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如何看待诗词中的重字



[转载]【诗词禁忌和融通】——如何看诗中“重”字 (2015-05-26 15:16:43)转载▼标签: 转载 分类: 转发 原文地址:【诗词禁忌和融通】——如何看诗中“重”字作者:铃歌 对于诗中重

[转载]【诗词禁忌和融通】——如何看诗中“重”字

(2015-05-26 15:16:43)

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发

原文地址:【诗词禁忌和融通】——如何看诗中“重”字作者:铃歌

对于诗中重字可以说争议很大,正反方各执一词,且都可以拿出什么经典诗作、伟大诗人进行证明。我的看法是我们都不必在这些非主要地方过多的化费精力。近体诗最主要是格律,当然还有韵,无韵则不能成其诗。重字视内容而定!

一、近体诗的重字:

近体诗应力避重字。有时我们看到某些名篇的重复,那是有规则的重复,

诸如: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之类,那是合理的。像崔颢的《黄鹤楼》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也是正常的重复,但颔联“黄鹤”复出,那就不好了。无规则的重复必然是违律的。

我们来看下面这些诗,这些诗都算得上唐诗中的精品了。: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韩翃《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韩诗颈联对句“心期卧已赊”与诗的末句“不觉已鸣鸦”,“已”字重出。其实这首诗是可以避免的,把“心期卧已赊”句中的“已”字换成“亦”字不就得了。句意是说“希望邈茫”,更“亦”不改变原义。

(杜甫《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酒无渌,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杜诗《对雪》首尾二联“愁”字重出。莫若将末句“愁坐”酌改为“面壁”,“面壁正书空”,或许意味还深长一些。

(杜甫《曲江二首》之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瓢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曲江》其一的一二联“花”字重出。“一片花飞减却春”,有的版本将“花飞”二字颠倒为“飞花”意思与平仄未尝稍变。如果把“飞花”再改为“飞红”——“一片飞红减却春”,既避免了重复,且较原句觉妙。

(杜甫《曲江二首》)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其二之首联,出句有“日日”,对句又出现“每日”,“日”字重出,且“日日”与“每日”完全同意,在诗里则为“雷同”,须要避忌。莫若将“每日”改为“每每”,“每每江头尽醉归”。既然“日日”典春衣沽酒,沽酒又期在必醉,所以换为“每每”二字丝毫没有改变原意。

出现重字现象,其原因主要(可能)是传钞或制版之误,当然也有作者忙中未遑关顾的情况。诗中无规则的重字有违格律,不符“法度”,但对名篇来说只是微疵,瑕不掩瑜。最讨厌的是那些厚古薄今,迷信名人、权威的先生对篇中的病疵不但不能正视,反而以之为楷则,大家之所以为大家,纷纷赞美之,效法之。你如果加以指瑕,则说你说三道四,不懂诗,对你讥讽之,嘲笑之。对重字、违律(其实重字也是违律)且草率为之的《静夜思》被誉为“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妙绝古今”、“五绝之典范”,把严重失粘的律绝称之为“**体”(如李白的《凤凰台》及其他),就因为作者是大家 ,故句为伟人典,谬误也当成经典,超级崇拜,那就太那个了!

二、谈格律诗中的文字重复问题:

格律诗中,有文字“避同”之说,即避免同字重复。这属于一般性常识。但是,格律诗中的“避同”,指的是非修辞性重复,不包括修辞性重复。曾有人没弄清这两者的区别,用修辞性重复的例证来反驳“避同”之说,从而出现所指对象的错位现象。我们在这里对格律诗中的修辞性重复和非修辞性重复加以区分的基础上,来讨论格律诗中的“避同”问题。

汉魏以前的古诗,在文字上是可以重复的,理论上也没有避免“重出”、防止“相犯”的说法。六朝以来,随着诗歌形式的日趋精致,便有了避免“重出”、防止“相犯”之说。这个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已经明确地提出来了。他的原话是:“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意思是说,《诗经》和《楚辞》善于融会贯通,并不在意于重出、相犯的问题,近世则忌讳诗中出现同字。当然,如果重字不得不要时,则是可以相犯的。按照刘勰的意见,“忌同”未尝不可,但也可以灵活对待,不必死拘规则。

