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杜甫的诗七言律诗



一、杜甫一生写七律诗一百五六十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登高》,这首七律有“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美称。二、扩展知识:1、原诗欣赏: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

一、杜甫一生写七律诗一百五六十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登高》,这首七律有“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美称。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作品简介: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3、七律简介: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按形式分诗如:五言律诗

1 诗歌分类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

中国文学,以其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学一轨同奔。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遗产的奇葩。

追溯中国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

然而由于诗歌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1. 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 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等),也应注意。

3. 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4. 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5. 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6. 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7. 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8. 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9. 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0. 山水诗、田园诗因为读者熟知,故不作介绍了。

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

古诗,律诗,绝句,与乐府诗歌的区别和联系

一、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汉乐府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二、 中国古典诗歌,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种。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个概念。

这类诗的特点就是不讲究对仗,平仄与用韵也比较自由。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就是,古体诗既包括唐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汉魏六朝的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及当时的文人诗),也包括唐代诗人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诗歌。

其中唐代诗人所作古诗从字数上看,大致可分为五古和七古。

近体诗:其特点就是讲究格律。

从字数上分类,可分为五律和七律。

绝句:只有四句的叫绝句。

从字数上看,可分为五绝和七绝。

从格律上看,可分为古绝和律绝。

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诗体(其中的过程比较复杂,有兴趣可参看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和吴相洲主编的《乐府诗集分类研究》系列)。

一般我们所谓乐府诗是指汉乐府,即两汉时期由乐府机关采集并配乐而流传下来的诗歌。

其特点就是可以歌唱。

乐府又有旧题乐府和新题乐府之说。

旧题乐府:是指后世文人袭用乐府旧题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诗。

新题乐府:即模仿乐府体裁,但却自创新题而写的作品。

关于诗体的问题,详情可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第四册通论(三十)和《汉语诗律学》。

======================================== 关于唐诗三百首的排序,版本不同,会有出入。

所见的版本其目录大致如下:卷一 五言古诗:张九龄《感遇》——孟郊《游子吟》卷二 七言古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古柏行》卷三 七言古诗:杜甫《观公孙大娘笛子舞剑器行并序》——李商隐《韩碑》卷四 七...

毛泽东梅花诗词集

原文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译文 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

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冻骨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梅花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

等到百花 盛开时,她在花丛中欣慰地笑了。

赏析 当我们读到毛泽东同志的《卜算子·咏梅》时,很自然地便会联想到南宋杰出诗人陆游的那首同一词牌的《咏梅》词。

我们无意比较这两篇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和作者性格各异的作品之高下,因为那样做既无甚必要也是不尽科学的。

我们只能说:这两首词都是各自那个时代非同凡响的优秀篇章。

我们还可以说,时间毕竟已经跨越了八百多年,社会向前大大发展了,诗人的人生观和美学思想也不可同日而语。

从这个意义上当然可以说:毛泽东的《咏梅》词,以前人所不具有的昂扬格调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诉之于优美的艺术形象,出色地描绘了一个自信、自豪、自强的革命家性格与情味浓郁的诗的意境。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

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示决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

这方面的名篇佳句不胜枚举,已与梅花这种高洁的花种一样,亦作为精神瑰宝位列艺术的芳园之中。

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

当做,这是不能苛求古人的。

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于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

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蔑敌如鼠的革命战士,并在诗词中渗透着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这是他在另一首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足见他对梅花这一物象的挚爱之情。

《卜算子·咏梅》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致与《冬云》一诗相同。

中国共产党自她诞生之日起,就是在刀光血影中艰苦奋斗,在敌人的疯狂绞杀中成长养大,直至取得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

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内外形形色色的敌人并没有放弃他们明攻暗算的种种图谋。

在三年困难时期,国际上的反共反华势力更是串演了一出有声有色的大合唱,妄图倾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

当时中斩形势不可谓不严峻,国内外敌对势力加于党与人民头上的压力不可谓不沉重。

但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泰然自若,以举重若轻的气度吟诵出迥异于以往诗人所有咏梅作品的诗篇。

