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读书的优美古诗词



一、关于读书的古诗: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3. 半亩方塘

一、关于读书的古诗: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4.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二、关于读书的名句:

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7.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9.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1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11.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一篇读古诗的读后感

李白《静夜思》读后感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唐朝古诗读后感300字左右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

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

“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

”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

”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

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

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

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

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古诗的读后感三百字左右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圣母院里的钟次第地敲响,咚咚,咚咚……沉重地,凄婉地,好像在陈述着一个故事.那是些浓烈得化不去,深刻得褪不了的形象:独眼的敲钟人伽西莫多,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还有渊博却邪恶的克洛德副主教.初始,伽西莫多的出场仿佛给我投射了一个丑恶的影象.他的独眼,他的聋哑,他的驼背,他的巨大和丑陋都让我先入为主地把他当作了大反派.婴儿时,他是一个人人见了都想把他烧死的丑小鸭;青年时,他是一个表面风光但人人唾弃的“愚人王”.他的脸仿佛注定了他就是恶魔的化身.到后来,我才看清他那清澈、崇高的灵魂.他对像使唤奴隶一样,役使他的克洛德忠心耿耿,这是怎样的一种单纯?他对曾经对他有恩的爱斯梅拉达,用尽全部生命的悉心照料和赴汤蹈火,是怎样的一种如火一般刚烈的爱情?他受尽了人世间的歧视和欺凌,却又满足的,勤劳的当着他的敲钟人.如此美丽,如此可敬的人性难道在他那丑陋的外表下就一文不值了吗?相比而言,如果说伽西莫多的外表丑陋,那么克洛德的心灵便更加令人鄙视.一开始,良好的背景让我觉得他是个学识渊博的善良人——他收养了丑陋的伽西莫多,他是人人敬畏的副主教…….但是当故事的情节愈演愈烈时,我读懂了他精神世界中的畸形.他不择手段地“爱”,让他卑鄙地,变态地劫持爱斯梅拉达,并且因“爱”成恨地要置她于死地.这是一种自私的,低微的,霸道的“爱”,充满了病态的“爱”,那不算是爱,只是伤害……然而,那书中最美的笔墨都倾注在了爱斯梅拉达身上:她美丽,因为她有一张天真清纯的脸孔;她善良,因为她的内心充满了同情和爱心.她可以为了保存甘果瓦的生命而嫁给他,她给饥渴难堪却无人理睬的敲钟人送水……她有菩萨一般无人能及的心肠,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她是善与美的化身!怎么能不引起我的思考?人性的层层面面是多么复杂却简单:尽管人的精神世界是双面的,没有完全的丑,也没有绝对的美.但是,美就是进步的方向,美就是最原始的目的.就像书中说得那样:“美就是完整,美就是全能,美就是唯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灭灯钟响彻在巴黎圣母院里,所有故事都结束了……但那古老的故事将永恒地被传诵……

诗词读后感420字

如果现在我站在生命的终点,生命的火花即将灭亡,我会是怎么想?怎么做呢?是否也会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而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呢?我思索着,思索着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海伦·凯勒留给我的思考.“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多么感人肺腑的言语.或许只有海伦,这些失去身体某部分的人才有如此深的体会吧!正因为他们失去了,所以才会加倍觉得它的可贵.人啊!为什么总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呢!为什么总要如此贪心,极少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却渴望那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也许,你总认为,上帝赋予我们这些美好的东西,甚至生命,都是理所当然的.可你有没有想过,当某一天,你拥有的东西,甚至生命,都将失去,你会是怎样,后悔懊恼,还是自暴自弃?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可悲了.我宁可现在就珍惜拥有的也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海伦·凯勒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正是这样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弱女子,却自强不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德克利夫学院,为残疾人造福,建起许多家慈善机构.她以行动证明人是可以战胜生命的挑战.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虽然出身不幸,但以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接受生命的挑战,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伟大的奇迹.我想:海伦有如此成功的人生,得益于她有一颗健康向上、自由乐观的心.心灵是灵魂的主动脉.一旦封锁心灵,你的躯体就是一个失去思想的空壳.打开心灵的枷锁,追求心性的独立、自由吧!“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尽管她的命运比别人曲折,但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她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因此乐观地面对一切,勇敢战胜困难,人生才会像海伦一样成功.当你读完这些时,是否已经对开头的问题有了答案.海伦以真实、自然的笔触再现了自己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告诫我们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乐观、坚强地面对和战胜一切困难等深刻的道理.书中人物所展现出采的品质,意志、耐力等强烈的震撼着我们,给蒙尘的心灵以洗涤.读完此书后,我的确受益不少,激起我心灵的共鸣与碰击,每当我遇到烦恼时,我就会想起海伦·凯勒,它是个盲聋哑人,但她同样坚持学习,获得学位.而我是个四肢健全的人,条件比她好几百倍,但却总轻言说放弃.以之相比,我是何等的渺小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我的启示远远不止这些,她的精神激励着我面对一次次困难,并勇敢地战胜它.我也相信,“征服一个困难,随后而来的事情将会变得容易很多!”

