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清、明朝的诗(各15首)



《咏同心兰四绝句》 清 钱谦益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题画 》清 郑燮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峤壁兰》 峭譬一千尺,兰

《咏同心兰四绝句》 清 钱谦益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 题画 》清 郑燮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峤壁兰》 峭譬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

《得意写之》 兰草与三台,无人敢笔栽。 取得新奇法,墨香吹出来。

《韬光庵为松岳上人作画》 元日画兰竹,远寄郭云亭。 万水千山外,知余老更新。

《题王蔗村镜影图》清 蒋士铨 鉴空无我相,水静波亦止。 手拈幽兰花,妙香乃如此。

《写兰石有寄》清 智永 一片空山石,数茎幽谷草。 写寄风尘人,莫忘林泉好。

《题画兰》 清 黄任 之一 何来尔室香?四壁即空谷。 一拳古而媚,美人伴幽独。 之二 沅澧多所思,远道我心? 。 纸窗招香魂,貌之不敢佩。 之三 磁斗寄绮石,源清者香远。 君从辋川来,而得此粉本。

《兰》 清 马骀 丛兰发幽崖,托根近霄汉。 泉水自流出,天风吹不断。

《冬兰》清 曹寅 冬草漫碧寒,幽兰亦作花。 清如辟谷士,瘦似琢诗家。 丛秀几钗股,顶分双髻丫。 夕窗香思发,风影欲箐纱。

《珠兰》清 姚燮 香粟佛天饭,蕊珠仙界衣。 托名应自贵,含蕾再难微。 荡子甘心与,村娘愧发稀。 一春清素愿,消受露华霏。

《卓子任至署馆论诗时盆兰初放》清 孔尚任 过雨江城湿,探梅野寺寒。 往来敦古处,吟啸慰闲官。 不信诗全警,常愁字未安。 相将情话久,臭味比幽兰。

画兰》清 谭嗣同 雁声吹梦下江皋,楚竹湘 起暮涛。 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

《柬魏默源》清 何绍基 蕙抱兰怀只自怜,美人遥在碧云边。 东风不救红颜老,恐误青春又一年。

《画兰》清 孙原湘 离骚一种旧根苗,湘水湘云绿共摇。 认取春风双影子,不闻香气也魂销。 题

《空谷幽兰图》清 汪士慎 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 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

《题兰花册》清 李方膺 问天莫笑总无知,也惜幽兰鬓渐丝。 当户已愁锄已尽,入山又恐负芳时。

《兰溪》清 黄任 如画山城 小滨,楼台一半枕通津。 纵然不达潇湘路,香草名溪更感人。

《荆门杂咏》清 李友棠 憔悴江潭赋九歌,枫林叶下洞庭波。 蛾眉自古伤谣诼,独采秋兰吊汩罗。

《画兰》清 马骀 昨日街头卖菜翁,见我写兰说写葱。 我有株葱曾失却,被君偷入画图中。

明朝古诗

湘妃怨》明·李梦阳 采兰湘北芷,搴木澧南浔。 渌水含瑶彩,微风托玉音。 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 不知篁竹苦,惟见泪斑深。

《 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垂兰》明·李日华 从风不猎香,俯溪自怜影。 空山狼藉春,半属野樵领。

《题画兰》明·陈献章 阴崖百草枯,兰蕙多生意。 君子居险夷,乃与恒人异。

《题兰竹卷》 明·文彭 偶培兰蕙两三栽,日燠风微次第开。 坐久不知香在堂,开窗时有蝶飞来。

《子昂兰》明·史鉴 国香零落佩 空,芳草青青合故宫。 谁道有人和泪写,托根无地怨东风。

《画兰》明·李日华 江南四月雨晴时,兰吐幽香竹弄姿。 蝴蝶不来黄鸟睡,小窗风卷落花丝。 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 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王楚玉画兰》明·陈继儒 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 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

《 兰 》明·董其昌 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 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 无边蕙草袅春烟,谷雨山中叫杜鹃。 多少朱门贵公子,何人消受静中缘。

