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什么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学习中,有的同学问“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没有改变词的词性,为什么也称为活用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又是“意动用法”呢?

在学习中,有的同学问“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没有改变词的词性,为什么也称为活用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又是“意动用法”呢?

现在网络上或者高中语文复习的参考书上有很多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解释.然而,同学们看了之后,总是不能理解掌握.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这些解释往往都是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语法作用上来说的,没能抓住最根本的东西.

其实,“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对词语活用的术语性称谓.在学习时,只要搞清楚什么是“使动”,什么是“意动”,也就搞清楚了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是“意动用法”了.

先说使动.使动,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活用.在一般句子(非使动句子)中,宾语往往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他做作业.”“做”这个动作是由主语“他”发出的,而且,谓语“做”的对象是“作业”,也就是说宾语“作业”是主语“他”支配的对象.而在有“使动”关系的句子中,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不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也不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如果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臣活之”应该译为“我活了他”.这显然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活”这个词是一个不及物的动词.现代汉语中,不及物的动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动词却常常可以带宾语,因而,我们就说这个不及物的动词给活用了.那它活用做什么词了?当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动词了.经过人们研究这类词发现,这些不及物的动词翻译过来时都有“使(宾语)动”的性质,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活用为“使动用”或“使动式”,后来规范了,就称之为“使动用法”.

下面是一些动词使动用法活用的典型例句. 1、既来之,则安之.(《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4、序八州而朝同列.(同上)

例句中“来”“归”“斗”“朝”的常态义分别是“到来”“回去”“争斗”“朝拜”义,均是不及物的动词,都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性质的改变,翻译时要译为“使……到来”“使……回去”“使……争斗”“使……朝拜”的形式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它们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中,并不是所有使动用法活用的词都是不及物的动词,有时及物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只不过,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罢了.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上面例中的“负”“从”都是及物动词,但也活用了.

我们知道,文言中,并不只是动词有使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同样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那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与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样不一样呢?应该说,总体上看,它们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活用以后都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但又有些差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中,一般地,形容词本身也不可以带宾语,只不过活用后,这个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我们就说它活用了.请看下例: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此例中的“尊”,意思是“尊贵”.它本身不可以带宾语的,但在这里它却带了宾语“长安君之位”,而且有了“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以看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活用.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不过是名词先活用作动词,然后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掌握了这一点,就不难判断了.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这里的“王”,先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然后再活用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使……称王”.所以,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的活用.提醒大家的是,文言中名词的使动用法很少见.

下面再说一说,意动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就是“(主语)主观上让(宾语)动”.当然,客观上这类词的主语往往不具有这种作用,可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它却有了“认为(宾语)怎么样”“以(宾语)为什么”“把(宾语)当做什么”的意思,因而,我们就说这个词活用为“意动用法”了.与使动用法不一样,文言中主要的是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语的性质或状态.而实际上,主语的宾语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这里的“异”(奇怪)的宾语“之”(桃花源)本身不具有“奇怪”的性质,只不过是主语“渔人”主观上认为宾语“之”很“奇怪”.这还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说的,因为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往往不具有这种作用.

至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一般则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例如: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这里的“师”,就表示“把(宾语“之”)当作老师”的意思.其实,“师”的宾语“之”(他,指比自己先听说道理的人)并不具有这种作用,只不过是主语“吾”主观上认为是这样的.

特别指出的是,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往往也能活用为意动用法.它们较为少见,很容易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发生混淆,因而在学习时要格外注意.请看下面例子: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

这里的“羞”“耻”“悦”“乐”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也活用为意动用法了.至于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有何区别,在具体语句中怎么判断一个词是形容词还是心理活动的动词,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需另做分析.

另外,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有好多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活用,弄清楚这类活用对理解成语的意思会有很大帮助.现举例以供参考.

祸国殃民(使国受祸使民遭殃)、坚壁清野(使壁坚使野清)、降龙伏虎(使龙虎降伏)、丰衣足食(使衣食丰足)、正本清源(使本源清正)、惊心动魄(使心惊使魄动)、破釜沉舟(使釜破使舟沉)、振聋发聩(使聋聩振发)、抽薪止沸(使沸止)、脱颖而出(使颖脱)游目骋怀(使目游走使怀驰骋).在学习中,有的同学问“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没有改变词的词性,为什么也称为活用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又是“意动用法”呢?

现在网络上或者高中语文复习的参考书上有很多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解释.然而,同学们看了之后,总是不能理解掌握.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这些解释往往都是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语法作用上来说的,没能抓住最根本的东西.

其实,“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对词语活用的术语性称谓.在学习时,只要搞清楚什么是“使动”,什么是“意动”,也就搞清楚了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是“意动用法”了.