唐代格律诗形成后,进一步明确了同字“相犯”的问题,即在一首诗中,应尽量避免文字上的重复。只是在格律诗中的“避同”,不包括修辞意义上的文字重复,即修辞性重复不在“相犯”之列。

格律诗中,常见的修辞性重复有三类情况:

一类是叠字,

一类是顶针,

一类是复辞。

叠字这种修辞格在传统诗歌中使用十分广泛,《诗经》中就有大量的叠字句。格律诗形成后,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采用叠字来突出语言表达的音韵感和节奏感,强化摹状、抒情的效果。

如:

“萧萧班马鸣”(李白),

“飘飘何所似”(杜甫),

“漠漠水田飞白鹭”(王维),

“翦翦轻风阵阵寒”(王安石),

青山历历乡关梦”(元好问)等等。

显而易见,叠字不是“相犯”,兹理易明,无须赘述。

以顶针修辞格出现的文字重复,在格律诗中虽不多见,但同样存在。顶针指的是上句末尾字、词与下句开头字、词相同,构成一种回环相扣的表达效果。如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即顶针格的应用。由于传统诗句高度简练,句式往往是经过压缩的,因而顶针这种辞格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就是将两字用于同句之内,同字相连,表面上看似叠字,实际上不是作为修辞格的叠字。比如说,“月光如水水如天”、“自是不归归不得”(崔涂)之类的句子的重字,便是如此,因为它实际上是两句的压缩。“月光如水水如天”,用口语表达就是“月光如同水,水如同天”。

在复辞这种修辞格中,重复的字、词不是相连的,而是被其他文字隔开来,它可以在同句中,也可以在不同的句子中。于是,格律诗中的复辞,有句内重复,也有句外重复。

常见的句内复辞有这样几种情况:

(1)一、三字重复:

如:

“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

“听水听风笑到家”(袁枚)。

(2)一、五字重复:

如:

“一枕新凉一扇风”(刘翰),

“不养丹砂不坐禅”(冯班),

《红楼梦》中的名句“秋花惨淡秋草黄”也是一、五字重复。

(3)二、五字重复:

如:

“不羡神仙羡少年”(袁枚),

“不爱红装爱武装”(毛泽东)。

(4)二、六字重复:

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

“浓似春云淡似烟”(纪昀)。

(5)三、六字重复:

如:

“欲把西湖比西子”(苏轼),

“暂时相赏莫相违”(杜甫)。

(6)四、七字重复:

如:

“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

“瞥地红梢更绿梢”(王又曾)。

(7)一二两字与五六两字重复:

如:

“紫薇花对紫薇郎”(白居易),

“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

“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

“断续声随断续风”(赵嘏),

“如此烟波如此夜”(舒位)等。

其中,重复的两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两个单字。

(8)一、三、五字重复:

如:清代女诗人何佩玉的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一禅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应当说,格律诗由于受到单调的平仄转换的限制,句内的复辞有相应的定格。二、四字不能重复,四、六字不能重复,因为“二四六分明”。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由于对“孤平”的避忌,五言的一、三字、七言的三、五字不能重复。前面举到的何佩玉的“一字诗”中,第二句中是一、五字重复,不像第一句的一、三、五字重复,因为用的正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

格律诗中的句外复辞格,常是表达的主题词、中心词的回环关照,其作用在强调或对比。崔颢《黄鹤楼》中,“黄鹤”一词三次重复,因为它是诗人反映的中心词,在一再强调中突出了“鹤去楼空”的感受。

卢梅坡的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在梅、雪之间两相对照,以彰显各自的美妙之处。

崔护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是两年之间的比照,中间省去了“今年今日此门中”,在“人”与“花”的重复中呈现出同与不同的情景。这类复辞十分自然熨帖,正是顾炎武曾提倡的“复而不厌”的典型例证。

除了修辞意义上的文字重复,非修辞性的重复则应当力求避免。当然,“忌同”不是绝对的。刘勰关于“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的论点,对于格律诗来说,依然是适用的。在唐宋及后世的名诗中,出现非修辞性重字的诗作为数不少。如崔颢《黄鹤楼》中,“空”两次重复,“人”两次重复,因用得自然妥帖,读来不觉重复。

