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谁有关于陈家祠的名人诗词??急需啊!!



1.仙岩生玉女;佛井吐甘泉。2.道缵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德令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3.颍川贤裔同心,六院八廊祠永润;南国精工翘指,千姿百采艺长春。4.九百年派溯英州,故土常怀绳祖武;七十县宗联穗石

1.仙岩生玉女;

佛井吐甘泉。

2.道缵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

德令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

3.颍川贤裔同心,六院八廊祠永润;

南国精工翘指,千姿百采艺长春

4.九百年派溯英州,故土常怀绳祖武;

七十县宗联穗石,德星再聚蔚人文。

5.文范仰先生,依然东汉德星,有光祖庙;

孙谋诒后嗣,长此南天耀日,继照吾宗。

6.院聚名贤,杰构冠于岭南,一百周星迎庆典;

馆藏博物,巧艺矫然宇内,万千气象祝吉祥。

7.光先绪于东都,立德立功,观往昔之勋名,同昭日月;

裕后昆于南国,俾昌俾炽,庆今兹之享祀,永荐春秋。

描写广州的现代诗 还要关于广州的一处景点

一 广州好,本色是古城

变革赋予新日月,繁荣开放更无前,时正日中天。

二 广州好,污渠变清泉。

荔湾潺潺一湾水,东濠涓涓显鱼身,美景添一员。

三 广州好,闲日出郊游。

映帘美杉柳丝绿,山青绿水泛扁舟,湖畔乐掩留。

《忆江南?广州好》 广州好, 水清映云淡。

绿道花香单骑疾, 城变塔高美景观。

人增幸福感。

-------2010年12月31日晴,广州,闲庭 《忆江南.羊城好》 羊城好, 花田绿道通。

姹紫嫣红立双塔, 云山珠水接海风。

亚运叹不同。

-------2011年1月2日晴,广州,闲庭 广州城变 云山珠水连花田,穗城绿韵接海天。

园林景致多层次,高低错落意盎然。

十里江堤百画廊,绿道两旁红瓦添。

三季花开年常绿,一小三中五大变。

-------2010年10月15日晴,广州,闲庭 身边的风景,也许你不会很在意! 只要你用心去体会,你会发现她的美! 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景观的内容, 也许你用市政专业的眼光,才能领略她的魅力! -----2011年3月23日晚,广州,闲庭 生活如镜! 你对着她微笑,她就回报你以微笑! 你对着她哭,她就以一脸哭相对付! 笑比哭好! 莫生气, 多闲情, 且随意, 生活哪会没压力? 谁又过得很容易? 功名利禄放一边, 何防穿越桃花源? -------2011年3月24日晨,广州,闲庭 广州好, 底蕴千年丰。

北京路上栈道古, 西关内外风情浓。

谁说唯钱懂? -------2010年1月1日晴,广州,闲庭...

广州十三行在哪个区?

广州十三行现状:广州十三行现地处广州市上下九路商业街东面,十三行也成为繁华的商业街,有衣服、首饰等等好看好买.广州西关有一条窄小的马路,名叫十三行,和广州市普通的街道一样,它一点也不显眼,然而,这一带曾是盛极一时的清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在清朝年间,提起十三行,没有人不知道它的辉煌。

清朝廷衽闭关锁国政策,偌大的中国,只允许广州一口岸对外通商,造成广州的商船来往日益增多,国课日益兴旺,对外贸易得天独厚。

但是,清廷继承了明朝的传统,既要广州对外通商,又规定外国商人不得与其它中国商人发生直接买卖关系,外国商人来华朝廷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的经纪和代理,这些指定的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俗称"十三行"。

十三行是在粤海关设立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月建立的。

地址就在如今的广州文化公元至海珠南路一带。

广州商馆区图 由于十三行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业务,所以又称洋行,行商也叫洋商;第三、第四、第五家是英国的保和行、丰太行、隆顺行;第六、第七家是中和行;第十一家是法国的高公行;第十二家是西班牙的吕宋行;第十三家是丹麦的黄旗行。

