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上边一个山下边一个高念什么?



上边一个山下边一个高是“嵩”,念[sōng]。“嵩”有如下意思:1、〔~山〕山名,在中国河南省。2、 高:~峦(高耸的峰峦)。~呼(亦称“山呼”)详细字义◎ 嵩 sōng 会意。字从山,从高。“高”

上边一个山下边一个高是“嵩”,念[sōng]。

“嵩”有如下意思:

1、〔~山〕山名,在中国河南省。

2、 高:~峦(高耸的峰峦)。~呼(亦称“山呼”)详细字义◎ 嵩 sōng 会意。字从山,从高。“高”意为“上面”、“上头”。“高”与“山”联合起来表示“山的上头还有小山”。

3、本义:山上有山。引申义: 形 山高。 名 高山。 〈形〉(1) 山高 [high;lofty]嵩,中岳嵩,高山也。——《说文新附》嵩,高也。——《尔雅·释诂》山大而高曰嵩。——《释名·释山》崧高维岳。——《诗·大雅·崧高》(2) 又如:嵩呼(祝颂皇帝,高呼万岁);嵩崇(高大);嵩峦(高峻的峰峦)

4、 名 :中国山名 [song mountain]。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高峰有三:东为太室山,中为峻极山,西为少室山。如:嵩岳之妃(指嵩山神的夫人灵妃)。

扩展资料:

古文〕崇《玉篇》思融切。同崧。《说文》中岳嵩高山也,从山高,指事。《白虎通》中岳独加高字,中央在四方之中可高,故曰嵩高。《後汉·郡国志》颖川阳城有嵩高山。《注》禹贡有外方山,卽嵩也。《前汉·武帝纪》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又姓。《正譌》嵩古作崇。《韦昭国语注》通用崈。《正字通》按崇崈音义同,不当合崇嵩为一。互见前崧字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嵩

高考诗词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

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

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

”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求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题

比喻衬托,各尽其妙 ——《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乐曲描写之比较 一 有人说,世间存在的各种事物,最难写的莫过于声音了。

因为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说它有,它确实存在;说它无,它又不见行迹。

然而我们发现,尽管声音很难写,但还是不乏描写声音尤其是描写乐曲方面的成功之作。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虽然这两首诗歌同为描写乐曲的典范之作,但是它们在对乐曲的描写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不尽相同的。

拙文拟就这两首诗歌乐曲描写的手法作一些比较阐述。

二 乐曲描写之难,难就难在它是抽象的,是无形的。

高明的写手总是设法将抽象化为具体,把无形变成有形,这就有必要借助比喻的手法了。

白居易的《琵琶行》写到琵琶大弦和小弦发出的声音时分别用了“嘈嘈”和“切切”两个拟声的极其抽象的词语,读者想借此获得对乐曲的清晰的印象是不可能的。

这点白居易也考虑到了,因此,在“嘈嘈”和“切切”的后面分别加了两个比喻“如急雨”和“如私语”,前者就像下起一场暴雨,后者就像两人在窃窃私语。

这样,读者对大弦和小弦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就具体可感了。

当然,在琵琶弹奏的过程中,不会一味地用大弦,也不会只是用小弦,而是时而用大弦,时而用小弦,这“嘈嘈切切错杂弹”的乐曲又是怎样的呢?诗中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将其形象化了:大弦的声音就像大珠子掉落在玉盘里发出的声音,小弦的声音就像小珠子掉落在玉盘里发出的声音,它们互相错杂,交替出现,共同组成了一支美妙的乐曲。

乐曲流畅的时候是“间关莺语花底滑”,乐曲凝滞的时候是“幽咽泉流冰下难”,前者就像黄莺在花下啼叫,后者就像泉水在冰下流动。

如果读者能借此展开联想,自然能够获得对乐曲的“流畅”和“凝滞”的特点的具体印象。

当琵琶的演奏经过短暂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停歇进入高潮之后,诗人又用两个比喻对其乐曲进行了描写:“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它们就像装满了水的银瓶突然被打破水浆迸流而出,它们就像带甲的骑兵突然冲出与敌方刀枪相击,把琵琶弹奏进入高潮时乐曲的情况具体而又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乐曲收尾时“四弦一声”的乐曲又是怎样的呢?它就像“裂帛”即用力撕开一块布时所发出的声音一样。