程颢的《题淮南寺》和《秋月》,都是名诗,选入《千家诗》,前诗两“秋”字,后诗两“红”字,皆不影响诗的意境。

《题淮南寺》

年代:宋 作者:程颢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秋月》

年代:宋 作者: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咏 雪》

元。吴澄

腊转鸿钧岁已残,东风剪水下天坛。

剩添吴楚千江水,压倒秦淮万里山。

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

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

元人吴澄的《咏雪》,“风”、“水”、“天”三字都出现重复,但同样被人们当名诗看待。可见,“避同”也不是绝对的。

看下今人是怎样推崇这首诗的,竭尽华美词语

吴澄的《咏雪》气魄雄奇,主要体现在真与幻的巧妙组接上。“真”指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描写现实之景,“幻”指诗人用奇特的想象勾画飘渺之境,两者自然契合,便构成了本诗雄奇壮阔的艺术意境。

开篇交代下雪之时,“鸿钧”指自然界的时序更迭。时光流转到腊月岁末,天空飘下纷纷扬扬的大雪。“东风剪水”形象说明雪的成因。“剪”字不仅含有“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义,而且把春风人格化,仿佛这漫天雪花都由心灵手巧的春风姑娘剪水而成,这是多么富于奇想的语言!

哈哈,有些肉麻!

归纳起来说,格律诗中,要分清修辞性文字重复和非修辞性文字重复。对非修辞性文字重复要尽量避免,但并不是绝对要防止“相犯”。必要时,重复也无妨。

近体格律诗有诸多约束、规范,否则不成其为“格律”。格律诗之约束,主要在格式与韵律上,并未对所谓“重字”给以规范;而格律诗句之重字现象,其自诞生迄今已然一千五百岁了,过程中逐步演化也是在情理之中,不必过于较真的。

在这里再总结一下:

格律诗中重字,可分为:有规则重字与无规则重字。

有规则重字,主要出现于运用修辞格组缀成句中,这种修辞格皆以“有规则重字”为其特征,诸如:双声叠韵、互文、反复、复沓、顶真、错综等修辞方式

无规则重字,其之所以重之者,盖以作者主观创作意向:

或追求某种诗旨,突出意象;或创造某种意境,强调情绪。是作手,下字掂量再三,尤不轻易,必有一番苦心,几至惨淡经营。

故诗之重字亦可融通:

格律诗苛严,作之者孰不“捻断数根须”调遣文字、游戏于古汉语之中而难罢其手。考其重字,必为一番旨意与情趣。故自盛唐以来,格律诗无规则重字的出现,均较首句用邻韵之时间与频率,既早又多。

下面举例为证:

崔国辅《怨词》: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首句互文,二句顶针,“望”字重,)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把“江北”必改“塞北”其意大差。

李白《静夜思》: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前面已讲过,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不失流传千年成不朽。

杜甫《夔州歌》: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唐险过百牢关。

老杜如此重字而且重意,是为刻意为之。巴、东重字。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原来深浅红可以这样吟咏?

杜甫《戏为六绝句》: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

两“师”词性不一,是否犯重大家可自审之。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一二句顶针,“宫”蝉联后又一个“宫”,有意重复。

韦庄《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画”“人”“心”两句三重字。

王安石《鹦鹉》:

云木何时两翅翻,玉笼金锁只烦冤;

不须强作人间语,举世何人解语言。

“人”“语”重字。

苏东坡《春日》:

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

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

春睡赏春晴,语气。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陈与义《清明》: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杨诚斋《过宝应县新开湖》:

天上云烟压水来,湖中波浪打云回;

中间不是平林树,水色天容拆不开。

陆游《冬夜闻角声》:

袅袅清笳入雪云,白头老守卧中军;

自怜到老怀遗恨,不向居延塞外闻。

唐寅《言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两句四个“不”排比,末句重一字,非重不可。真乃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江南第一才子”。

归有光《海上纪事》:

二百年来只养兵,不教一骑出围城;