这些外国商馆的后面就是中国行商集中的十三行街。

实际上,十三夷馆是十三行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一个行,分作两处活动,一处是行商与本国商人交易的地方,一处是行商与外国商人交易的地方。

十三行实际是一个拥有商业特权的官商团体,由多家商行、洋行组成。

组成十三行的商行数目经常变化,开始是十三家,他们是怡和行、广利行、同文行、同兴行、天宝行、兴泰行、中和行、顺泰行、仁和行、同顺行、义成行、东昌行、安昌行。

十三行主要是"承销外商进口商品;代表外商缴纳关税;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传达政令,办理一切与外商交涉事宜",所以十三行既是私商贸易组织,又是代表官方管理贸易和外事的机构

1720年以后,清朝廷命令行商实行一种"保商"制度,外国商船到岸,必须找一家行商保商,保商对船的货物有优选购买的权利。

干隆二十年(1757年)清廷关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广州成为中国惟一对外通商口岸,规定所有进出口物品必须由十三行行商办理。

茶叶贸易,全国的茶叶出口集中在广州,皖、闽、粤、浙等省的茶商都须汇聚广州,通过十三行行商与外商进行茶叶交易。

十三行这一特权官商实际垄断了中国的外贸市场。

十三行的鼎盛时期是清干隆至嘉庆年间。

十三行最多达几十家,其中以四大巨富,潘启官、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创办的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

如今,人们仍然可以从广州西关的同文路、怡和大街、宝顺大街、普源街、仁安街这些由洋行名改成的街名中,寻觅到当年十三行一度辉煌的历史痕迹。

那年间,十三行内外樯桅林立、彩旗飞扬、熙熙攘攘,一包包绫罗绸缎、茶叶、陶瓷堆积如山,来十三行交易的有英、法、丹麦、瑞典、荷兰、巴西、俄罗斯、葡萄牙、西班牙和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十三行因而获得大量的财富。

广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贸易垄断一直延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长达一百五十六年多久。

在这一时期,广州的贸易以其得天独厚的地位,处于调整发展的黄金时代。

粤海关的税收每年高额递增,从平均每年五十万両发展到平均每年一百多万両银子。

大量的外国银元从印度和欧美各国流入中国,粤海关税收的高额递增令清廷利令智昏,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光是嘉庆十七年(1812年),出口贸易値为白银一千五百万両,进口货物总値一千二百七十万両,出超额为二百四十万両。

十三行富甲一方,我扬天下的巨富有潘、卢、伍、叶四大家族,其中以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为最。

潘启官三代以经营丝、茶为主,财雄势大,资压群侪。

数十年中,潘氏家族受到华商绅士拥戴,连续被选任为十三行首领。

潘家在珠江南岸有一豪宅,金碧辉煌,古玩、珠翠琳琅满目。

潘家经常在宅内大排筵席,还有能容纳百人的表演剧场。

潘启官的孙子潘正炜是个十分有作为的商人,被誉为能诗能文能画的"三绝清才"。

1842年,法国巴黎一家杂志社报道,潘氏家族第三代孙潘正炜的财产总额超过一亿法郎。

当年,英军勒索广州当局缴交赎城费,潘正炜捐白银六十四万両。

鸦片战争期间,在英军即将进入广州,面临城毁国亡的紧急关头,潘正炜带头捐资二十六万両白银,联合十三行富商,购买战舰一艘,作海上防御之用。

伍家发迹稍迟于潘家,但后来居上。

伍秉鉴,商名又叫伍浩官,在十三行经营怡和行。

伍浩官不仅是广州首屈一指的富商,而且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

1834年,伍浩官拥有资产两千六百万银両。

美国《华尔街时报》称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

他在西方商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美国第一艘商船下水,亦起其名"浩官"。

伍浩官富有的程度,有这么个故事

有个美国商人欠了他七万两千元银票,因而滞留广州,无法回国。

伍浩官当面把他欠条撕碎,说账已结清,你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

所以,伍浩官之名在美洲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

伍浩官不但在国内拥...

