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求解李清照 的诗 《点绛唇》



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戋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析一】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

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戋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析一】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赏析二】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词作《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完全可以媲美。

参考资料:http://218.88.178.60/fjlx/bbs/printpage.asp?BoardID=1008&ID=3397

李清照的两首点绛唇的原文,译文,赏析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戋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析一】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

“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赏析二】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

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

《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

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

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

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

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

”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

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

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

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

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

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词作《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

李清照前期的诗词有什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声声慢(寻寻觅觅)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行香子(草际鸣蛩) 永遇乐(落日熔金)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点绛唇(寂寞深闺) 念奴娇(萧条庭院)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苑碎) 多丽(小楼寒) 满庭芳(小阁藏春)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清平乐(年年雪里)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1、《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欹,枕损钗头风,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2、《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醉花阴?九月》薄零浓云消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戴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春。

7、《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8、点绛唇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铲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9、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 朱樱斗帐掩流苏, 通犀还解辟寒无。

10、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 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 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 翠帘垂。

更挪残蕊, 更拈馀香, 更得些时。

11、玉楼春 红梅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 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12、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 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 疏帘铺淡月, 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 归来也, 著意过今春。

13、临江仙 梅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14、行香子 七夕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15、满庭芳 芳草池塘, 绿阴庭院, 晚晴寒透窗纱。

□□金锁, 管是客来〔口沙〕。

寂寞尊前席上,惟□□、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酉縻〕落尽, 犹赖有□□。

当年, 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龙娇马, 流水轻车。

不怕风狂雨骤, 恰才称、煮酒残花, 如今也, 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原缺字)16、庆清朝慢禁幄低张,雕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

客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

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

妖娆艳态,妒风笑月, 长〔歹带〕东君。

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

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

17、念奴娇 春情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18、瑞鹧鸪 双银杏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李清照前期有那些诗词?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

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

李清照的点绛唇什么时候写的

李清照留世的点绛唇词有两首,我只了解"蹴罢秋千"这首。

李清照的诗词从感情上来看分为两个时期。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世期,她的一生经历了朝代更替动乱以及丈夫赵明成去逝改嫁。

因此在两个时期的诗词感情变化颇大。

点绛唇《蹴罢秋千》这首从词大意上来看该写于诗人少女时代,在词中描绘了一个情景“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当她踢完毽子,荡过秋千正薄汗透衣、披发弄肩时有客人来了,所以她来不及穿上鞋子及整理发簪就跑回闺房,但刚到门口却不舍回头望望,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嗅青梅,以此掩盖。

从文中可以判断客人正是她后来的丈夫赵明城。

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因此大概可以推断出本首词写于17岁至18岁之间(1100~1101年)。

至于另一首《寂寞深闺》从感情上来看因写于南宋时期赵明诚离去后,赵明诚逝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因此本词应该是作于1129年以后。

仅本人了解,与史料有不仿之处属正常。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李清照前期有那些诗词?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

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早期爱情诗词

古典诗词鉴赏之李清照篇《如梦令》 ·古典诗词鉴赏之李清照篇《一剪梅》 ·李清照[蝶恋花]《上已召亲族》 ·李清照《点绛唇》 ·李清照《渔家傲》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醉花阴》 ·李清照《乌江》 ·李清照《长寿乐》 ·李清照...中国文学...

点绛唇的原文,译文,作者简介,作者背景,诗词赏析

点绛唇·蹴罢秋千宋代: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慵:懒,倦怠的样子。

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

赏析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

“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

《如梦令》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

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

昨夜的饮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

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

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李清照也不例外。

日后,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

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

盛唐孟浩然《春晓》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适的,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诗人。

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

醒来后,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

诗人听闻啼鸟声的欣喜,对落花的关心,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五言绝句着重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晓之际的舒适甜畅,语意缓缓,对“花落”的担忧也是淡淡而来,渐见深情的。

晚唐韩偓将这一番诗意改用问句表达,《懒起》说:“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对落花投以更多的关注,但“侧卧”的从容姿势说明诗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紧张迫切。

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艺术构思,其《六丑》说:“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吐辞典雅的词人,将落花比拟作“楚宫倾国”般的美人,语意又婉转一层。

李清照的词显然直接从韩偓作品中变化而来。

这种被他人反复表述过的诗意,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构思。

对话的双方身份明确了,反衬的作用更加明显。

“绿肥红瘦”的比拟,令人耳目一新。

小词用语浅近平白,语意却深沉含蓄,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淡约愁思。

宋人对这首词就非常赏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

小词云:(词略),‘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藏一话腴》甲集卷一则说:“李易安工造语,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 《如梦令》2 李清照有《如梦令》词,描述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献资料。

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的“溪亭”、“藕花”、“鸥鹭”都是泛指,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时的所见所闻。

这时,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歌词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

这首词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

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最后误入“藕花深处”。

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

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语言朴素、自然、流畅。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尽兴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昂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

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也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许可的。

否则,只要一次严厉的责骂,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

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第25页)王说甚是。

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

1、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2、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3、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代: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译文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

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

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4、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宋代:李清照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译文 夜里大醉之后,来不及卸妆就和衣而睡,发髻上还擂着梅花的残枝。

浓郁的花香将我从沉醉中熏醒,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

因为花香惊破了我的好梦,路途遥远我还没有到达故乡。

夜悄然无声,伴着我的,只有天上的斜月和眼前的翠书。

我能干什么呢?只能无聊地用手搓揉着残损的花瓣,闻闻手中的余香,再发会儿呆来消磨这时光。

5、临江仙·梅 宋代: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译文 庭院一层层的有好多层,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

思念让容色憔悴,只有在夜晚的梦中才能相聚,向阳的梅枝也到了发芽的时节。

梅花风姿清瘦,南楼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调。

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

...

李清照诗词欣赏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主要作品词《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凤凰台上忆吹箫 》等。

诗《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夏日绝句》等。

文《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李清照留下87首诗,以下选择代表性的诗词进行赏析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上片与秋凉情景。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

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而贯穿“永昼”搿耙灰埂钡脑蚴恰俺睢薄ⅰ傲埂倍字。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

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宋时,此风不衰。

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求解李清照 的诗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