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怎样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议论文语言的“美感”和“文采”就指议论文语言有形象、有气势、有声韵、有节奏。形象和气势美感更多是与语言内载力有关,声韵和节奏美感更多是与语言外现力有关。下面我给大家介绍“通感”和“拈连”这两种方法。

议论文语言的“美感”和“文采”就指议论文语言有形象、有气势、有声韵、有节奏。形象和气势美感更多是与语言内载力有关,声韵和节奏美感更多是与语言外现力有关。下面我给大家介绍“通感”和“拈连”这两种方法

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一种辞格。其作用是简洁凝练,生动形象。一般有比喻的通感和形容的通感两类。 

(1)比喻的通感:以比喻的形式出现的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2)形容的通感: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的通感。这种通感,从语法的角度看似乎是“病句”,但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巧妙的修辞技巧和语言艺术,这种语言艺术手段在现代诗歌尤其是先锋诗歌中使用极为频繁。我们可以创新地借鉴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 

◎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着眼于视觉“浓黑”修饰着眼于感觉“悲凉”,语言凝练跳跃,表意丰富蕴藉,充满灵动质感,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复杂的信息。 

◎ 仅仅是寥寥几个音节/已把万物众魂点燃/有一种默契在这里面/ 闪烁季节与羁旅的凄美/和富于弹性的灿烂。(伍立扬《俳句精神》)

着眼于感觉的“富有弹性”修饰着眼于视觉的“灿烂”,典型先锋诗歌语言的跳跃性语言技巧的运用,使诗句简洁凝练,富有形象美。

拈连

拈连,又叫“顺拈”。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构成拈连的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多数在后。拈连修辞技巧一般有两种方式

(1)全式拈连: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

◎ 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举着芦竹打着糍粑,打着一个个甜甜的糍粑,也打出了声声合家团圆的幸福。(江锐《怀念中秋》)

其作用可以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富有张力。这种修辞技巧,从语法的角度似乎是“病句”,但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巧妙的修辞技巧和语言艺术。

(2)略式拈连:省略甲事物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但乙事物必须出现。

◎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宗璞《紫藤萝瀑布》)

把这种语言艺术手段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特别是用于由概述事例到议论抒情的过渡中,可使文章极为自然和巧妙。

伍立扬的资料?

南海夜读记伍立扬古人忠厚“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是古人忠厚之处。

全祖望更以其自先祖至大父的“先人风格”而自勉,“桓溪诸祖,不欲攀外戚之宠,以邀恩泽,相约不出。

”(桓溪全氏祠堂记)即其诗中谓不愿“因女子”而爬上高位自壮门楣。

所以明末的时候,全族家庭虽世代做官,却已穷到不可开交了,此是古人奇节孤持之处。

今则“因女子”而得升迁的苟且下贱之行,吮痈舔痔的乐此不疲,跑官要官,金权征逐者,滔滔皆是。

所以“天丧斯文人影绝,官多捷径士心寒。

”(苏和尚)“聪明得福人间少,侥幸成名史上多”(袁子才)这样的感喟已觉无力。

整治贪官污吏,非待之雷霆莫办,非廉政风暴莫办。

辛亥功成,北伐以还,不知有多少肥缺等着老同盟会的那些国之干城来填补充任,然而那一代老革命党不是隐身溪曲,就是灌园抱瓮,更有远适边关,垂老投荒,躬行建设至尸骨无还者,他们多数是穷苦万状的汉子。

以视今日不独霜剑之感而已,不亦惧乎?待人法与读书法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系美国历史上之光焰人物,同时亦一襟抱洒脱之有趣人物也。

观察人性周至入微,他说:fish and visitors smell in three days.(来客如鱼,三天便臭)言之有味。

此与观光相似,任何锦绣风景,日夕处之,慢慢也就视而不见了。

此又与读书极相似,任何美妙著作,昼夜赓续不休而读之,必生厌倦,自然更难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果如是,则非妖孽即愚氓。

故知读书须用交叉法,一者融会贯通,二者新旧互动,令诸家智慧因疏浚得道而流水不腐,否则也不免“三天便臭。

”说话之权利伏尔泰说:你说的话我一句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为你争取你说话的权利。

这段话李敖在其文章中多次引用。

此种风度中国古学多有之。

全祖望怀念他的老师、忘年交李绂尝谓:“予以晚近叨公宏奖,其在讲座,每各持一说与公力争,即其终不合者,亦曰各尊所闻可矣。

”(《阁学临川李公神道碑铭》)对学问世事态度虽各有抱持不同,然即充分予对方说话的权利,这也是民主精神的基本内容

另类超越民国前期,吴宓尝对人说,就中西新旧各种学问统而论之,陈寅恪无疑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60年代,郭沫若号召全国知识分子,至少在占有资料方面超过陈寅恪,时人所谓倾全国之力以抗,据说乃一时之美谈。

不过所谓读书、资料上超过陈寅恪,原来是每人多读一本书,十人多十本,百人多百本……如此累加,能不胜过陈寅恪欤?郭氏的这种超越论,真让人哭笑不得。

就其形式说,是一场闹剧;就其性质而言,则与儿戏毫无区别了。

譬如集一千个乳臭小孩,每人抱一小石头,合而称之,总重量超过世界大力士所举大石臼,则曰大力士力不及小孩,岂非荒唐?又譬如,集十人脑髓盛于大桶,而指此大桶之“智商”超过爱因斯坦,焉有是理!《最后关头》寄托遥深张恨水先生小说以外文都两千余篇。