就这样,白居易借助一系列比喻的写法,把十分抽象的乐曲写得具体而又形象,把无形的乐曲变换成了各种有形的事物,使读者对琵琶弹奏出来的乐曲,留下了既具体生动又深刻难忘的印象。

李贺也是深谙此道的老手。

在他的《李凭箜篌引》中,描写乐曲清脆时,把它比作“昆山玉碎”;描写乐曲和缓时,把它比作“凤凰叫”;描写乐曲惨淡时,把它比作“芙蓉泣露”;描写乐曲清丽时,把它比作“香兰笑”。

清脆时如昆山玉石跌地破碎,和缓时如凤对凰倾诉衷肠,惨淡时如莲花上洒满露珠,清丽时如幽谷香兰风中递笑。

通过这一组的比喻,就把李凭弹奏的箜篌曲的各种情景具体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尽管白居易和李贺在描写乐曲时都用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比喻的描写手法,但是它们在量的控制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在《琵琶行》中,这种描写手法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演奏过程;而在《李凭箜篌引》中,这种描写手法只是偶一用之。

但它们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相同的。

三 要成功描写乐曲,除了通过各种比喻去直接地表现它之外,还可以通过对乐曲产生的效果的描写间接衬托出来。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可以说是把这种间接衬托发挥到了极致。

全诗共十四句,而运用到间接衬托的手法的就有十句之多。

首先诗里写到李凭弹箜篌的声音对空中的浮云所起的作用,“空山凝云颓不流”,连天上的浮云也被这乐曲吸引住了,从而凝滞不动。

这是第一层的衬托。

接着诗中写到这种乐曲对传说中的湘夫人和素女所起的作用,“江娥啼竹素女愁”,江娥(湘夫人)对竹垂泪,素女一脸愁容,她们都被李凭的箜篌曲深深打动了。

这是第二层的衬托。

接着诗中又写到这种乐曲对长安城里的人所起的作用,“十二门前凝冷光”,听到他的乐曲,人们仿佛觉得长安十二城门都笼罩在一片寒光之中。

这是第三层的衬托。

接着又写到这种乐曲对玉皇大帝所起的作用,“二十三丝动紫皇”,连玉皇大帝也被此乐曲感动了。

这是第四层的衬托。

接着诗中又写到这种乐曲对石头所起的作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就连当年女娲补天用过的石头,仿佛也要被这种乐曲声震破,从而引发了一场石头雨。

这是第五层的衬托。

接着写到这种乐曲对人们所起的作用,“梦入神山教神妪”,它把人们带到梦一般的境界,仿佛看见李凭在教一帮仙女弹奏箜篌。

这是第六层的衬托。

接着写到这种乐曲对水中生物所起的作用,“老鱼跳波瘦蛟舞”,鱼儿听到这种乐曲跃出水面,蛟龙随着乐曲的节拍翩翩起舞。

这是第七层的衬托。

接着又写到这种乐曲对月中的人和动物所起的作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那个一天到晚在砍桂花树的吴质(吴刚)听到这乐曲,也不砍树了,而是靠在树上凝神静听;那只月兔也听得入了神,连露水打湿了身上也浑然不知。

...

高考诗歌鉴赏怎样做啊?

古诗词鉴赏“万能公式” 距离高考时间已经不多,从战略的意义上说,此时最为有效的复习方法,是总结一些靠记忆就能得分的知识点,并熟读熟背。

古诗词鉴赏是一个很容易通过最后突击得到提高的题型,为此,笔者特地整理了近年来的古诗词鉴赏考题,发现考查的点不外乎特定形象(意象)解读、诗歌意境鉴赏、情感主旨提炼、表达技巧分析、语言文字推敲五种。

经分析,发现每一个点都有相应的答题模式可以套入。

现总结出各个点的答题模式,考生只需将其背熟,并在应试时把具体题型对号入座,套入模式作答,就能稳拿分数

一、特定形象解读类 所谓形象,在古诗词中是指作者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既能充分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又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物象。

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作者自己的形象和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所描写的形象,如《石灰吟》中的“石灰”、《蝉》中的“蝉”等)。

