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如何教学古诗词



我们现在学习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在新韵中平:发声一声 二声的字 如:吃 池仄:发声三声 四声的字 如:尺 赤古韵(依平水韵)平:上平 下平如:上平:东同童僮 下平:

我们现在学习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

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

在新韵中

平:发声一声 二声的字 如:吃 池

仄:发声三声 四声的字 如:尺 赤

古韵(依平水韵)

平:上平 下平

如:上平:东同童僮 下平:先前千阡

仄: 上声 去声 入声

如:上声:董懂动孔 去声:送梦凤洞 入声:屋木竹目

中字 平仄皆可 不论

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8句要求对仗 绝句4句相对宽松)

又分为5言和7言

无论是哪一种都分为四种形式

平起入韵式

平起不入韵式

仄起入韵式

仄起不入韵式

注:平起就是 平平开头 仄起仄仄开头 入韵就是指押韵

所有的格律诗全部要求押韵

其中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其余奇数句不押韵

偶数句必须押韵

押平韵 即尾字是平声字

在格律诗中

有这样一个基本格律

它包含了格律诗的四种形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起入韵

平平平仄仄,平起不入韵

仄仄仄平平。仄起入韵

这个格律的每一句就是可以分别作为格律诗的首句

格律诗有两个基本原则

可以根据这两个原则 推导出格律

1.逢双必反

格律诗的格律形式实质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此交替循环的规律

5言和7言只是截取了前面的5字或者7字

其中对于特俗形式

平平平仄仄

表面上看是连续了三个平

实质上

平平平仄仄

应该是

平平()仄仄(平)

因为尾字不押韵所以只能把后面的平

反到中间

变化成 平平(平)仄仄....

同理

仄仄仄平平

实质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

因为尾字要押韵

所以把反的仄字放到中间

变化成 仄仄仄平平

2.对粘原则

拿5言绝句举例

12句和34句称为对句 23句可以称邻句

参考格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的对指得是

1句和2句的格律相反

3句和4句的格律相反

注: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相反

粘指的是

2句和3句

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相同

知道这两个原则后就可以推导出任何格律

其中特别注意

对于首句入韵

第二句偶数句也是入韵

所谓的平仄相反 我说过只是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即可

7言就是在5言的前面加上 平平或者仄仄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诗基本上就是绝句X2

绝句是1

2

3

4

这样的四句

律诗不是

1

2

3

4

5

6

7

8

这样的8句

而是

1

2

3

4

1(5)

2

3

4

这样的8句

其中

如果1句不入韵

则5句=1句格律

如果1句入韵

则5句变化为不入韵式

例如

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参考变化

古诗教我学做人作文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一遍遍地告诉我:诚实是做人最基本的品格。

对于那些老生常谈的话,我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直到有一次,爸爸用他自己的行为才让我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那天,爸爸带我去吃自助餐。

看见门口招牌上标着每位两百元,我就从爸爸钱包里拿出四百元准备付账。

“买两张票!”我对收银员说。

收银员微笑着问:“小同学,你有多高?一米五以下半价。

”我瞥了眼爸爸,见他正在旁边抽烟。

然后,又看了看柱子上标的身高线,心想:“要是能省一百元,下次爸爸一定会再带我来”。

“一米五,大……大概不到。

”我结结巴巴地回答道。

乘着收银员忙着招呼别的客人,我迅速把三张百元钞票往她手里一塞,快步靠近身高线,轻微曲膝下蹲,又像驼鸟一般地把脖子一缩,顺手拿了两张票,再高高地扬起手中的票,大声叫爸爸快过来。

等爸爸选好菜正要开始吃的时候,我悄悄跑到他身后,捂住爸爸的眼,让他猜我衣服口袋里有什么

见爸爸实在猜不出来,我从口袋里像变魔术一般地“变”出百元大钞。

爸爸奇怪地问:“你哪来这么多钱?”我压低声音,眉飞色舞地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

谁知爸爸的眉头却越皱越紧,脸色逐渐沉了下来。

“胡闹!谁让你耍这种小聪明的?”爸爸低声呵斥道。

“我只是高一点点儿,交两百元太亏了吧?”我小声辩解道。

“差一点也不行。

这不是省钱而是骗钱!诚实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你的人品难道只值一百元钱吗?”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快点把钱补上,记住一定要跟人家道歉。

”爸爸压低了火气说。

我只好重新走到收银台前,小声说:“对不起,刚才我量错了。

”然后把钱放在柜台上。

收银员不住地夸我诚实,我却直感得脸上火辣辣的,低着头跑了回去。

这次经历让我知道诚实是做人的底线,一旦失去了,再多的钱都很换不回来。

父亲用他的言行在我的心里种下一颗美德的种子。

只要我牢记父亲的教诲,时时浇灌照看,它就会发芽生长,从小苗变成参天大树。

教教我这首古诗什么意思高悬赏kkkkk!!!!!!!!!!!!!!...