求西关历史文化总结,急急急!!!!写一段也行,但不要太少,写...

兴起 西关从什么时候开始崛起,查过史籍都找不着明白的说法,但西关最辉煌、最神气的应在清末民初。

那个年代广州的所有经济因素都集中在广州的西部,这里有进出口贸易码头,有各种货栈和仓库,更有各国商业机构和洋行,著名的买办基地十三行就在这里

中国最早的海关及广东最大的邮政局也设置其中。

更令人崇洋媚外的是西关南端的“沙面”,这里是英国人的租界。

在西方人大量来到广州之前,西关仅仅是古老广州城的城乡结合部,那时西郊的荔枝湾和泮塘一片水乡泽国,乡民在池塘泽泮栽种莲藕与香菱。

西城墙根住着一些为古老城市服务的民工,他们入城卖菜,打扫街道,清倒粪便,就如今天的“农民工”一样,干着城里的各种粗活。

西关在广州的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这完全得益于西方的经济入侵和它的地理位置。

西关的南面是珠江内河最宽的白 鹅潭,自广州有城以来,这里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

清代的海防比明朝宽松,西方列强的商旅多通过白鹅潭进入中国的南方。

皇朝时代没有对外贸易政策,乾隆皇帝早就回西关答过英国人,说我中华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有,根本无须与英国互通有无,这就从国策上堵住了同西方人来往。

但是,不管是明朝的海禁还是满清的锁国,都禁不住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触。

当明朝借了澳门给葡萄牙人,广东与洋人的生意就没有停止过。

外国商人利用民间渠道,进行种种非法买卖,西关就是一个重要的口岸。

清朝的高官一边不想同外国人做生意,一边又对西洋的玩意十分青睐。

于是,千里镜、时辰钟、女人化装品、高级官员用以护身的毛瑟手枪等等,便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城,西洋的珍玩成了南方官吏孝敬朝廷大官的佳品。

后来清政府迫于时势,同意和洋人做生意,但又不准在城里进行。

于是洋人便在白鹅潭的岸边建起商馆、码头,我们的祖先称之为“夷馆”。

那些曾经大胆与洋人做买卖的商人,为了方便同洋人打交道,也在夷馆的周围建起商行,这就有了后来的十三行。

乾隆对英国人傲漫无礼,后来证实不无道理,两万里外的英国怎可同中国互通有无。

中国稍为开放之后的事实证明,英国人卖到中国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其中最有害的货物就是鸦片烟。

广州一些商人在重利的驱驶下,冒死和洋人做这种生意,官员对这种状况也只好只眼闭只眼开,有的甚至官商勾结。

不过,当年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吸引了全国的出口商品和商业人才,由此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西关的繁荣。

衰落西关从崛起到衰败不到一百年,鸦片战争以后,朝廷割让了香港和容许五口通商,西关就不再是中国唯一的口岸,但因它邻近港澳,中国商人便从西关率先迈向国际,一些富商甚至到港澳殖民地与洋人合作。

别看今日香港有高度的繁荣和现代化,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发祥地就在西关。

到了民国,广州的工商业仍以西关为主要阵地。

广州虽然曾经有过黄花岗的反清起义,但真家伙到了推翻清政府的时候,广州的“反正却相当的和平,几个文人在谘议局前宣布一下独立就了事,因为广东的大都督和它的军政府都得到商界的支持。

但是,民国以后的军政府有如走马灯一样,变换得十分频繁,广州人民侍候不断更换的新政府,就如跟着不断改嫁的娘亲,去侍候不同的父亲

西关的商人,不能再忍受这些走马灯政府的敲柞,于是同沙面殖民地的英国人联络,与其不断跟娘改嫁,不如在租界找一个可靠的干爹。

在英国人的支持下,西关商人学习香港界成立武装组织,史称商团。

香西关港变成殖民地以后,各国商人为保护在港利益,在港英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商人武装,用以抗衡匪盗和镇压当地不满殖民统治的群众,这些武装商人后来都被封为“太平绅士”。