雪,本是严寒的象征,但在诗人看来,只是迎接新的春天到来的使者。

尽管冰凌垂挂于危崖,朔风怒号于幽谷,气象森然,望而股栗,但梅花偏偏于此时此地坚枝奋挺,花朵繁茂,直若置寒风于不顾,视冰凌为温床,俏色夺目并使人为这一振。

这是一幅何等瑰伟壮阔的图景,又是何等超拔不凡的气魄! 一个“俏”字提挈全篇,传神写照,以少许胜多许。

“俏”,不只是一般的美,它美得俊逸,美得机智,美得趣味横生,美得使仇视者嫉恨者也无可奈何。

然而,梅花之俏却绝非春色春情的垄断者,更不是一个与百花争宠的角色。

“俏也不争春”,她的超前出现,无非是为了证明一个无可逆转的规律――严寒之后必定是百花争艳的春天。

做一个义务报春者,梅花心愿足矣!她真正足以自慰的时刻,则是山花烂漫遍野飘香之际。

这时,她也没有做那飘然远遁的仙子,而是隐身于百花丛中,为春天的真正到来而展露出会心的笑。

这个“笑”,是看谁笑到最后的笑,也是预示下一个胜利的笑,表明她不是旁观者,既在群花之中,又是百卉之神、百卉之胆。

短短八句四十四字,由于注入非凡之精魂,精确传神之词采,便使这首词透射出诗人的高尚品格和鲜明性格:即先行者和公仆的品格,艰危中奋不顾身、转安后乐于奉献的执著性格。

这首词,于庄严中寓轻松,于严谨中有跳荡,于明快中富含蓄,于流畅中见丰厚。

这就是属于毛泽东的这一个“梅”。

一首诗词不是枪炮,更不是原子弹和导弹,但在这首词出现之后,反共反华鬼蜮们的图谋确实并没有得逞。

那么,诗为心声――作为物质和精神威力的标志,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对后世有着长久的思想启示作用和艺术鉴赏价值。

历史的发展虽非循环,但其不同阶段有时却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真正的爱国者来说,我们任何时候都需要具有梅花的坚定意志:狂风袭来时头脑清醒目不迷,冰天雪地中依然不畏严寒火焰不息。

坚信尽管又一个更严酷的冬天袭来,繁花似锦的春天仍会俏立人间

今天我们重读《卜算子·咏梅》之所以如此亲切,只能证明这首词的思想和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任何真正优秀的作品,都不应是一哄而起赶时髦。

以马列主义武装头脑的战士们不是占卜者,也从不相信什么算命先生。

但由于他们具有真正科学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预见未来的风雨阴晴,这也可以说是他们分布于敌人的得天独厚之处。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咏梅”...

怎样鉴赏诗词

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

有谁可以帮我解释一下李商隐这首诗?

唐朝的李商隐‘《无题》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解释: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

赏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

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

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

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

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

清人冯舒说:“次联衬贴流丽圆美,‘西昆’一世所效。

”(见《瀛奎律髓汇评》),可见其影响之深。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赏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④。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⑤。

【注解】: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① 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

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 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

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 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

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 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② 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③ 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

相传犀角上有一道白纹,由角端直通大脑,感应异常灵敏,此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与暗通。

④ 送钩,古代宴席间的游戏,又称藏钩,以猜中此钩藏于何人手中为胜。

分曹,分组。

射覆,亦宴席间的游戏,将物品放 在巾盂等的下面让人猜,猜不中者罚酒。

⑤ 听鼓,唐时五更二点则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应差。

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 唐高宗时曾改秘书省为兰台。

转蓬,蓬草无根,随风飘转,喻身不由己的处境。

这是一首恋情诗。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

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

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

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

“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

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

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

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

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

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

全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

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

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

毛泽东诗词鉴赏的论文1500字以上

2006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

主席生前有大量的诗词发表,有律诗,有词,有骈文,气势雄浑,想象瑰丽。

俗话说,诗言志,歌咏言。

我力图把毛主席作为一个普通人,按照时间顺序,体察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思考他当时的心态,结合该历史环境下的作品,揣摩他的心路历程。

毛泽东的诗作跨越大半个世纪(1915-1973),而其本人的传奇经历就是一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

我的论文以其诗词为线索,点评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当然,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诗词本身,历史只是作为环境因素,解释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中国古体诗词可以粗划为写实和写意两种,也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杜甫和李白分别是其杰出的代表。