【山中留客】 唐 ·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编辑本段]注释: 1、山中:作“山行”。

2、山光:山的容光。

3、物态:景物的样子;(山中的)景色。

4、晖:阳光

5、轻阴:微阴。

6、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7、云:实际指雾气、烟霭,从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

8、纵使:纵然,即使。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

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

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史称“草圣”。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

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编辑本段]译文 春光明媚,山岚万物都在各自呈现着自己的佳妙之处,是多么的美好,所以请不要因为天色微阴便要打算回归。

要知道,即便是晴明的天气里毫无雨意,走进云雾深处,那水气也依然会沾湿你身上的衣服。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

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

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

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

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气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妍。

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

“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

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

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

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都是值得细味的。

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

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

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

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

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

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

诗词到底应该怎么教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古诗词试题也是中考高考中必然会出现的内容.那么我们知道,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境意高远,蕴涵哲理,脍炙人口、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上完六年级古诗词复习,我对新课标要求必背的古诗进行了一次测试评估,有以下几种评估题式: (1)把诗句填写完整;(2)把诗句、作者、诗题用线连起来;(3)根据下列节日写出对应的诗句;(4)根据景物写出相对应的诗句;(5)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6)按要求默写古诗. 题目并不难,但范围比较广.评价结果,令我大吃一惊,一些以前学过的诗句大部分学生毫无印象,就连去年每人背出并都会默写、在我心目中已经过关了的诗句写对的同学也寥寥无几.为什么会这样?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啊!带着一头的雾水,我冷静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1.从我的教学方法看 (1)教学形式套路化:古诗教学中,我往往采用这样的套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认为这样的套路是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教学设计也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认为达成了目标.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我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我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 (2)教学任务简单化:很多时候,在古诗教学中,我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却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提壶灌之.将自己所认为的重点一股脑儿塞给了学生,以达到速成的效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3)理解过程轻感悟:古诗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大.于是我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始学了生字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学完”,总共读了两三遍.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的是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课后,我虽也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 2.从学生积累效果看 课外积累重数量,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片面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再加上应试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宋词,一星期两三首,首首过关.结果学生越背越厌,凭借最短的有效记忆,糊弄老师.其实,这些所背的内容没过几天甚至几小时,早就遗忘了.真可谓是读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导学生背诵的古诗没有进行恰当的归类,全凭我的想当然,使学生的记忆产生误区,出现“问君能有几多愁”对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话. 平时的古诗教学误区重重,因此,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古诗词学习怎会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诗教学有实效性?这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基点激情感.教师要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品议、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诵读书写促积累.背诵古诗促进积累,增强记忆,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读课上成背诗课,学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诗的诵读中拉开序幕,学生不只是会背即止,要温故知新,背得熟,记得牢.长期训练必将形成积累,增强记亿,养成习惯.其次书写古诗勤识字.用规范的文本,标准的章法指导学生在写字课上抄写、默写会背诵的古诗.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记忆,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识字,就不会出现“春眼不绝晓,处处吻啼鸟”的错误了. 三、以读为主悟诗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

叫张炜业,想用古诗词介绍自己,大神教教我,谢谢.

1.多读,达到能背诵诗词的结果,读古诗词要多,涉猎的古文作品也要多,古代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四书五经、天文地理、哲学书籍都要多读多看,努力提高自身古文、字素养,立意才能高远,才能更加深澈领悟古仁人之风2.理解,通过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境界,加深对古代诗词作者的深层次沟通。

最后能够了解古语“神交古人”的境界

古诗词的魅力作文3000字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

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

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追求名利,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

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内而外的。

所以。

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

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现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

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 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 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

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 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 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 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

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

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

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 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 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

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

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

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 吟,即“吟咏”。

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

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 定的。

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 耳,累累如贯珠。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

但我们完 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

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

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 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

中国诗词这么美,今天该如何学习古诗词

这个春节假期有所不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成为了最火的节目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让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这才发现中国诗歌原来这么美!武亦姝说,自己从小喜爱读诗词,只要是一聊到古诗词她就会抑制不住地兴奋:“我觉得古诗词里面有很多现代人给不了我的感觉。

