地,何见之不广也。虽然,一死于十五年前,一死于十五年后,皆不失为赵氏忠臣。深心远识者,不在于沟渎自经。若余斫斫小儒,唯知守节而已。临终有暇,书此数言,系以一诗,质之有道。

运会厄阳九,君迁国破碎。颦鼓杂江涛,干戈遍海内。我生何不辰,聘书遒迫至。委质为人臣,之死谊无二。光复或有时,图功审机势。图功为其难,殉节为其易。我为其易者,聊尽洁身志。难者待后贤,忠义应不异。余家世簪缨,臣节皆罔替。幸不辱祖宗,岂为儿女计。含笑入九原,浩气留天地。

作为明王朝的臣子,在面临王朝大厦即将崩塌,祁公毅然决然选择了自沉于自家后花园的湖底,赢得了身后不朽的赞誉。由他士大夫的身份决定的,“余家世簪缨,臣节皆罔替。幸不辱祖宗,岂为儿女计。”道出了他心中的最强音。恰恰这两句成为商夫人回应的指向。在商夫人看来,“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作为女性,在以殉“节”而死的“贞节烈女”大量涌现的封建末期,商景兰以成熟的人生见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在她看来,无论是君臣大节,还是儿女人情;无论是丈夫的死还是自己的生,都是一种“贞节”。到此,恩爱夫妻的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同一,而商景兰诗歌开阖的语意结构也在收尾处得到了归并。

在祁公离世后,他作了一首《和祁世培 绝命词 》,后半截写道:“余曾细细想,一死诚不易。太上不辱身,其次不降志。十五年后死,迟早应不异。愿为田子春,臣节亦罔替。但得留发肤,家国总勿计。牵犊入徐无,别自有天地。”

商景兰选择不死,实在是因为不能为无益之死;她要完成妻子、母亲的社会角色赋予她的使命与职责,完成祁公对她“区处家事,训诲子孙,不堕祁氏一门”的嘱托。在她看来,“儿女人情”是支撑她活下来的理由,在晚年所写的《琴楼遗稿序》中,她也强调了这一点:“乙酉岁,中丞公殉节,余不敢从死,以儿女子皆幼也”。事实证明,商夫人确实完成了这个重大的使命——在她的支持下,儿子为反清复明抛头颅洒热血;在她的率领下,女儿儿媳以诗歌吟咏人生、寄托家国之痛······其实正如祁公所说“殉节为其易”。千磨万难,备受熟尝。商景兰在夫亡子难的境况中苦寒守节、吟咏人生;都向世人诉说死比生更加艰难,更加忍辱负重。无论是死是生;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上天降下的试金石”面前显示了“真情与真面”,显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选择生、以隐忍却坚强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或许更是宇宙间的大刚强与大智慧。

总之,商景兰的《悼亡》诗是对其夫祁彪佳《遗言》的回应,是一个贵族妇女对贞节的理解、对生命的承诺。《悼亡其一》中是一个独立、睿智的商景兰,《悼亡其二》里是一个含蓄、深情的商景兰——商景兰在其悼亡诗中向世人显示了她最真实也最傲人的风姿,她就象她最钟情的那轮天上的皓月,终夜皎洁,洒向人间都是情。《悼亡》诗是商景兰生命和诗歌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从这首诗创作后,她的生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诗歌内容风格也有了转变。从精神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层面,我们看到了《悼亡》诗的意义所在。

唐代的悼亡母诗大全

虽然时间紧逼仍然一针一线一丝不苟。

表面上母亲专注地缝制衣服:提起颂扬母爱的诗句,但是一位勤劳慈祥的老人形象却清晰可见。

这位老母亲头发白了,眼睛花了。

此时母亲的心情是复杂的,表现在方方面面,游子身上衣”,诗一开头就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正在忙做针线的慈母形象,这是母亲内心情感的坦露,从而使人得到的印象更为具体。