解读古诗的特定形象,要把握其内涵,也就是要分析判断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设问方式】 这种类型题目的常见设问方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点明了鉴赏对象的,如“XX的寓意是什么?”“诗中XX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XX图景在作者心中的含意是什么”等;另一种是未点明鉴赏对象的,如“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诗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万能公式】特定形象解读=指出形象+说明形象的具体特征+揭示形象内涵(注:“点明了鉴赏对象”的题目,省略第一项。

)【公式阐释】 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应包括三个要点:1.阅读诗歌,根据题目所指定的范围,找出相关的诗歌形象。

2.结合诗歌内容,对这一形象的特点或具体细节做进一步的描写或说明,使之详细化。

3.揭示形象的内涵,即读懂作者借这一形象所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志向、阐明的道理等,或是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社会内涵、时代内涵等。

【公式运用例析】2008年安徽卷II:小孤山[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题目中已指明要解读的形象“小孤山”,故省略要点一。

)小孤山是长江之中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地(要点二:进一步说明这一形象),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要点三:揭示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和时代内涵)。

二、诗歌意境鉴赏类 意境是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问及“意境”的诗歌,必然是“景”“情”兼具的诗歌。

【设问方式】这一类型的常见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等等。

【万能公式】诗歌意境鉴赏=描绘了什么样的客观形象图景+图景的特点+作者在其中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公式阐释】如果说意境是“面”,那么意象(形象)则是“点”,一个大的“面”是由一个个小的“点”组成,作者对意象(形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此,鉴赏意境,就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表现意境之“景”充分描摹出来。

解答此类题,应包括三个要点:1.结合诗中的意象,展开适当的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对这个图景画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常见的写法有:自然清新、恬静美好、清旷冲淡、雄浑壮阔、雄奇伟丽、寂寞冷清、苍凉萧瑟等等。

3.对上面的总结再进行外延的拓展,从中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公式运用例析】2008年天津卷: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解答:诗的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要点一:结合“落晖”“嫩竹”“红莲”“烟火”等意象,展开想象,描绘图景);这样一幅恬静美好的景象(要点二:对这个图景做一个简要的总结);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要点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主旨提炼类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要求考生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提炼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详细分析作者的情感,是此类题的关键点。

【设问方式】常见的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该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等。

【万能公式】 根据题目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表达公式:第一种:情感主旨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第二种:情感主旨提炼=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公式阐释】1、提炼情感的常用套语:“...

高考古诗词鉴赏如何拿分?

我们语文老师说诗人都是疯子,我们做这种题目的都是傻子。

诗歌不一定要读懂,有些诗人自己都未必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

有些本人认为是他自己无聊写的,我们还一个劲地去猜他的意思,多无聊啊!言归正传,我是喜欢诗词的。

虽然有些时候也读不太懂。

先看题目。

有些看题目就明白主题了。

再看看诗人是不是了解的。

比如苏轼,一般就是乐观豁达了。

不知道的一般下面都会介绍下平生经历。

这个一定要看,对解题有帮助。

诗歌鉴赏主要是抓一些关键词,比如说,愁啊,送别啊,。

还有意象,意象很重要。

比如梧桐细雨啊,夕阳啊,杜鹃啊,莲花啊。

读了这么多年书,你应该知道一些啊!每个意象都有自己的含义。

一些套路要知道。

了解题目的实质。

把外表迷惑的题目转换成熟悉的。

表现手法啊,描写方法啊,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有时候明显的对比什么的。

至于对偶,还是不要写了。

有时候比喻,比拟,有什么作用。

把这些东西的作用记到,答题时再结合原诗,一定要结合原诗!!没什么,多练练,多看看答案,慢慢就规范了。

Understand?我也今年高考。

看来你也是。

祝你成功!...

高考常考的古诗词鉴赏诗人有哪些?诗人背景是什么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

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

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

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

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

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

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

(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

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

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生平事略 宋四家苏轼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

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

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

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

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

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

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

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

高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

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

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

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辽宁卷)〔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订鸡斥课俪酒筹旬船莫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

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

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

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高考安徽卷)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词写鹰,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

“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

显然,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烘托鹰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高考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

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

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

高考诗歌鉴赏有些句子看不懂怎么办?