广州的商会有了武装组织,便处处不卖军政府的账,有时商团还强过军政府军,政府的粮响难以为继。

到了孙中山在广州当非常大总统时,商会和商团竟和孙中山作对,煽动群众反对政府,甚至发动叛乱。

据史料记载,当年叛乱的商团在太平路搭起坚实的围栏,从南到北,把广州分成两边,甚至请出英国人来威赫孙中山。

但是,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理想得到多数广东人的拥护,他联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团的叛乱。

商团的失败不但令商人武装解体,更使原来的商会也无立足之地,搅事的商家不得不奔走亡命,或去香港或逃海外,从此西关的经济就直线滑坡了。

到了民国十七年,陈济棠执掌广东,经济曾有过几年复兴,但无法回复先前的阵势。

随后八年抗战,广州的经济就频临崩溃了。

现今规划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在答复民革广州市委员会的有关提案中透露,《西关传统街区与荔湾区风情保护规划》已经规划部门审批通过,规划首次划定了“西关”的范围:北至中山八路、中山七路、纳入陈家祠,东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至珠江围合成536公顷的区域

专家认为,该范围基本涵盖了西关旧城区域,包含了西关主要的传统文化遗产。

广州历史悠久的寺院建筑是?

一、寺院兴废 广州西关寺院以华林寺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前身为达摩创建的西来庵,又称西来堂。

南京工部主事张诩在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编写了一本名叫《南海杂咏》的书,里面有一首题为《西来堂》的七言绝句:“何年飞锡自西来,万古长空一鸟飞。

只为少林无口诀,教君何处觅筌蹄。

”这是最早反映西关寺院的诗歌之一。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宗符禅师从福建漳州来广州,对西来庵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引珠江为功德水,在寺周“环植树木,蔚然丛林”,为只树园,修建大雄宝殿、达摩堂、禅房等,改西来庵名为华林禅寺。

清康熙年间的华林寺,东起今新胜街,西邻今毓桂坊,南临今下九路,北至今长寿路,面临珠江,占地昔日刘王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

屈大均七言律诗《过华林寺作》云:“芳华旧是刘王苑,咫尺鹅潭见海天。

蝴蝶茧从仙岳至,菩提纱向帝京传。

光流故国余明月,魂傍孤城作暮烟。

春草似含南汉恨,依依随客到花田。

”[1]清人陈兰芝以一首《游华林》讲述华林寺的历史:“为传衣钵来中土,驻锡华林一脉长。

满径雨花知佛国,心灯先证在萧梁。

”[2] 古代广州城西有西禅寺,《大明一统志》:“西禅寺,在府西。

宋淳熙中,经略周自强建。

”据此,大多数人认为西禅寺始建于宋淳熙三年(1176年),事实上早在南汉(907-971年)时,龟峰上已有一座慈普寺,该寺毁于宋。

周自强是在慈普寺基础上兴建西禅寺的,因此龟峰上的寺庙历史已有千年以上。

西禅寺的香火以明初最为兴旺,洪武十二年(1379年增长率),西禅寺拥有20顷5分的田地、水塘,靠这些地产收入,该寺以后建起了正殿、阮公祠堂等屋宇,并专门塑造了一座六祖铜像,供人拜奉,西禅寺还是当时广州“五大丛林”之一(《大明一统志》的“广州寺观”仅载光孝、蒲涧、海珠、净慧、西禅五座寺庙)。

