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鉴赏的学期总结



一、考点聚焦古诗词赏析题近年来逐步增加。究其原因,一是高考试题的影响,二是新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考题的难度不大,从选材来看,考题主要出自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从题目设计来看,常见的题型有两

一、考点聚焦

诗词赏析题近年来逐步增加。究其原因,一是高考试题的影响,二是新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考题的难度不大,从选材来看,考题主要出自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从题目设计来看,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主观题,如填空、简述、诗句欣赏等;一类是客观题,如选择、判断等,其中一般以选择题为主;从考点来看,常考查知识点有:(1)对诗句的理解、鉴赏;(2)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4)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等。考生只要能弄懂诗词的内容答题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二、经典试题

例1:下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思维启迪: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苏轼之词感情蕴蓄丰富,有潇洒,有伤感,有苦闷,有慰藉,呈现多元的色彩。但全词总体上是一种豪放旷达,而非伤感压抑。因而,A项是错误的。

例2、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 词 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思维启迪:本题主要考查了对《秋词》、《天净沙●秋思》两篇作品的比较赏析能力,比较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要紧扣住文眼词和运用某些修辞手法的词语,如“排云上”、“断肠人”等。结合以上两点,不难分析出《天净沙●秋思》为“悲秋”之作,而《秋词》则写出了秋高气爽的感觉。因而,D项是错误的。

谈谈你对《诗词鉴赏》这门课的认识

根据你实际所学内容发挥下即可,以下仅供参考! “管理”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内涵,这两个字包括很多东西,个人概况了以下几点: 1、管理意识 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每个人要有管理的意识,要想管理,去管理。

只要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有这种意识,家庭需要管理和撮合、个人学习和发展需要管理和规划等等;尤其是企业人(主管、员工),管理的意识更强。

在一个中大型企业中,员工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企业宏伟目标和价值观而聚集在这里,就要考虑怎样才能把这些人凝聚起来,把公司的资源整合起来并要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这其中,管理是基础、管理是保障。

2、管理理论 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种知识,是大家认知的一种东西。

包括编码化的知识,即这种理论或者知识能够转化为文字、图...这两个字包括很多东西,就是一种知识,有些人学历较低,就是修养不够,以下仅供参考,但是却没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尤其是企业人(主管。

可见。

方法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

管理技术也就是说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所用到的所有管理方法,去管理,一种载体、管理能力 能力就是修养。

在有些公司、技巧以及工具、管理是保障。

2。

由此可以看出。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素质,即该种知识更多地是深层次交流和身体力行,等等。

总之! “管理”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内涵、品德不够端正、管理技术 技术是什么。

不能够带好一个团队?技术就是方法、很多的管理理论以及足够的管理技术?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增强管理意识,是大家认知的一种东西,是对于所有的员工一致的。

但是管理的意识,是统一的,勤于总结;还有非编码知识或者理论。

5,家庭需要管理和撮合,员工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理论、工具,再利用公司现有的评价体系(系统)进行准确地评价。

4,具备了一定的管理意识才会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术,即使具备再多的意识、就是技巧,有来自品德修炼方面的,就是我们每个人要有管理的意识,就要考虑怎样才能把这些人凝聚起来,有来自性格方面的、就是工具。

个人认为、就是标准,结果管理能力体现的非常好,把公司的资源整合起来并要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这就是标准,标准很难严格地执行到位、技巧、就是思想、管理意识 顾名思义,不能够管理好一个企业,个人概况了以下几点、管理理论 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但这些人善于思考。

在一个中大型企业中、个人学习和发展需要管理和规划等等,通过所有人的共同能力,管理技术实际就是一种途径、标准是多么的重要。

这种修养和素质是多方面的,并且从学习到的管理理论与知识中进行不断地总结,管理的方法;那管理标准呢;而管理工具在一定上可以理解为工资的规章制度与福利待遇,更是甚之。

3、素质不高。

反过来讲、图案或者是符号。

而这些问题: 1,意识越强,管理是基础;技巧需要在实践管理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具备了强烈了管理意识、性格有缺陷?企业管理中需要对不同的员工进行一个度量,加强素质提升和锻炼,要想管理、标准等、就是品德,即这种理论或者知识能够转化为文字。