猜。

猜题有技巧,基本还算好用先看作者朝代,南宋晚唐晚清,杜甫辛弃疾陆游,这样的朝代个人,往爱国、怀才不遇、盼望国家振兴之类中心上靠,基本没错。

二看题目,题目起到提示作用,尤其是题目中的事件、动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送元二使关西》,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那就往友情上写呗。

三看其他句子,总有几句能看懂的吧,根据看懂的推测不知道的,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

比如诗歌前两句写秋景,那么总体气氛大概不会太好,多半是肃杀之类的。

带了雨啊、雁啊之类意象的,一般也不是什么欢快调,多半跟思念有关。

四看本句中能看懂的词。

其实楼主所谓“看不懂”,并不是真正的不懂,把句子拆成一个一个的词,你会发现每个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拿拆开的词(字)再去组词,把新组成的词连起来,就像词霸翻译句子一样。

不见得准确通顺,但大概意思不会错。

再有就是靠平时积累了。

多看看古诗,你会发现很多情感、意境在古诗中一再出现,几乎是看到这几个词就能联想到一种意境。

比如柳丝 别愁;莲子 相思;烽火 报国……掌握这些东西,再去读诗就会很容易。

而且高考诗歌不会超出几个范围,无非是以下几类:写景——赞美大好河山(看看有没有被外族侵略),抒发爱国情感咏物——梅兰竹菊莲花,借物喻人,表达自己(朋友)高尚情操抒情——很多时候和写景结合,抒发爱国、思乡、思亲等情怀,或者表达与朋友的深厚情谊咏史、怀古——多半是借古讽今,结合第一条看看,时代要是对的话就表犹豫了,肯定是“讽刺统治者不顾国家安危,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痛苦blalalala”

怎样做好高考的诗歌鉴赏题

一.考前准备阶段,扎稳基础。

首先是掌握必须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

在古诗中春风秋雨、明月彩霞、江南花鸟、塞外黄沙,甚至金戈铁马、红粉女娃,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亭台轩榭、诗酒文章、历史掌故、轶事趣闻,总之,只要能够入题的,无不被诗人纳入诗中,而且赋于中国味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扩大阅读面,尽可能地多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了解古人的生活经历,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处境和心境,以便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

其次是熟练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人写诗常用比喻、对比、比拟、夸张、借代、象征、暗示、典故、衬托等手法,委婉地表达感情。

我们平时多注意它们的用法和特点,阅读时多加注意,就能较容易地领悟作者的本意,准确地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二.临场鉴赏阶段,把握要求,有的放矢。

首先,从内容的角度将诗歌归类。

一般说来,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

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题材,在答题时就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其次,努力探寻题目中隐含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分析标题,确定作者表述的对象。

如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我们可以发现标题给出了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

而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同样可以给我们这些信息。

有了这些信息,我们稍微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而写?写的是什么?便可把握主要方向

二是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

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

如:2003年高考题选王维的《过香积寺》,考题围绕“诗眼”二字做足了文章,先问:“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然后再问“为什么?”如果我们在这点知识不能过关,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找出答案,将诗歌的意境赏析出来: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相馆在青松上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面三刀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再看赵师秀的《约客》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前句写出对客人失约的强烈不满,而“闲敲”二字看似“闲”,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等人的万分焦急。

王建的《雨过山村》 ,也是如此,首联的“一两家”,准确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点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点。

而“妇姑相唤浴蚕去”后,只剩下中庭的栀子花在静静的开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

借景写人,以闲衬忙,以静衬动。

全诗的意境便展现出来了

总之,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

三是借助诗歌的标题、序言、注释等资料,寻找答题所需要的信息。

这一点虽然简单,但千万不能忽视。

其三,反复诵读全诗,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一般说来,诗歌语言常见的有以下一些特点: (1)、清新。

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如此。

(2)、平淡。

也称质朴。

表现为使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

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如画一般的山村之夜在作者的笔下如此宁静,如此祥和,而如此生动地展现出来。

(3)、绚丽。

主要指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情思。

如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本来是一次生活中常见的离别,经过诗人那特有的奇幻绚丽的语言,便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体,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般的幻境。

(4)、含蓄。

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如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人托事于物,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便戛然而止,不再多说一字,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

(5)、简洁。

指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十个字便将幽居的特点托出。

...

高考诗歌赏析怎样答题?简单些

①这首诗(两首诗或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并作简要分析。

②从某个角度(如动与静、情与景、修辞等)来赏析这首诗。

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

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上边一个山下边一个高念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