这不仅是因为母亲是生育的恩人,更重要的是有着一份博大而深厚的母爱的温暖才使人感到幸福甜蜜。

《游子吟》就是抓住了这一博大而深厚的感情,将母亲对即将远游的孩子的不舍刻划出来。

一直到孩子临行还忙着替孩子缝衣服。

仅仅两句诗,一针一线地给将要外出的儿子缝补衣衫,在阳光的哺育下。

这里诗人虽然没有描画母亲的音容相貌,孟郊的游子吟可说是唐诗中的代表作。

在短短几句中,向来是人们(尤其是童年)衡量幸福的重要内容 游子吟,孟郊 游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编辑本段诗鉴赏 有没有母爱、真实。

而这。

意思: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缝制着衣服给将要出外远游的孩子。

在孩子出发前夕,慈母还在细心地一针一线缝着,心里却恐怕孩子会很迟很迟才回来。

谁又说孩子幼小的心灵,能够了解慈母的苦心,把母亲对儿子的一颗拳拳之心,报得三春晖”,以反问的口气写出了游子对母爱的感恩不尽。

春天的阳光温暖大地,小草破土而出。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衣单身寒。

担心儿外出后一年半载回不来,使在家的老母日夜挂念,写得非常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正是诗人运笔的巧妙之处。

儿要离娘远游,母亲舍不得儿走,但为儿子的前程又不得不叫儿走,内心却不断担心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虽然如此,是留恋牵挂,这衣,是游子身上的衣,诗人特意拈出这个极平常而又最足以表达母子之情的场景,把母爱一针一线地密织在游子的衣衫上,使人觉得异常鲜明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母亲对儿女的慈爱,能够报答那象春天三月的阳光那么温暖的爱呢? 导读,于是老母把这千滋百味的感情都揉合在一针一线上。

“密密缝”三字,凝结着母亲对儿的无限疼爱和深情;怕儿在外无人照料,以小见大,表现了母爱的至深博大,茁壮成长。

这阳光对小草的赐予,正如母亲对儿女的恩泽,是丰厚得无以报答的。

这线是慈母手中的线,可谓无所不在。

然而这首诗却只选取了母亲为游子缝制衣衫的一个普通场景,表现了人们共同的感受,所以才使得这首诗成为历代传诵的名作。

“慈母手中线,脸上满布皱纹,她正默默无语?还是疼爱酸苦?仿佛什么都有

这就把母爱的伟大与深沉很形象地表达出来

诗词赏析,,,,求答案,简洁的。

1、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2、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告别树根,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3、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古诗词鉴赏

这是我们学校用的资料,一个超猛的老师编的,如果你增加悬赏分,我有更详细资料 怎样鉴赏古诗词(一)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明确鉴赏要求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分辨古诗类别 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辨别不同题材的诗词,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题材的诗: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 李白》亦属于这一类。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等等。

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陆龟蒙的《新沙》就属于这一类。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

此外,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2001年全国卷中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行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只作记行诗,不可视作山水诗。

2002年全国卷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属于这类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属于这一类。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事不议论,让读者自己思考。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1996年全国卷《咏史》(元朝阿鲁威的散曲)亦属这一类。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这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作。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996年全国卷 11、山水诗,又称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来寄寓情感,常用寓情于景,借景写情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在古诗词中最常见,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

如:2003年全国卷中的王维的《过香积寺》,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1998年的两首: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2003年北京卷中赵嘏的《江楼旧感》等。

12.闲适诗,借写一点生活琐事人以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趣。

这类诗在高考中也有出...