诗歌的读后感

这首诗意境很好,可以分上下阕,上半阕当题记,下半阕当后记徐志摩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如果分段的话可以分别用四季的天气来写春(现代诗)当生命的绿意爬上我家的门扉告诉我,游子归来的讯息满园的花蝶飞舞自冬眠觉醒的鹅卵石原来早就梦见了一年初始的甜蜜春的赞礼 (现代诗)赤道的暖风经不住古老长城的诱惑拿起绿色的绒毯向着北方悄悄铺去它怀抱着春象初生的婴儿吸吮着时间的奶汁在阳光婆婆怂恿下顽皮地抓住西伯里亚寒流的胡须尽情地抖动 玩耍它蹦着 跳着用火热的胸膛融化冰雪把脸上的红晕慷慨地赠于桃林又把系在颈上的烟雾薄纱不小心丢掉裹住了无数条河流缠绕在万千峰下燕儿追逐它蹒跚的脚步掠过润物细无声的汗滴扯下片片白云帮它写下自然更替季节变换的迷人童话《秋天的梦》 戴望舒迢遥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每天一首古诗词》读后感

长相思——想你时,月夜正好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我很少会把一首诗比作一样的东西,因为诗的内容多变,很难用一样准确的事物来概括,但我还是不得不说,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就像是水做的,里面有水的轻缓,水的柔情。

“汴水流,泗水流”六个字恰好印证了“水”的思想,一直默默东去,带有闲愁几许。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诗中有水的缘故,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给我的感觉跟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很像。

白居易写相思,诗中有汴水、泗水,两河东流而去,一同汇入淮河。

李之仪写相思,诗中有浩浩长江,虽不能相见,但共饮一江之水,以此为念。

在我看来,他们所写的相思都是柔情派的,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平平淡淡跟流水一样,却很真挚。

诗中的泗水发源于山东曲阜,没什么名气,不过知道汴水的人估计就多了。

汴水又叫汴河,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的一部分,它被开通的目的主要是方便隋炀帝乘龙舟游江南,但另一方面给当时的交通来往做出了贡献。

晚唐诗人皮日休作诗一首,很客观地做出了对汴河的评价

有谁会写古诗的读后感

《相见欢》读后感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

此话看来,很是在理。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

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

“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

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

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

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

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语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

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

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

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番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虞美人》广为流传。

全词区区三十六个字,同一首七绝差不多,但在这简短的篇幅中,词人却把离愁的愁人、缠人写得无比深刻,凄凉、寂寞、孤独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读者为之泪下。

宋黄升《花庵词逊称:“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年级中国古诗词的读后感

《古诗词名篇》之读后感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诗词字字珠玑,满纸余香。

喜欢古诗词,并且情有独钟,我深深的迷恋着溢满韵味、风情万种、可以抑扬顿挫缓缓吟来的诗句。

翻开这本集经典名篇于一书的《古诗词名篇》,心似乎被缓缓浸染,褪去一层俗化的外衣,剩下柔软的真实。

轻轻地开启这装满了古人喜怒哀乐的木匣子,我看到数不尽的相思愁、归乡泪、壮志情和闺中怨......来看看《孔雀东南飞》吧。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一个女子苦守的坚贞和她的一片痴情啊。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最后,刘兰芝因着对夫君的一片忠诚,也因着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没水而死,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以她的死向世人坦呈了一段凄美的爱情。

