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吴越音韵古诗词有哪些



1.《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据说这是中国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古诗。。载于《吴越春秋》,系上古炎黄曲。《吴越春秋》记载的这首《弹歌》,相传是黄帝时代产生的一首民间歌唱,它仅用了四个二言体的

1.《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据说这是中国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古诗。。载于《吴越春秋》,系上古炎黄曲。《吴越春秋》记载的这首《弹歌》,相传是黄帝时代产生的一首民间歌唱,它仅用了四个二言体的短句,就极其简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 作品八言四句,每句二言,一律是动宾结构。作品用极凝练的语言完整地描述了先民们狩猎的全过程。你看:断竹,把竹子砍下来;续竹,把竹子接起来,作成弓箭;飞土,出发打猎了,尘土飞扬;逐肉,箭头追逐着动物,射到猎物了。把一个原始的狩猎场面写的多生动,多有气势!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汉代《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引用了一首被公认为中国最古老的...

解读中国最古老的诗歌2015年02月01日00:10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是竹类植物的起源中心

从上古先秦到近现代,我国历代诗人寓情于竹,留下了许多咏竹的壮丽诗篇。

在阅读《绿竹神气——中国一百首咏竹古诗词精选》时,发现一首古老的二言古遗诗《弹歌》很不寻常。

这首诗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

”最直观地看,此诗为什么诗名是《弹歌》呢?古代诗歌命名有三种方法:一是内容,如《汉书》里的“舂歌”;二是人物,如《战国策》里的“荆轲歌”;三是开头,如《孟子》里的“沧浪歌”。

诗名《弹歌》不符合任何一种命名方法。

首先查阅此诗出处。

此诗的诗文最早出现于东汉的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后来明朝的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美人计吴宫宠西施,言语科子贡说列国”也用此句:“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谓也。

”但没有此诗的名子。

查阅文论书籍。

梁代的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两处简短的评述,在《通变第二十九》中说:“黄歌《断竹》,质之至也。

”在《章句第三十四》中说:“寻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

”很明显,诗名《断竹》符合“开头”命名法,但《竹弹》名子是怎么来的呢?《竹弹》和《弹歌》都有一个“弹”字,根据三种命名法,排除“人名”和“开头”两种方法,只能是根据诗的内容命名的,但诗中并没有“弹”的字眼和含义。

那么,这首诗怎么和“弹”产生关联呢?也就是说这个“弹”字是什么意思呢?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再回过头来看此诗出处《吴越春秋》,发现了一点线索。

“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

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

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谓也。

”从“作弹”推测,“弹”很可能是一种原始武器。

这使我们想到《说苑》卷11《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中“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

”这是战国时期梁惠王同名家代表人物惠子的一番对话。

《辞海》也说“弹“是“以竹为弦的弓”。

此处是名词,读dn。

可见,“弹”是一种弓,《弹歌》也即是关于“弓”的歌。

那么,《弹歌》名子起源于何时呢?民国时的王启明先生《歌谣论集》认为:“《弹歌》的时代,发生在黄帝以前,为我国最古老的歌谣。

”并指出《弹歌》诗名是在清朝时的沈德潜所编《古诗源》中,作为“二言古遗诗”题名为《弹歌》(上海北新书局一九二八年九月版)。

这样,《弹歌》的含义和渊源都得以考察清楚。

但是依然说服力不足,因为这八个字与“弓”的关联性不强。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描述制作弓,后两句是说使用弓。

这样表达过于简略,使我们不好理解如何做弓和射猎。

很有必要查阅更多资料以求还原佐证。

查阅《康熙字典》在解释“肉”时引用了此诗,但内容是“绝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里的“绝”不是“断绝”之意,而是古语里的“横穿”和“穿越”之意,如陆游诗《夜泊水村》中“老子犹堪绝大漠”。

若把“绝竹,续竹”理解为在竹子两端钻上孔,再连起来制成弓,则合情合理。

这样,“制作弓”的过程就很清楚了,但是“使用弓”却还是不太清楚,“飞土”的含义也不太明白。

查阅1997年编就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在“江苏卷”发现一首《斫竹歌》:“杭唷,斫竹,嗬哟嗨!杭唷,削竹,嗬哟嗨!杭唷,弹石,飞土,嗬哟嗨!杭唷,逐肉,嗬哟嗨!”这首《斫竹歌》很有名,曾在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在“2008年中长江文化艺术节暨庆祝张家港口岸建港四十周年文艺晚会”上被当地河阳居民演唱,上了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栏目。

