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如何分析古诗词的意境



比如写古诗词要有先河 要先写出头两句的铺垫 付出一文 机愿两头 就是这意思 文有两头 或轻或重 一般自己安排 不是说一定有哪头是文章的排头书 只有说有文章的主题 主题一般就写在祥却的部份 然后要会措

比如写古诗词要有先河 要先写出头两句的铺垫 付出一文 机愿两头 就是这意思 文有两头 或轻或重 一般自己安排 不是说一定有哪头是文章的排头书 只有说有文章的主题 主题一般就写在祥却的部份 然后要会措词 词是万山穷 句是万辕啼 就是说要写的有大体 知环节 要有抒发的意愿 没有这种对究文的风泛写不出好诗词 其实一开始写诗词要注意押韵 要有平仄吗 反正要有格调 不是文学的格调 要写出辞令 人发指而却 书文而惜就是说这一点 还要给出一定的空文的付句 付是有头有劲的 要有对文体大纲的一种选择 就是要有过滑的语调 要有终知终识 拭揭之语 试揩之调要明确

规范答题,分析诗歌意境

一、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时的生活背景。

古诗词曲的创作,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

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

例如,教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如果没有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只是要求学生先熟读几遍,然后就逐字逐句解释,特别重点讲解了最后一句,讲明这一句诗中的“落花时节”既指当时的自然景象,又表明诗人当时的潦倒处境,诗句饱含悲伤之感。

学生由于对时代背景一无所知,只是被动地听记,对作品内涵并没有真正理解。

如果学生了解杜甫与李龟年初逢于唐朝开元全盛时期,李龟年作为一名杰出的乐师,当时正在岐王的豪华宅邸中演唱,杜甫则因才华显著而被岐王邀去听唱。

几十年后,二人在江南重逢,此时,遭受八年动乱的唐朝正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而杜甫本人的处境也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

正因为二者重逢与初逢的情形有着极大的反差,诗人才会写下了这首绝句,流露出心中的万千感慨:虽说江南风景正好,但想想过去,再好的风景亦无法消解此时心中的悲怆了。

潦倒的处境,不正如眼前片片飘零的落花吗?学生们就不再显得迷茫,而是有所领悟,对诗中饱含的沧桑之感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

二、抓关键性词语,由词入境,依境索意。

读任何作品,都不能把作品肢解了分析。

读诗词曲,亦然。

那种一句一句分析,甚而用白话解释诗句的方法,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美,无任何意义。

读诗词曲,应该抓住关键性词悟。

由词语入手,分析作品中写了哪些事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理清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由此在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进而揣摩这些画面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马致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会带给读者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从词语入手去细加体会。

这首小令一共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却写到了十种事物,外加一个“断肠人”。

引导学生注意事物前所加修饰词语,发现修饰词的感情色彩特别浓郁,尤其是“枯”、“老”、“昏”、“古”、“瘦”、 “夕”、“断肠”这几个词。

是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呢?学生们经过片刻的思考,便会用“伤感”、“凄凉”“悲伤”等同类词语来形容这些词语所带给他们的感受了。

能够说出这些感受,学生对这首曲就大致理解了。

然后再引导学生将用这些词语修饰的事物一一排放于脑际,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画面传达出的是一种凄凉的氛围,在这样的境界里,一个“断肠人”正踽踽独行,作品所表达的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便不难理解了。

如何辨析诗词意象,把握诗词意境?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诗歌鉴赏氛围心境意境的形容词

氛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萧瑟,凄清,凝重,幽静,静谧,宁静等。

心境(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喜悦,愉悦,甜蜜,淡泊,忧郁,激昂,恬淡,闲逸,安闲,失望,寂寞,幽怨,旷达,高雅,愤懑,焦灼,缠绵,孤独,抑郁愁闷等。

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朦胧,伤感,迷惘,含蓄,和谐,浪漫等。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

(一)走进作者,探知意境诗词的创作,特别是古代诗词,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更快进入诗词的意境。

例如,在教读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我没有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只是要求学生先熟读几遍,然后就逐句解释,特别重点讲解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讲明这两句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调,抒发伤感国事,心系家人的悲愁,学生听着记着,但一问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诗人的感情,诗歌的意境,他们却无法说清。

因为他们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一无所知,只是被动地听记,对作品内涵并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我向学生补充韩愈写此诗的背景。

当听了背景的补充介绍后,学生们不再显得迷茫,对诗中包含的悲愁之情也能领会。

通过上面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引导学生探知诗歌的意境,走进作者,走进其写作背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走进关键词,领会意境读任何作品,都不能把作品肢解分析。

读诗词亦然。

那种一句一句分析,甚至用白话解释诗词句的方法,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美,无任何意义。

领会诗词的意境,应该抓关键词语,由词语入手,分析作品写了那些事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理清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由此,在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进而走进这幅画面所传递出的意境。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若从字面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再直白不过,不就写国都沦陷,山河还在,京城的春天草木荒凉。

不错,但要真正领会此中的意境,就要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几个词,再驱遣着想像去看,国都沦陷用了一个“破”字,可谓“国破”的残垣断壁,让人触目惊心,紧随一个“深”字,又让人满目凄凉。