民兵杀尽州官走,又下民间点壮丁。

若非如是重字,则何以鞭挞明朝弊政,“养兵”“围城” 。倒行逆施,残害百姓,却无能驱逐倭寇,静海安民。

黄宗羲《不寐》:

年少鸡鸣放就寝,老人枕上待鸡鸣;

转头三十余年事,不道消磨只数声。

“鸡鸣”一词重,“重”尽读书两种境地。

重字现象,律诗、绝句,皆存在;律诗多于绝句,皆不胜枚举。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重字并非诗之病。

古人论诗,向以意为主,强调不以词害意。谢榛在《四溟诗话·六三》批评李颀“写兴以害意”时举贾岛《望山诗》: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

赵臻病其“此亦写与害意”,并未病其重字。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三一》说得干脆:“非此字不足以尽此意,则不避其险。”《姜斋诗话·十》云:举宋人咏河魨诗为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认为“神理凑合时,自然恰得。”对“春”字劈头“重”字不以为“病”。

对“重”字非议者,唯瓯北(赵翼)为先。其《瓯北诗话·诗病》云:“诗有一首中用重韵者: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青’‘白’二字,一首中重出。皆以为今人诗若是,必厌其重复,在古人正不若是拘也;然究是诗中之病也。”赵翼明知“古人正不若是拘也”却以之为“病”,爰有奉为圭臬者。

对此我们不免因有异议:

1.古人能是,今人何以不能是?

2.古人尚且不拘,瓯北何以拘之于后人?

3.瓯北既诟之以为“病”,何以作诗自染其病耶?岂不瓯北自掴赵翼嘴脸?

【赵翼(1727年(丁未年)~1814年(甲戌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 独创 ,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从这点可以读出清代诗的繁荣主要是是在官庭,御制诗是其主流,这种政治色彩浓烈的“诗作”以用诗品的走向可想而知了。

也就是从那个时代出现了更加严格的诗中禁用重字,原因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乡试和会试中增考“五言八韵诗一首”,自此成定式。试帖诗须用官韵,且每首仅限一韵,于题目旁注明,为得某字,取用平声,诗内不许出现重字。此规一定,便成严例。

现在有的诗赛评委,不禁律绝禁用重字,古绝禁用重字,甚至长诗也禁重字,把满清皇帝的荒谬指令当作圣旨,不敢越过雷池一步。这就过了!

上面我们举了一些绝句使用重字的的例子。

下举几首大诗人们的律诗中重字的实例,试作说明。

我们来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是否诗仙比较豪放,不拘规矩。

那么,我们看看作诗严谨出名的诗圣杜甫的《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首诗“人”重字,“先”重字,“杀”重字,一首诗竟用了三个字的重字,岂不成了废诗?可是,《前出塞》偏偏成为千古名诗

再看,唐朝第一诗《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重字更多了。

还有毛泽东主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因是纪录长征的伟大事件,这事件不得不重字。

最后强调下:

首先,力避重字;其次,可以重字;三,重在意境。特别是绝句,因为它字数少,犯了重字,内容、诗路就显得更窄了。

一般来讲,诗词因属短小文体,要求尽量节约用字,做到在有限的词汇中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因此,避重字是增内容的必要手段。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当诗意的需要不得不重字时,只有舍弃不避重字的观念,也要将就诗意。

避重字只是一种技巧,不是一种规律。我们在创作中,使用这种技巧,尽量掌握分寸:

一、是叠字句不算重字;

二、是一句之中不避重字;

三、是首联或尾联的出句和对句可用重字,以示勾连。

四、是同形不同义的字也不算重字(有时会因为简化字引起形同义不同的情况)。

但律诗的颌联和颈联因对仗缘故,限制较严,是不得重字的,这点大家要注意哈。

风雅颂课件/铃歌编辑

题(古诗词,名言警句,歇后语的运用)(含

一、古诗词的运用。

1、若是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应该说( )。

2、若是好朋友分离,依依惜别,我们可以说( ) 。

”3、一般用( )这个成语形容朋友之间关系亲密.4、每当月亮升起,你的心中会有一种美好的对幸福、团圆的一种向往,就会想起( )5、每当看到春光将桃、李、梨的花一夜间催开时,你自然的想起了( )6、汗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 当“比”讲,它与(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中的( )(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7、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