更为有趣的是,这段歌词对于我们解决疑问提供了详细的线索。

这段歌词是“斫竹,削竹,弹石,飞土,逐肉!”这里的“弹(tán)石”是说弓射出去的不是“箭”,而是“石”,这也许就是古代“弹”与“弓”的主要区别。

“弹石”以后产生了“飞土”,即是尘土飞扬的场面。

这样既形象生动,又符合涉猎特点。

综合以上考证,这首《弹歌》可以完整还原为“斫竹,断竹,削竹,绝竹,续竹;弹石,飞土;逐肉!”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此诗的命名原因和叙事过程,而这种还原法也可为我们整理古代原始劳动诗歌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于经商的古诗词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①,三吴②都会③,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④翠暮, 参差⑤十万家。

云树⑥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⑦无涯。

市列珠玑⑧,户盈⑨罗绮,竞豪奢。

重湖⑩叠巘⑾清嘉⑿,有三秋⒀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⒁弄晴,菱歌泛夜⒂,嬉嬉钓叟莲娃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⒄。

异日图将好景,归向凤池夸⒅。

注释: 形胜:地理条件优越; 三吴:《水经注》以吴兴、吴都、令稽为三吴。

都会:大都市; 风帘:挡风作的帘子。

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

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

天堑:天然的险阻,这里指钱塘江。

珠玑:珍宝。

盈:充满,言其多。

重湖:这里指西湖

巘(yan)小山峰。

清嘉:清秀美丽。

嘉,一般作“佳”。

三秋:农历九月。

羌管:笛子。

这里泛指乐器。

泛夜:指在夜间飞扬。

嬉嬉:欢乐快活的样子。

莲娃:采莲的姑娘。

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时随从众多。

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

装饰:这里指大宫高扬的仪仗旗帜。

烟霞:山水美景。

异日:他日。

图:描绘。

凤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此指中书省,代指朝廷。

赏析: 用尽铺张手法,写尽人间天堂之美景,一派繁华景象。

虽不脱歌功颂德的俗套,但下笔点染时字字句句新鲜别致,另有一种清新气息,都说是美景如画,但这般景致恐怕是用天下丹青也描绘不出,不如搁笔而归,找一个“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地小酌赏景,才不辜负了这满目画图给捉的美景。

长安古意 作者: 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不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僧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延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色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甍】屋脊 【吹箫向紫烟】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从丈夫萧史学吹箫作凤鸣,凤凰飞降咸阳城。

穆公筑凤台给他们居住,后来双双成仙飞去。

紫烟,指云。

【探丸、借客】《汉书·尹赏传》载,长安少年有专为人寻仇的组织

行动前设赤白黑三种弹丸,使各人摸取,持赤者杀武吏、黑者杀文吏、白者为行动中死去的同伙办丧。

借客,助人。

【芙蓉剑】春秋越国所铸好剑。

秦客薛烛善相剑,曾评越王“纯钩”说,“如芙蓉始生于湖。

”见《吴越春秋》。

【桃李蹊】《汉书·李广苏建传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暗喻桃李美色和别有一种热闹。

【襦】短衣。

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

杯盘狼藉,堂上烛灭。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

古诗文名句

古诗文名句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湛奥》)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离骚》)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于下》)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48.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苟子?劝学))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

(《苟子?劝学》)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吕氏春秋?尽数))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下》)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记》)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记》)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班固《汉书》)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

(班固《汉书?东方朔传》)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范晔(后汉书?冯异传))7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7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

(范晔《后汉书》)78.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

(曹操《龟虽寿》)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8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西晋?陈寿《三国志))83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8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8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8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8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杂诗》)88.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9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9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9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9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膝王阁序〉)98.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10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10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l0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人京使〉)l0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李频《渡汉江))11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11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1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11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1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11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1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弟舍》)12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1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12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12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

古代的最奇特,短,最幽默的古诗词有吗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

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

《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

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

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

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

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

乐府诗长于叙事,《羽林郎》叙当垆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

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劝谏富贵又同情疾苦。

汉代的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七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唐朝时期成熟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

由于它渊源唐代的民间曲子词,和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而在声律上有其特殊的要求,每首词都有一个标志曲调的调名和固定的句数、字数、韵味、平仄。

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感情需要不同,作家选用词调便有不同的倾向性,因此词作风格上也就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

吴越争霸西施结局如何?