“城春”本应明媚悦人,这里却是“草木深”的荒凉之景,所以,这两句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浓烈的悲愁气息。

诗人面对眼前的局势,所以看花也流泪,听鸟鸣也惊心。

再读后两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个“连”字,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烧的时间长,一个“抵”字道出了作者渴盼“家书”切切的思家之情。

再注意尾联,国都破败,烽火连遍,家信不通,诗人的白发更加稀少,以致髻子都插不上。

这样,抓住了整首诗的几个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个于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中日益衰老﹑白发苍苍的诗人形象。

可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就会更加真切和深刻。

(三)走进意象,体味意境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因此,说到诗歌的意境,就不能不谈诗歌的意象,因为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典型的意象,作者用意象与意象叠加的方式,渲染一种萧杀荒凉的氛围,从而体现了主人公落寞的心境。

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撞击人们的心扉,真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由此可见,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词意境的关键。

(四)走进联想和想象,开拓诗词意境如果说诗歌是翱翔高空的鸟,那么联想和想像往往是一双不可缺少的翅膀,一旦失去其一,就相当于失掉一半的生命力。

作者在创作中,总是将其思想感情由联想﹑想像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于语言文字。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文字,运用联想和想像去开拓诗词意境呢?其一,启发学生的再造想象,深入理解诗情画意。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读意境优美的诗词,就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在丰富的想象中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几幅优美的移动图画,把读者带入静美的意境,融情于景,读者在产生丰富想象中分享词人对自然美的感受,理解词人闲适的情感和心境;作者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来营造美的意境。

怎么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急!!!!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

《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

正确界定其含义及关系,对于诗歌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意义。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

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

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相关练习:试分析以下几首诗中的意象与意境:(1)《寻隐者不遇》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1) 本诗有三个意象:松,山,云。

三个意象构成一幅含义深邃的意境:老松耸立,大山云遮,我寻访隐者,知道他在山中,却无法找到。

这些意象暗示我们隐者的超凡脱俗,行踪难觅,也寄予作者的向往和惆怅;甚而引发人们思考,生活中很多的东西我们都可望而不可及。

(2) 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

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

有人知道怎样解析诗词?

一、先弄清写了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 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注意诗歌的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如 “漠漠帆来重”句中的“重”,表面上是讲帆因湿而重,其实是讲朋友要离去,自己心情沉重。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4)注意典故神话 典故神话一般有比较固定的含义,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整体把握全诗是大有裨益的。

高考题中关于舜妃湘君姐妹的神话传说。

二、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如“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现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

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

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结构有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等。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整体。

在理解三联时不能忘了这个整体,要注意诗歌中的典故、神话传说也是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

4.注意表达的角度 从多个角度分析、从远景、近景等角度所表达出的诗人的感情细节。

5.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如用“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勾画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6.注意环境的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

如用了草径、荒园、鸟宿树、等物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图画,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赞美作者居处的僻静。

7.注意语句表达 语言表达可从三个角度讲。

从整体上说我们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还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都要注意。

句子的角度我们要注意一些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

常见的如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象征(表面上讲“蝉”,其实是讲人)、衬托(以动来衬托静)、双关(表面上讲自己为什么偏爱菊,其实是对菊的品质的赞美,而赞美菊,其实又是赞美人)。

其他还有比拟、夸张、通感等都要注意。

从词语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此外还有生造词语,如“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客”,本无“异客”一词,但承“异乡”而来又很自然,强调了“异”;词性开拓,如“应是绿肥红瘦”,绿不能肥,红也不能瘦,肥、瘦本无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这里别具新意,形象、贴切;谓语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后本还有谓语,但如果加上“像”一类的动词,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就太紧密了,原诗本要表达一种飘荡的感觉,一加动词就失去了这样的感觉;系词两边不对称,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明明是杨花,作者却说成是飘飞的离人泪,既拓展了内容,更强化了感情;倒错的因果关系,如“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不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结的情感,换句话说,是因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种“水寒”的感觉。

三、表达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

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 定要把过程讲清楚。

如“请分析《鸟鸣涧》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中来分析。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 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指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只要真正 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结合诗句,分析《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辞曲·吴声歌曲》旧题。

张若虚这首拟题作《春江花月夜》技压群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可以说是张若虚赋予了《春江花月夜》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对于《春》诗的起源、影响、地位做了准确的评价,高度的赞誉。

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也给予了《春江花月夜》高度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在对《春江花月夜》反复的揣摩分析中,我深深感到它的魅力,我相信一首诗,尤其是一首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诗,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表达形式,而这种生命表达形式在《春江花月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

”宗白华也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所表现的情趣是什么样的呢?它又是如何与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而形成诗的意境,造成读者的审美感受呢?我用下面这个结构式表示《春》诗意境的结构: 自然美 哲理美 人情美 月之色 月之问 月之情 }月之魂(意) (象) (理) (情) 《春江花月夜》中包括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才是诗人极力渲染的意象。

在《春》诗中,月的意象美好纯净,月光所极之处,万物无不染上那一份纯净、清幽,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如何分析古诗词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