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李叔同歌曲《送别》歌词



《送别》作词:李叔同(弘一大师)作曲:John Pond Ordway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曲

《送别》

作词:李叔同(弘一大师)

作曲:John Pond Ordway

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1824-1880)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诗词释文请问:李叔同《送别》长亭外

《送别》 弘一法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送别》以短短的一首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送别 长亭外》的完整歌词

送别(广泛版本)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丰子恺手抄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手迹似未留存。

《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

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有人说此书在1921年出版,是错误的。

此书的歌词字体不是标准印刷体,而是手写体。

书写之人正是编者丰子恺。

扩展资料歌曲鉴赏: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送别...

求李叔同的送别曲?

字字玑珠,不容更改——评李叔同的《送别曲》许自强 【摘要】:正古典诗词贵于“少而精”,少则简洁明快,精能包容含蓄,以一当十。

对于谱曲的歌词而言,少而精还有两项独特功能:一是易听易记, 再是可以给音乐留下旋律回荡的空间。

当前许多流行歌词散文化的语言冗长繁琐, 像连珠炮似的轰击不休,既听不清,更记不住。

因此,在歌词创作中汲取古典诗词“少而精”的传统大有必要。

现代歌词中李叔同的《送别曲》可算是“少而精”的【关键词】: 李叔同 音乐 独特功能 古典诗词 现代歌词 歌词创作 更改 少而精 易记 古道 【分类号】:J614.9【正文快照】: 古典诗词贵于“少而 精”,少则简洁明快,精能包 容含蓄,以一当十。

对于谱曲 的歌词而言,少而精还有两 项独特功能:一是易听易记, 再是可以给音乐留下旋律回 荡的空间。

当前许多流行歌 词散文化的语言冗长繁琐, 像连珠炮似的轰击不休,既 听不清,更记不住。

因此,在 歌

“长亭外,古道边,……”是哪首歌的歌词?

这首歌名是 ,歌词作者是李叔同。

电影 曾把它作为插曲。

歌词如下: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回,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下载地址:http://www.wjez.net/aqisi/-yydd/sbcnjscq.wma---这是(青燕子)组合,女声,本人觉得是最好的版本。

http://www.bw30.com/tszt/world/hongxuelian/images/mp3/sb.MP3---这是男声

长亭外这首歌的历史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求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完整词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虽然李叔同词曲兼擅,但传记作者陈星先生却考证出此曲并非词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论者以为词意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

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大海,但这首借鸡生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如此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

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 参考资料:http://spaces.msn.com/members/pail/Blog/cns!1prOrWuy1Z1aoFA_aDiUBGYQ!128.entry 你记得最后一句 去去莫迟疑 是唐朝乐队演唱的 送别 歌词如下送别 词曲:唐朝 逝去难忘的光阴还留下多少 这个世界有故事让人情迷惑 望远山山外山风在感动我 人生如梦梦醒时悲欢离友 歌舞一曲送别离内心悠悠 谁又知道你看到说到的理由 故事中的世 界在慢慢告诉我 也许这样的世纪不再有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 留无计 今日却分诀 骊歌一曲送别离 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 别虽难 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 去去莫迟疑

“长亭外,古道边”这是哪首歌里的?

《送别》,又名《骊歌》,李叔同填词 歌曲:送别歌手:青燕子制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李叔同歌曲《送别》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