写实者忧国忧民,有不少叙事诗流传于世,而写意者多歌颂祖国伟大山川,李白更是做了个梦都能写出《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个人认为,毛主席的诗词作品很难简单划归其中某一类。

首先,毛窒息的诗词基本都是基于其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背景;然而,诗人思想丰富,言辞华丽,豪气冲天,又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征。

比如说,解放战争中,我军攻占南京后(49年4月),诗人一定很为自己一手指挥的这部交响曲而自豪,信笔写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类似作品很多。

我认为,毛主席的诗词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乐观向上,气势磅礴,对应于“写实”和“写意”,毛可以称为“写势”,当然,这“势”不是空的,唬人的,而是多基于现实历史事件。

比如《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可以说,诗人本身就是伟大的历史制造者,然后用诗歌来表现革命英雄主义豪情。

按照历史顺序读毛窒息的诗词,就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甚至觉得,毛窒息是一个性格十分率真、秉性大大咧咧的人,很难与国家元首的严谨、刻板、循规蹈矩联系起来,这一点在诗词中表现尤其强烈。

而贯穿这几十年的一个骨干精神,就是乐观与自信,或许这也是其能成就伟大事业的必备素质。

总之,诗词中的毛泽东,有时性格细腻(但从不伤感),有时豪放甚至霸道,反映了其性格中丰富、多侧面的特点。

下面我分三个历史时期,来剖析毛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东西。

(—)遵义会议以前 1923年4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时年毛30岁。

大凡伟人,多少都有点儿“前科”,比如列宁就曾三次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又三次越狱跑了出来。

毛离开长沙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

当时已经与杨开慧结婚,跟妻子分别的时候,“热泪欲零还住”,“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

注意,这在毛的诗词中是绝对的儿女情长了,从那之后,我只记得另一次流泪是“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蝶恋花,答李淑一》,竟然也是为了杨开慧!(“我失骄杨君失柳”)可见结发夫妻感情深厚。

毛泽东的一生,自从杨开慧被杀,就注定他再也寻找不到那种纯洁的爱情,因为他已经确立了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后来的妻子很难说有多少其他的或者崇拜或者功利的因素。

毛的一生,从个人和家庭角度,无疑是巨大的悲剧(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但是,他以个人的悲剧,成就了中国多少家庭的圆满,这就是伟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

索萨有一篇作品,《为历史负重的人》,抄录如下: 有一类人,他们注定是要为历史负重的。

在他们自己的时代,这一类人是最痛苦的人。

他们多半是些有信仰的人,而且“过于”真诚,“过于”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善引导他们超越历史,接近了真,他们因此与时代格格不入。

这一切酿成了他们个人的悲剧,却挽救了历史。

由于他们的出现,历史才没有成为一条肮脏的河,历史才成为一首久远的歌。

毛泽东脍炙人口的佳作《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年他32岁。

在一个怎么说也不算特别年轻的阶段,他竟“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还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我倒宁愿把这理解成是诗人的战斗宣言。

毛的一生,正是凭借着这种书生意气和四射的激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

这首沁园春是典型的比兴的手法,上阙写景充分烘托气氛,下阙言志表明心迹。

其实,《沁园春雪》也是这个套路,更早期的著名作品当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沁园春这个词牌写了几百年,恐怕找不出超越这两首的。

毛的不少作品,即使放在唐宋时期也绝对是洛阳纸贵的佳作;在明清之后的古体诗词成就中,我认为毛主席当属第一人。

在上下阙的过渡上,毛主席匠心独具。

在几句瑰丽的景色描写后,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诘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然后自然通过百侣曾游过渡到同学少年。

相比之下,《沁园春雪》的衔接恐怕更出色一些。

读毛的诗词,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他在前行的道路上是否徘徊犹豫过,是...

需要以下几首关于梅花诗词的[详细]鉴赏 急!!

