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朱元璋都做过哪些诗?



朱元璋在戎马生涯中也写过诗词,并有《御制文集》传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诗词。朱元璋诗词《金鸡报晓》《示不惹庵僧》《咏菊》《咏雪竹》《野卧》《钟山赓吴沉韵》《宝光废塔》《钟山》《赓僧韵》《赠四仙

朱元璋在戎马生涯中也写过诗词,并有《御制文集》传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诗词。

朱元璋诗词《金鸡报晓》《示不惹庵僧》《咏菊》《咏雪竹》《野卧》《钟山赓吴沉韵》《宝光废塔》《钟山》《赓僧韵》《赠四仙》《东风》《新雨水》《雨坠应落花赓徐瑛韵》《又赓吴哲韵》《又赓宋璲韵》《雪诗赓曹文寿韵》《又赓张翼韵》《游钟山》《思老试壮》《神凤操》《庐山》《大祀》《钟山云》《谕临蒸县官》《闻人岭南郊行》《咏南越》《竹榦青乐钓》《牧羊儿土鼓》《横秋风吹笛》《沧浪翁泛海》《题神乐道士》《云衲野人》《钟子炼丹》《入如来禅》《思亲歌》《倭扇行》追问

你好 内容有吗?

求明代诗人高启梅花诗九首及其赏析!

你好!《咏梅九首》原文:1.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2.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3.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4.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5.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6.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7.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8.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9.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10.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琼姿,这是古词中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

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也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

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这,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11. “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

常人说到梅花,总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实,梅花又何尝逞勇好斗?雪满山中,它们却稳稳地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们的对头?“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不过,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中寻觅,无异于水中捞月。

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一如《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12.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请反复吟诵这千古名句,请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洁精神,不正化身于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动的显现了吗?13.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进一步的申说,其原来的含义,应该是如下: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

这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

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

14.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咏梅者,但诗人大概认为梅花的“好咏”(佳作)自他而始。

在何逊之后,诗坛上当然也不乏“好咏”,但诗人在这里说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来只生出自己一个梅花的知音——这,说他目无古人、过于自负,也未尝不是;但若没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胆量抛开古人的陈规所限,别创出这千古佳作?况且,佳作既已咏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15. 具体的梅易写,抽象的梅难说;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

何...

西湖传奇里面的诗词

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2. 吾兄行乐穷曛旭,满堂有美颜如玉。

——李白《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3. 黑潭水深色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乐府《黑潭龙》4.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5.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6.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唐琬 《钗头凤》7. 记否果树葱茏时,当时笑我是情痴;诗如笔底相思泪,泪若心头无语诗!——无名氏8.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

——朱元璋《皇陵碑》9. 小姑未嫁身如寄,莲子心多苦自知。

——无名氏(可能出自民间关于清溪小姑的传说。

因未找到出处,奉上全文: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惹人间桃李花。

小姑未嫁身如寄,莲子心多苦自知。

) 10.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 / 画菊》1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2.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13.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14.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15.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16. 无缘今世成相许,或待重逢任死生。

——《西湖传奇》(虽然知道这算不上诗词,但这最后一句,算是对玉龙和明珠的祝福吧。

刘邦和朱元璋,谁的诗词厉害

朱元璋虽自幼失学,但他自於寺庙出家,直至后来入列行伍,戎马倥偬数十载,从未放弃过学习。

因出家的缘故朱元璋不仅深谙宗教理论(曾作《三教论》),而且通读儒家经史,同时也涉猎兵法,学习星占术,还浏览过法家经典……后来去乞讨那几年,走遍中原各地,行万里路,不仅见识多了,文化程度也因见识而提高。

结束流浪后,朱元璋在书本上的涉猎就更广了,尤其是参加起义军后,更是勤奋。

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朱元璋都曾有涉猎,这种勤学不辍的状态一直保持到他称帝以后。

通过刻苦学习,朱元璋完成了从一个识字不多的农夫向一个文化人的转变,他粗通《四书》《五经》和诸朝基本史实,与文臣讲论常常可以引经据典,对许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与重大事件,他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评说。

朱元璋能写出不错的语体文,也能作对偶工稳的骈体文;他还喜好吟咏,收在《御制文集》中的各类诗歌就有100多首,其中有些诗写得粗豪放达,很有个性。

追求自由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有具体事例吗? 最好还有诗词

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3],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

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

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

嵇康回归自然,喜好打铁,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谊。

《文士传》里说嵇康“性绝巧,能锻铁”。

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

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晋书·嵇康传》写道:“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