诗歌末尾“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双飞鸳鸯又何尝不是古人对爱情的一片柔情呢?“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要是时光能够倒转,我亦会与古人一同吟唱。

古人以一颗软善的心来面对恋着郎君的女子,面对一段段催人泪下的爱情。

尘世间太多的无奈,眼睁睁生离死别,唯有氤氲在黄页间的诗句见证着许许多多没有墓碑的爱情。

讲完了爱情,接下来谈谈壮志吧。

魏、蜀、吴的三国鼎立成就了一颗一统天下的雄心。

品杜康而解忧的孟德倚栏望月,慷慨激昂地高声吟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吐他纳贤立业的雄心壮志。

而豪放不羁的李白却因难酬的壮志写下了千古不朽之作《将进酒》。

同样的壮志,后者是“与尔同销万古愁”,此愁非孟德之愁,而是李白壮志难酬之愁,以及对现实社会之愁。

“将进酒,杯莫停”,借酒消愁,醉中大呼“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种何其豪放的悲情啊。

陶翁为我们开辟了另一个世界,面对令他不满的黑暗现实,他选择了有着炊烟袅袅的“暖暖远人村”还有那“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质朴景致。

你可以简单地将他看成是一位“戴月荷锄归”的山野农夫,他在繁琐的俗世之外开辟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花源”。

那儿有的尽是些普通平凡的事物,但却拥有喧哗俗世所不具备的安宁与平静。

我常常随着陶翁的低吟浅唱,梦入他的梦境,找寻自己的心灵。

偶尔翻过古人离别之景时,我总是忍不住看了再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现在的我们可以随时打电话问候朋友和家人,可以上QQ聊天,可以MSN……但是古人几经曲折的柔肠却是不复归来。

我常在孤灯下幻想那一幕幕的折柳送别,长亭饯行。

我也曾站在窗前凝望,凝望晓风残月的伤景,心下涌起千般滋味。

在我们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过于注重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文明,那些古老宝贵的文化遗产被我们弃于角落遍生尘埃,这是让人多么地痛心疾首。

万幸的是今天我们的国风复又兴起,楚辞的兰草、陶翁的菊香、周敦颐的莲花、苏东坡的海棠,复又熠熠生辉,将中国传统的诗词文化和礼仪文明在当代传承下去,这种传承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文化人之间,而是需要把古老文明凝就的性灵之火放进每个国人的心中。

这些明珠或悲伤慰藉,或悠然神思,却是洗涤心灵尘埃的圣水,温暖灵魂和生命的力量!当翻到书的最后部分,已是李清照的诗词了。

在那位女词人的诗词中,永远也抹不去的是她的黯然神伤,忧思愁绪,“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的我,似乎看到了词人脸上的几许胭脂泪,和那手中已透的鲛绡……探寻千年之前古人的辛酸、壮志、柔情、闲适,是一种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愉悦与惬意。

有时,一时兴起,我也会斟酒对月,捧书低吟,忘却了今夕是何夕,沉醉在照过秦淮水、照过洞庭波、照过大漠沙如雪、照过梨花小院落的溶溶月色里。

我想,我们今天探讨文化重建,并不是恢复旧有的文化模式和学术体系,重新拾回八股文章,而是在现代民生人文的立场上让古老的华夏文明之树再绽新芽、再放新花!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窗外更深露重,但是我并没有紫菱那一颗缺失遗憾的心,反而觉得心灵不再空荡荡。

我羡慕古人舒缓宁静又诗意的生活,同时也深深被我们祖国深厚的古典文化所折服,推荐给大家《古诗词名篇》,真的是值得一看、值得玩味、值得珍藏、值得重视的好书!

古诗读后感!!50个字的!!!!!!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诗以美喻人,说出了梅花无意争春的气节于情操,即使零落尘泥,也依然有一份清香如故。

我们能从这首词里看出诗人如梅花般冰清如雪的精神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关于读书的优美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