《水墨兰花》明·徐渭 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 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

作者:林鸿 朝代:明

投赠张红桥

桂殿焚香酒半醒,

露华如水点银屏。

含情欲诉心中事,

羞见牵牛织女星。

作者:解缙 朝代:明

斫削群才到凤池。

良工良器两相资。

他年好携朝天去。

夺取蟾宫第一枝。

五月十九日大雨 作者:刘基 朝代:明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北风行 作者:刘基 朝代:明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

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

古戍 作者:刘基 朝代:明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

九洲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我爱秋香 作者:唐寅 朝代:明

我画蓝江水悠悠,

爱晚亭上枫叶愁。

秋月溶溶照佛寺,

香烟袅袅绕经楼。

花下酌酒歌 作者:唐寅 朝代:明

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

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

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过不重来。

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唐伯虎与祝枝山联句咏奇石 作者:唐寅 朝代:明

嵯峨怪石倚云间,抛掷于今定几年。

苔藓作毛因雨长,藤萝穿鼻任风牵。

从来不食溪边草,自古难耕陇上田。

恨杀牧童鞭不起,笛声斜挂夕阳烟。

参考资料:找了这么多请笑纳

为什么我觉得明朝的诗词唐宋的比起来很不上档次

有人说明朝诗词成就不高,那有些话就不吐不快了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化成就,照这个说法,那唐宋的赋不如汉朝,能不能说唐宋文化不如汉朝呢?明朝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文明的高度普及,原本只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开始更广阔的走向民间,并按照老百姓的喜爱,衍生出更多的文艺方式,明朝民间老百姓的娱乐内容,文化的含金量更高,无论昆曲,南戏,传奇,表面通俗的外表下,都深藏着很深的文化底蕴,仅这一条,既是前代汉人王朝不可比,也比后世清朝所谓“徽班进京”的京剧高一个档次。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说,明朝的文化,在广度的延展下,形成自己的特色,而这一点,对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可以说功德无量,也是和同时代西方文明的发展,属于相似的轨迹,只不过被满清入关无情的中断。

仅就诗词成就来说,明朝的诗词成就确实远不如唐宋,但那主要因为文化群体和受众层面的改变,并非明朝诗词作者无能。

唐宋的诗词,仅是上流士大夫的高层游戏,因为范围狭窄,参与者文化水准档次很高,所以精度极深。

而且诗词本身在唐宋并非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块政治晋身的敲门砖,出于前途的需求,自然精雕细刻。

明朝诗词则不然,首先,明朝更重经世致用的学问,从建国时期,对宋朝的反思,就有“诗词误国”的说法,所以诗词本身在明朝,受的重视程度就不够,仅仅是一种消遣的手段。

其次,明朝的文化,商业化程度更高,文化在明朝,尤其是中后期的明朝,更是一种商业盈利的手段。

现代很多人都想象不到,明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畅销书文化最为勃兴的时期,今天大家喜闻乐见的杨家将,包公案等民间文艺,都是最早在明朝,以畅销书的形式流传,并传承到今天的,所以,明朝文化更多的,是考虑底层百姓的接受力和受众群体,更多的在通俗的基础上,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

思乡古诗词特点

一、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鸿雁传书”的典故语出《汉书·苏武传》,从这个著名的典故开始,鸿雁就成了书信的象征,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这一点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普遍了。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有:“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希望远道而来的鸿雁能够带来友人的消息,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真是情真意切。

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李商隐《离思》);“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晏殊《清平乐》);“云中谁寄锦书来,实可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等。

二、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庭院中的“庭树”,由远而近,步步换景,由此触发独在异乡的“孤客”思乡之情。

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梦中凫雁满塘,自得其乐的景象与诗人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欧阳修《戏答元稹》);“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等,真是举不胜举。

明朝的诗叫什么

明朝的诗叫什么;明代诗明代诗文并没有什么杰出的大家,但是诗文数量却浩如烟海,不仅作家众多,而且各成流派,持不同的文学思想,立不同的文学主张,标榜门户,互相争论,使文坛十分热闹。