抗战中,为新民报副刊所写专栏“最后关头”凡六百余则,近年始由后人整理成集,即以栏名为书名。

每篇不过数百字,含札记、随笔、杂感、时评之属,其雅懿之度,朴茂之气,卓绝之识,隽永之味,合一炉而冶之,即极短小之篇什也变化开合、涵泓演迤,饶有尺幅千里之势。

作者本人的品格则兼仗义、忠厚、勇毅、谦挹而共有之。

行文则仿佛参绝众派的武林巨子,文字在他手中措置裕如,每有所作,超脱蹊径,真是天籁人力,两臻绝顶;笔之所至,神韵俱到。

其文或愤专制之酷烈,或痛社会之浑浊,或溯家国之兴亡,或慕自由、思胜国、呼人道、刺伧父……造成一种具有深远历史情味的精神哀痛;即以婉曲谲谏出之者,也绝有苦心存其间,其深意更遥启后人。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好作品固如是。

且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张恨水先生所以有《最后关头》之作也。

“凭栏无限忧时泪”,令人读之徘徊瞻顾,不能安坐。

今人但以章回小说家目之者,盖小之乎视先生也。

寻一篇叫做“蜂声|树林”的文章

蜂声·树林伍立扬多少年以后,人海瀑荡,俗尘万斛,疲惫袭来难当之际——或在春夜熏风微荡,或在秋晚青虫扑灯.总要无端忆起那一种奇妙喧阗的声音,那样熹微晨光所造设的苍然氛围.每每这时候,胸臆间辄陡生一种难言的微火缓缓燃烧,令我忆起往昔的日子。

我十岁时,从一所小学转到另外一所小学读书。

家里离县立小学很远。

路上要经过一段密林小径,两侧是江南特有的杂树,枝柯槎材.几至密不透风。

因为要赶早自习.路过这里时.天色未明。

小径里踽踽的脚步声似有非有,树枝偶尔拂着面孔·鸟声聒噪而妙闲,或如呜咽.或似冷啸。

水沟里飘着败叶跟花瓣.无论春夏秋冬,这林子里总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杂花默默开着。

倘是春天,则有一种令人要凝固思维的浓郁气息}枝叶密匝匝地簇拥着.仿佛用深绿的重彩点染而成,成千上万的蜜蜂和着不知名的昆虫就在树叶中嗡鸣,它们振翅收放,震荡汇集成压抑而沉雄的力量,扩散于空气中,有一种金属薄片柔韧而刚劲的意味,听着听着,宛如跌入迷梦。

那声音异常深沉、宏远、浑厚,仿佛长流不尽的渺渺钟声.又似一支完整而和谐的曲予,既神秘、荒凉而又丰富,使人期望天色不要再亮再白,这样的陶醉凝重而又久远。

没有出息的念头,于是产生。

那时,我诅咒枯燥无趣的课程

林中色彩·融在夜色和晨光的变调过脉处,那青黑的幽辉笼着梦一般的薄寒,复杂得让人难以理喻。

仿佛在暗示又仿佛漫不经心,有些踩动又平静若水,它暗淡而又明晰,朦胧而又清远,叫人生发一种客心悲未央的莫名念想。

蜂的嗡鸣仿佛永远冲不出这一个幽梦,因为它晕了一层薄而坚固的纱。

草茎、花卉、枝叶……都毫不动颠,石头呢,大大小小,各自兀立着。

虫鸣还响亮.草梢上的露珠有些已慢慢滑落了。

彼时心中无故溢满渺远的渴望,和非尘世的荒诞梦景,它们暗影似地落在灵魂里,于是就似乎听到时间的翅在轻微地张合扑动。

我觉得这氛围包客的一切离我那样亲近,又是如此遥远。

蓦然,平日里所接触的事物瞬间给推得很远。

感觉沉浸到忧伤中难以摆脱.我觉得这树林和我都很无助又怕天色既明。

那种恒在而又无常的美,就会像花粉一样飘飞。

一种尘埃般的古怪念头钻进·心里,悄悄潜伏积累起来。

蜂鸣声中的树色生机盎然.而又忧郁悲苦.肃穆厚重而又凄凉酸涩.我梦想那小道永远延伸没有尽头,我觉走出了小道就走近拘束、无趣、单调、苦恼,即使在夏目的早晨也会感到寒冷。

仿佛一切都在发抖。

我来尘世做一不速之客,却再也不能化做一只蜜蜂飘游林问自由飞行,可这是多么荒唐啊,实际上全部生活已安排好了.寂寥的慰藉也只是短暂的,终究还得在令人讨厌的路上趔趄而走.忍受窘困,而有些却再也找不回来。

多少年以后.或中夜徘徊。

或悄然独坐。

蜂声、树林又不请自来.围而合之,浸透思绪。

-来源:中学语文阅读原文地址:http://www.chinese163.com/html/article/3146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怎样提高语言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