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所有写黄鹤楼的诗



【诗】黄鹤楼小赞 黄鹤楼---唐]崔颢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沧州黄鹤楼联黄鹤偶乘沧海月,白云常

【诗】黄鹤楼小赞 黄鹤楼

---唐]崔颢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沧州黄鹤楼联

黄鹤偶乘沧海月,白云常带楚江秋。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望黄鹤楼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处为:搴手换足】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处:王干】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莽莽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河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对联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恨;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黄鹤飞去且飞去;

白云可留不可留。

对江楼阁参天立;

全楚山河缩地来。

楼未起时原有鹤;

笔经搁后便无诗。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心远天地宽,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

我辞江汉去,推窗寄概,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黄鹤楼》

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 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

宋之问

汉广不分天,舟行杳若仙。清江度暖日,黄鹤弄晴烟。

岳飞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跨黄鹤。

陆游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汉江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范成大

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

白居易

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刘禹锡

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王维

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黄鹤楼的传说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十分著名的一个是说有一位名叫费伟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伟,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诗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由此流传开来它的另一个传说:黄鹤楼原为一辛氏人家开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 黄鹤楼 。

黄鹤楼黄鹤楼,号称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有很多。《齐谐志》记载,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的一座山,因此山名黄鹤。后来有人在山上造了一座楼,名为黄鹤楼。《述异记》上说,荀环喜好神仙之术,曾在黄鹤楼上看见有仙人乘坐黄鹤从天而降,仙人同他一起饮酒,然后乘鹤而去

黄鹤楼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著履音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鋐落门关,缥渺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原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蔽席毡,夜穿茆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忿喧,讼归有司令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哀可怜。

原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之北,为我国五岳之东岳。古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誉。早在夏、商时代,就有72个君王来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封禅泰山后,汉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都相继仿效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历代著名的文人学士,也都慕名相继来此,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杜甫的 望岳 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诗。

泰山同时又是佛、道两教之地,因而庙宇、名胜遍布全山。因此泰山不仅有雄奇壮丽的山势,而且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也是一座道教名山。山顶更有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实乃一处名冠世界的文物宝库和游览胜地。1987年底,世界保护自然文化资源委员会已将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庙。岱庙位于泰安城内,南起泰安门、通天街,北抵泰山盘道、南天门的中轴线, 为历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禅时举行大典的场所。从秦、汉起历经修建,留有很多珍稀文物。岱庙主殿天贶殿为我国三大宫殿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殿内正中奉祀“东岳泰山神”像,殿壁绘“东岳泰山神出巡”大型壁画。东为出巡,西为返回,画面以仪仗人物为主,场景阵势浩大,人物生动逼真。壁画长62米,高3.3米。殿东汉柏院内有五株汉柏,传为汉武帝手植。岱庙碑刻林立,由秦至清共160余块,多藏于汉柏院内。大殿前还有秦始皇的无字碑。院北东御座是帝王来泰山封禅时休息的地方。北厅陈列泰山部分文物。院内有秦李斯小篆 泰山刻石 。 岱庙实为历史文物、诗文、绘画、书法、雕刻艺术之综合博物馆,而碑刻艺术之书 法,可谓集我国书法艺术之大成。

登泰山有东西两路,一般从东路上山至极顶,再回到中天门,循西路的公路下山。 东路从岱宗坊开始,至极顶共有9000米,上山蹬道计6293级石阶。中天门是游人小 憩或食宿之处,这里还有索道可直上岱顶月观峰。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陵绝顶,一览众山小。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元]王奕

