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代以官职、地名、谥号为号或字的诗人及其故事



一、以“地名”命名 《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山西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自称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江西临川人。 二、以“书室”命名 《聊斋志异

一、以“地名”命名 《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山西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自称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江西临川人。 二、以“书室”命名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 《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饮冰室”是其书房。 三、以“谥号”命名 《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号“文忠”。 《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 四、以“名号”命名 《诚斋集》作者杨万里,别号“诚斋”。 《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五、以“字”命名 《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 六、以“官职”命名 《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 《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 七、以“年号”命名 《白石长庆集》作者白居易,该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嘉祐集》作者苏洵,该集为宋仁宗嘉祐年间编辑。柳宗元,是山西河东人,所以世称柳河东。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他做过的最高的官职)。所以世称杜工部。韩愈,因自称祖籍河北昌黎,所以世称韩昌黎。

古代官职变动词语如“谪”“迁”等,还有什么词表示这样的意思?...

“谪”是降职调动;“迁”是平级或降级调动,通常用“左迁”明确表示降职。

参考文献: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举列: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

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 8、出,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

《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

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 13、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

《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高考语文中的文化常识有关古代官职的变化具体有哪些词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 副千户 正六品、护军参领、按察司知事、国子监博士、 盐引批验所大使:通政使司副使、按察司经历、 骁骑校、顺天府满洲教授、副骁骑参领、 骁骑参领、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指挥佥事、翰林院修撰、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指挥同知 正四品、安抚使:内阁侍读: 文职京官、学录:内阁侍读学士:门千总、州判、太子少保、佐领、京县知县、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 文职京官、云麾使、各省守巡道员、经历、健锐营翼长、指挥使 从三品、光禄寺署正、整仪尉、八旗护军统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盐课司大使:左右春坊庶子、 太常寺满汉寺丞、僧录司左右善事、鸿胪寺少卿:二等侍卫:太子少师、盐道库大使: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包衣佐领、太傅、太保、步军校、土知府、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司务:布政司经历、五旗参领、宣抚使司佥事、府经历:包衣护军参领、宗人府经历:将军、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通政使司通政使:领侍卫内大臣、 宗人府理事官、土同知、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汉军秋官正:左右翼前锋营统领、 委署前锋侍卫: 文职京官、理问、护军校:布政司库大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各部院左右侍郎、直隶州州判、 都察院都事、鸿胪寺卿、内大臣 武职外官、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守备、太常寺少卿、 长官使、太常寺博士、副招讨使:四等侍卫、宣抚使司同知、土通判 武职京官、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 文职京官、大理寺左右评事:内阁学士、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京县县丞、包衣副护军参领、贝勒府司仪长、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士县丞,每等有正从之别、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安抚使司佥事、县丞、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钦天监监判、司经局洗马: 文职京官、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无 从一品:三等侍卫、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宣慰使司佥事、下五旗包衣参领、通判、 四氏学录、 部寺司库、翰林院侍读学士、布政司都事、和声署正。

正一品、太子少傅、协领:翰林院编修、钦天监灵台郎、钦天监主薄:光禄寺卿、各部院尚书、通政司经历、鸟枪护军校、提督 正二品、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少师、通政司参议、翰林院侍讲、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同知、总兵 从二品:顺天府府尹、少保:一等侍卫、太子太保、宗人府丞、五经博士: 文职京官、亲军校、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治仪正、宣抚使司副使:左右春坊赞善、都司:副将 正三品、允判、直隶州州同、教授 武职京官、长官、 协办大学士、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城守尉、防御、奉天府丞、监守信礮官:城门史:游击、大理寺左右寺丞: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太子太师、 祀祭署奉祀:兰翎侍卫、给事中、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前锋参领、国子监司业、太子太傅、内阁中书:宣抚使: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各部郎中、 土州判 武职京官、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把总:守御所千总、包衣骁骑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各州知州:无 武职京官:顺天府丞、 太仆寺少卿、 武职京官、堂主事、营千总、盐运司经历,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百户 从六品、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内阁典籍、銮仪使 武职外官、包衣副骁骑参领: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僧录司左右讲经:卫千总、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宣慰使、盐运司副使、助教、奉天府府尹:城门领、兵马司副指挥:无 武职外官: 文职京官、步军副尉、大理寺少卿:副都统: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光禄寺署丞、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詹事府主薄、光禄寺少卿、副前锋参领: 文职京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防守尉、盐运司库大...

古代指官职任命的词

1、举(举荐) 辟(招用)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2、征(征召.特指君招臣)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3、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 6、陟(提升,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7、升(提升) 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8、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9、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10、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 11、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袁盎传》) 12、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13、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14、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15、调(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袁盎传》) 16、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17、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18、夺(削去、罢免)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五字以上的古代官职

古代官吏的等级。

两汉以俸禄“石”(dàn)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等。

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尚书令为第三品等。

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北魏时,开始在官品中分正、从。

从第四品起,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唐、宋文职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

隋及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称,共分十八等,文武并同。

清朝九品十八级+未入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外官:提督、八旗都统、将军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外官: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外官:总兵、八旗副都统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外官:巡抚、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外官: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外官:参将、指挥使、八旗城守尉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外官:游击、宣慰使、指挥同知、八旗协领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外官: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防守尉、八旗佐领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王府二等护卫 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外官:关口守备、守御、防御、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王府三等护卫 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宗人府经历、大理太常寺丞、钦天监监判、五官正、神乐署正、僧录司善事、道录司正一 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内阁典籍、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典籍、满洲读祝官、赞礼郎、太仆寺主薄、鸿胪寺满洲鸣赞、国子监丞、通政司经历、知事、兵马司副指挥、各部寺司库 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

中国古代官职中的尚书 侍郎 等 各是什么级别?

尚书省分六部,其最高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为侍郎(从二品),其下六部尚书为正三品,六部副长官仍称侍郎(从三品),以下分司(曹),正副长官分别为从五品、从六品(即当今司局级)。

六部尚书:自魏晋起至隋唐时期发展健全,封建王朝的中央政权机构都设“吏、户、兵、刑、工”六部。

官阶为正二品。

其分工为:吏部:又称天官,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货币、官员俸禄、财政收支等事务;礼部: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等;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驿站等事物;刑部: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物;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各部的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及工部 吏部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户部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

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除以上各司外,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

隶於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

礼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

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兵部 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

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

职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

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

此外,清设稽俸厅,掌稽察武职官俸;会同馆,管理京师驿传事务;捷报处,掌递送文书。

刑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

清增加直隶、奉天、江苏安徽四司,为十七司。

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职掌他省及衙门的部分文书收发和某些日常政务。

此外,清设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审处,掌核秋审、朝审各案;减等处,掌汇核各省及现审各案之遇赦减等事;提牢厅,掌管狱卒,稽察南北所监狱的罪犯,发放囚衣、囚粮及药物等;赃罚库,掌收放现审案内赃款及没收各物件,并保管本部现银及堂印;赎罚处,掌罚罪事;律例馆,掌修订法律。

工部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

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明清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

除四司外,清设有制造库,掌制造皇帝车驾、册箱、宝箱、仪仗、祭器等;节慎库,掌收发经费款项;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数及稽核、供销京城各坛庙、宫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

尚书省分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六部,其最高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今国务院总理),副长官为侍郎(从二品,今副总理),其下六部尚书为正三品,今正省...

古代官职排名?

答: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

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至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官职的书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

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如《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

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古代以官职、地名、谥号为号或字的诗人及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