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

望着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 )”。

8、人们常用杜甫的( )一句来赞美老师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

9、每逢佳节,我们会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或发邮件,可以引用(“ ”)这句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10、生活中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这正如孔子论语》的一句话( )11、要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 ”)12、每当祖国需要你的时候,用(“ ”)来表达自己的决心。

13、同学们,当你们的朋友在学习中浪费时间,有所松懈时,我们可以用(“ ”)这样的名句来劝告他。

14、《白雪歌送武判断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 )15、“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有不同的(词牌),你知道的词牌名有(蝶恋花,西江月,声声慢)。

请默写( )的一首词:词名《 》,词中写到( ) 16、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但他却谦虚地说: “( )”而他说的“( )”则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教育我们要讲究方法

17、《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18、苏轼名词《明月几时有》中富有哲理的名句是( )。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

20、《赠汪伦》一诗中,李白用(“ ”)来表达他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

21、《示儿》一诗中,写作者心事的诗句是( )。

22、读了《匆匆》,我想借用“《长歌行》中的诗句:( )”这句名言警句来提醒自己莫让时间“( )”。

23、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

24、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 》,诗句是( )诗句表达了( )。

你还能写出其他的爱国诗吗?( )25、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我们还学过杜甫写景的诗《春夜喜雨》和《绝句》。

26、教育人要积极向上,好上加好:( )。

27、说明生命力顽强,用来礼赞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积极有为的顽强精神和人生态度:()28、读书使人睿智,要想获得广博的知识,就得像鲁迅先生所说:( )。

可是,好多同学总是认为没有时间读书,却在游戏机里肆意耗费时间,这让我们想起鲁迅先生的另一句名言( )。

29、教育孩子不能大骂,我们的老师教育我们时,常常和风细雨,正似“ ( )”般滋润着我们心田。

30、(“ ”)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

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31、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32、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许多著名诗人都有优秀作品,如李白的《赠汪伦》写到( )。

杜甫的《江南缝李龟年》写到(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写到( )。

高适的《 送别 》写到( )。

33、“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除了《古朗月行 》,我们还学过选自“汉乐府”中的《长歌行》其中( )一句含有很深的哲理,劝导人们( )。

34、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

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 ”)呀! 35、中秋佳节,皓月当空。

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

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36、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

此景象真可谓是(“ ”)。

37、(“ )”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浪子不希望飞回生我养我的故乡? 38、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

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 ”)。

这落叶虽...

求 几个诗歌名句在生活中的运用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而古诗词中的名句更是广为流传的,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部分。

从古至今能够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历史长河磨练的,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

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得押韵美,还因为它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首诗歌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概。

因此系统地进行古诗词名句训练,就是接触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学习掌握多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可见一斑。

一、诵读古诗词名句,积累素材文章缺乏营养,干瘪无物是现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

分析原因是学生缺乏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怎么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呢?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华——古诗词名句。

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

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

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

正所谓厚积才能博发。

因此我利用学生的采蜜本这个阵地,每天让学生抄写十句古诗词名句,让学生进行吟读和背诵。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名句,出口成章了,这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诗文互换,进行练笔学生有了积累,如果不会表达和运用,那么就等于白纸一张,没有任何意义。

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首先得让学生理解所诵读的古诗词名句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名句的内容,教师得像学生拓展有关古名句的相关内容,比如作者,写作的背景,诗人当时的心境,关于古诗词名句的典故等等。

学生深刻理解的其意思后,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训练。

1、围绕名句进行段落训练古诗词名句中的意象鲜明,但是对意象的描述是极少的,还留有许多的空白,包括意象的、情感的。

这就给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把这作为对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有选择地进行练笔。

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有关名句的资料。

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采用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扩写,改写,写读后感或由一首诗想到的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难题。