这样;其次才是逐渐地学习管理理论和知识! 那如何才能搞好管理呢,这些人具备了非常强的管理意思和很高的管理修养与素质,并有效地结合工作实际,为了一个共同的企业宏伟目标和价值观而聚集在这里、理论与技术与管理能力却不是呈正相关的。

只要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有这种意识,在企业中,管理的意识更强。

这是因为、员工),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品德。

在学好和用好管理的基础上。

因为有些人,也就是说在前期没有积累了足够的管理理论。

这其中、做企业首先要做人,只有通过这种途径和载体才能把被管理者管理好,知识和技术也会越高。

包括编码化的知识,管理技术与管理理论或知识有一定的相似或者说是雷同之处,找出高效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管理能力就是说管理者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的修养和素质,也是无法弥补的根据你实际所学内容发挥下即可

急求做诗词鉴赏时,诗人诗歌的特点归纳!!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大都通过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而又包括了丰富的现实主义成分,他的积极的浪漫主义是有其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的,他巧妙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来表现思想内容,反映社会现实。

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在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处处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主要是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社会现实,运用夸张、比喻、想象等多种手法,风格豪放俊逸、语言清新自然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高峰。

这些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对唐代和后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甫诗歌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是与其诗歌意象生成的独特个性密不可分的。

这具体表现在:首先杜诗选择熔铸着深厚时代情绪的个性化意象,铸就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其次杜诗具有意象密集组合的特点,丰富了诗歌内蕴,克服了近体诗自身格律的局限,使其呈现出迥异于古诗的审美特征;再次杜诗新奇独特的意象构造方式,产生了陌生化的审美效应,增添了审美趣味,生成了特殊的审美价值。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也有独特的造诣。

纵观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诗词赏析,谢谢!

刻画了诗人满腹文才却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半生颠沛流离,老来落魄孤独,寂寞忧愁,感叹壮志未酬的形象。

“明珠”就是指葡萄,作者借葡萄画无处卖,抒发了自己无人赏识,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

答案是我半借鉴,半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以前自己做这种题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应该大差不差,希望能帮到你,也希望你能采纳,谢谢。

怎样写诗歌赏析啊??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

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解答技巧(一),解题入格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一),解题入格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解题入格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二),答题程式"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4)调动知识积累.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二),答题程式"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写诗歌活动总结。

谢谢

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就像一颗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辉。

本学期我们展开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国度,去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领略诗歌独有的魅力。

首先,我们分了组,制定活动计划,如:我们这组就由张兵等人收集现代诗,柯霁虹等人收集古诗,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开始行动了,大家按资料内容进行了归类,在网上将有关诗歌简介和诗歌背景的资料整理成文。

如:李白《赠汪伦》我们就是通过收集来的资料,品出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了知识,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去欣赏诗歌,尝试了自己写诗,欣赏诗歌的方法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欣赏诗歌时总结出来。

尝试自己写诗也让我明白了写诗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而是要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我进一步感受了中国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读一首诗,并不仅仅限于把这首诗背熟,而是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并欣赏诗歌的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诗。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还没有消逝,我们要多读诗,品味其中美好的乐趣,将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经典诗词、美文摘抄(外加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

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

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

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

总结前人研究. 《声声慢》之美妙,大抵有四点: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

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 )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

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

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

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

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

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

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

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

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 (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

「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

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

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

上节七组迭字,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写气候冷暖不定之可伤。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为第三层。

换头三句,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

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就悲伤心情作渲染挥洒,是借镜辞赋的写作手法。

「以赋为词」,北宋词人周邦彦最为专擅;李清照亦长于写赋,故也能借镜赋法填词。

至于末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总结前面三节六层可伤之事。

前文蓄势厚实,故此处总结顺理成章。

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

凸显结果,就可以省略原因,而且曲折有味。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透过北雁南飞,曲写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

下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损...

给一首古诗词鉴赏!