对西施最终是生是死的结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版本。

一、沉海说 传说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

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

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

二、隐居说 这种说法也是十分风行,最早它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

里面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

明代的陈耀文《正杨》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绝书》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

三、落水说 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

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四、被杀说 这种说法可以说纯粹来自传说了。

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

据《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 四个版本中,沉海说和隐居说流传最广,而且相关的证据资料也最多

“沉海说”的理由是: 《墨子??亲士》篇中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逸篇》中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

”《修文御览》转引《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明代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录《修文御览》所引《吴越春秋??逸篇》之文亦云:“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许多诗词中,也是对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绘。

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隐居说”的理由是: 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它的记载是“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

吴王大悦。

”,这和《吴越春秋》类似,但结局不同,认为“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 对于西施和范蠡隐居,古人的诗词中也有很多描述。

像李白的《西施》诗里就写道:“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 苏轼的《水龙吟》词里也写道:“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 杜牧《杜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 《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

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

”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是同时代的作品,但在记载西施的结局上却也迥异,这是西施结局出现不同版本的开端。

至于以后历代古诗词中出现西施结局的不同说法,均是以此为依据的以讹传讹。

笔者认为,确定“沉海说”与“隐居说”哪个更有道理,必须查阅更早些的作品,同时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两个概念:一是对《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对“鸱夷”的理解。

一是对“西施”的理解。

“沉海说”认为,比《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写着“西施之沉”。

从墨子的所处年代来看,他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前376年,而越灭吴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

墨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末期,即吴越故事的尾声阶段,又是紧邻吴越的鲁国人,或耳闻或目睹吴越故事的壮烈活剧,当是最权威的见证人。

他的记载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

但笔者以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个美女,不仅《墨子》中提及,《庄子》、《孟子》、《韩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断定这个西施跟吴越争霸时的西施是不同的两个人(详见《西施虚实考》)。

《亲士篇》写道:“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

孟赏之杀,其勇也。

西施之沉,其美也。

吴起之裂,其事也。

”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贲、吴起,在司马迁《史记》中都有记载,可以断定历史上都确有其人,以此推论,西施也应该确有其人。

但司马迁在写到与吴越争霸相关的人与事时,却只字不提西施,这就证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吴越争霸时的西施。

二是对“鸱夷”的理解。

“鸱夷”是什么意思?“鸱夷”本指夏商时青铜所制的鸟形盛酒容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用皮革制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称之为“鸱夷”。

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笔记》记载:“秦巩间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为皮袋,...

速求有水平的古诗词!要好诗好词!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8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

古诗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的是两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代表作是诗经和战国后期的楚辞。

两汉的汉乐府诗,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和《孔雀东南飞.魏晋时期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还有“竹林七贤”。

代表作有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鲍照等。

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初唐四杰”,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

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崇尚险怪,以散文手法作诗。

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

中晚唐之交出现的“诗鬼”李贺,其诗冷艳深幽,恢奇诡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

杜牧擅七绝,咏史怀古、抒情写景,无不清新俊逸,风姿绝代。

李商隐工七律,风格深情绵邈,绮丽婉曲,尤其是“无题”诗,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沉博绝丽,独擅胜场。

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学李商隐,号西昆体。

王禹俘、梅尧臣、苏舜钦等反对西昆体,反对只讲声律辞藻与缺乏社会内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

即苏轼和苏轼,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

到宋末,有文天祥、汪元量。

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

元代出现了散曲。

前期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代表作。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实内容,但接着兴起以朝廷辅弼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

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

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继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

稍后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

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

钱谦益、吴伟业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

王士祯提倡“神韵”说,成为当时诗坛领袖。

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

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

中唐之后文人填词者渐多,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在作诗之余间或作词。

晚唐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他确立了词体规范,开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

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

西蜀韦庄名列花间,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以清丽疏朗见长。

南唐冯延巳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语)。

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以词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真实性情,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不事雕饰,缘情而行,语言朴素自然而又流转如珠,王国维评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土大夫之词。

” 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宋初词家如晏殊、欧阳修等,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词风,写的多半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范仲淹词中的某些词作开始呈现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风格,给宋初时期的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期的柳永对宋词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创制并写作了大量的慢词,以写相思旅愁见长,多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语言俚俗,富于平民色彩,产生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

词至苏轼而又一变,苏轼打破诗词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吴越音韵古诗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