另外要学生对古诗词名句进行扩写,也降低写作的难度,避免了学生语句不通顺的现象。

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放飞想象,兴趣盎然,入诗境,悟讲情,出精美的文章来。

2、给学生一段话,请学生用自己积累过的一句古诗词名句来概括。

学生的习作覆盖面越来越宽广了,如果只停留在扩写古诗词名句的基础上,那么就很难适应其他体裁的习作了。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不仅要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让学生用学过的古诗文概括一段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

拿生活实际的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其实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个名句了。

久而久之,学生在描绘一种画面的时候,就自然而然想起了这个古诗文句子,避免了啰嗦、繁琐地叙述,使学生习作表达意思明了,简洁。

三、方法渗透,指导作文古诗词中的名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是因为华丽、精练的辞藻,鲜明的思想,也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些直接影响着古诗词的魅力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课程下如何教作文,为教作文而教作文,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又如何让学生自由地表达。

写作方法和技巧是不可少的。

每一句经典的古诗词名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句子是文章的单位,仔细揣摩古诗词名句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对学生的习作行文有着积极的作用。

比如:1、托物言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出自杜甫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写的《望岳》。

当时他襟怀浩荡,眼界空阔。

身在岳麓而神至岳巅,写得有力如虎,遒劲峭拔。

虽没有“登峰造极”而泰山的真形已尽落眼底矣。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习作中可以假托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这对解决学生作文直白,缺少含蓄之美的弊端是很有帮助的。

2、写景状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此句对江南春色进行了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从中可以看出写景的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进行选择,抓住鲜明的色彩,可对比,也可反衬,从而烘托出景色的美。

3、借景抒情经常告诉学生环境描写是心情的写照,借助景物可以抒发情感,然而学生自己操作起来,就是情归情,物归物。

而古诗词名句中却有许...

青草在古诗词里用什么表示

你好,律诗、绝句是最精炼的文学体裁。

要在几十个字内表达清楚作者的意图,一般情况下,都应尽量避免重字的出现。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为了修辞的需要,也可适当重字增强语气,如: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便是一种用字技巧。

遇到专有名词或成语等固定词组时,重字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一丘一壑,一颦一笑。

总之,重字没有什么规律,看创作情况吧。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O(∩_∩)O~

描写离别的古诗词

送别诗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

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

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

3、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4、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

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

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

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

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5、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

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

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

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

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

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1、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

年级上册古诗词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

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

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有引用古诗词的段落和一些能在作文用上的古诗词

古诗歌——乐府·(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现代诗歌 草原 文 / 王卫科 你起伏成一种姿势 嫩绿的表情细腻的肌肤 迎接着生命的呼唤和腾格里 上天的眷顾和收殓 这博大宽阔一望无垠的地理 让自由的血液融入躯体 洁净的身心奔放的灵魂 我在压抑虚空的都市里 感受和向往着你的自尊 你是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我多么希望有一天 你的四肢能够向四面八方 努力地铺展 让生命的希望能够吞噬那些 沙尘暴造成的恶劣影响 辽阔的疆域矫健的马匹 清澈的泉水野花的美丽 摇曳的芦苇飞翔的天鹅 肥大的羊群朴实的牧民 浓郁的马奶可口的肉食 原始的状态在这里延续 纯洁的心田在这里繁衍 你是上帝对善良的赏赐 罪孽的人类无知地荼毒着你 你是迷茫人眼中的天堂 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毁灭着你 你的泉源已经浑浊肮脏 你的容颜变的憔悴枯黄 是谁把你的美丽愚昧地埋葬 你如今在我的眼中一片迷茫 哀伤的眼神只能守望 旧日的想象 麻木的人类丧尽了天良 欲壑难填的人类呀 你真的希望有朝一日 被滚滚的黄沙悄悄地掩埋 你的遭遇让我感伤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崖 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二) 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三) 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

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

七律·乌鸦·和塞北草 羽色深深何众嫌?真言诤语反诬谗! 相依福祸随君往,无妄灾殃任客冤。

鸦噪树低无绝唱,乌啼月落有余篇。

俗清风雅本难定,大智如愚乃巨贤。

附塞北草原诗: 出语真实惹众嫌,一身乌色更招谗。

预知福祸殷勤报,反被智愚颠倒冤。

衔肉唱歌留笑柄,投石喝水作佳传。

抑扬褒贬由他去,依旧枝头畅所言。

赋得古草原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敕勒歌》【南北】无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初春小雨》【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立春偶成》【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北山》【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9、《出塞作》【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