江右书生枉白头,

杖藜始得此山游。

手摩红日登三观,

袖佛黄埃看九州。

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元]康渊

萦回绿水遶春山,

蝶舞莺啼白昼闲。

谁似西堂知解脱,

不教忧色到朱颜。

巡按谒灵岩名刹 礼佛焚香漫继严韵

[元]王珩

钟山英秀草堂灵,

林下相逢话愈清。

闻道谋身官勇退,

得闲何必待功成。

呈灵岩方丈

[元]张士明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

恳侧理辞讼,仓皇行简书。

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

有山忽北转,宛然梵王居。

云萝隔烟树,经阁参浮图。

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

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

峭壁龙蛇窟,悬崖虎豹区。

野猿啼町疃,海鹤舞庭除。

僧闲看贝叶,客至翦新蔬。

胜景跻寿域,禅房列周庐。

山前回首望,一梦恍相符。

[元]王奕

江右书生枉白头,

杖藜始得此山游。

手摩红日登三观,

袖佛黄埃看九州。

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元]康渊

萦回绿水遶春山,

蝶舞莺啼白昼闲。

谁似西堂知解脱,

不教忧色到朱颜。

巡按谒灵岩名刹 礼佛焚香漫继严韵

[元]王珩

钟山英秀草堂灵,

林下相逢话愈清。

闻道谋身官勇退,

得闲何必待功成。

呈灵岩方丈

[元]张士明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

恳侧理辞讼,仓皇行简书。

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

有山忽北转,宛然梵王居。

云萝隔烟树,经阁参浮图。

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

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

峭壁龙蛇窟,悬崖虎豹区。

野猿啼町疃,海鹤舞庭除。

僧闲看贝叶,客至翦新蔬。

胜景跻寿域,禅房列周庐。

山前回首望,一梦恍相符。

[元]王奕

江右书生枉白头,

杖藜始得此山游。

手摩红日登三观,

袖佛黄埃看九州。

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元]康渊

萦回绿水遶春山,

蝶舞莺啼白昼闲。

谁似西堂知解脱,

不教忧色到朱颜。

巡按谒灵岩名刹 礼佛焚香漫继严韵

[元]王珩

钟山英秀草堂灵,

林下相逢话愈清。

闻道谋身官勇退,

得闲何必待功成。

呈灵岩方丈

[元]张士明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

恳侧理辞讼,仓皇行简书。

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

有山忽北转,宛然梵王居。

云萝隔烟树,经阁参浮图。

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

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

峭壁龙蛇窟,悬崖虎豹区。

野猿啼町疃,海鹤舞庭除。

僧闲看贝叶,客至翦新蔬。

胜景跻寿域,禅房列周庐。

山前回首望,一梦恍相符。

雄睨荆楚第一楼,

黄鹤昔年在此留。

迎送古今多少客,

风流绝冠傲神州。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比较复杂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①],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有关黄鹤楼的古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简介 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原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七律约略的可分成前后两层,前四句讲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说俗人眼下的惆怅。

至于诗中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物事等解释,我就不赘言了,他人的好多解释都是精细得很,比我的瞎说要好得多,读者不妨自行去看。

我只是说因这首诗传下来的神道道的故事。

唐人以后盛传此诗,认为它是七律的最优范式。

其实这诗照七律的戒律来比对,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

无奈这个崔颢造境、造意上乃是大家能手,那付仙人乘鹤悠然不返的寂寥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让你有道不清的感怀和情怀,你还能顾得上什么拗不拗啊?接下来的就是眼前晴川历历在目、芳草萋萋可见,更增添了仙人何在的悠思。

于是,接踵而来的便是思仙引发的思乡之情,真真的烟波江上愁不断了。

撇开后来李白评价的因素,你说这诗读了是不是要叫好?真正的好,好就好在它的意境之妙上。

后来有了李白评价的传说,更使本是上品之优的诗篇优而优之了。

照《唐才子传》的说法,崔颢诗成且提之于黄鹤楼上后,某次李白亦赴彼游,“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崔颢的这首诗竟然把个诗仙给羞走了,并且日后人人到此罢手,可见是诗之魅力!后人考证,认为这件事好象是想象杜撰而来。

我们也就相信这个“考证”,姑且算为想象杜撰而来的吧。

但有两点是真实的:其一,李白真的是游过黄鹤楼,有诗为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且另有一首《望黄鹤楼》的五言十韵长律亦可为佐证。

其二,李白真的是羡慕崔颢的此诗,因为李白的诗作中至少有两首七律是仿效《黄鹤楼》的。

一首是《鹦鹉洲》,诗云“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另一首是《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想一下,李白为什么要仿崔颢的模式来这么两首呢?一定是他真的是羡慕已极,定要找个题材试试身手,于是就选中了“鹦鹉洲和凤凰台”这两个所在作诗题比划这么一把。

结果如何呢?我想,这应该是两种评价,一个是李白自己,他一定认为,象崔颢那样写出来不成问题,更不成难题,崔的成功意境而已。

我若有他种境界,会强于他的。

所以李白的诗在其后的时光中总是以意领先而必胜。

外人的评价呢,觉得这李白之仿作实在是不如崔颢的好,应警告后代们,仿写为一大禁忌。

但也总觉得这崔颢除此诗外它诗已真的不是绝佳了,哪能比之于李白呢?后来的不如李白,是崔颢傲了呢,还是灵感不常在了?其实,崔颢之一诗仅是瞬间一感的“偶悟”,李白之一生则是通达坦荡的“彻悟”,二人的区别不过如此。

所以,我就想起僧道界常有的一种称之为“慧根”的说法,认为慧根是先天所赋,但经后天的修炼方可得到激发而生成慧智---这是我说的。

我就琢磨这个慧智的生成条件:初生的孩子们彼此相差不多,应该说是都有着不错的慧根,余下来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激发方式来出现慧智。