乾隆《广州府志》:“西禅龟峰寺,在城西四里,殿后石形如龟,故名。

”由此可知应是先有西禅寺,后寺内发现石龟,才叫该座落的小丘为“西峰”,西禅寺也多了“西禅龟峰寺”的名字。

《南海杂咏》里有五言诗云:“龟峰亦鹫岭,此寺非少林。

有僧方辨道,无佛不传心。

寄语蒲庵道,海针何处寻?”历史上的西禅寺曾几度兴废,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黄萧养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围攻广州,西禅寺毁坏。

明正德年间,广东按察司副使魏校改为大学士方献夫祠,明末毁于战火。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靖藩总兵曾养性捐资修复。

1924年,当时的市政府以150元底价拍卖,寺僧无力赎回,西禅寺由此湮没。

西禅寺虽然不存,但原来寺中的石龟、古井等物仍在今广州第四中学校园内。

[3]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广东巡按御史沈正隆在广州城西南五里旧顺母桥故址(今长寿东路北侧长寿大街)兴建慈度阁,为群众消除病患,此为长寿寺的前身。

清康熙年间,大汕和尚扩建之,名为长寿寺。

初期屈大均与大汕关系密切,常往来寺中,并有七言古诗《过长寿院》一首,讲述当年长寿寺的情况:“尉佗城边长寿里,古寺前临白鹅水。

家家蕹菜有浮田,处处鱼归大市。

钟磬声随山雨来,菩提坛接越王台。

石门南对红楼出,珠浦西连绀殿开。

师向人天无可说,诸方尽让琉璃舌。

丹青一一是无生,词采纷纷洞冰雪。

自种花多灌美泉,头陀苦行在花田。

不须天女频来散,终岁花开冬亦妍。

林塘曲曲通潮汐,鸥鸟时来争坐席。

童子欢娱足白鹇,老人变化多黄石。

相对空天月上时,海光如见杖人师。

曾分宝镜虽无用,欲举青莲亦有期。

”[4]又有七律诗《长寿院外眺望作》一首:“珠海当门月倍明,雌雄水底应钟声。

风飘梵响千家满,雨散花香两岸情。

洋舶通时多富室,岭门开后少坚城。

霸图消歇无南武,怅望朝台古木平。

”[5]屈诗中,长寿寺外是一望无际的珠江,周围菜田有农民耕作,一艘艘渔船满载海产归来上市。

寺内种了大汕亲自培植的鲜花,常年盛开,人们扶老携幼前来游览,清康熙年间,广州娱乐升平景象跃然纸上。

而诗人清醒地看到,对外贸易富裕广东的同时,亦给国家带来被侵略的隐忧。

清光绪七年(1881年)九月二十四日,长寿寺被火烧毁,钟兆霖的叙事诗《长寿寺灾》记载甚详,当时“烟浓焰烈,苍天为赤,大殿以供圣牌不毁,余则灰烬矣。

”[6]经此劫难,昔日长寿“寺内有好几处殿堂,每个殿堂周围都有宽阔的走廊,走廊的边上是大理石的栏杆,与高高的廊柱相连。

栏杆上雕有游龙的浮雕”[7]的豪华景象不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两广总督岑春煊下令拆毁长寿寺,改建为戏院、商铺及水塔等。

西林寺,原址在广州城西(今十一甫大街西林巷)。

关于西林寺的历史,此前仅见于广州市宗教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广州宗教志》里的一行字:“明代建,1963年住持僧永参圆寂,房屋归市佛协管理。

”[8]而清人熊景星有《西林寺杂作九首》,诗云:“分斋一鸽下空庭,日转红兰午正晴。

花韵亚栏人展卷,磬声时和读书声。

”“鼻观初参未了缘,旃檀清妙袅诸天。

絪緼一缕穿棂出,化作佛桑花上烟。

”“莲花影里现空王,白石莲花有定光。

瑶殿夜来真突兀,杜陵诗擅赞公房。

”“林屋翛然好赋诗,茶瓜清话说牟尼。

鸠摩罗什多情甚,招...

