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送别》李叔同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李叔同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李叔同《送别》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希望能帮到你。

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送别词: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诗文简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它的词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

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 ”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

作者: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扩展资料:李叔同的文学作品: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

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

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

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送别 (约翰·庞德·奥特威、李叔同创作歌曲)百度百科-李叔同

诗词释文请问:李叔同《送别》长亭外

《送别》 弘一法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送别》以短短的一首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送别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诗文简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送别》,它的词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

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 ”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

作者: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扩展资料: 李叔同的文学作品: 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

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

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

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送别 (约翰·庞德·奥特威、李叔同创作歌曲) 百度百科-李叔同...

求《送别李叔同》古诗注音版。

《sòng bié 》lǐ shū tóng zhǎng tíng wài ,gǔ dào biān ,fāng cǎo bì lián tiān ,wǎn fēng fú liǔ dí shēng cán ,xī yáng shān wài shān 。

tiān zhī yá ,dì zhī jiǎo ,zhī jiāo bàn líng luò ,rén shēng nán dé shì huān jù ,wéi yǒu bié lí duō 。

zhǎng tíng wài ,gǔ dào biān ,fāng cǎo bì lián tiān ,wèn jun1 cǐ qù jǐ shí hái ,lái shí mò pái huái 。

tiān zhī yá ,dì zhī jiǎo ,zhī jiāo bàn líng luò ,yī hú zhuó sǎ jìn yú huān ,jīn xiāo bié mèng hán 。

一、原文 《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二、写作背景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

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

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三、作者简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李叔同的一首词 的内容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著名校园歌曲《送别》,系五四时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于1910年前后所作,是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的曲调填以新词而成的新歌。

李叔同,就是1918年在杭州虎跑泉出家为僧的弘一法师。

这首《送别》歌,在解放前的知识界几乎无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户晓,数十年中,成千上万的大、中、专学生,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母校、老师,走向社会的。

正因为如此,它先后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还作为影片的主题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麦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这麽个简单的短歌,为什麽具有这麽大的魅力、几乎不受时间的限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作者在创作这首歌词时,借鉴、学习、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学而化之,更上一层楼。

大家如果注意,就会发现,李叔同在这首歌的创作上,无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意境上,都受到了《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影响。

我们不妨将《西厢记》有关段落引证如下:[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在梦也难寻觅。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大家只要稍做对比,就可以发现两者的许多共同之处。

只不过李的歌词,将《西厢记》情人相别的内容上升、扩展到了学子告别朋友、师长、母校的离请别绪,进而引申到对生命自然、宇宙和时间的思考。

我们不是说要继承传统文化麽?这就是一例典型的继承!第二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作者在创作上,屏弃了政治的说教,而是紧紧抓住人性做文章。

政治有时间、阶级的限制,不可能像人性那样永恒。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抓住这个“别”大做文章,还专门写了个《别赋》,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它触及了人类最为敏感的情愫,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

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

文艺作品如能准确反映人类在此时的人性的特征和要求,都会成为不朽的作品。

这就是李叔同《送别》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想到平时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诗歌,它们的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就是“为作新词强说愁”,为了使自己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显得作者“忧国忧民”,经常给自己的诗歌强行加上政治色彩,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变成另一种情况下的“标语口号”,干巴巴的没有丝毫生命力。

文学不是政治,一般来说,文学家也不是政治家。

不懂政治而强说政治,难免就会有不伦不类的作品。

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作者受现代评论家影响太深,都想作个辛弃疾那样的“豪放派”诗人,但是又没有人家大诗人那种血与火的生活实践,于是就靠酒呀,梦呀,借此说说大话,他们以为这样一来,就“豪放”了,就不同于一般小文人了,殊不知正好犯了创作的大忌。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没有意象,没有情节,没有意境,初读觉得不错,读完了了无印象,除了“大'和“狂”,你从这样的作品中得不到任何其它东西,千篇一律,仿佛用计算机程序编写出来的“机器诗词”。

在这样的作品中,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几乎销蚀殆尽,还怎麽去感动人呢!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夫人的信中说过,作者的政治动机愈隐蔽愈好。

作家的立场是通过真实的再现生活来表达的。

可见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反对“标语口号”式的文学的。

文学的生命在真实,一旦玩虚的,文学的生命也就完结。

即使是革命家的宣传,玩虚的也不行,宣传一旦成为“宣传”,宣传就失去实际意义了。

历史上,每一个革命阶级初起时,他的口号都能打动人心,就因为那时它必须说真话,人们一听就懂;待到宣传变成人们不懂的“官话”,离人...

李叔同的《送别诗》诗意是什么?是诗意,是每句的意思,不要搞错了...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

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

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

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

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关于送别的诗句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李叔同的《送别》,这个词写的什么水平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李叔同《送别》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

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

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

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

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

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

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

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

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

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

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希望能帮到你。

求李叔同的送别曲?

字字玑珠,不容更改——评李叔同的《送别曲》许自强 【摘要】:正古典诗词贵于“少而精”,少则简洁明快,精能包容含蓄,以一当十。

对于谱曲的歌词而言,少而精还有两项独特功能:一是易听易记, 再是可以给音乐留下旋律回荡的空间。

当前许多流行歌词散文化的语言冗长繁琐, 像连珠炮似的轰击不休,既听不清,更记不住。

因此,在歌词创作中汲取古典诗词“少而精”的传统大有必要。

现代歌词中李叔同的《送别曲》可算是“少而精”的【关键词】: 李叔同 音乐 独特功能 古典诗词 现代歌词 歌词创作 更改 少而精 易记 古道 【分类号】:J614.9【正文快照】: 古典诗词贵于“少而 精”,少则简洁明快,精能包 容含蓄,以一当十。

对于谱曲 的歌词而言,少而精还有两 项独特功能:一是易听易记, 再是可以给音乐留下旋律回 荡的空间。

当前许多流行歌 词散文化的语言冗长繁琐, 像连珠炮似的轰击不休,既 听不清,更记不住。

因此,在 歌

求李叔同经典诗词

《送 别》【清】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早 秋》【清】李叔同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春 游》【清】李叔同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悲 秋》【清】李叔同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

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

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月 夜》【清】李叔同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

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

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李叔同诗词(二)《落 花》【清】李叔同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

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月》【清】李叔同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晚 钟》【清】李叔同大地沉沉落日眠,平墟漠漠晚烟残;幽鸟不鸣暮色起,万籁俱寂丛林寒。

浩荡飘风起天杪,摇曳钟声出尘表;緜緜灵响彻心弦,幻幻幽思凝冥杳。

众生病苦谁持扶?尘网颠倒泥涂污,惟神愍恤敷大德,拯吾罪恶成正觉;誓心稽首永皈依,瞑瞑入定陈虔祈。

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彷佛天门破;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

浴灵光兮朝圣真,拜手承神恩!仰天衢兮瞻慈云,忽现忽若隐。

钟声沈暮天,神恩永存在。

神之恩,大无外!《清凉歌》【清】李叔同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

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

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

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清平乐·赠许幻园》【清】李叔同城南小住。

情适闲居赋。

文采风流合倾慕。

闭户著书自足。

阳春常驻山家。

金樽酒进胡麻。

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李叔同诗词(三)《和宋贞题城南草图原韵》【清】李叔同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

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送别》李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