明代诗歌特点创作流派多①形成的诗歌创作流派较多。

除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流派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之外,历朝还有许多地域性的小流派。

这种现象显然与明代文士喜结诗社的风气有关。

提出诗歌理论主张②面对正统诗文的衰微,明代诗人提出了不少诗歌创作方面的理论主张。

比如,高启认为要“兼师众长”;李东阳认为要分辨诗体的声调音节;前后七子主张要学习汉魏盛唐,提倡复古;公安派则主张要“独抒性灵”等。

这些看法均有一定道理,涉及诗歌创作如何学习前人、如何掌握诗体特点、如何表现诗人主体感情等问题。

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提出的理论主张却有如下共同弱点:一是将其认识到的部分真理强调过分,缺乏应有的辩证态度;二是不能正确总结汉魏盛唐以至宋元以来诗歌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三是没有找到提高诗歌创作水平的关键因素,即应到现实生活中寻求诗情。

所以,这些理论主张都未能挽救正统诗文的衰微,反而将诗歌创作引向更深的危机。

广度和深度③明代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既不如唐诗,又逊于宋诗。

这里固然有八股取士,使“明代功名富贵在时文,全段精神,俱在时文用尽,诗其暮气为之”(吴乔《答万季墅诗问》)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诗人创作指导思想上存在偏颇。

前后七子的模拟成风,公安派的诗意浅露,竟陵派的诗境狭小,都是诗人不能深刻认识生活的重要性而结出的苦果。

李白诗歌的特点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

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

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

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

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

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

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

他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丑恶的憎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李白诗歌的特点

李白诗歌的特点 就目前而言,李白诗歌仅存900多首,想来散失不少,但其内容甚为丰富多彩。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

言多讽兴,气骨高举。

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

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

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

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

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类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

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

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

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

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

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

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

他的“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http://218.84.106.18:8088/datalib/2004/Opus/DL/DL-20040818150251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

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

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

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

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

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

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

他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丑恶的憎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风》其十九他是这样地通过奇妙的想象来表达真挚的友情和对于长安的眷念: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金乡送...

宋词送别词的特点

一、送别诗词中常见题目 送别诗词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之类字眼。

如:《赠汪伦》、《别舍弟宗一》、《别董大》《送魏二》、《送元二使安西》等。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词可分为送别、留别(留赠送行者)两类。

其中留别诗词数量很少,如李白《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送别双方多是朋友,也有亲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情人(李商隐《板桥晓别》、柳永《雨霖铃》),同僚(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匆匆过客(温庭筠《赠少年》)甚至是某个地方(李白《渡荆门送别》是告别故乡,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则是作别湖上亭)。

二、送别诗词中常见意象 意象是指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

送别诗词常见意象有: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2、草:别情的象征。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长亭:古代驿道旁盖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4、南浦:南面的水滨。

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

《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白居易有《南浦别》。

5、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许浑有《谢亭送别》。

6、劳劳亭: 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除了上述意象外,送别诗词还常用:寒蝉、兰舟、美酒、残阳、阳关、古道、西风、画角、鹧鸪、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寒鸦等等。

三、送别诗词的常见情感 送别诗词大多是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表现惜别恨别之意。

王维《送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愁”,白居易《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因别而幽怨悱恻,悲情满怀。

周紫芝《踏莎行》“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黄昏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如何度过,因别而愁情无限。

李商隐《板桥晓别》“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转忆昨夜一夕芙蓉如面的情人泣血神伤的情景,不但从“晓别”写出了夜来的伤离,而且从夜来的伤离进一步暗示了“晓别”的难堪。

这样,昨夜长亭窗户之内,“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的情景,今朝板桥晓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的黯然销魂之状就都如在目前了。

送别诗词中也有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的作品。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高适《别董大》更是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著名琴师黄庭兰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还有借别抒怀之作。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抒发的不仅有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更有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诗的第二联“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正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

李白《南陵别儿童进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则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传达出自己虽被贬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四、送别诗词的常见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1、抒情方式 送别诗词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高适《别董大》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者直抒胸臆,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

间接抒情的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人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写情。

在他眼...

