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七律.长征》诗有感



七律 长征》说课稿 施建中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七律 长征》说课稿

施建中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语文情境教学》。对“情境教学”,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和文本特点,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习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展开研究,主要采取了下列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2)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我能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也能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化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及时地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本来有一小段“飞夺泸定桥”的录象,可是在五楼演播厅无法播放,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忆电影《我的长征》中的画面来体会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当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情有趣的情境,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生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趣味中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请你拿出纸和笔,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在这里,写话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巩固。让学生根据画面来写话,显然要比根据诗句写话,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习,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拓宽情境。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课后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指导得不到位,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对演播厅课件操作,我还缺乏经验,总是找不到鼠标,课件的播放几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诗歌朗诵会,最后一首诗歌是《七律 长征》,怎样作结束语?

《七律 长征》这首气势汹涌的诗让我们了解到了毛泽东伟人的情怀,想必大家听了这几首毛泽东的诗词都有所感受吧,让我们学习毛泽东这种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做第二个毛泽东,为我们的祖国做贡献! 在最后这一首豪迈喜悦的《七律长征》中,我们的诗词朗诵会便将拉下帷幕,而我们新一代的中华儿女将带着长征时的坚毅,披荆斩棘,共创美好的明天!

学校要举行朗诵比赛,诗词分别是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卜算子咏...

长征,这个词对于我们这辈人无疑是遥远的。

没有感受过那个年代的人所涌动的豪情与坚韧,执着与壮烈。

但是那一曲曲在长征途中用血与泪谱成的动人的歌却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

光阴荏苒,一晃70年过去了,人们却依然无法模糊那段岁月。

记得上小学起,就开始频繁接触红军的故事,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观看影片,当看到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看到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看到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黑草地,我们被战士的勇敢和气概深深震撼!在冰天雪地中,在沼泽荒山中,那样一支长长的队伍,在云雾中蜿蜒盘旋,慢慢地蠕动……但是那时的我们,一帮稚嫩的孩子还无法真正体会山的险峻和水的湍涌,所以在看影片时瞬间的惊叹后,并不会再有更多的感悟。

真正触动我的是五年级时课本上的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

这是一个长征途中真实动人的小故事。

它叙述了一位老班长为了让几个伤员不饿肚子,自己不顾疲劳、强忍饥饿来到小水塘为他们钓鱼充饥,自己却一点儿也舍不得吃,最后活活的被饥饿折磨得倒下了。

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崇高的革命主义品质,深深打动了我。

然而更让我沉默的是那些小鱼!就是那样可怜的丁点鱼肉在那个岁月俨然成为奢侈物,让战士们不忍下咽!瞬间脑中浮现的是自己在家吃鱼时紧锁眉头挑剔地丢掉鱼肚侧面的肉的情景。

而我完全没有想到七十年前,先辈们是怎样珍视远比它小得多的鱼。

我的脸,红了。

倘若当时有一把米,对,哪怕只有一把米,老班长也许不会被饥饿夺去他坚强的生命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便乱扔饼干、馒头、面包、稀饭,在家里挑吃捡穿的同学太多了。

虽然很小就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却没有真正体会其含意。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举国都在提倡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我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首要的就是从身边这些小事做起。

如果我们都学习先辈们节俭的精神,那么全国每年原本浪费的粮食,可以提供足足五千万人吃一年,这是多么惊人的数目啊。

想想长征中的革命先烈吧!我们——中华民族新生一代,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跨入中学,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现代史的知识了,对长征认识了更多。

1934年10月17日,红3军团第4师自雩都河畔出发,离开了战斗多年的革命根据地,从此便踏上漫漫的长征路,随后三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向敌湘江防线界前进,反复的奋力拼杀,中央红军终于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转战云贵川时,经过四渡赤水河 ,勇夺泸定桥,先头部队又夺取了天全、芦山等战略要地,开始了艰难的北上之路,翻雪山,趟沼泽,过草地,终于在一九三六年十月完成了长征!应该说,红军表现的英勇和坚韧是史无前例的。

长征本身就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

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平和年代成长的人所难以想见的。

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

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没有吃的,把骡马杀掉;骡马没了,去挖野菜,哏树皮、嚼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最终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是什么给予先辈力量,使他们拥有如此顽强的战斗力?是坚定的信念!是严谨的纪律观念!是坚韧的毅力!是团结互助的精神!是豪迈的英勇气概!长征——中国革命史上一副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人类军事史上一个空前的奇迹,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留给我们后代的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万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去过了大半个世纪。

然而长征所赋予的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却让我们不断思索,不断总结,不断努力,不断前进。

和平年代的我们虽然并无法深刻体会那种革命情怀,但是通过理解长征精神,我们学会了坚强,也学会了坚持;学会了谦让,也学会了团结;学会了节俭,也学会了严谨。

我们不会再是从前稚气的孩子,我们会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精神,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我,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永恒的长征精神!

读了《七律 长征》,你有何感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读完毛主席写的《长征》这首诗,令我感到了红军当年百折不挠、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让我们去学习,值得让我们以它为榜样,永远铭记在心。

文中,红军在途中翻山越岭,不管是眼前的枪林弹雨,还是急流险滩、雪山草地;即使是困难、饥饿或疾病等等阻碍,可红军是不会向它们低头。

正是这样铮铮铁汉的本色,使他们更加地顽强、勇敢、永不服输。

在长征的路上,他们创造了不少的奇迹。

在过泸定桥时,桥上只剩下几十根铁索,令人感到深深的寒意,但他们却没有做出丝毫的害怕,他们一咬牙,脚一伸,嘴里说道:“为了祖国,自己又算得了什么,管他的,拼了!”战士们冒死立奇功,在大军的急速前进下,赶在敌军的前面到达对暗,夺下泸定桥,最终赢了这场战役。

美国人对我们中国的战士都是赞赏万分。

一对美国夫妇观赏过泸定桥后说:中国是那些敢于翻五岭,走乌蒙,过泸定桥的战士们搭建起来的,可以看出中国是多么的伟大,让世界的人民都来敬佩他们。

而我们身为中国人又怎能不为他们骄傲呢? 我们相信长征精神会陪伴我们一生,会跟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去面对困难,会激励我们奋勇向前、不再害怕;相信长征精神会激励中国人不轻言败,自强不息。

大家可以将这种精神一直流传下去,永远不要忘记这些伟大的人物

...

七律长征的朗诵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páng bó)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诗句解释

七律【长征】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原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诗:红军不怕长征途中无数的艰难险阻,只把它们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的山路虽然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但在红军眼里就想腾起的细小的浪花。

乌蒙山虽然气势宏伟,但在红军眼里,却像滚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的悬崖绝壁,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只横着一座铁索桥,使人看后心惊胆寒。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白雪皑皑,红军过后,个个喜笑颜开!【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

诗词七律长征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这首诗写出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毫迈的气概.1023|评论(192)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回答 共67条2008-06-07 01:41鲽鹣疏影| 五级【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

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

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

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

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

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

”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又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

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

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诗词(七律)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愕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七律.长征》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