诗词赏析:欧阳修的诗有哪些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

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上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

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

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

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

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

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

其中,《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习和士大夫的趣事轶闻,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都很有价值。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

《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其它一部分诗作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如《重读〈徂徕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变幻,气势豪放,却近于李白,如《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

但多数作品,主要学习韩愈“以文为诗”,即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

虽然他以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避免了韩愈的险怪艰涩之弊,但仍有一些诗说理过多,缺乏生动的形象。

有的古体诗因此显得诗味不浓,但部分近体诗却比兴兼用,情景相生,意味隽永。

在内容上,他的诗有一部分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例如,在《答杨子静祈雨长句》中,描写了“军国赋敛急星火”,“然而民室常虚空”的社会现实;在 《食糟民》中,揭露了官吏“日饮官酒诚可乐”,而百姓“釜无糜粥度冬春”的不合理现象。

不过,他写这些诗的目的是很明白的:“因吟君赠广其说,为我持之告采诗”,为的是规劝统治阶级修明政治,维护封建秩序。

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政治,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

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现了诗人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对昏庸误国的统治者的谴责。

更多的是写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丽,或平淡有味,多抒发诗人的生活感受。

如《黄溪夜泊》中的“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的“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等。

总的来看,他的诗歌风格还是多样的。

欧阳修不仅善于作诗,且时有新见,其最后一部作品《诗话》(由于诗话从专名演变为一种文体,后人为区别称《六一诗话》),是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

后人郭绍虞说:“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宋诗话考》)。

欧阳修的诗话,改变了以前的论诗或重在吕评、或重要格例、或重在作法、或重在本事的做法,而是兼收并蓄,细加抽绎,以随便亲切的闲谈逸事的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他在评论诗的时候,虽然不废雕琢,但主张归于自然。

在《梅圣俞诗集序》中,他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为宋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在宋初的词坛上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

他创作了很多词,内容大都与“花间”相近,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离情别绪、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并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

《采桑子》十三首,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楼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浣溪沙》),“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等,也都是写景的佳句。

由于作者对事物体察入微,看似随意写出,却是无限传神,没有炉火纯青的工夫,是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

而他偏重抒情的词,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春山,从思妇眼中写征人,情意深远,含蓄蕴藉,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感情亦非常深挚。

他还有一些词,虽然颓唐叹老、牢骚不平,却直抒胸臆,表现出襟怀豪逸和乐观的一面。

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当然,其中也不免有浅薄庸俗的作品。

此外,欧阳修还打破了赋体的严格的格律形式,写了一些文赋,他的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

诗词那么美爱情那么伤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

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

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 词创作。

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

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

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

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纳兰在他第一任妻子卢氏,七月初四忌日, 写下《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悼亡词中的代表作。

性德妻卢氏18岁于归,伉俪情深,惜三载而逝。

“抗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抚操闺中,则志存流水。

于其殁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

”(周笃文、冯统《纳兰成德妻卢氏墓志考略》,《词学》第四辑)纳兰性德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

此词尤称绝唱。

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

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而联系这一切的,是痛觉“人间无味”的“知己”夫妇的真挚情怀,它能够穿越死生,跨越时空。

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

词人在另两首题为《沁园春》的悼亡词中也说:“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

”又曰:“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

”由生前恩爱,而关心爱人死后的生活,钟爱之情,可谓深入骨髓。

词人终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欲以重理湘琴消遣,又不忍听这琴声,因为这是亡妻的遗物,睹物思人,只会起到“举杯消愁”“抽刀断水”的作用,而于事无补。

湘弦,原指湘妃之琴。

顾贞观有和性德《采桑子》云:“分明抹丽开时候,琴静东厢,……孤负新凉,淡月疏棂梦一场。

”由此可以看出卢氏在日,夫妇常在东厢理琴。

理琴,即弹琴。

捎信既难达,弹琴又不忍,词人只好盼望来生仍能与她结为知己。

据叶舒崇所撰卢氏墓志,性德于其妻死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

”词人不仅把卢氏当作亲人,也当成挚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这是极难得的。

词人欲“结个他生知己”的愿望,仍怕不能实现:“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词人甚至担心两人依旧薄命,来生的夫妻仍不能长久。

缘悭,指缘份少;剩月零风,好景不长之意。

读词至此,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

新婚三年,便生死睽隔,已足以使人痛断肝肠,而期望来生也不可得,这个现实不是太残酷了吗?在封建制度下,婚姻不以爱情为基础,故很少美满的,难得一两对恩爱夫妻,也往往被天灾人祸所拆散。

许多痴情男女,只得以死殉情,以期能鬼魂相依。

词人期望来生再结知己,已是进了一步。

但又自知无望,故结尾“清泪尽,纸灰起”二句,格外凄绝。

鉴赏纳兰容若的诗词的文章???

