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原文?



1、原文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宠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

1、原文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宠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1956年6月

2、译文

刚饮过长沙的水,

现又吃了武昌鱼。

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

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

哪管得风吹浪涌,

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

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

孔子在岸边叹道:

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

龟蛇二山静静伫立,

胸中宏图升起。

大桥飞跨沟通南北,

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

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

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

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

神女想必很健康

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3、简析

《水调歌头·游泳》是作者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的故事

一生喜欢游泳 毛泽东非常喜欢游泳,可以说一辈子坚持游泳。

韶山冲,毛泽东家门口有两个水塘,这是毛主席小时候经常游泳的地方,打水仗,游泳,曾给他无穷的乐趣。

在第一师范上学时,学校前面就是小面很宽的湘江,更是游泳的好地方。

每年5月到10月,毛泽东和几个同学几乎每天都到湘江游泳,还横渡湘江。

到了冬天,许多人都不敢下水,毛泽东和几个伙伴还坚持冬泳。

1918年3月,游泳家,上海教育杂志》主编李石岑来长沙,毛泽东还专门请他到湘江水中教授游泳技术

当时,毛泽东还写过一首有关游泳的诗,可惜已经失传,只留下了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到了七十岁,毛泽东还横渡长江,真了不起。

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也是毛泽东喜爱的运动。

从第一师范前面过了江就是岳麓山,这是毛泽东和伙伴们进行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的好地方。

他们游过湘江,躺在烈日照射的沙滩上伸展开身子进行日光浴,遇到暴风雨,他们不去躲避,反而在大风大雨中奔跑呼叫,这叫风浴和雨浴,登上山峰,迎风高歌,这叫空气浴。

野外露宿。

毛泽东经常邀集几个同学到妙高峯君子亭和岳麓山、爱晚亭附近露宿。

他们尽情的游玩,尽情地高谈阔论,夜深人静了,他们分散开在枯柴杂草中露宿。

有一天早晨,几个游人看到庙旁露宿着一个人,头脚都用报纸盖着,因为夜里蚊子多,游人吵醒了露宿的人, 收起报纸就走开了,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经常与同学结伴长途步行锻炼身体,他曾和蔡和森步行考察洞庭湖周围的农村和肖子升到湘中五县游学,步行数百里。

毛泽东不仅自己刻苦锻炼身体,还带动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担任学校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长时,就组织过游泳,有百余人参加。

毛泽东当时还写过一篇研究体育的文章叫《体育之研究》,对体育运动进行深入的探讨,把身体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

他还提出强国必须重视体育,成才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全国解放后,毛主席仍然非常重视体育。

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并亲自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毛主席刻苦锻炼身体的几个小故事,同学们听了以后,也要从小好好锻炼身体,将来才能为实现小康,建设国家做贡献。

最后,我想引用毛主席的两段谈话,说明他老人家是多么重视体育锻炼,我们要好好学习。

毛主席在和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 我们也热衷于锻炼身体。

寒假里,我们徒步爬山越野,绕城涉水。

如果下雨,我们就脱去衬衣,称为雨浴,烈日炎炎时,我们也脱去衬衣,称为日光浴,在春风里,我们大嚷大叫,称之为一项新运动项目"风浴"。

寒霜降临时,我们露宿野外,甚至在十一月份到冰冷的江中游泳。

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都美其名曰"锻炼身体"。

也许这么做有助于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

日后,我在南方的转徒征程,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极其需要这样的一副体格。

1951年,毛主席在接见湖南的几位教育界人士时,也谈到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

他说:"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去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

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

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需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潚湘馆中,吐血,闹肺病。

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人。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

毛泽东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牛。

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

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小毛泽东想了一个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组。

一伙人看牛,一伙人割草,一伙人采野果子。

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吃野果、讲故事。

少年毛泽东有一次去地主家,见地主家为富不仁,把掺了沙的米卖给别人,他非常气氛。

然后他吧那掺了沙的米装在地主家用来祭祖的米盅里面,并放在地主家的神位上,辱没地主祖先。

少年毛泽东就有很大的志向,为了增长见识,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他父亲希望他继承他的家产,做个比较富裕的农民),毅然离开家乡,到外面学习,并留下一首诗,诗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去闯世界,如果学业无成誓不归来。