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享受诗词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

”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也能够让年轻人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对抵御粗鄙的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古诗词韵律齐整,用语凝练,有音乐性又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是为“天然美”,常读常背古诗词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和美感。

此外中国古诗词还具有“内涵美”,体现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

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体会不到诗词的意境和美感,留在脑子里的不过是文字符号而已,且只会让学生觉得“好难”“没意思”。

那么今天我们该如何学古诗词呢?每一首古诗词,不同人应该有不同的体验,而不是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

教师应更多阐释诗词的美妙之处,从艺术和情感两方面讲明其美在何处、妙在何处,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本届诗词大会从百人团刷入挑战赛的最小年龄选手侯尤雯的诗词量达到近千首。

侯尤雯的童年也浸润在古诗文中,“别人的诗词可能是爸妈教的,我却是自学的。

沉浸古诗词之路,让我有了一个非常快乐幸福的童年。

”关于古诗文背诵和学习,侯尤雯说了四点:一理解、二写、三对比、四背诵。

一、理解:看到一首诗后,不要忙着背,而是先去理解这首诗的全部意思。

二、写:在领会这首诗的全部意思后,试着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创作一首诗。

三、对比:将自己写的诗和原作进行一番对比,看有无重合的地方,理解同一个意思原作为什么要那样表达。

这也是对写作能力极好的锻炼。

四、背诵:在经历了上述三个步骤后,你就会发现,背一首诗是十分简单的事情。

侯尤雯表示,其实背一首诗花不了多长的时间,她更多的时间是花在这首诗的背后。

在学习一首诗的时候,要把这首诗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全部了解到。

她表示,不只是字词的意思,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诗的创作背景,最好能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看,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立体化地理解这首诗,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

如果我们的考试模式不变,大部分人,为谋生而生活着或者生存着。

这些古诗词离他们很远,对他来说确实不能增加他的幸福感,所以他可以不要。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说,这个人他把它当作一种稀缺的奢侈品来看会怎么样?其实,现实是,我们缺诗了。

这是我们生命深处的东西,其实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我们没有发现它,没有珍视它,我们没有真正的因为理解、因为认识而发现它。

总结一句话,从心底喜欢才能更好的学习与进步!

请问如何教小学语文古诗

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

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 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

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如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

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

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

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内。

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解古诗。

三、课题操作策略 1.自主感悟,读准诗句。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自主理解,画诗意图。

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

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3.画演古诗,探究诗意。

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

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四、课题实验成效 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通过赏析,理解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达到会背诵。

2.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与鉴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古诗教学并不是为了学古诗而教古诗,该实验研究让学生跳出了单纯学古诗的境界,拓宽学习空间,渗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五、课...

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古诗词

将古诗词融入到孩子生活中“一叶且合人意,虫声有足引心”,对古人来说,一片树叶都可以作为诗歌表达的主题,昆虫的叫声都可以成为灵感的来源。

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曾在李白、苏轼笔下熠熠生辉的明月、清泉、柳绿、花红仍然簇拥在我们的周围,诗意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

所以,家长可以将对古诗词的学习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当秋风乍起的时候,教孩子记诵“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当明月高悬的时候,教孩子学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当泛舟赏莲的时候,让孩子背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样既学习了古诗,又增添了许多生活情趣。

让诗歌的语言转化为画面诗歌最大的特点除了强烈的抒情性,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

所以,在让孩子背诵诗歌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根据诗歌的内容展开想象,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并且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比如孩子背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可以问问他,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且要说得较为连贯、流畅。

还可以再让他联想文字以外的画面,并把想象的内容加入、补充到诗歌当中,再来描述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既能让孩子理解诗歌中营造出来的优美意境,又能培养他丰富的想象力,训练言语表达。

以写促学,尝试诗歌创作此外,还可以尝试让孩子们也来创作诗歌。

只要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押韵、平仄的知识,九十岁的孩子创作诗歌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我所执教过的四五年级的孩子面对生活中的景象,能够写出“重阳才启节,校园秋意浓。

白霜著青瓦,金菊散芳丛”这样的句子。

虽然不能算好,但是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总之,将古典诗词的学习生活化,将生活诗意化,读写结合,日积月累,这样自然能提高孩子学习古诗词的能力。

同时,对于提高孩子的感悟力、想象力以及陶冶情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也非常有益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如何教学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