问添衣 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捣衣,添置寒服是古代女子秋季常做的事。

是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多于秋夜进行,所以制好的衣服也被称为寒服。

词调中有《捣练子》词牌,即其本意。

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诗词中往往用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惆怅情绪,像王驾那句“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王诗之所以能够被人千载传颂,正是因为他如实如神的写出了思妇对远戍边关亲人的牵挂,道出关爱这种洁净如莲花的情感,文字也因此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

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一样很感动。

子夜秋歌里“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

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写捣衣写得风致楚楚。

月下捣衣虽是劳作也是人世风景殊胜。

更何况是为意中人制衣?果真到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时候,就更感觉不到落寞了。

自家的砧声合着别家的砧声,声声阵阵,想着不远处也有人在为亲人赶制寒衣,天下有情人这样多,砧声虽寒入耳也温暖。

针线自古是女人的活计,缝衣制服也相应成变了女性传达爱意的方式。

容若此词据考证,应是作于康熙十六年秋,卢氏新亡后不久。

小令所截取的,正是生活中“添衣”这么一件细节小事。

自从妻子逝去之后,再没有人为容若添置寒服,对他嘘寒问暖。

家里虽有仆役无数,然而所制的衣服却没有亲人间的温柔牵挂。

感情的付出是相互映衬的。

卢氏的离开亦使容若失去疼惜补偿她的机会

无语问添衣,为何只惯性的理解为妻子对丈夫的慰问,而不能是丈夫对妻子的关爱? 李白《菩萨蛮》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指日暮之时,山色转深。

伤心是极言之辞。

伤心碧即山色深碧,伤心白即极白。

后人之词多类于此。

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

水晶帘内端坐的美人已然不在。

全词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略露艳色之外,言语极平实。

如果知晓这指代是化自杜甫《月夜》,明白老杜藏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后面的相思凄苦,恐怕连仅有的一点艳色也褪色似的洇开来,变成了白月光似的惘然。

此词一说是塞上思情之作,一说是“悼亡”。

我细读词“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确似悼亡之音。

“欲”字更是用的恰倒好处,“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

年年秋日,你为我添制寒衣,如斯似是习以为常,总觉得日久天长。

手中好光阴无从消磨。

你我似陌上戏春的孩童,看见花开花谢都惘然欢喜心无凄伤。

待得一日光阴流尽,才醒转过来,懊悔哀伤。

看得见吗?是一样的秋色。

秋风虫鸣月色深浓,我伫立在桐阴之下。

仍似去年秋,你知我为何泪欲流? 此阕是容若小令中的佳作,上下阕折转之间从容淡定,然而于小处极见真情。

凄婉动人之处,似是眼前梨花雪舞,宛转细碎散落一地,让人心意黯然。

这一阕的最后两句,我每次读到,心里都梗然。

外公是在秋天去世,去年秋时人尚在,今年秋时风景不改,人已不在。

擦身而过。

生死如河,悍然相隔。

渡河时辰未至,人,无力穿越,只能观望。

情萧索 菩萨蛮·寄梁汾苕中 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

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

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

很多人知道顾贞观都是因为容若,其实顾贞观在清时,无论才气名望都不逊于容若,甚至隐隐有前辈的风范。

他是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的曾孙,也算家学渊源。

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号梁汾。

生于崇祯十年(1637),幼习经史,尤好诗词。

少年时就和太仓吴伟业、宜兴陈维崧、无锡严绳孙、秦松龄等人交往,并加入他们的慎交社。

虽然年纪最小,但“飞觞赋诗,才气横溢”。

清廷慕其才学,于康熙三年(1664)任命他担任秘书院中书舍人。

康熙五年中举后改为国史院典籍,官至内阁中书,次年康熙南巡,他作为扈从随侍左右。

康熙十年,因受同僚排挤,落职返回故里。

之后一直沉沦下僚。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下令开设“博学鸿词科”,一批文坛精英诸如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姜宸英均被荐到京,顾贞观、纳兰性德广交文友,经常聚会唱和,清初词坛的振兴和他们的活跃是分不开的。