就在三年自然灾害那段时间,毛泽东寝食难安:“群众没有粮,屁股落不得床!” 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

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

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

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

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

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

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

1、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

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

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

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

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

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

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

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

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2、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

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

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

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

”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

文玉钦见毛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

从此,毛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3、1957年,毛泽东在写给《诗刊》的一封信中,将“贻误青年”的“贻”误写为“遗”。

这封信的手迹发表后,北大一位学生写信给毛泽东,直言指出“遗误青年的“遗”应为“贻”。

毛泽东欣然接受这个意见,并专门给《诗刊》编辑部打招呼,请予更正。

4、1943年元宵节前夕,即正月十四下午,毛泽东在延安枣园散步,遇见了侯老汉和胡老汉,闲谈中得知两位老汉已年过六十,还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巧的是第二天就是他们的生日。

经了解,枣园村年过花甲的老人共有24位。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毛泽东当晚就派人邀请24位老人,第二天一起过生日。

那天下午,24位花甲老人一起来到位于枣园的中央书记处会议室。

毛泽东同老人们一起吸烟、喝茶、拉家常、吃饭,他给老人们敬酒,祝老人们健康长寿,并送寿礼:每人一条三道道蓝毛巾,一块肥皂。

一辈子也没有做过寿的老人们接过毛泽东送的寿礼,笑得开心极了。

5、回赠尼克松3张条幅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来华访问,带给中国的礼品很厚重。

在尼克松回国之前,毛泽东书写了3张条幅相赠,条幅的内容分别是:“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

虽然尼克松在访华之前,作了精心准备,挑选阅读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毛泽东诗词,对毛泽东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但当他接到毛泽东的这份特别的礼品时,左看右看,还是一头雾水,始终不明其意。

后来,毛泽东在武汉对一批军队干部说:尼克松没弄懂我写的意思。

曾写过《毛泽东传》的美国人R·特里尔曾对这3幅条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老叟坐凳”中坐在凳子上的老人是帝国主义,“嫦娥奔月”中的嫦娥是人造卫星的象征,“走马观花”是指尼克松本人在中国的简短行程就像走马观花。

而国内有人分析认为,毛泽东书赠尼克松条幅所隐喻的是中美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毛泽东

李白.毛泽东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韶山出了个毛泽东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

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

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

这里叫上屋场。

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

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

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

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

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

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

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

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

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

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

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

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

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

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

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

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

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

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

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

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

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

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

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

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

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

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

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

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

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

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

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

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

《杂言诗意志之锻炼》的全文解释

《杂言诗意志之锻炼》 作者:毛泽东 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 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 化家为国,敢为而已;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

赏析: 毛泽东非常注重锻炼身体和意志,认为两者是不可分离的,而且对成就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段文字源自《体育之研究》,文章发表在1917年的《新青年》杂志上:“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

” 《体育之研究》:“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

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

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

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者尤着。

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

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

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 青年毛泽东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

表明了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不斩楼兰誓不还”的名句中看到了王昌龄诗里“有意志”。

将毛泽东1958年给李纳的信与1917年《体育之研究》联系起来思索,我们可清楚地看出,毛泽东重视意志锻炼是一贯的,认为王昌龄的《从军行》诗里有意志也是一贯的,并非是一时的兴致所至。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立志要毁旧宇宙,创新宇宙,改造中国,改造世界。

他立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气吞山河的气概。

毛泽东的诗词是他意志的重要显现和确证。

...

有关冬泳的诗词

这是毛主席在重上井冈山是所做的一首词, 词牌名是《水调歌头》。

全词是: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最棒的诗词 10首

五古 挽易昌陶 一九一五年六月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 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

毛主席诗词全集

七古 咏蛙 一九一零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五古 挽易昌陶 一九一五年六月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 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 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 一九一八年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 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 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 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 我返自崖君去矣 . 四言诗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 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 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 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 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 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 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 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 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 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 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 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 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 与日俱长 尚飨 虞美人 赠杨开慧 一九二零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 赠杨开慧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争清平乐 蒋桂战 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 清流 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 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

毛泽东的爱国诗词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念奴娇·井冈山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