广州寺庙有哪些

广州人最熟悉的寺庙是华林寺、光孝寺、六榕寺、三元宫、黄大仙庙、怀圣寺和 菠萝庙(南海神庙)。

其中怀圣庙是伊斯兰教的庙堂。

其中光孝、六榕、华林、海幢四寺称为广州佛教四大丛林。

1、三元宫 坐落于应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广州市现存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

三 元宫为东晋南海太守鲍靓创建。

初名越岗院,唐称悟性寺,明代重修时改名为三 元宫。

相传为东晋南海太守鲍靓(又名玄)为炼丹而建,初名越岗院.鲍靓之女的姑, 善长医药,与晋代著名医药家葛洪结为夫妻,在此居住 10 年之久,“藉井泉及 红艾为医方, 活人无算”, 逝世后人们在此设的姑殿以纪念。

越岗院自东晋建后, 几经荒废,于明万历及崇祯时重修,始用三元宫之名(一说清顺治年间改建为三 元宫)。

三元,即道家对天宫、地宫、水宫的总称,传能赦罪解厄,带来福寿. 2、光孝寺 光孝寺位于广州人民公园之北,占地三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 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广州有"未有羊城, 先有光孝"一说, 此话虽未必正确, 但该寺是广东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该寺始建于三国,寺名屡变,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而定今名。

唐 代仪凤元年(676)高僧慧能在寺中戒坛前菩提树下受戒,开辟佛教南宗,被 称为“禅宗六祖”,为该寺增添了不朽的光彩。

此后殿宇日多,对中国佛教的发 展有一定的影响。

3、六榕寺 六榕寺花塔在朝阳北路,广州著名的佛教古寺。

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 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广州著名的古迹之一。

公元537年,南朝梁武帝萧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信佛君主)的母舅昙裕法 师从柬埔寨求得舍利(佛骨)来到广州。

广州刺史萧裕为了迎接这一佛教之宝, 特地在这里创造“宝庄严寺”。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时,该寺僧人供 奉佛教禅宗六祖慧能,以修净业,遂改名为净慧寺。

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于 宋元符三年(1100年)路经广州时到此游览,看见寺内有古榕树六棵,便题 书“六榕”二字。

明代称六榕寺,并沿袭至今。

花塔在六榕寺内,原名宝庄严寺舍利塔。

该塔是与六榕寺同时兴建的,但原塔已 于公元十世纪时被火焚毁。

1931年重修时在内部用钢筋水泥加固。

现塔高5 7米,八角九级,里面十七层,沿梯级登至塔顶,可俯瞰全市景色。

塔的外形华 丽壮观,檐角都悬挂吊钟,整个塔好像是花朵叠成的一根花柱,塔顶好似长在最 高一朵花上的花蕊心。

所以人们一般叫它为“花塔”。

4、华林寺 位于广州西关下九路北侧西来正街一带。

隋代以前此地为珠江岸。

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 年),天全国(即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东渡来到中国传 教。

他首先在今西来初地处登岸,并在登陆处建西来庵。

后世信徒尊奉达摩为中 国佛教禅宗的始祖,因而称其当年登陆地为西来初地。

华林寺是佛教寺院,距今已有 1400 多年,历隋、唐、宋、元、明诸代,传灯不绝。

清顺治十二年(1655 年)首建大雄宝殿,次建楼阁堂庞察室,改西来庵为华林寺, 成为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该寺住持抵园和尚奉诏 始建宽 31 米、深 44 米、总面积为 1364 平方米的五百罗汉堂,除供奉三宝佛外, 还陈列着神态各异的泥塑五百罗汉像。

另有一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木雕 像,该木雕像现存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

罗汉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海幢寺 位於广州市同福中路 337 号,始建於明末清初,迄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广州市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以寺貌庄严、 殿宇雄伟、 净域宏敞、 佛缘鼎盛而闻名於世, 被誉为广府五大丛林之一。