宗教界的方法有二,一是专注式修炼,二是气功式修炼。

前者在于静思凝思后的感悟生慧,后者在于沉思静守后的智慧升华。

可能友人问,如此烦难,怎能修持,难道还要出家不成?非也!不知你留心过书、画家们的入态情形没有,那种专注与气功的静守是相差不多的,所以,他们在为书作画时就有灵感相伴,于是,不但是生灵感,且长寿。

我们所说的来于慧根的慧智就是这种灵感,只不过气功下生发的慧智是个相对持续的过程,而专注于某事件生发的灵感是个短暂闪现的过程,区别仅此而已。

到此大概算是说得清楚了,作任一种学问、写任一种东西,是要有慧智或灵感相伴的,有了这种东西才能出凡入圣,在为诗上才有可能...

《黄鹤楼》的赏析,急!!!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诗词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 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 也未必。

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

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

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

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

"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

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

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

"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古诗黄鹤楼前四句,后四句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今释:以前的仙人已经骑着黄鹤飞走,此地只剩下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以后再也不回返,千载的白云,依旧在楼前荡荡悠悠。

登楼远眺,晴朗的江面上,历历在目的是汉阳城上草树和那布满芳草景色凄迷的鹦鹉绿洲。

天色将晚,暮色弥漫,我的家乡哪里呢?烟波浩渺的江上,一片迷漾,引起我无数的忧愁这首诗写得确实相当好,意境雄浑高古,诗味醇厚。

前四句仙人跨鹤,本属虚无。

但作者以无作有,借楼名起兴,说仙人“一去不复返”,由回到现实,句式也由散漫不拘而变为整饬。

前人或认为“似对非对”,认为“历历”下属“汉阳树”,而“萋萋”上属“芳草”,结构上不一致。

解诗不该如此拘滞,“历历”修饰“晴川”又有何不可,故当看作是对偶句,而且对得比较巧妙。

尾联以登楼望远以怀乡作结,情由景生,吐属自然,余韵悠悠。

起首两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是诗人对历史传说的缅怀。

看似随口吟出,但气势奔腾,一泻而下。

很有一种岁月不返,古人不可复见的遗憾,给读者以压迫感。

黄鹤楼原址在今武汉市的蛇山上,因蛇山又名黄鹤山而得名。

但在传说中,这座楼却被涂上了一层神话色彩。

有人说,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这里,又有人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这两句诗借这类神话抒发自己的情怀。

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昔人已乘鹤而去,不可复睹。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眼前只剩下一座空楼,使读者产生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诗人笔下道出了“人去楼空”,唯有悠悠的白云千载依旧的景象。

透过诗人的笔触,表现读者世事迷茫,发出了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慨。

怎不使人感到世事沧桑多变呢?特别是句中“空余”两字,更寄寓着内心的无限感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真挚而富情感。

使我们在缅怀古今,骋目四野的同时,又为我们在这悠远广袤的时空中创造出一种令人迷惘若失的氛围,为后四句的抒情张本。

后两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由对传说的缅怀而回到了现实,写景而寄情。

历历:一个一个清清楚楚。

晴川:晴朗的江面;汉阳:武昌之西,离黄鹤楼很近;萋萋:茂盛的模样。

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东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后因此得名。

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在日暮中登楼远眺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了作者思乡情结,在一片暮色苍茫、浩渺烟波之间,竟弄不清自己的家乡在哪个方向,只见奔流不息长江东去。

看着长江弥漫的烟波,想着自己有家难归,怎能不为之愁绪满怀。

全篇从黄鹤楼的传说开始,最后登楼,在对收入眼帘的浩淼烟波的思索中,主旨终于归结为对家乡的怀念。

这一结尾不仅与前面的意境遥相呼应,而且作为全诗的收束,也十分有力。

黄鹤楼曾经是仙人停留过的地方,仙人一去不回了。

作者是个凡人,不会忘记养育自己的故乡。

由对仙人的怀古,而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有故乡而回不得,这般强烈的对照,使作品更具思想的深度。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这是一首登楼怀古思念乡土的传世佳作。

首两联劈空写来,发人去楼空、岁月不再之慨,寄托着诗人入世虚无的悲叹。

末两联,以明丽之景写江中景色之美,画面顿生明暗对比,但随即落笔暮霭烟波,景致陡暗,原来是乐景写哀,归思难收,令人读罢,如幻如梦,愁绪无限。

传说李白登此楼,本欲作诗,见楼中题有此诗,自叹不如,搁笔而去。

求古诗黄鹤楼 的练习题

你看这个行不? 是你要的那个吧、、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作者 生活的时代是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中用了叠词“历历”“萋萋”,使作品朗读时呈现 的艺术特色