他还受容若所托编订了《饮水词》,可知容若对他的才华学识也极为放心佩服。

最为难得的是,除了才气,顾贞观还仗义,没有酸腐文人的琐碎和小心算计。

他曾为营救诗友吴兆骞,求助于容若,更不惜下求于明珠。

容若被他所填的《金缕曲》感动,不避嫌疑地借助父亲明珠之力帮他救助吴兆骞。

说起来,世态炎凉锦上添花的数不胜数,真正肯在危难关头为朋友出头的又有几个?容若和梁汾都难得,他们都不势力,愿意做雪中送碳的事。

也许正因为看到了梁汾身上的侠气,容若才会对他倾心相交,视他如师如友如兄长。

容若对梁汾的依恋,到了琐碎的地步,以至于《饮水词》中大部分唱和之作都和梁汾有关。

顾贞观的确也是容若的知己,他读纳兰的《饮水词》轻易就明白了容若难以明言的心事,相传他自己也曾有过和容若相似的感情经历,只是他的恋人入的是候门而不是宫门。

所...

[help]纳兰词的赏析`~~~

出自 饮水词采桑子海天谁放冰轮满,惆怅离情。

莫说离情,但值良宵总泪零。

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

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

古来就是,诗词文章,多出于薄命人之手,所谓“命途多舛”!于是纳兰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追思悼亡之词。

这一阕采桑子更是当中鹤立之作。

海天,天空、夜空;冰轮,皎洁明月;碧落,天界,道家对天界的称呼。

又是良宵月圆之夜,可惜月圆人难圆,我又想你了,心里泛起阵阵苦楚。

每一次都是这样,良宵佳节,却让我一个人孤单的度过,一次又一次的清泪满面。

好想和你再相见。

只有去你现在生活的天界,才能相见么?是今生么?可惜今生无缘上天界,被捆缚在愁绪里,一次又一次的想念你。

我想你,很想你。

这阕词同苏轼的《江城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悼亡之作,苏轼的似乎更具体些,“孤坟千里,短松岗”苏词偏向与鬼,凄凉氛围浓厚;纳兰的,“碧落冰轮”趋向与神。

但是比较一下在爱妻早殁之后两人的情感生活,纳兰是绝无仅有的。

想方设法找到的纳兰的词哈~~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回首桨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纳兰容若《画堂春》知己一人谁是?已矣。

赢得误他生。

有情终古似无情,别语悔分明。

回首莫道芳时易度,朝暮。

珍重好花天。

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

——纳兰容若《荷叶杯》风髻雨鬓,偏是来无准。

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

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纳兰容若《清平乐》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

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回首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

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纳兰容若《蝶恋花》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

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纳兰容若《采桑子》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

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纳兰容若《减字木兰花》海天谁放冰轮满,惆怅离情。

莫说离情,但值良宵总泪零。

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

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

——纳兰容若《采桑子》旋拂轻容写洛神,须知浅笑是深颦。

十分天与可怜春。

掩抑薄寒施软障,抱持纤影藉芳茵。

未能无意下香尘。

——纳兰容若《浣溪纱》散帙坐凝尘,吹气幽兰并。

茶名龙凤团,香字鸳鸯饼。

玉局类弹棋,颠倒双栖影。

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

——纳兰容若《生查子》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回首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锦样年华水样流,鲛珠迸落更难收。

病余常是怯梳头。

一径绿云修竹怨,半窗红日落花愁。

愔愔只是下帘钩。

——纳兰容若《浣溪纱》记绾长条欲别难,盈盈自此隔银湾。

便无风雪也摧残。

青雀几时裁锦字,玉虫连夜剪春幡。

不禁辛苦况相关。

——纳兰容若《浣溪纱》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

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

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

——纳兰容若《采桑子》暖护樱桃蕊,寒翻蛱蝶翎。

东风吹绿渐冥冥,不信一生憔悴,伴啼莺。

回首素影飘残月,香丝拂绮棂。

百花迢递玉钗声,索向绿窗寻梦,寄余生。

——纳兰容若《南歌子》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

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

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回首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

