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难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会读会背会默会解会用所学的古诗词,涉猎课外古诗词;也在于让学生较好了解古诗词凝练隽永、节奏强烈、韵律优美、内容丰富的语言,进而了解

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难点。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会读会背会默会解会用所学的古诗词,涉猎课外古诗词;

也在于让学生较好了解古诗词凝练隽永、节奏强烈、韵律优美、内容丰富的语言,进而了解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学写古诗词。

围绕以上目的,笔者在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粗浅认识,供方家商榷。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难点。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会读会背会默会解会用所学的古诗词,涉猎课外古诗词;也在于让学生较好了解古诗词凝练隽永、节奏强烈、韵律优美、内容丰富的语言,进而了解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学写古诗词。

围绕以上目的,笔者在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粗浅认识,供方家商榷。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本人自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

自2002年至今,本人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

现在,回顾自己近九年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抛砖引玉。

首先,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堂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

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

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其次,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本人是这样尝试的:在备课时下足功夫。

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

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

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

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

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

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

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论说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贾谊的《过秦论》等)应用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杂记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史传文(如左丘明《左转》、司马迁的《史记》等)而如果从创作时间上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两汉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明清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同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还有韵文,即诗、词、曲、赋等文体。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一般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诗经·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的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锦瑟》等。

词,即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有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等。

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曲,即元曲,主要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我们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课本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

赋,主要是汉赋。

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当然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汉赋也经历了汉赋、辞赋、俳赋和文赋等几个变体。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而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则属于文赋。

这些传统文化皆是显性教授的内容。

那么,隐性的传统文化又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在课文里。

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

“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

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

如何做好语文诗歌鉴赏和阅读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

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

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

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

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

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

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

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

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本人自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

自2002年至今,本人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

现在,回顾自己近九年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抛砖引玉。

首先,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堂。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

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

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其次,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本人是这样尝试的:在备课时下足功夫。

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

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

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

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

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

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

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论说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贾谊的《过秦论》等)应用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杂记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史传文(如左丘明《左转》、司马迁的《史记》等)而如果从创作时间上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两汉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明清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同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还有韵文,即诗、词、曲、赋等文体。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一般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诗经·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的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锦瑟》等。

词,即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有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等。

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曲,即元曲,主要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我们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课本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

赋,主要是汉赋。

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当然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汉赋也经历了汉赋、辞赋、俳赋和文赋等几个变体。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而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则属于文赋。

这些传统文化皆是显性教授的内容。

那么,隐性的传统文化又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在课文里。

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

“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

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定了。

《诗...

怎样写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后感

初中语文古诗词“读、悟、写”三步教学法初探、积累古诗词既是初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积淀传承古文化的需求。

传统的古诗词教法停留在字词句的枝叶解读而淡化了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割裂了读和写的内在联系。

如何将诵读诗歌、感悟古诗词意境和写作有机结合丰富古诗词教学内涵成了语文教学值得探究的现实问题。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千百年来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青睐的对象。

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其对象年龄、知识面、学法等的特殊性决定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独特。

为了传承好丰富的古诗词,探究高效而又实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学习古诗词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尽管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受到了颇多非议,但是也并不能完全否认多媒体课件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与促进作用。

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我尝试将多媒体课件用于以下方面:一、展示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诗歌例如学习屈原的《涉江》,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屈原遭放逐的原因,我向学生展示一幅《战国形势图》,这样秦国、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关系就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屈原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

《涉江》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一幅《楚王放逐屈原行程图》,并配有动画线路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具体直观的梳理诗歌的线索,把握诗歌的内容,尤其是更利于学生理解诗人徘徊瞻顾,渐行渐远,眷恋故国,忧心君王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如何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难点化难为易

对于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长的我来说,只能是班门弄斧,浅谈而已.以下是我较为浅薄的意见,望改者多多指正.首先,我认为应从两方面看,即古诗阅读和古文阅读.不论是古诗还是古文,初中生由于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传媒社会,流行词汇和网络词汇成为潮流,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学生难以理解古代先贤的情感及志向,导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难度较大.其次,从古诗来看,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和蕴藉理解难度较大.所以,古代诗歌鉴赏备考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 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①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②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③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④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和套路,需要在训练中细致揣摩、认真总结. 答题要做到准确、规范.具体来说,就是要:①紧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述准确,④要点齐全,⑤分析具体,⑥组织有序,⑦语言流畅.接着,从文言文阅读来看,文言文教学难:难在于古今表达相差甚远,难在于虚词用法繁复,难在于语义精炼.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把古汉语语法放在不适当的位置,太强调所谓语法规律的掌握.在课堂上,教师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使动”“意动”颠来倒去,一个虚词归纳出了十几种不同用法,让学生机械记忆,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学习文言文就会有多快好省的效果. 而这样的文言文教法只会让学生更害怕文言文,更不用说感兴趣了.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当然有自己的规律,但什么是规律?根据我们的认识,要解决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有三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读学习语言的基础.自古以来,背诵就是培养书面语语感的好方法.叶圣陶、...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