先说使动.使动,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活用.在一般句子(非使动句子)中,宾语往往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他做作业.”“做”这个动作是由主语“他”发出的,而且,谓语“做”的对象是“作业”,也就是说宾语“作业”是主语“他”支配的对象.而在有“使动”关系的句子中,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不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也不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如果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臣活之”应该译为“我活了他”.这显然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活”这个词是一个不及物的动词.现代汉语中,不及物的动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动词却常常可以带宾语,因而,我们就说这个不及物的动词给活用了.那它活用做什么词了?当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动词了.经过人们研究这类词发现,这些不及物的动词翻译过来时都有“使(宾语)动”的性质,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活用为“使动用”或“使动式”,后来规范了,就称之为“使动用法”.

下面是一些动词使动用法活用的典型例句. 1、既来之,则安之.(《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4、序八州而朝同列.(同上)

例句中“来”“归”“斗”“朝”的常态义分别是“到来”“回去”“争斗”“朝拜”义,均是不及物的动词,都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性质的改变,翻译时要译为“使……到来”“使……回去”“使……争斗”“使……朝拜”的形式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它们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中,并不是所有使动用法活用的词都是不及物的动词,有时及物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只不过,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罢了.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上面例中的“负”“从”都是及物动词,但也活用了.

我们知道,文言中,并不只是动词有使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同样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那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与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样不一样呢?应该说,总体上看,它们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活用以后都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但又有些差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中,一般地,形容词本身也不可以带宾语,只不过活用后,这个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我们就说它活用了.请看下例: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此例中的“尊”,意思是“尊贵”.它本身不可以带宾语的,但在这里它却带了宾语“长安君之位”,而且有了“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以看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活用.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不过是名词先活用作动词,然后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掌握了这一点,就不难判断了.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这里的“王”,先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然后再活用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使……称王”.所以,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的活用.提醒大家的是,文言中名词的使动用法很少见.

下面再说一说,意动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就是“(主语)主观上让(宾语)动”.当然,客观上这类词的主语往往不具有这种作用,可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它却有了“认为(宾语)怎么样”“以(宾语)为什么”“把(宾语)当做什么”的意思,因而,我们就说这个词活用为“意动用法”了.与使动用法不一样,文言中主要的是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语的性质或状态.而实际上,主语的宾语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这里的“异”(奇怪)的宾语“之”(桃花源)本身不具有“奇怪”的性质,只不过是主语“渔人”主观上认为宾语“之”很“奇怪”.这还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说的,因为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往往不具有这种作用.

至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一般则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例如: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这里的“师”,就表示“把(宾语“之”)当作老师”的意思.其实,“师”的宾语“之”(他,指比自己先听说道理的人)并不具有这种作用,只不过是主语“吾”主观上认为是这样的.

特别指出的是,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往往也能活用为意动用法.它们较为少见,很容易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发生混淆,因而在学习时要格外注意.请看下面例子: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

这里的“羞”“耻”“悦”“乐”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也活用为意动用法了.至于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有何区别,在具体语句中怎么判断一个词是形容词还是心理活动的动词,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需另做分析.

另外,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有好多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活用,弄清楚这类活用对理解成语的意思会有很大帮助.现举例以供参考.

祸国殃民(使国受祸使民遭殃)、坚壁清野(使壁坚使野清)、降龙伏虎(使龙虎降伏)、丰衣足食(使衣食丰足)、正本清源(使本源清正)、惊心动魄(使心惊使魄动)、破釜沉舟(使釜破使舟沉)、振聋发聩(使聋聩振发)、抽薪止沸(使沸止)、脱颖而出(使颖脱)游目骋怀(使目游走使怀驰骋).

语文文言文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

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

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

1.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活用。

在一般句子(非使动句子)中,宾语往往是主语支配的对象。

如:“他做作业。

”“做”这个动作是由主语“他”发出的,而且,谓语“做”的对象是“作业”,也就是说宾语“作业”是主语“他”支配的对象。

而在有“使动”关系的句子中,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不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也不是主语支配的对象。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如果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臣活之”应该译为“我活了他”。

这显然是不行的。

为什么呢?因为“活”这个词是一个不及物的动词。

现代汉语中,不及物的动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动词却常常可以带宾语,因而,我们就说这个不及物的动词给活用了。

那它活用做什么词了?当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动词了。

经过人们研究这类词发现,这些不及物的动词翻译过来时都有“使(宾语)动”的性质,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活用为“使动用”或“使动式”,后来规范了,就称之为“使动用法”。