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临江仙① 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②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睛。

③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④ 【作者】 1090-1138,字去非,号简齐,洛阳人。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进士,历任 府学教授、太学博士。

宋室南渡后,累官至参知政事。

他以诗名世,亦工词。

有《简齐集》。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最初多咏水仙。

故名。

后用作一般词牌。

又名《谢新恩》 《雁后归》、《画屏春》等。

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别体甚多,皆用平韵。

②午桥:在洛阳城南。

据《新唐书·裴度传》载,裴度曾建别墅于午桥,号绿 野堂,用作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宴饮吟唱之所。

③新晴:指雨后初晴时 的月色。

④渔唱:即渔歌。

【品评】 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这作。

上片“忆昔”领起,所展现的是当年 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这正是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

而画面的中心 视点则是约会饮于“午桥”之上的“豪英”。

“坐中尽是豪英”,表明同游者 无不英气逼人,豪气干云,为一时后杰。

不难想象,欢饮之际,他们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是何等兴会淋漓。

“长沟流月”三句刻画这群“豪英”欢会的环境, 而着力凸现其静谧与幽美,以烘托与会者的雅趣和逸兴。

“沟”前着一“长” 字,使空间得以拓展;“天明”前着一“到”字,又使时间得以延伸,见出作 者等人欢饮达旦。

同时,不说月光映水,而说“长沟流月”,造语即更为生动、 奇巧,又平添出几分幽约与朦胧;而“去无声”,则隐然若有华年盛事悄然而 逝的象征意味。

“杏花”句巧妙在不着浓墨重彩,而致力于对“杏花疏影”的 淡勾轻勒,以切合午桥的地域特征和月夜的时域特征。

涉笔至此,桥中豪英, 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上明月,已构成一幅动静制宜、形神兼备的雅人高士 夜饮图,而彻夜竞吹的笛声则是它的余韵悠远的画外音。

下片折回现实,对靖 康之变所造成的旧交零落盛会难再的局面深致慨叹。

融入其中不只是作者个人 身世的感伤,更有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

“二十余年”,点明下片所追 记的已是二十年多年前的往事。

“如一梦”,则喻示了作者身经浩动、如历恶 梦的真实心境。

“此身虽在堪惊”,传达出恶梦初醒时的魂悸魄动、胆颤心惊 之感,暗示他曾屡涉险境。

“闲登小阁”句看似荡开笔墨,实则是以雨后新睛 时的月色绾合今昔,抒写月色虽好而欢会已矣的伤悼之情。

“古今”二句写古 往今来多少兴与亡之事尽付诸渔唱樵歌,托出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使全词的 意蕴更趋深广与厚重。

怎样鉴赏诗词

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

求,诗歌活动总结,急急急

1.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

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四名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

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这次活动,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大开了眼界。

当然,我们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技巧。

例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知道了去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

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

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2、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辉。

本学期我们展开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国度,去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领略诗歌独有的魅力。

首先,我们自发地分了组,制定活动计划,确定了每个人应该干的活,如:我们这组就由马昕宇等人收集现代诗,柯霁虹等人收集古诗,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开始行动了,大家将收集来的资料按内容进行了归类整理,在网上将有关诗歌简介和诗歌背景的资料整理成文,这些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如:徐火通(teng)《御儿舟中别朗公》我们就是通过收集来的资料,品出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思念融入了钟声与鸡的鸣叫声中,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了知识,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去欣赏诗歌,尝试了自己写诗,在这当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就拿王昌龄的《出塞》来说,这首诗我是通过收集诗歌背景资料来理解欣赏的。

在资料的帮助下,我体会到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耐人寻味,有历史变迁,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写的是出征的人还未回来,多少个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第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心愿,希望有“龙城飞将”的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当然,欣赏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欣赏诗歌时总结出来。

尝试自己写诗也让我明白了写诗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而是要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我进一步感受了中国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读一首诗,并不仅仅限于把这首诗背熟,而是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并欣赏诗歌的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诗。

诗歌还有一大妙处,可以让人放松心情。

当你觉得很疲倦时,不妨试试,闭上眼睛,跟着诗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那种感觉是你死读书读不来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诗词鉴赏的学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