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蝉的古诗原文



1、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

1、原文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译文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3、注释

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藉:凭借。

4、作者简介

虞世南(约558~638),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蝉(虞世南)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几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诗用...

蝉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朝代:唐代作者:张乔原文: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蝉朝代:唐代作者:陆龟蒙原文: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

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

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蝉朝代:唐代作者:罗隐原文: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关于蝉的古诗词名句

蝉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朝代:唐代作者:张乔原文: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蝉朝代:唐代作者:陆龟蒙原文: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

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

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蝉朝代:唐代作者:罗隐原文: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

请问古诗中蝉的典故是什么???

蝉作者: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雨霖铃作者: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请你写出一句赞颂蝉的古诗词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题解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

“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

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沈德潜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是唐诗中最早咏蝉的,很为后世称道。

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这两句用的是比喻,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

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言“不做良臣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达于后”。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

施朴华《岘佣说诗》曰:“《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其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同是唐人,又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际、气质彼此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诗意散译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 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 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 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 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 于东厢”(见《初学记》引《瑞应图》)。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

“桐”前着一“疏”字, 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宋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居高”的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

李商隐《蝉》这首古诗的平仄情况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仄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其中,“一”和“薄”字为古入声字,为仄。

其他字可以参照一二两声为平,三四两声为仄来认。

第七句是常见的一种拗救。

有关竹子的诗词

1. 《陈氏园咏竹》——宋·黄庭坚 不问主人来看竹,小溪风物似家林。

春供馈妇几番笋,夏与行人百亩阴。

直气虽冲云汉上,高材终恐斧斤寻。

竿可举北溟钓,欲赠溪翁谁姓任。

2. 《咏竹·风》——宋·张玉娘 满庭修竹动秋风,掠地无痕一径通。

景弄绿窗金琐碎,声归定瑟玉玲珑。

流云不碍湘妃佩,隔水还疑蔡女桐。

曲轻岂知变鹤在,翠霞飞去玉台空。

3. 《咏竹》——宋·袁燮此君林下静无尘,苗裔生来便逸群。

头角崭然圆玉峙,养成直节要凌云。

4. 《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竹岩》——宋·杨万里 石友拳然万仞姿,竹君啸处一川漪。

更无二客随巾屦,谁见先生觅句时。

5.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竹轩》——宋·苏辙 幽轩离纷华,惟有一丛竹。

纤梢起余寒,紫笋散轻馥。

擢干春雨余,挺节秋霜足。

不知岁时改,守此娟娟绿。

上有吟风蝉,空腹未尝食。

翦伐非所辞,不受尘土辱。

6. 古人为何咏“竹”:自古以来,竹子的风韵独具的特性一直是文人雅士比喻的对象。

作为象形文字“竹”字,本身寓意着:立身要端直,处事要谦卑。

古人爱竹,文人墨客为之挥毫吟咏,绘画抒怀,也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

其中有关竹子的诗词不计其数。

白居易:“水能性淡是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

亦有:“竹死不改节,花落有余香。

”之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蝉的古诗原文