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在学习中,有的同学问“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没有改变词的词性,为什么也称为活用了。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又是“意动用法”呢? 现在网络上或者高中语文复习的参考书上有很多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解释。

然而,同学们看了之后,总是不能理解掌握。

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这些解释往往都是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语法作用上来说的,没能抓住最根本的东西。

其实,“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对词语活用的术语性称谓。

在学习时,只要搞清楚什么是“使动”,什么是“意动”,也就搞清楚了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是“意动用法”了。

先说使动。

使动,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

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

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活用。

在一般句子(非使动句子)中,宾语往往是主语支配的对象。

如:“他做作业。

”“做”这个动作是由主语“他”发出的,而且,谓语“做”的对象是“作业”,也就是说宾语“作业”是主语“他”支配的对象。

而在有“使动”关系的句子中,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不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也不是主语支配的对象。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如果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臣活之”应该译为“我活了他”。

这显然是不行的。

为什么呢?因为“活”这个词是一个不及物的动词。

现代汉语中,不及物的动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动词却常常可以带宾语,因而,我们就说这个不及物的动词给活用了。

那它活用做什么词了?当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动词了。

经过人们研究这类词发现,这些不及物的动词翻译过来时都有“使(宾语)动”的性质,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活用为“使动用”或“使动式”,后来规范了,就称之为“使动用法”。

下面是一些动词使动用法活用的典型例句。

1、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外连横而斗诸侯。

(《过秦论》) 4、序八州而朝同列。

(同上) 例句中“来”“归”“斗”“朝”的常态义分别是“到来”“回去”“争斗”“朝拜”义,均是不及物的动词,都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性质的改变,翻译时要译为“使……到来”“使……回去”“使……争斗”“使……朝拜”的形式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它们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中,并不是所有使动用法活用的词都是不及物的动词,有时及物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

只不过,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罢了。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 上面例中的“负”“从”都是及物动词,但也活用了。

我们知道,文言中,并不只是动词有使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同样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

那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与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样不一样呢?应该说,总体上看,它们是一样的。

因为它们活用以后都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但又有些差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中,一般地,形容词本身也不可以带宾语,只不过活用后,这个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我们就说它活用了。

请看下例: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 此例中的“尊”,意思是“尊贵”。

它本身不可以带宾语的,但在这里它却带了宾语“长安君之位”,而且有了“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可以看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活用。

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不过是名词先活用作动词,然后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

掌握了这一点,就不难判断了。

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这里的“王”,先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然后再活用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使……称王”。

所以,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的活用。

提醒大家的是,文言中名词的使动用法很少见。

下面再说一说,意动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就是“(主语)主观上让(宾语)动”。

当然,客观上这类词的主语往往不具有这种作用,可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它却有了“认为(宾语)怎么样”“以(宾语)为什么”“把(宾语)当做什么”的意思,因而,我们就说这个词活用为“意动用法”了。

与使动用法不一样,文言中主要的是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语的性质或状态。

而实际上,主语的宾语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这里的“异”(奇怪)的宾语“之”(桃花源)本身不具有“奇怪”的性质,只不过是主语“渔人”主观上认为...

使动用法的动词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停止 (使愚公止)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例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例6: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五柳先生传》)乐:使……快乐

如何读懂诗歌 咽 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起承转合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

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

《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 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

”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

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文言文中什么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有什么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

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成为......."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如何区分形容词使动用法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孤违赛叔,以辱二三子。

②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③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学生在做此题时,往往把加点的“辱”当作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成“使……受辱佗。

不细想,这样说好像讲通了,但实际上,这三句话中,只有句①中的“辱”是使动用法,句②、句③中的“辱”.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使动用法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什么不同呢?如何去区分它们呢? 一般认为,形容词使动用法,是形容词带宾语后(形容词已活用如动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宾语不再是动作所关涉的对象或结果,而是动作的施动者,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即是陈述和被陈述的主谓关系;它的基本结构形式是兼语式。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形容词具有了动词的仕质,它和它的连带成分-一宾语的关系,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句子结构形式为主一动一宾的“常式句”形式。

区分形容词使动用法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时,通常先假定它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去分析句子成分间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动宾间的关系,还要联系上下文,看符合......(本文共计1页) [继续阅读本文]

用成语讲解使动,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使动用法应该归到实词类还是虚词类 是不是要看是什么词的使动用法 ...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 宾 + 动词”的格式

例: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我个人认为,实词就是指有实际含义的词,而虚词一般是助词或者助动词,因此使动用法只有实词才有。

还有高中最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若、所、谓、焉、也、因、以、与、于、则、者、之希望对你有帮助O(∩_∩)O~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什么是形容词使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