该寺相传南汉时代是“千秋寺”。

后年久荒废,变为居民丛冢。

明朝末年, 为富绅郭龙岳的圆地。

僧人光牟、月池师徒向郭募得此地建佛堂,依佛经海幢比 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经成佛之意,取名“海幢寺”。

海幢寺历史悠久, 林木参天, 浓荫覆地, 环境幽雅, 景色宜人。

“海幢春色” 为昔日脍炙人口的羊城八景之一。

名胜古迹和珍贵文物有海幢论鹰爪、 十六罗汉、 四大金刚、三须观音、猛虎回头石、海幢宫瓦、澹归碗、幽冥钟、星岩石塔等一 大批,丰富多彩。

加上天然和尚等高僧著述颇丰,又延师授徒以诗学,故诗僧特 多,有“天然门下,诗僧六十”之美誉。

因此,历史上海幢寺不仅是弘法修禅的 场所,也是名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地方。

6、仁威庙 坐落于龙津西路庙前街,旧泮塘乡内。

该庙始建于宋皇?v 四年(1052 年)。

自宋 以来, 历代乡民皆"率其私钱"修葺或重建。

清乾隆年间重修前只有中路和西序的 前三进房舍。

后两进和东序则是乾隆年间增建的。

仁威庙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 的神庙。

现主体建筑略呈梯形,占地 2200 平方米,坐北朝南。

仁威庙内的木雕 十分精致,头门均做成木雕的工艺构件,雕刻吉祥纹饰,遍施金彩。

而顶部为五 山风火山墙。

正脊是石湾文如塑造的陶塑人物瓦脊,上有"同治丁卯"字样。

仁威 庙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其木雕、石雕、砖雕各具特色,陶塑、灰塑工细劲秀, 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

7、南海神庙 又称波罗庙,位于黄埔南岗镇庙头村。

南海神庙是古代帝皇祭海的场所,创建于 隋开...

书法作品荔湾颂

人民网广州10月22日电 “十体书诗颂荔湾”李映宏作品展昨日在广州文化公园西关苑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0月30日。

此次展览由广州市荔湾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荔湾区美术书法家协会协办,题为《“十体书诗颂荔湾”李映宏作品展》25米诗书画印长卷,由李映宏先生自撰七律诗一首,诗的内容歌颂了美丽的人文荔湾,赞美荔湾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

并用十种书法风格书写让读者感受到笔者诗中抒发的情怀,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演变出各种风格书体,直观了解汉字的艺术美和书法字体演变的过程。

让人们在展览中能发现书法的乐趣。

此次活动的创意策划广州市荔湾区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荔湾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曾小华为此次展览题词并表达了自己的办展初衷:“我们要推动本土原创,写西关元素,讲荔湾故事,扬中国精神,创意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

有谁知道十三行的历史?

广州西关有一条窄小的马路,名叫十三行,和广州市普通的街道一样,它一点也不显眼,然而,这一带曾是盛极一时的清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在清朝年间,提起十三行,没有人不知道它的辉煌。

清朝廷衽闭关锁国政策,偌大的中国,只允许广州一口岸对外通商,造成广州的商船来往日益增多,国课日益兴旺,对外贸易得天独厚。

但是,清廷继承了明朝的传统,既要广州对外通商,又规定外国商人不得与其它中国商人发生直接买卖关系,外国商人来华朝廷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的经纪和代理,这些指定的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俗称"十三行"。

十三行是在粤海关设立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月建立的。

地址就在如今的广州文化公元至海珠南路一带。

广州商馆区图 由于十三行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业务,所以又称洋行,行商也叫洋商;第三、第四、第五家是英国的保和行、丰太行、隆顺行;第六、第七家是中和行;第十一家是法国的高公行;第十二家是西班牙的吕宋行;第十三家是丹麦的黄旗行。

这些外国商馆的后面就是中国行商集中的十三行街。

实际上,十三夷馆是十三行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一个行,分作两处活动,一处是行商与本国商人交易的地方,一处是行商与外国商人交易的地方。