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

语罢一丝清露、湿银屏。

——纳兰容若《红窗月》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纳兰容若《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

月度银墙,不辨花丛哪瓣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

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纳兰容若《采桑子》

古代诗歌赏析中不同的诗人的是多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1、陆游,辛弃疾的诗词一边表示爱国。

陆游: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2、苏轼多表示人生旷达。

辛弃疾: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3、杜甫多表示 忧国忧民、思乡思亲 4、白居易 关心百姓疾苦揭露、批评政治弊端 5、陶渊明 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 6、李白 以布衣之身来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还有部分是感叹大自然的美丽。

7、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 8、李清照: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

后期的诗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9、李煜: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10、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

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胆俯册谎夭荷差捅倡拉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

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

11、欧阳修:恋情相思、离情别绪、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并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

12、李贺: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13、杜牧: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14、柳永: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

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景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

15、曹操: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

古代最悲伤的诗词是?

遣悲怀——[唐]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刹那芳华曲 ——出自树下野狐《搜神记》 朝露昙花,咫尺天涯, 人道是黄河十曲,毕竟东流去。

八千年玉老,一夜枯荣, 问苍天此生何必? 昨夜风吹处,落英听谁细数。

九万里苍穹,御风弄影,谁人与共? 千秋北斗,瑶宫寒苦, 不若神仙眷侣,百年江湖。

摸鱼儿·雁丘辞——[金、元]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葬花吟——[清]曹雪芹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钗头凤——[宋]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虞美人——[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关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江城子——[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蝶恋花——[清]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秋风词——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无题 [唐]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清](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那一日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你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听一宿梵唱,不为参悟 只为寻找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瞬 我飞羽成仙,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日,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只是,就在那一夜 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急求 白居易《花非花》的诗词鉴赏

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

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

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梦"原来也是一比。

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

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

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

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

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

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

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

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

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

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

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

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廖隽嘉(Elise)的第二支单曲《花非花》还是由自己作词作曲,她正努力向创作歌手之列迈向,这是一首和第一支单曲迥然不同风格的歌曲,更像一首民谣,更能打动我们心灵深处那根亲情弦的一首歌曲。

这首根据白居易诗词改编的歌曲,是嘉嘉送给母亲的礼物。

因为入行后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只能通过打电话和发短信来保持联络,现在长大了,更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良苦用心,想到这些,嘉嘉常常偷偷落泪,深深感到自己身上有一种强烈而巨大的责任感要回报父母。

嘉嘉想起小时候妈妈曾经教过的一首儿歌,这是妈妈和外婆都会有共鸣的一首歌,她想用音乐送给妈妈表达自己的那份思念与爱。

静静地聆听这首歌,嘉嘉用一种最为质朴、轻盈、细致的手法去演绎歌中的故事,声音里带出一份简简单单而又满室温馨的感觉,就好象一出感动人心的亲情小品,温情而富电影感的一种情怀。

妈妈说丑小鸭 有天会变成天鹅 美不美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快乐 如今丑小鸭长大天天忙碌 忙碌后独自徘徊在天鹅湖 想要的留不住 不想要的挡不住 白天害怕糊涂 夜里害怕太清楚 小时候妈妈唱歌 哄我入梦 那首歌此刻在我脑海 不停重复 花非花 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妈妈说灰姑娘有天会变成公主 住平方或皇宫重要的是要知足 如今灰姑娘勤劳不辞辛苦 辛苦后找不到王子的保护 下面是这首歌的地址http://mp3.91.com/Cache/HtmlEditorAccessory/2005-11-14/93c26707-9ebc-45ad-bd07-78772e2116bd.wma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悼亡,作者薄少君,赏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