诗歌的艺术特征有哪些?

诗歌是一咱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

它是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咱精练而富于感染力的艺术。

一、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 小说、寓言和童话主要通过人物动物故事情节来再现生活的;散文主要是借助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来再现生活;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语言和旁白来再现生活的。

而诗歌则是主要通过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的。

因此可以说,抒情性是诗歌的语言艺术。

有人把抒情性称为诗歌的灵魂。

诗歌的抒情性,是指诗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打动和教育读者。

郭沫若说过一句话:“诗的本职专在抒情。

”抒情性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离开抒情性谈诗歌是没意义的,因为抛开抒情谈诗歌,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价值。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反映了三千年前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用来抒情的。

我们不能超越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但能超越心理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要通过诗歌里面的抒情来完成。

现在我们不能经历杜甫诗人所处的战乱社会人们的疾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

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巧妙地传达了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叹息流泪,说着相聚时的欢乐,分别的无奈,别后会有的思念的思想感情。

也许现在分别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我们不但交通方便,联系也方便,只要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E-mile就可以联系上对方,甚至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对方那熟悉的面孔,但是当时交通不便,今次分别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逢,生离也就是死别。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歌是李白的一首思乡诗,他把自己身在他乡的那份寂寞、思乡之情用二十个字淋漓尽致一表露出来。

当我们离开家乡的时候也会对着月光念起这首诗,特别是中秋节的时候这首诗尤其流行。

这就是诗歌表现出来的艺术灵魂。

一首优美动人的之所以千古流传下来,之所以为千百万读者所吸引,尽管有些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相距十分遥远,不复有与诗同时代的体验,但仍会为其诗所震憾,这就是诗的抒情所体现的美的力量,其内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感情的饱满真挚。

二、形象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 小说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而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诉诸读者直观感觉的形象和声韵。

形象鲜明、声韵铿锵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把握事物的本质就是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人脑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外界事物为人感知,反映到大脑中,经过思维抽象出结论,这结论是对景物的本质的认识。

然而本质的认识是抽象的、静止的、综合的,也是无个性的,我们该如何表达它呢?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人们都感到非常沉痛,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沉痛?我们可用“心如刀绞”、“哀漠大于心死”等词语来形象地表达失去周总理的痛苦,诗歌也一样讲求形象。

当我们旅游归来,告诉朋友那里的景色优美,但我们单纯地说“那里的景色好美哦!”别人会无法想象到底有多美,是像湛江的湖光岩一样美吗?还是像肇庆的鼎湖山一样美?我们可以用一句概括性的话来表达,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然而这还不够形象,必须作一番形象的描绘才行,就像白居易作的《钱唐湖春行》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再现在读者眼前。

诗歌有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之分,抒情诗往往情景交融,有景物形象,而说理诗特别是解读人生的哲理诗,哲理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通过情来打动人。

因为诗歌是通过抒情来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诗人的感情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感受来调动的,他必须把这具体事物的形象再现出来,才能让人知道他感情的由来,而且也让人有同感。

形象化使人有美的感受,也使人感到容易理解和接受。

苏轼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借一座山来说明抽象哲理的,以具体写出的诗除了具有形象美以外,本身是灵活的,意象玲珑,可从多角度作多面观,似乎涵义无穷。

中国的诗歌理论强调的意象既要有意,还要有象,通过形象来提示意义,形象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音乐美是诗歌的先天素质 汉朝的乐府是配乐演唱的,唐宋的词有曲牌,而诗是用来唱的,尽管它发展到后来诗与歌逐渐分离,有的已不能唱了,但音乐的本性依然保持不变。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在最初的阶段是和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古代社会里,人们打猎回来,要祭祀,要庆祝,他们是围着篝火跳舞,敲着鼓,唱起歌。

皇宫里祭祀也是吟唱诗,青楼里的歌妓是歌唱诗。

可以说,音乐美是诗歌的一种先天的素质。

古今往来,在各类文学和艺术中,诗歌与音乐是最接近...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清、明朝的诗(各1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