求一句不重复的古诗词,字不可重复使用!看清楚了啊

一、诗句出处。

1、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选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选自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选自柳宗元的《 江雪 》。

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选自李绅的《 悯农 》。

5、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

选自王安石的《 梅花 》。

6、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选自李商隐的《 无题 》。

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选自王昌龄的《 出塞 》。

8、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选自王翰的《凉州词》。

9、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选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10、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选自杜牧的《泊秦淮 》。

二、判断。

(在正确的题目后面括号里打“v”,错误打“x”。

)1、《静夜思》、《秋浦歌》、《赠汪伦》、《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都是李白写的。

( v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的是秋天花园里美丽的景色。

( x )3、宋代诗人陆游写的《示儿》是一首表现他强烈热爱祖国的诗。

( v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

(v )5、《敕勒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其中的名句之一。

( x )6、我们经常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来劝告人们不要太过于悲伤。

(x )7、“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抒发了诗人曹植心情急躁的思想感情。

( x )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诗句。

( v )9、“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我国秦代起义的领袖,人称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

( v )10、“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表达了诗人林升对南宋王朝统治者腐朽生活无尽的谴责。

( v ) 三、选择。

(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两句词描写的是( C ) A、春夜景色 B、夏夜景色 C、秋夜景色 D、冬夜景色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 B ) A、汉朝名将霍去病 B、汉朝名将李广 C、赵国名将廉颇 D、三国名将赵云3、下面四位来都是我国唐朝杰出的诗人,其中号称“诗圣”的是( B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E、杜牧 F、孟浩然4、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 ( E ) A、华山 B、黄山 C、峨眉山 D、天姥山 E、庐山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寒食节即我国传统的( B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E、圣诞节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出自( D ) A、白居易《忆江南》 B 、苏轼《水调歌头》 C、李白《古朗夜行》 D、杜牧《秋夕》 E、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F、韦应物《滁州西涧》7、以下哪一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

( E ) A、春风送暖入屠苏 B、春风不度玉门关 C、春江水暖鸭先知 D、春潮带雨晚来急 E、春风又绿江南岸 F、春来江水绿如蓝8、以下最能表达诗人和老朋友依依惜别的诗句是( D ) A、落花时节又逢君 B、朝辞白帝彩云间 C、闻郎江上唱歌声 D、劝君更尽一杯酒 E、青春作伴好还乡 F、山外青山楼外楼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E ) A、热爱自然 B、人事辛酸 C、报效祖国 D朋友之情 E、母子情深10、李绅《悯农》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揭露的是( C ) A、遇到大灾害 B、干活不努力 C、制度不合理 D有志难报国 四、趣填古诗。

1、填颜色:( 白 )毛浮(绿 )水,( 红 )掌拨清波。

(白 )日依山尽,( 黄 )河入海流。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 黄 ) 橘 (绿 )时。

千里( 黄 )云(白 )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填数字:人间( 四 )月芳菲尽。

碧玉妆成(一 )树高。

烟花( 三 )月下扬州。

霜叶红于( 二 )月花。

3、填乐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 琵琶 )马上催。

( 羌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独坐幽篁里,弹( 琴 )复长啸。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箫 )?4、填植物: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 )少一人

( 杨柳 )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5、填人物:( 李白 ) 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黄四娘 )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6、填季节:银烛( 秋 )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 ( 春 )。

7、填地名:( 洛阳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渭城 ) 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五、照样子,连线结对子。

晋代 于谦 落红不是无情物, 全仗你抬声价。

《江南春》唐代 龚自珍 官船来往乱如麻,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宋代 杜牧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中间多少行人泪。

《己亥杂诗》元代 陶渊明 郁孤台下清江水, 化作春泥更护花。

《饮酒》明代 辛弃疾 粉身碎骨浑不怕, 悠然见南山。

《朝天子咏喇叭》清代 王磐 采菊东篱下, 多少楼台烟雨中。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六、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

1、你能从中看出诗...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如何看待诗词中的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