3、请还原下列颠倒的语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满怀思乡愁绪的作品。

B、这是一首抒发有志报国而实施无门的作品。

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5、 解释加点词语(1)此地空余黄鹤楼 余 (2)黄鹤一去不复返 复(3)晴川历历汉阳树 历历 (4)日暮乡关何处是 乡关6、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颢的诗风历来雄浑奔放,风骨凛然。

B、诗中最后一句运用倒装的句式,使之读起来更显气势。

C、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7、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黄鹤楼 崔颢 诗意思是什么 包括朝代,原文还有表达的情感

表示思念家乡的古诗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 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诗的开头两句,作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像得出来,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

“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

“鬓毛衰”顶承上句,形象地写老大之态。

“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

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故乡仍牢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

“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

然而“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这隐含的揣测,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三、四句转折活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这极富生活情趣的场景中,作者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难一一说清。

“相见不相识”是意料中的事;“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问话是意料之外的事,但出自天真活泼的儿童口里,又是非常自然的问话。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久客他乡的作者听了,能引起什么感想呢?是老迈衰颓、反主为宾的悲哀,还是久别重逢、叶落归根的喜悦?说不清,但都包含在这句看似平淡的问话中。

全诗就这样有问无答,悄然而止,只留下哀婉的余音不绝于耳。

这真是含蓄风格的典型。

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不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

但并不是一览无余,它寄寓着可以供人反复咀嚼,反复寻味,层层追索,层层补充的情致。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从贺知章这首诗里,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有得之于生活,得之于心底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贺知章《回乡偶书》的第二首七绝:“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可以看作第一首七绝的续篇,抒发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也写得清新自然,但与第一首相比,就显太平直,太显露了。

从这同一作者写同一题材的两首诗中,我们能悟出“诗贵含蓄”的道理。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

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

黄鹤楼的赏析,快!!!!!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 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 崔灏《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①],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

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

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

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

”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整首诗是什么?

原诗:《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扩展资料: 赏析 《黄鹤楼》前四句写登临怀古。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

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

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

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

《黄鹤楼》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

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飘渺的烟波中。

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鹤楼诗...

文包诗 黄鹤楼送别 作者是谁

黄鹤楼送别作者:百合一、说说对“文包诗”的理解:“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创新体裁,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我一开始也是比较模糊的:是“诗重于文”,还是 “文重于诗”,或是“诗文并重”呢?直到试教完后讨论时,学校领导老师们的真知灼见点醒了我。

我知道了“文包诗”的内核是诗,落脚点是诗,应该突出古诗的主体地位。

理由一:教材的主编说过:“创新这种体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减少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理由二:文是编者自己写的,而诗是千古流传的,更值得我们学的是诗。

特别是高年级,应该利用文帮助学生深刻地体验诗的意境。

二、讲讲对这篇“文包诗”的处理:我今天的课堂就呈现了诗、文、诗三个版块,可以说是按照学古诗的方法组织这堂课的,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本堂课开篇就要求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音韵(这是读诗的最基本的要求,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也不难),紧接着结合第一课时所学来说说诗,即大概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自然地抓住诗眼“孤”初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接下来是学文了。

我们知道文是对诗的解释和补充,诗是对文的提炼和概括,学文并非就是把诗完全丢弃在一边,而是应该契合时机地诗文结合,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

在感悟完“赏景藏情”的片段之后,我加入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两次引读,一次以景,一次以情,为的是借文的描写悟诗的情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理解难点在后两句。

在孟浩然登船远去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李白到底在“凝视”什么,并结合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讲解,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特别是“孤”字的内涵:即使江上船再多,也只有孟夫子的船才能入李白的眼,入李白的心。

在感悟完“文”所展现的意境后,又回归到诗。

这回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由吟到诵,诵出诗中的种种深情。

诵和背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背是强制性的机械记忆,而诵是发自肺腑的、脱口而出的。

在引导学生诵时我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学生看着画面自己诵,第二步是老师深情描述后领着学生一起诵,第三步是配乐看图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诵出来。

这样一诵再诵,诗中的情,诗中的意,就更浓更深了。

这一次诗的回归,也使“孤”的内涵得到了升华。

诗人的情感也不拘泥于惆怅、孤单了,“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的豪放、洒脱跃然而出,这和李白本身的气质也是契合的

黄鹤楼资料

黄鹤楼(YellowCraneTower) 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

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楫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

她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钠的交点,正好映和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

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

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

历史沿革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另一说为江南四大名楼,还包括安徽宣州的谢脁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

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矾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

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

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祎,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介绍如下: 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

」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二、以为是仙人费祎: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

」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祎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

」此指出费祎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祎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祎、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三、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

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

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

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

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

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

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

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

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

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以上当然是神话传说。

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巅建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

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所有写黄鹤楼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