十三行实际是一个拥有商业特权的官商团体,由多家商行、洋行组成。

组成十三行的商行数目经常变化,开始是十三家,他们是怡和行、广利行、同文行、同兴行、天宝行、兴泰行、中和行、顺泰行、仁和行、同顺行、义成行、东昌行、安昌行。

十三行主要是"承销外商进口商品;代表外商缴纳关税;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传达政令,办理一切与外商交涉事宜",所以十三行既是私商贸易组织,又是代表官方管理贸易和外事的机构。

1720年以后,清朝廷命令行商实行一种"保商"制度,外国商船到岸,必须找一家行商保商,保商对船的货物有优选购买的权利。

干隆二十年(1757年)清廷关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广州成为中国惟一对外通商口岸,规定所有进出口物品必须由十三行行商办理。

如茶叶贸易,全国的茶叶出口集中在广州,皖、闽、粤、浙等省的茶商都须汇聚广州,通过十三行行商与外商进行茶叶交易。

十三行这一特权官商实际垄断了中国的外贸市场。

十三行的鼎盛时期是清干隆至嘉庆年间。

十三行最多达几十家,其中以四大巨富,潘启官、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创办的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

如今,人们仍然可以从广州西关的同文路、怡和大街、宝顺大街、普源街、仁安街这些由洋行名改成的街名中,寻觅到当年十三行一度辉煌的历史痕迹。

那年间,十三行内外樯桅林立、彩旗飞扬、熙熙攘攘,一包包绫罗绸缎、茶叶、陶瓷堆积如山,来十三行交易的有英、法、丹麦、瑞典、荷兰、巴西、俄罗斯、葡萄牙、西班牙和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十三行因而获得大量的财富。

广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贸易垄断一直延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长达一百五十六年多久。

在这一时期,广州的贸易以其得天独厚的地位,处于调整发展的黄金时代。

粤海关的税收每年高额递增,从平均每年五十万両发展到平均每年一百多万両银子。

大量的外国银元从印度和欧美各国流入中国,粤海关税收的高额递增令清廷利令智昏,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光是嘉庆十七年(1812年),出口贸易値为白银一千五百万両,进口货物总値一千二百七十万両,出超额为二百四十万両。

十三行富甲一方,我扬天下的巨富有潘、卢、伍、叶四大家族,其中以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为最。

潘启官三代以经营丝、茶为主,财雄势大,资压群侪。

数十年中,潘氏家族受到华商绅士拥戴,连续被选任为十三行首领。

潘家在珠江南岸有一豪宅,金碧辉煌,古玩、珠翠琳琅满目。

潘家经常在宅内大排筵席,还有能容纳百人的表演剧场。

潘启官的孙子潘正炜是个十分有作为的商人,被誉为能诗能文能画的"三绝清才"。

1842年,法国巴黎一家杂志社报道,潘氏家族第三代孙潘正炜的财产总额超过一亿法郎。

当年,英军勒索广州当局缴交赎城费,潘正炜捐白银六十四万両。

鸦片战争期间,在英军即将进入广州,面临城毁国亡的紧急关头,潘正炜带头捐资二十六万両白银,联合十三行富商,购买战舰一艘,作海上防御之用。

伍家发迹稍迟于潘家,但后来居上。

伍秉鉴,商名又叫伍浩官,在十三行经营怡和行。

伍浩官不仅是广州首屈一指的富商,而且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

1834年,伍浩官拥有资产两千六百万银両。

美国《华尔街时报》称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

他在西方商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美国第一艘商船下水,亦起其名"浩官"。

伍浩官富有的程度,有这么个故事。

有个美国商人欠了他七万两千元银票,因而滞留广州,无法回国。

伍浩官当面把他欠条撕碎,说账已结清,你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

所以,伍浩官之名在美洲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

伍浩官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他的富有在当时举世瞩目。

十三行的衰...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谁有关于陈家祠的名人诗词??急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