”他在以打铁来表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这是其的精神特质的体现。

------来自百度百科李白: 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谁能帮我创作一首诗??拜托。

浮云无意归密【林】妙笔何分隶【楷】行齐头并进【千】山近真情难【欠】梦魂萦依稀【温】存余香在比【兴】怎赋玲珑心【贯】古通今七巧意心【的】祈愿最动情隶楷行:为书法的几种形式,还有草、篆等书体。

比兴赋:是《诗经》里的几种写作手法。

绝对原创,祈君雅赏。

“林楷千欠温兴贯的”全放在句尾就不押韵了,失去了韵律的美感,所以作了调整。

另有“的”(de)字作为语气助词,本无实意,只能勉强用之(又不愿用谐音di),诗意自然有所欠缺,还望海涵。

又:按照您的补充,将“七”、“头”分别嵌入(放在一句中诗意就很难阐释了)。

如还有其他要求请HI我,乐意效劳。

朱元璋《大军贴》写的什么意思

《大军帖》是朱元璋写给部将的一封信。

从内容分析,此时朱氏已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正全力攻打北方,战事频仍。

大军所过之处,收降元朝官员甚多,就如何妥善处置告喻部下。

信文明白晓畅,对研究明初军事形势和政治方略颇有参考价值。

幅未有“朱”字花押。

此帖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特色

如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行草第二十五》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

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自古“悲愤出诗人,乱世出英雄”。

生于濠州钟离(今属安徽凤阳)的农民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丧失父母后入寺为僧,青年时代参加红巾军抗元并改名元璋,受郭子兴赏识而获得重用。

有勇有谋的朱元璋经过10余年东征西战,在群雄逐鹿中最终胜出,1368年(洪武元年)奠都南京,中国社会进入大明时代。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努力发展生产,注重文教事业,加强中央集权制建设,严惩贪赃枉法,国家实力迅速增长,开创了史上所谓的“洪武之治”。

尽管朱元璋早年家贫受苦,未能受到良好教育,但出家后接受过佛家文化熏陶。

朱元璋能写诗文,所作不乏雄莽豪放气势。

像“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咏菊》)、“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咏燕子矶》)等均为不少人耳熟能详。

朱元璋亦能书法,尤以行体、草书见长,还能榜书。

明代朱谋垔《续书史会要》评价:“(明)太祖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御书‘第一山’三大字于凤阳龙兴寺,妙入神品。

”晚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亦称:“明太祖书雄强无敌”。

但客观来看其艺术成就并不太高。

这幅纸本行书墨迹《大军帖》,就是他在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二月写给北伐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的手令,是其存世不多的代表作之一。

该帖具体释文如下:“大军自下山东,所过去处,得到迤北省院官员甚多。

吾见二将军留此等于军中,甚是忧虑。

恐大军下营及行兵,此等杂于军队中,忽白日遇敌不便,夜间遇偷寨者亦不便。

况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门,难以姑假补之。

亲笔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员,无分星夜发来布列于南方观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后用之,决无患已。

如济宁陈平章、卢平章等家小,东平马德家小,尽数发来。

至京之后,安下稳当。

却遣家人一名,前赴彼旧官去处言,信人心可动。

朱(系其“朱”字花押)。

”该手迹上另钤有“永瑢”、“张珩审定真迹”等五方鉴藏印。

这件书法笔墨遒劲有力,率真流畅,字体深沉,章法不囿陈规。

整幅手迹字体挺拔,生动自然,充溢着个人心性,不乏王者之气与风采魅力。

通过朱元璋的传世诗作及书法墨迹可见,这些诗文书法皆如其人,大多富有帝王气魄。

其实他并非像世上有人认为的那样,乃胸无点墨的一介武夫或草莽英雄。

治国安邦,没有文化那是万万不能的!

古代苦读诗书的故事(包括名字)

刘绮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

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 常林带经耕锄。

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

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

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

有关围棋的诗句

一句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预知目下兴衰召,需问旁观冷眼人。

一局棋罢指微凉,春花落尽菊花香,莫笑纹枰误岁月,人间何事不空忙?棋 王安石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池上二绝 白居易山僧对棋坐,局上竹荫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月夜对弈 骆绮兰蕉阴分韵罢,棋兴月中生。

黑白仍如旧,赢亏却屡更。

思深情转惑,静极子无声。

局尽天将晓,残星数点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朱元璋都做过哪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