1.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2. 梅 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赏析】 梅花、菊花和荷花,被人们称为花中的清品。

这是因为菊傲霜,莲出污泥而不染,梅则是百花凋残后斗雪而开。

古代诗人们写下了许多歌吟梅的诗篇,他们常把梅作为品格高洁的象征。

这首诗以拟人手法赞颂梅花一尘不染的本性和甘于清贫的品质。

最后二句就林和靖“梅妻鹤子”的传说发出议论,很有点为梅打抱不平的意息。

诗人用风趣的语言巧妙地维护了梅的纯贞。

当然诗中说的是梅花,又不是梅花,实际上说的是诗人自我,是借对梅花的吟咏,以表自己不慕荣利,淡泊自守的人生道路。

3.【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4.林逋《山园小梅》赏析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此诗首联写梅花独放。

“众芳摇落”一句便将百花的凋零衰败与梅花的明媚艳丽作了鲜明的对比。

于蕴藉中托出旨意,以衬出梅花卓尔不群的清姿。

“占尽风情向小园”承接起句,当是对前面的补充描写。

“占尽”二字,谓梅开其中,小园风光全被其独领。

又似诗人自抒其志洁,谓众人皆浊我独清之意。

颔联写梅花的身姿。

“梳影横斜”写梅花倒映于清浅的水中轻波摇曳,一“横”字写出了梅花的闲适之态。

特别是梅花在黄昏朦胧月色中轻轻浮动,更显得婀娜多姿。

这哪里是写梅花,分明在写卓约清丽的妙龄少女! 颈联从侧面写梅花孤洁之美。

“霜禽欲下”而“先偷眼”窥视。

这一“偷”字横生意趣,形象传神写出了对梅花的爱慕之情,宛在目前。

次写如“粉蝶有知”使该“合断魂”。

作者的假设之笔实是抒发了“霜禽”、“粉蝶”尚且受梅如此,何况人乎?亦当是诗人内心的写照。

接着,尾联由梅花而及人,落墨于诗人对梅的情感。

实是对梅轻语:幸而有我与你亲近,为你小声吟诗,又何必需要奏乐与宴饮的方式呢?作者这种一往情深的表白,既独特又真切感人。

从全篇来看,诗人对梅赋予了形象化拟人的手法,语言清淡熨贴,情感朴实无华。

然此诗“颔联”警绝,观其气格似与其余之句不大相类。

尤其是尾联余以为造语欠风致含蓄,平铺直述,甚无余味。

盖七律中间两联易得,结句难得,起句造语立意尤为不易。

和靖先生志洁言清,何至如此?是另有所托还是诗至颈联作者心力已尽,不得湖山之助? 余读此诗仅存上述质疑。

即便如此,然瑕不掩瑜,此诗终不失为传世之作。

况吾深爱其之子风流,占尽古人雅致,析其诗实为先赏其人故也! 5.雪梅二首(其一)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 这是一首带寓言意味的作品。

冬天,那漫天飞舞的雪片和雪中俏立的梅花,引起了诗人的兴趣。

他出神地望着它们,觉得梅和雪好像是为了争得春色才出脱得如此精神。

于是诗人放下笔,认真地评判起来。

他认为梅花虽白,终归逊雪三分;雪花虽白,却缺少梅花的一种清香。

梅雪均佳,各有千秋。

其实何止梅雪?任何事物都各有所缺,各存所长。

从他的评判,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对着梅雪,仔细端详,反复推敲的形象。

6. 王安石《梅花》赏析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

高适擅长写什么诗?

高适擅长写边塞诗。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系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

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

高适生平和创作可分四个时期:①开元二十年前,谋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诗歌创作开始时期;②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浪游无成,为创作极盛时期;③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侧身下僚,从戎入幕,创作才能继续得到发挥;④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三个时期逊色。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边塞诗,成就最高。

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③讽时伤乱诗。

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

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

象《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而像《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或抒发友情和别意,或向往隐居生活,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

这类诗中也有一些企羡功名富贵和吹捧达官贵人之作,并无可取。

此外,还有一些咏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写旅途景色的诗如《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行之作》,也颇有佳句。

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声名。

《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

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

殷璠《河岳英灵集》也称许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王士祯指出高诗风格为“悲壮而厚”(《带经堂诗话》)。

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风的基本特点。

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

歌行长篇,波澜浩瀚,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

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的气息。

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

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

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

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

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

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

明杨一统辑《高适集》1卷。

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

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

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杜甫的诗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